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柔飘逸之外的独特风格——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审美个性之比较
实在厚重与空灵飘逸

实在厚重与空灵飘逸【提要】闻一多和徐志摩在新格律诗方面,注重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闻一多的创作审美倾向是谨严、整饬、坚实、直露,体现出一种实在厚重的和谐,而徐志摩则含蓄、委婉、柔和、淡雅、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空灵飘逸的契合。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的奠基者,而徐志摩是“新月”派的盟主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们都是新格律诗派的主将,共同活跃在二、三十年代的诗坛上。
他们一致主张诗歌创作应注重“三美”,①读他们的诗作,会感到自呈异彩,各具风貌,给人以情趣迥异的审美感受。
以下就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方面分析和探讨闻一多、徐志摩创作上各自的特征。
一、音乐美方面闻一多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他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格律构成的要素有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
”②其中音尺最重要,每行诗都应由若干音尺构成,作为诗行的基本单位。
《死水》便是他自认为节奏上最满意的诗作,如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死水》全诗共五节,都同所列第一节一样,每节四行,每行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每行九字,开头收尾都是双音尺,这种形式上的严格,造成了有规律、周期性极强的音律回环,使之具有音尺的均匀整齐之美。
同时,每行诗句中重的字的声调平仄相间,造成起伏,富有抑扬顿挫。
每节诗的二、四行押韵,每节换韵,韵脚的变化使音调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音尺匀整,平仄相间,变换韵脚,表现了闻一多所强调的节奏“三要素”,特别是音尺外在形式上的讲究,显现出它在诗歌“音乐美”创作上的独特追求。
③《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最能代表他创作上的这一主要特点,《发现》、《一句话》、《洗衣歌》等诗作,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徐志摩也十分重视诗的音节。
但徐认为内在音节是诗的生命:“一首诗的字句是诗的外型,而音节是诗的‘血脉’。
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一)

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一)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下是徐志摩诗歌的几个主要审美特征:1. 以情感为主题徐志摩诗歌的主题以情感为主,正如他所说:“情感是人类最强大的东西。
”他喜欢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以此来带领人们感受到他的诗歌世界。
2. 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徐志摩的诗中常使用象征手法,运用物象、意象、词语、音乐等具体手段,寓意深刻,充分发挥了诗歌的象征性和隐蔽性,给诗歌增色不少。
3. 追求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徐志摩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拘一格崇尚自由,讲究艺术创造的独特性,鼓励发挥个性创造艺术,并将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运用美学思想和方法徐志摩的诗歌以其深厚的美学思想和严谨的创作方法为基础,借助于对艺术和文学的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将其思想、情感和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深刻追求。
5. 注重表现主体性徐志摩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语言表现等方面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他强调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有机结合,提倡诗歌创作的自由而独立性,极力强调作家的个性与创新。
综上所述,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体现在情感主题、象征手法、个性化艺术风格、美学思想和方法、表现主体性等方面。
这些特征既反映了徐志摩的个人文学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意义。
以下是具体的解析:1. 以情感为主题徐志摩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浪漫情怀的人,他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他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的诗作中常出现的主题有爱情、友谊、思乡等,其中以爱情题材最为突出。
他通过对情感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徐志摩的诗作中常使用典型的象征手法,运用具体的物象、意象、词语、音乐等手段进行寓意的表达。
在他的诗作中,莲花、荷花、月亮、小船、风筝、竹子等均是常见的象征物。
这些通过象征手法加工过后的物象、意象等,给诗歌带来了一种别样的内涵,丰富了诗作的意境。
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和文学风格不一致的案例

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和文学风格不一致的案例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而人格则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作品反映了这个人对事物和人性的看法,体现了人格、情操、品行等个性因素,正如所说的“文若其人”。
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作品风格与作者人格相差甚远的作家。
一、民国诗人徐志摩为了新欢狠心抛弃怀孕的发妻张幼仪,丝毫不顾张幼仪为他侍奉老妈、照顾幼子的情谊。
徐志摩对他那位善良的又有文化的发妻的绝情冰冷的态度,与他写的优美的温暖的诗歌一点也对不上号。
二、赫赫有名的大文豪郭沫若曾被鲁迅称为“流氓文人”。
年轻时风流成性,看到漂亮姑娘就放电,他做得最不道义的是狠心抛下日本妻子和五个亲生子女,而且决然离别从此无消息,一直对发妻不闻不问,回国后又另结新欢。
郭沫若在个人情感上的渣史,与他在民国时期发表的有名的作品的文品,完全无法匹配。
三、绘画天才毕加索私生活混乱,情人一个接一个,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极为冷漠,甚至长期不要自己的儿子进他的房间,对儿子的窘迫生活毫不过问,一毛不拔。
他的这些狭隘低下的人品,和他辉煌的艺术成就的品级格格不入。
四、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启蒙运动中宣扬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传播正义和仁爱,写下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重要著作,为法国启蒙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卢梭在生活中对待自己的妻子、情人却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对自己的子女完全不尽父亲的责任,而是将其全部送到了孤儿院。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主张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在《爱弥儿》中关注儿童的教育,提出一系列改革儿童教育的新思想,可谓文品层次高远,充满了正义和关注人类命运的胸怀。
可就是这样一个高大上的思想上的巨匠,却在个人生活中表现出极为自私冷血的人品,与他的文品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徐志摩诗的特点

