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饰”在《荀子》文本中的含义
《荀子·非相》原文与译文(五十一)

《荀子·非相》原文与译文(五十一)
[原文]
5.7 今世俗之乱君(1),乡曲之儇子(2),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是非容貌之患也。
闻见之下众,论议之卑尔。
然则从者将孰可也(3)?
[注释]
(1)“君”下当有“者”字,因与“君”字形似而误脱。
乱君者:犯上作乱的人。
(2)儇(xu1 n宣):轻薄巧慧。
(3)这句应5.5 节末。
批判相面术的文字至此为止,有人怀疑下面的文章原在《荣辱篇》。
[译文]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私奔他们的女人,比肩接踵。
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
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
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说到这儿,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
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及译文作者:荀况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在者,有人矣。
纵情性,安恣孳,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
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埶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
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着矣。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一】原文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出处《荀子·富国》译文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
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
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评论分析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
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
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
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
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
【二】原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出处《荀子·君道》译文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
评论分析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质提出高的要求。
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对统治方式的选择。
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
荀子的方案是:以治礼来治人,以治人来治法。
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做法”或“术”的意思。
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理想社会,正应该如此。
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荀子赋》原文及译文

《荀子赋》原文及译文《荀子赋》原文及译文原文: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
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3,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
无知无巧,善治衣裳。
不盗不窃,穿洞而行。
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
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
既以缝表。
又以连里。
既能合纵,又善连横。
无羽无翼,反复甚急。
日夜合离,以成文章。
下覆百姓,上饰帝王。
功业甚博,不显贤良。
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
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选自《荀子赋》,有删改)注释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
②尾:线。
③剽(piao):针尖。
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
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
⑥尾收而事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
⑦簪以为父:簪,大针。
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
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
译文针,出产于山里,放置在屋子中。
刚开始制作时很大,而制成后很小。
它的'尾巴很长而末端很尖,头部锐利而尾巴绵长。
(针)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
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要打洞而行。
它一往一来地活动,尾上打结就开始做事。
尾巴打结工作就开始,尾巴再打结工作就停止。
既能够缝衣服外层,又能够补缀衣里;既能够合拢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
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
它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
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
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
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
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
《荀子·天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一十六)

《荀子·天论》原文与译文(二百一十六)
[原文]
17.12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1),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2),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注释]
(1)故:犹“夫”,发语词。
(2)睹:当作“暏”,是光彩显露的意思。
[译文]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物品之中没有什么比珍珠、宝玉更明亮的了,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灿烂的了。
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挂空中,那么它们的光辉就不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那么火的光辉、水的光泽就不大;
珍珠,宝玉的光彩不显露于外,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当作宝贝,礼义不在国内施行,那么功业和名声就不会显著。
所以人的命运在天,国家的命运在礼义。
统治人民的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喜欢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玩弄权术、坑人害人、阴暗险恶,那就会彻底灭亡了。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正论篇荀子正论【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
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
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
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
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
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
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
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
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
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传曰:"恶之者众则危"。
《书》曰:"克明明德〔10〕"。
《诗》曰:"明明在下〔11〕"。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注解】〔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2〕唱:倡,倡导。
〔3〕仪:准则。
〔4〕胥:等待。
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5〕宣明:无所隐瞒。
治辨:治理。
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
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
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
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
(精选)《荀子》中的名言名句及释义

(精选)《荀子》中的名言名句及释义1.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出处】《荀子•不苟》【释义】不隐瞒自己的优缺点,对实际情况从不掩饰,这样便可称为耿直之士了。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处】《荀子•劝学》【释义】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出处】《荀子•天论》【释义】在天上的事物中里,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的事物中,没有比水火更闪亮的;在所有的事物中,没有比珍珠、美玉更光彩耀目的;在人的行为举止里,没有比礼义更贤明的。
4.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出处】《荀子•法行》【释义】年少时如果不学习,年长了就没有才能;年老时如不教育后辈,死后就不会被怀念。
5.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出处】《荀子•修身》【释义】见道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之行。
好的品行在身,就会感到坚定自信,自己也必定喜欢;不好的品行在身,就会感到全身污浊,自己也必定讨厌。
6.夫大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出处】《荀子•正论》【释义】品德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惩罚和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
7.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出处】《荀子•大略》【释义】善于学习的人会追根朔源,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难困惑。
8.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出处】《荀子•宥坐》【释义】君子要做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端正品行,以便等待机遇的到来。
《荀子》全文及翻译(礼论)

