自由贸易区文献综述

自由贸易区文献综述
自由贸易区文献综述

Roberto Cardarelli and M. Ayhan Kose(2004)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其前身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USFTA)进行研究发现增强贸易一体化有助于增加加拿大企业的总要素生产率,虽然美加两国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阻碍了总劳动生产率的趋同,但是,NAFTA加深了美之间的贸易联系,两者者之间的商业周期趋于同步化。(Economic Integration, Business Cycle, and Productivity in North America,IMF 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nthony J. Venables(1999)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域国家的成本和收益,发现低收入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倾向于导致这些国家的收入差异,而高收入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倾向于导致收入的趋同,结果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的自

(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 a force 由贸易协定很可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好处。

for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Paris in June1999)

Norman D. Aitken(1973)实证研究了EEC(欧共体)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成员国的贸易影响以及两个一体化组织整体的贸易创造和转移的影响,发现实证结果和一般关税同盟理论预期一致,在一体化进程中他们经历了累积的增长,对成员国以及相互之间也有净影响。(The Effect of the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 A Temporal Cross-Section Analy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 63, No. 5 (Dec., 1973), pp. 881-892)

Magnus Henrekson , Johan Torstensson, Rasha Torstensson(1997)探讨了EC (欧共体)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些欧洲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EC和EFTA成员实际上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作者表明区域一体化不仅影响资源分配而且会影响长期的增长率,另外文章也探索了区域一体化饿一些间接影响。(Growth effect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997) 1537-1557)

Javad Abedini and Nicolas Péridy(2008)运用了考虑沉没成本,价格以及双边贸易成本影响的引力模型,事后评估了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协议的贸易影响。实证结果先是强调了国际贸易传统因素(GDP,距离)作用,同时显示出新的因素特别是边界效应,期望和沉没成本的影响,然后表明GAFTA协议具有相当大的贸易效应,计算总贸易创造量得出GAFTA是区域贸易增加了20%。(The Greater Arab Free Trade Area (GAFTA): An Estimation of the Trade Eff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 ol.23, NO. 4( Dec. 2008),pp. 848 - 872)

Anne O. Krueger(1999)使用引力模型研究了1980年、1985年、1990- 1998年NA FT、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通过研究证明NA FT的扩张,带来的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under NAFTA,NBER Working Paper 7429)

Mitsuyo Ando(2009)运用CGE模型研究了东亚一些自由贸易协定,结果表明具有更多成员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更大,另外在国家间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如ASEAN+3, ASEAN+6和APEC,高质量的贸易自由化包括农业是至关重要的。(Impacts of FTAs in East Asia: CGE Simulation Analysis,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9-E -037)

Xinshen Diao, Eugenio Díaz-Bonilla & Sherman Robinson(2002))运用动态CGE 模型研究了两个可替换的一体化形式---美洲自由贸易联( Free Trade Alliance of the America,FTAA )和Mercosur和EU联盟的福利效应。经验分析结果证明,两种形式的一体化均有利于一体化参和国,目对非参和国的影响较小。在两种形式下,均可获得净贸易创造,即贸易创造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其中拉丁美洲参和国获

得的收益将大于其他参和国。(Scenarios for trade integration in the Americas,

économie internationale 94-95 (2003), p. 33-52.)

Patrick Georges(2007)运用多国多部门的动态CGE模型研究了NAFTA废除原产地规则后产生的效应。证明在完全废除原产地规则后,加拿大具有福利提高潜力。Georges通过研究还认为将NAFTA发展为关税同盟,废除原产地规则对GDP和福利的影响会更大。(Modeling the Removal of NAFTA Rules of Origin: A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Cahiers De Recherch Working Paper)Charles L. Ballard and Inkyo Cheong(1997)究表明,APEC和东亚自由贸易区即使在美国和日本不参和的情况下,成员国也能从一体化中获利。在美国或日本参和一体化的情况下,美国的参和较日本的参和带给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更大。(The Effe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Pacific Rim: A Computat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 ol. 8, No. 4, 1997,pp. 505-524)Shujiro Urata(2003) 运用多部门CGE模型研究了东亚自由贸易区贸易模式的影响,发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促进了东亚经济增长和增加了经济福利,但对于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是行业内贸易来说,几乎不受自由贸易区的影响。(Shujiro Urata, The Impacts of East Asia FTA on Foreign Trade in East Asia,NBER Working Paper No. 10173 )

