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0] (人民版必修一)
![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0] (人民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18abf10fba1aa8114431d987.png)
东 到 大 海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 荆地远,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 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 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分封制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郡县制 术也,置诸侯不便。 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廷尉议是。”
专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制 权 制
•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 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 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 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 • • • •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秦始皇专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 C、地方推行郡县制 、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秦律, 、颁布秦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
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 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3.朝议制度 3.朝议制度 (1)概念: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 概念:丞相、 要务的方式。 要务的方式。 (2)评价: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 评价: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误;但在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但在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袭了秦朝的 4.“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 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 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 汉承秦制”。汉武帝时 和司隶校尉, 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 制,对于稳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意义 对于稳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 重大。 重大。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 称号,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 皇帝”称号,自称 皇帝制度 的地位。 “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始皇帝” 2.中央官制 2.中央官制 (1)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立 丞相、太尉和御史 三公制: 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 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 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系统。 (2)九卿制: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之为 九卿制: “九卿”,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九卿” 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 1.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 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 A.西周 A.西周 解析 及运用。 及运用。 B.春秋 B.春秋 C.战国 C.战国 ( D ) D.秦朝 D.秦朝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六合之内 这句话说的是 A.夏禹实行“家天下” A.夏禹实行“家天下” 夏禹实行 C.周天子分封诸侯 C.周天子分封诸侯 解析 ( D ) B.商朝推行宗法制 B.商朝推行宗法制 D.秦始皇统一六国 D.秦始皇统一六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含答案

材料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
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高考历史(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2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
A 选不能体现,CD项说法错误。
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
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9题类似。
3.(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9题)《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8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答案】D【点拨】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些规定和君主比如在服饰样式、颜色、车驾规格等一样,都旨在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严禁老百姓僭越。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 兼 并 六 国
咸阳
秦
秦 的 统 一
匈奴
秦 公元前221年完成灭六国
西南 夷
越族
北至长城
如此庞大的帝国,该用 何种体制来管理,公元 前213年,关于帝国走 向的一场争论上演了?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大 海
南到南海
各位爱卿:天下 初定,如何巩固 (1)他们讨论 秦的江山? 的中心问题是什 么? (2)概括丞相 绾和廷尉李斯的 主张。 (3)秦始皇最 终采纳了谁的主 张?你认为是否 正确?为什么?
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 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帝常常只 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 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这些“皇帝的别称”有什么共同特点? 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 谈谈你对“皇帝”有什么认识? 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 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 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 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 “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 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 朝)、狼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有种 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为天皇、 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 女娲、神农,按《史记· 五帝本纪》之说是黄帝、 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 的英雄人物。 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 “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自以 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 “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目标: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____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__________________的秦王朝。
【易错提醒】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主义
2.开拓疆土:
(1)概况: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和“直道”
南方:开凿_____,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夷”:开辟“_______”,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演变:
(1)起源:_________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郡:直属于中央,设_____、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道:设置于_________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与“县”同级
3.特点: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图解识记】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4.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取代贵族政
治的重要标志。
5.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易错提醒】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根本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
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政权的出现,这与分封制下地方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_____主管军事,_________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1)含义: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
(2)作用: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图解识记】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在关系
4.“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___________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拨】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2016·南京高一检测)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