《荀子》全文及翻译(礼论)礼论篇第十九【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
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
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
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3月V ol.29 No.1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Mar. 2019论“饰”在《荀子》文本中的含义于超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饰”字本非严格的学术概念,但《荀子》中却频频出现,且内涵不一,有在客观意义上作修饰解,有作对邪说奸言之掩饰解,但更多的是描述“礼”的文饰功用,即“饰别”与“饰情”。
人、社会与风俗,都是可以通过被“饰”而符合于“礼”,人们的注错、习俗,都可以认为是在一个被“饰”过的环境中去学习与践行“饰”。
因此,理解荀子的“饰”,对于我们理解荀子的“礼”以及荀子“礼”之“立文”的内涵,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切入点。
关键词:荀子;饰;礼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1-0061-06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于超艺(1993-),女,陕西西安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饰”之一字,本非严格的学术概念,在先秦诸子中,鲜有把它当作一个讨论的对象。
如《孟子》全书中未见“饰”字,《论语》中也仅出现2次,并且皆是做修饰、装饰某具体物的字面意思使用①,并没有太多阐发空间。
但在《荀子》中,“饰”字却成了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前后凡60见,尤其在《礼论》篇中,其出现了19次。
此外,《荀子》中使用“饰”字的文本还广泛出现在《乐论》《正论》《王制》《君道》等18篇中。
如果我们略加分类,荀子对“饰”字的使用大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论语》中“饰”的含义类似,做修饰、装饰解,例如: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
(《王制》)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
(《君道》)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
(《礼论》)此类共有16处文本,这一类文本的特点是,“饰”字所修饰的是一个具体的物品或者行为,并且在这些句子中,荀子并没有借用“饰”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或表达价值判断。
在《荀子》中找到的第二类出现“饰”的情境则与之不同,例如: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陶诞突盗,惕悍憍暴,以偷生反侧于乱世之间,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
(《荣辱》)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仲尼》)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非十二子》)此类前后共有八处文本。
在这些文本中,“饰”字的有较之第一种情境下“修饰”的含义,又多了一个负①“饰”在《论语》中两次出现的文本分别是“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此处“饰”朱子注为“润色”。
另一处文本“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乡党》”,朱子注“饰”为“领缘”。
面的价值判断,联系上下文可以直接看出,这些“饰”的行为是荀子所不赞同的。
第三类出现“饰”字的情境则较为重要,用“饰”来正面描述一些荀子自己的观点,例如: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
(《荣辱》)圣王财衍,以明辨异,上以饰贤良而明贵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
(《君道》)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礼论》)有30多处“饰”字的使用都可以归入这一情境。
从相关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饰”在《荀子》中的正面用法都与“礼”有关。
如何理解“饰”在《荀子》文本中的多种使用情景?在荀子的礼学中,被“饰”的对象是什么,它又何以是可“饰”的?荀子使用“饰”的三种情境,似乎是有内在矛盾的。
在“饰邪说”“以让饰争”一类文本中,荀子显然不觉得通过“饰”,可以将邪说、奸人变为君子;但“藩饰”“饰贤良”“饰欢”“饰哀”又是荀子推崇的礼的重要意义。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乐论》)”,被荀子推崇的“饰”如何不是虚伪,又如何理解《荀子》中这两类文本的共存?我们试着从文本中找一些区别。
虽然都是修饰,但有意识的“饰”自己的行为,和描述“礼”有“饰”的功能,这似乎是有所区别的。
第二类体现“饰”的负面作用的文本,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一个人物,他有意识的“饰”了自己的言行。
而第三类文本都是在客观描述“礼”的文饰功用,而这个制定“礼”如何体现“饰”的行为,在荀子文本中不是由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来完成的,而可以被表述为圣王的制作。
有这样的区分,荀子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同一个“饰”字,就思想内部的统一性来说,倒也是无嫌的。
“饰”奸言邪说的弊病在于虚伪不诚实,改变了表象但并没有真正改变本质。
那么礼“饰”的作用可以避免这种弊病吗?首先,从效果上而言,如《儒效》篇所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注错习俗所积,也是礼的环境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荀子认为人长时间处于某种环境当中,是可以改变本质的。