Innwon Park(2003)运用CGE模型定量分析了韩国-中国-日本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发现韩国-中国-日本自由贸易区能够增加三个国家的实际GDP。(A CGE Analysisof a Korea-China-Japan Free Trade Area,Economic Papers, 2003 - 210.104.132.41)

Tomoyoshi Nakajima(2002)韩国-日本自由贸易区在长期会增加韩国的实际GDP,但是对日本的影响较小,免除关税使得韩国电子器件行业成本降低,表明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会增强FTA的静态效应。(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Japan-Korea FTA:Sectoral Aspects,ERINA Discussion Paper No.0202e)

Gary Sawchuk, Daniel Trefler(2002)认为自由贸易区减少了就业水平而增加了劳动生产率。(A Time to Sow, a Time to Reap:The FTA and it's Impact 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Productivity Issues in 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Canada,2002)

Danupon Ariyasajjakorn,James P.Gander, Somchai Ratanakomut,Stephen E. Reynolds (2009)研究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东盟内根据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将刺激各国产出增加,区域内较不发达国家受益倾向于小于较发达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倾向于加大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差距。而东盟内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减少发达的非成员国的劳动收入,因此缩小了东盟和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ASEAN FTA,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globalization,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 (2009) 327–335)

Suthiphand Chirathivat, Sothitorn Mallikamas(2003)认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使得双方都会从贸易中受益,总的来说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相抵消。(ASEAN-China FTA : Potential Outcome for Participating Countries,A research paper prepared for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TO, China and the Asian Economies" in Hong Kong, November 9-10, 2002)

Archanun Kohpaiboon(2006)在考虑原产地规则的情况下研究了自由贸易区对泰国制造行业的出口创造的影响,发现自由贸易区对出口贸易创造影响很有限,出口创造并不总是存在的而很大一部分要看成员国如何处理对待原产地规则。

(Does FTA Export Creation exist?:Evidence from Thai Manufacturing,Paper prepared for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ference,held in Korea (December 15-16, 2006).)

Thomas W. Hertel,Terrie Walmsley, and Ken Itakura(2001)由于制造业关税已经经历全球性下降,自由贸易协定的重点开始转转向其他问题,包括:外商投资的规则,电子商务法规,在服务贸易,技术标准的统一,卫生和植物卫生法规,以及简化海关手续。被称为“新时期”自由贸易协定。作者运用动态GTAP模型研究了日本-新加坡新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发现显著增加双边贸易和投资流,同时增加国内外投资以及GDP。增加了所有来源的进口量,消除了贸易转移的问题。(Dynamic Effects of the "New Age" Free Trade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Singapore,GTAP Working Papers. Paper 15.)

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4)认为自区域内的成本大于国际价格水平的话,实行贸易自由化往往造成贸易转移,如果自由贸易区域使得成本下降,低于国际价格水平,通过消除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增加贸易创造。(East Asia FTA: economic modalities, prospects and further implication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5 (2004) 889–910)

Mahinda Siriwardana,Jinmei Yang(2007)运用GTAP模型预测建立澳大利亚-中国自由贸易区将会同时增加两国的实际GDP,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Economic Effects of the Proposed Australia-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CCAS Working Paper No.4)

Eor Myong-Keun ,Kim Bae-Sung ,Heo Joo-Nyung(2005)运用韩国农业仿真模型(Korean agricultural simulation model ,KREI-ASMO)测量了中国,日本,韩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韩国农业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到2014年农业总收入根据自由贸易区的覆盖面的大小将减少14%到22%。潜在的双边贸易说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回导致韩国队中国农产品贸易赤字增加而对日本农产品贸易盈余的减少。(Effects of FTA Among China, Japan and Korea on Agriculture,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 28 (Summer 2005): 29~48)

Dov Mishor(2006)研究了以色列和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以色列国内产业增长和结构的影响,发现自由贸易协定使以色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增长,以色列过去15年经济经历了从生产低-中等技术的产品到主要依靠高科技产品的转变。(Free Trade Agreements as a Vehicle to Growth:The Israeli Experience,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Issue 3 (2006))

Jong-Wha Lee, Innwon Park(2005)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具有很强的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具有贸易转移效应。(Free Trade Areas in East Asia:Discriminatory or Non-discriminatory?The World EconomyV ol. 28, Issue1(Janu. 2005), pp.21–48.)

Jen Baggs,Keith Head,John Ries(2002)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税削减对加拿大制造企业的生产力的影响,发现当加拿大削减关税时会增强地生产力企业的技术效率从而提高其生产力但同时会使得减少劳动的投入,导致劳动力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而当美国削减关税时会使加拿大企业的生产力降低。(Free Trade, Firm Heterogeneity, and Canadian Productivity,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Canada-U.S. Economic and Monetary Integration”at the Kennedy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May 9–11, 2002.)

Miles K. Light(2004)运用CGE模型对哥伦比亚加入美洲自由贸易区后经济进

行研究发现哥伦比亚在和美国的贸易中仍然可以获得巨大的潜在好处。这些收益来自于增加的要素生产力和产品多样性,这些也是服务自由化和外国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这些收益能够超过哥伦比亚在美国产品市场上竞争力下降带来的损失。(FTAA and Service Liberalization in Colombia,REVISTA DESARROLLO Y SOCIEDAD, 2004 )

Chan-Hyun Sohn and Hongshik Lee(2006)运用广义矩阵的方法对EU, NAFTA, Mercosu以及AFTA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后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FTA确实可以导致成员国之间收入的趋同。(FTAs and Income Convergence,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the Joint YNU/KIE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ast Asia,”held at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on September 1–2, 2005) (How FTAs Affect Income Levels of Member Countries The World Economy(2006))

Dong-Geun Han, Taek-Dong Yeo, Young-Man Yoon, and Shiyong Yoo(2004)经验研究了中国-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区对韩国FDI的影响,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增加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韩国。(How Will the China-Japan-Korea FTA Affect the Inward FDI to Korea? )

Taegi Kim and Jun-Heng Zhan(2006)通过引力方程回归发现中国和韩国和日本建立至于贸易区使得贸易额增加,虽然三个国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他们的产业结构随时间在趋同。(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Trade Bias, and China's FTA with Korea and Japan,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V ol. 19, No. 4.)

Dorothee J. Feils, Manzur Rahman(2008)研究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该区域的影响,发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普遍促进了FDI 流向区域内。(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ase of NAFTA,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48, 2008/2)

Djoni Hartono, D.S. Priyarsono, Tien Dung Nguyen and Mitsuo Ezaki(2007)运用了一个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GCGE)模型研究了印尼建立的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自由贸易区对其影响,发现除了和印度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其他的都是印尼的实际GDP、产出和福利增加,另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使印尼的家庭收入增加,并且农村家庭收入增加要高于城市家庭,非熟练工人获得更多的好处,贫穷家庭获得利益高于富裕家庭,意味着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作为一国解决贫困的方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Growth, Pover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Case of Indonesia,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No. 200702.)

Paul Brenton, Natalia Tourdyeva, John Whalley(1997)分析了欧盟(EU)和俄罗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潜在贸易效应,认为欧盟共同对外关税已经非常低,所以来自欧盟市场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是轻微的,如果有贸易转移的话,也很可能是影响其他独联体国家。另外如果俄罗斯仍然保持相对较高的关税的话,自由贸易区对贸易和生产的影响就可能是巨大的,中东欧、独联体国家以及日本、美国都会受到贸易转向欧盟供应商的影响,这些贸易转移会远远超过俄罗斯生产者在欧盟市场上的贸易创造。(The Potential Trade Effects of an FTA between the EU and Russia,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7, V ol.133 (2))

Andreas Waldkirch(2010)研究了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增加对其劳动生产率及工资的影响,指出来自距离更远的国家的FDI对墨西哥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更大的积极影响,除了边境加工厂的FDI会减少熟练工人