甚至荀子文本中还曾出现过一处“修饰之君子”(《礼论》)①,指的并不是深谙礼之文的君子,而是对亲人有深厚思慕之情的重质之君子,这一处用法也是十分有趣的。
此外第三节我们也将从“称情立文”的角度更本质讨论礼的“饰”,是不是虚伪的。
由上文梳理了“饰”在《荀子》文本中的三种用法,它们的词义虽然都是修饰,但使用的语境还是较为繁杂的。
其中,在“礼”的领域使用的“饰”,当是荀子与孔孟文本相比的一个特色之处,具体内涵将在下一节重点诠释;然则荀子虽有独特的“饰”的用法,但较为普通的“饰”作修饰某物或者掩饰邪说奸言的动词(第一、二类文本)使用的频率也占到总数的40%,并且分布于12个不同篇目当中。
因此,笔者不认为“饰”在荀子的思想中可以作为一个成熟的礼学特殊用语来使用,而且即便在与“礼”有关的文本中,“饰”的含义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三节将展开对这一部分文本的论述。
二就荀子使用“饰”的三种情境而言,第三类的文本材料更多,也更能体现荀子礼学的特色,因此我们先从从第三类“饰”的文本入手,讨论“饰”在《荀子》阐述“礼”的文本中的含义。
而这一部分文本,笔者将其分为两类:“饰别”与“饰情”。
本节主要讨论“饰别”的含义。
由礼之起源来看,在自然状态下,“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富国》)且“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
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
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
(《王制》)因此只有以差等之分为基础的政治设计才能去乱止争,在政治设计中应当有地位的贵贱差别权力不同产生出上下等级,在级别之内规制人们的欲望,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才可以防止出现争乱穷的无序状态。
因此,虽然作为荀子思想中“一切规范的总称”[1]140的礼,目的在于养,但荀子又说:“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礼论》)“别”则是要达到贫富轻重皆有相应的位置,即“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君道》)的效果。
“饰”在“别”这个意义上的体现,荀子称之为“藩饰”:①“修饰之君子”(《礼论》)这种用法,笔者暂且将它归入第一类“饰”的文本,这一分类或许有待商榷。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
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君道》)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
(《荣辱》)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
(《君道》)“藩饰”,杨倞注为“藩蔽文饰”,[2]147“有德者宜备藩卫文饰也”。
[2]434“藩饰”是作为“能群”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被提出的,而“能群”的本质要求即在分、别。
“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富国》)”,所以体现上下有别的等差,是“藩饰”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
“藩饰”之“别”是通过财物分配来体现的。
“藩饰”是以财物来“饰”:圣王财衍,以明辨异,上以饰贤良而明贵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
上在王公之朝,下在百姓之家,天下晓然皆知其所以为异也,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
(《君道》)用以“别”差等的“饰”,主要体现在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等物质区分。
作为财物的“饰”其实也是“禄”的一部分,合礼的“饰”,可以将“衍”财,即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财物做合理分配,这一部分财物的分配也同样体现了“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富国》)的荀子认为合理分配原则。
在体现“别”的同时,“藩饰”起到了“饰贤良”以“养”之的作用:诚美其德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藩饰之,以养其德也。
(《富国》)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王制》)依《富国》篇,百姓依赖仁人官长的养育,赞美他们的德行,因此希望为他们准备美好的文饰来衬托他们美好的德行。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礼论》)”在荀子看来,仁人、贤人应该配以更好的养,这是合乎情理的规定。
在体现“别”的同时,“藩饰”起到了树立威势以维系秩序的作用: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故其罚威。
(《富国》)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的藩饰构成了官长“赏行罚威”的“势”,“藩饰”的感染力,使得百姓通过耳目所见的场景,潜移默化的顺从于人主所要求的秩序。
三在《荀子》文本中,“礼”“饰”的作用还有一些较为特别的体现,这些文本具体描述了“礼”的部分意义在于修饰人伦生活中的一些情感: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
(《礼论》)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大略》)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礼论》)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
(《乐论》)礼的制度设计可以起到饰欢、饰哀、饰敬、饰至痛、饰喜怒的功能,这类文本多见于荀子《礼论》,并且只见与《荀子》的《礼论》《乐论》《大略》三篇。
关于这里的“饰”应该如何解读,杨倞无注,李涤生解为“表达情意”,[3]433北大本也注为“表达”。
[4]395陈大齐解“饰”时也注意到这类文本,他结合《礼论》中“刍豢、稻梁、酒醴,餰鬻、鱼肉、菽藿、酒浆,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