的工资,工资水平几乎不受影响。(Th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 since NAFTA,The World Economy V ol.33, No.5, 2010, pp.710-745.)Sandra Polaski(2006)分析研究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对就业、生产力、工资水平、收入分配的影响。总的来说NAFTA对北美国家就业产生了很小的净收益,墨西哥国内制造业和农业就业水平的下降被出口制造业创造的就业所抵消,在美国,NAFTA对其就业没有或是只有很小的正效应,而CUFTA一开始导致加拿大的就业水平下降,但在后来十年中慢慢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作者认为NAFTA一直没有促进低工资,劳动力丰富的贸易伙伴创造更多的就业。而NAFTA一个明显的积极影响时促进了三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增长。在墨西哥生产力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工资的增长,在美国NAFTA对工资影响也较小,但却加大了国内的工资差距,在加拿大情况则和墨西哥相似。在收入分配方面,NAFTA 使得收入不平等在加剧。(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s of NAFTA,Testimony Submitted to the Senat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Committee on Finance,2006.)

Kitou E., Philippidis G.(2008)研究了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Euro-Med FTA )对希腊农业食品(Agro-Food )贸易的影响,发现Euro-Med FTA对希腊农业食品及渔业部门贸易并没有严重的影响。(The Euro-Med FTA and an Agro-Food Deal: Potential Impacts in Greece,12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EAAE 2008 )

Kenichi Kawasaki(2003)运用CGE模型分析了亚洲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认为贸易自由化下发达的经济包括日本将会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中获益而发展中国家将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中获益。(The Impac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Asia,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3-E-018)

Alexander Monge-Naranjo(2002)运用一个灵活的统计模型分析了NAFTA对墨西哥接受FDI的影响,发现自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墨西哥经历了巨大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The Impact of NAFTA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in Mexico and the Excluded Countries)

Shujiro Urata ,Misa Okabe(2007)对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总贸易额分析发现建立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有限,而对分类贸易数据分析发现,不同产品及不同自由贸易区会有不同的效应,EU, NAFTA,和MERCOSUR的很多产品都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而在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The Impact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on Trade Flows:An Appl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 Approach,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7-E -052)

Daniel Trefler(2001)研究了加-美自由贸易区贸易自由化对加拿大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规模的关税削减使得短期就业水平下降15%,产出下降10%,而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17%或是每年增长1%。(The longand shortof the Canada-US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 8293)

Jim Stanford Ph.D, Pat Conroy (2007)认为建立澳大利亚-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会给澳大利亚就业水平带来负影响,尤其是制造业,模拟的结果说明ACFTA总的影响是使澳大利亚损失158500个工作岗位。(The potential employment impacts of an Australia-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 ,Published by the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Workers Union April 2007)

David Feldman ,Martin Richardson(2001)评估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一个小国经济中拥有配额保护的单个公司行业的影响,发现当单个公司选择最佳配额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会产生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and residual quota protection in a free trade area with domestic monopoly,NZ Trade Consortium Working Paper No. 16)

Dwi Susanto, C. Parr Rosson, Flynn J. Adcock(2007)探讨了在NAFTA下美国和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得出结论在NAFTA下美国和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创造了贸易而不是发生贸易转移。(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The Cas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39,1(April 2007):121–134)

Alla Lileeva(2008)探讨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制造业生产力的影响,发现加拿大关税削减会导致具有中低生产率的非出口厂商的推出,从而造成高生产率厂商市场份额增加,解释了为什么总的生产力的增加,还发现美国关税的削减只会使加拿大出口厂商的生产力提高。(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Dynamics: Evidence from Canada,Economic Analysis (EA)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 051)

Edward E. Learner(1992)对美国-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对工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Wage effects of a US-Mex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3991)

Gordon H. Hanson(2003)分析了NAFTA对墨西哥工资结构的影响(What has happened to wages in Mexico since NAFTA?,NBER Working Paper 9563)

César Calderón , Alberto Chong , Ernesto Stein(2007)2002)研究了147个国家1960-1999年的贸易强度和商业周期同步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的正相关程度在工业化国家之间高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组合;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相关程度高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Trade intensity and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y differ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1 (2007) 2–21)

Michael A. Kouparitsas(1997)发现NAFTA能够增加所有成员国的福利,墨西哥增加最多,动态分析表明实际产出和贸易流量的增加是先前静态预测的2倍多。分析还发现NAFTA导致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非第一产业的扩张。(A dynamic macroeconomic analysisof NAFTA,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7)

Drusilla K. Brown, Kozo Kiyota , Robert M. Stern(2005)运用构建的密歇

根大学CGE 模型,预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影响,如果成员国采取双边自由贸易则会是成员国福利增加1188亿美元,非成员国遭受贸易转移损失93亿美元,如果成员国采取单边自由贸易,所有成员福利增加4768亿美元,世界福利增加8127亿美元,如果采取多边自由贸易,成员国和世界福利的增加会更大。(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FTAA),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6 (2005) 153–185)

Nguyen Trung Kien, Yoshizo Hashimoto(2005)对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研究发现AFTA只对成员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两个国家出口流量的增加跟国内GDP 成比例,另外两个国家具有相似偏好则贸易会更大。(Economic Analysisof Asean Free Trade Area–by a Country Panel Data,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05-12)

Jiandong Ju, Kala Krishna(1998)研究发现具有严格的原产地规则的自由贸易区增

加了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促进最终产品的市场准入,但是减少了最终产品的进口,因此损害中间产品的市场准入。(Firm Behavior and Market Access in a Free Trade Area with Rules of Origin,NBER Working Paper 6857)

Young-Han Kim(2007)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影响,发现一体化国家具有不同要素成本的情况下优惠区域贸易协定会增加集团内垂直国外直接投资流。另外,当一体化国家表现出巨大的技术水平差异时,集团内水平国外直接投资倾向于流向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的要素成本比较高。韩国-中国自由贸易区将导致团内水平国外直接投资流向韩国而集团内垂直国外直接投资流向中国。(Impa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industrial relocation through FDI in East Asia,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9 (2007) 165–180)

John Romalis(2005)分析了世界范围的5000种商品的贸易数据,发现NAFTA 和CUSFTA 对世界贸易量具有重大影响但对价格和福利只有很小的影响,NAFTA 和CUSFTA增加了北美高度保护产业的产出及价格。(NAFTA's and CUSFTA'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11059)

Chaiwoot Chaipan,Tien Dung Nguyen,Mitsuo Ezaki(2006)研究了泰国和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对泰国经济的影响,发现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能够刺激泰国经济增长和投资增加,改善泰国福利水平。而对其收入分配的影响则取决于产品和贸易结构以及伙伴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泰国和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使其获益最大并且改善其收入分配。(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Growth, Pover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Case of Thailand Discussion paper 147, 1-44, 2006-09 Nagoya University)

Noel Gaston, Daniel Trefler(1997)研究了加美自由贸易区对加拿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认为FTA导致工人从高成本企业向低成本企业转移,并且认为1989-1993年加拿大的失业并不完全是由FTA导致的,发现FTA的关税削减只造成了少于15%的失业。(The Labour Market Consequences of the Canada-U.S. Free Trade Agreement,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 Vol. 30, No. 1 (Feb., 1997), pp. 18-41)

Eduardo Levy Yeyati,Ernesto Stein,Christian Daude(2002)指出区域一体化协定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有重要的影响。平均来说,在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内拥有一个来源国的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翻番,区域一体化协定会使市场规模扩大,市场规模扩大一倍,一个东道国的所有来源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6%。另外也说明由于区域一体化协定使得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分布不是均匀的,研究结果还显示,相对欠发达国家对外国投资者没有吸引力,获益更少。(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FDI,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seminar“Looking Beyond Our Border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Regionalism”)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摘要: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只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微观视角的商业模式或包括所有宽泛利益相关者、宏观视角的商业生态。本文在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之间建立起中观视角的新概念——共生体,为同个商业生态中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建立起同一个坐标系,使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成为可能;也为企业创新、重构商业模式提供更为广阔但又不过于宽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为更好阐述理论,本文采取DG公司的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作为共生体概念导入、逻辑解释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单案例研究样本。关键词:商业模式共生体商业生态利益相关者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 business model defines a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at involves stakeholder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forms and so on, among these stakeholders, and introduce a new concept of “symbiont”, the aggregat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focal firm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models of its stakeholders. By proposing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acro (Business Ecosystem) and micro (Business Model) views and therefore broaden our thinking of business model. The concept of “symbionts” in business model that we create provides a share coordinate system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same business ecosystem, making it possible to compar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directly. What’s more, it allows us to analyze a focal firm's business model in a micro viewpoint, which may suggests how to restructure or reform the focal firm in a surgical way based on the anatomic picture of the company. We focus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an old-lined agriculture firm in China to better explain our theory. Key Words:Business Model, Symbionts, Business Ecosystem, Stakeholders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管理学科,研究对象为企业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和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人员、组织和产业。评价标准则为运营的业绩指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既定资源禀赋的最大能力。 商业模式研究对象为焦点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对象)及其利益相关者,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方式等组成的交易结构总和。视角进一步拓展,微观至焦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企业内部、具备独立投入产出、独立利益诉求、独立权利配置,如物流、信息平台、支付平台等),宏观至整个商业生态,包括焦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甚至焦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等等。评价标准则是价值的创造、传递效率。观察价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和传递,焦点企业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等。 这种视角的拓展,具备三方面意义:第一,从商业生态等宏观结构定位焦点企业的价值

人民币国际化外文文献及文献综述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T hei n ternat i onal i za t ion oft heRMB,capit a lm a r ke tope nn es s,an dfi na ncia l reforms inC hi na 作者: Aizenman,Joshua 期刊: BOFIT DiscussionPapers 卷: 4;期: 1;页: 4-26;年份:2015 T hei n ternat i onaliz a ti ono f t heRMB,capi t almarke t openne s s,andfi n an c ialre f orm s in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financial and trade integrationinrecentdecades,andthechallengesfacingChinainthecomingyears.Chinahadbee napr i meexampleof e xport- ledg row t h,benefi t in g fromle a r ni n g b y doing,andby adoptingforeignknow- how,supportedbyacomplexindustrialpolicy.Whiletheresultant growth has been spectacular, it comes with hidden but growing costs and distortions. The Chinese exported growth path has been challenged by its ownsuccess,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orced China toward rebalancing, which is a workinprogress.Refle c ti ng onth e int e r na ti on alizati onoft heCNY,one e xpect s t he rapid accelera ting of thecommer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NY. In contrast, there areno clear-cut reasons to rush with the full CNY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gains from CNY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overrated. Keywords: export led growth, CNY internationalization, mercantilism,financialintegration,FDI.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Chinese financialand tradeintegration in recent decades. We start by evalua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owth-cum-financialpolicies,arguingthattheexport-ledgrowthofChina was a highly successful policy, as hasbeenvividlyillustratedbytheunprecedentedcatchingupofChinesesizewiththeU.S.[either in current dollar or adjusted for PPP]. Yet, the remarkable success ofthisprocess sowed its end, and the need for China to rebalance its economy.Looking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经济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效应均是利弊兼而有之,但前者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而后者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对我国来说,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报告中指出:化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同时还有人指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 虞学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的广泛的普遍的联系和交往。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就称为“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唐海燕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全球化。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开放的网络 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 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 地区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的基于 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 子方式完成。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电子商务是当下中国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购物方式、营销方 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京东和阿 里巴巴的境外挂牌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每个国人和各大公司关注 的焦点。 1999 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从这一年电子商务步入实质性的 商业阶段至今发展壮大已有将近15 年。那么,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发 展现状如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怎样等 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合理改进这种商 业模式,趋利避害,为社会谋福利,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也可以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及其长远发展产生积 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将参考各方意见,阐述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与媒体、网络、机构等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带动了中国移 动网购步入快速的上升通道。《2014 年 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表明: 2014 Q1 中国网购总体市场规模达 6478.5 亿,环比增长 11.7%,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网购用户规模方面,截止 2014Q1中国网 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3.1 亿人。正如西安交大的李琪教授在《改革创新 全面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所描述的:”这确实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行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行业,它的数量增长有这么快。” 中国电子 商务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增长点,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加大,加速形成经济竞争 新态势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 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 入融合的发展态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商务部和工信部专家王健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