徐志摩诗的特点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提起徐志摩,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起他和才女林徽因及京城名媛陆小曼等女子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当然,人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他在我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我国现代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探索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一、独抒性灵:爱、自由、美三位一体胡适曾经这样说过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简单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简单的信仰实现的历史。
”的确,徐志摩有着与其他诗人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着他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追求。
他曾经说过:“我要的是筋骨里蹦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中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因此,抒写性灵之美,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诗化理想是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至高追求,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首要特色。
所谓性灵,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美学范畴,而徐志摩独抒的性灵便是他的个性解放意识与民主自由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即在追求性灵之美的诗化人生中寻求他的艺术真谛。
与别人不同的是,徐志摩却把他的这种理想与艺术隐伏到他诗歌创作中的主人公形象身上——一个集爱、自由、美于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上。
如果说在小说家眼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是他们刻意追求、蓄意经营的,那么作为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一般是看不到主人公的,而徐志摩却不同。
拿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中第一首诗《雪花的快乐》来看,这里便有一个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艺术追求的多情主人公——“雪花”。
你看,那半空中翩翩起舞的雪花,是填充了诗人灵魂与意念的“雪花”,是“性灵”中跳出来的“雪花”。
她不去那“冷漠的幽谷”,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她要“贴近她那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里,自然的美,雪花的多情和人格化正是诗人所要追求的性灵之美。
此外,徐志摩的其他诗作里还有许多此类的多情主人公,如《夜》中幻化为自我形象的“自我”,《再别康桥》中令人迷醉的“新娘”,《海韵》中那个“单身的女郎”,《苏苏》中那位痴情的女子,等等。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徐志摩的诗作,艺术性较高,由于他愈到后来愈在艺术形式上着力,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
他的诗大多构思精巧,造境新颖,感情纤细而柔媚,真挚而有灵性,诗句玲珑剔透、自然飘逸、富于音乐性,词藻优美精致、洗练清新,音韵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流畅,节奏琅琅上口,诗节匀称、整饬,旋律柔和轻盈。
善用比喻和联想,重视象征手法的应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余音不绝的审美境界,较好地体现了“新月诗派”诗人的创作风格。
他的诗有自然天性的飘逸轻灵,又有浪漫情调的恣意汪洋的呈现;既有闻一多所倡导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底蕴与光彩,又有多种诗歌体式的探索与创新。
徐志摩的“优秀的诗章已经构成二十世纪中国诗库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朱自清说过:“中国现代诗人当首推徐志摩与郭沫若。
”矛盾则称赞他“是坦白的、天真的、热情的、肯放声大叫的诗人。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有其多方面的独特形态和特异色彩。
一.优美精致的词藻玲珑剔透的诗句先看诗人的抒情名作《沙扬娜拉》。
此诗作于一九二四年偕泰戈尔赴日讲学之时,徐志摩告别日本女郎,“赠日本女郎”的题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诗人与日常用语“再见”为题,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那一瞬间的感受。
起句中“最是那”三字,写出了“温柔”的“一低头”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了日本女郎温柔低头的动人形象。
接下来诗人选择美好的事物,运用形象的比喻,热情地赞扬了她们:妙龄少女低头道别的羞怯姿态,比作一朵在凉风中摇曳多姿的水莲花。
以花喻人,并不鲜见,但在这里,水莲花洁白素雅的形象同美丽纯真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衬,给人以美感。
诗的第三句、第四句又起一波:“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这看似平淡的句子,诗人用匠心独具的重叠反复和移觉通感的手法,再现软语柔声,反复吟咏的情状,这叮咛,这嘱咐,蕴含着几多“忧愁”,几多“甜蜜”,几多眷恋。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和新月派特点分析

新月派的新格律诗规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原则:建筑美,绘 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是
用词讲究色彩。音乐美,就是要有节奏感和旋律。这实际上,
是吸收了西方诗的最重要的实践,他的诗基本上符合这三 个原则。但是,他最突出的,最有魅力的是那种音乐性。
这首诗有一定的叙事性,在叙事的框架中展开 想象。只是写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但是,并 无更具体的叙述,主要是情感抒发。 徐志摩的那些最出色的诗歌,几乎都是这样一 种灵动飘逸的意境。《雪花的快乐》、《我不 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有一个恋 爱》、《再别康桥》等等,几乎全部是这样的 抒情格调。
“他的诗思、诗意几乎没有越出这个英国浪漫派雷池一步。”(卞之琳:《人与 诗:忆旧说新》)
徐志摩说自己的诗歌是从性灵 深出发出来的。 “性灵” 是徐 志摩经常运用的词汇,指的是 个性、情感领域。也就是说, 他的诗是表达内心情感,表现 自我的。表现自我,情感,徐 志摩说,自己是一个信仰感情 的人。他的内心感情体验远远 胜于对外部的观察,这正是浪 漫主义诗歌最重要的特征。
2、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徐志摩是20年代比较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属于情感类型,他在留学时 代又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特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这种影 响决定了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卞之琳说: “尽管徐志摩在身体上、思想上、感情上,好动不好静,海内外云游,但是,一 落到英国,英国的19世纪浪漫派诗境,他的思想感情发而为诗,就从没有超出 这个笼子。”
这首诗所抒发的却是那种高昂激越而又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感。是 一种博爱的感情。诗人要为一切苦难者和弱者,奉献出自己的热 情、热血,为他们消除苦难,指点他们进入美好的生活。这里, 徐志摩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正义和良知。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摘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韵律清新、灵动优美、自然飘逸;选词注重色彩运用、感情变化,极具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歌形式精巧灵活,富有变化。
所以诗歌玲珑剔透,浑然天成,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样就使得诗歌语言的艺术性独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语言、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相互融合正文: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与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理论”是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来的新诗标准。
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结构巧妙,情景新颖,感情犹如江南水乡的少女一般柔美、细腻,而又灵动自然。
他的诗歌语言自然飘逸,用词优美清新,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诗歌情景交融,犹如一场绝美的盛宴,使人美不胜收。
茅盾先生更是称他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同样作为现代诗坛的两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歌是对闻一多先生“三美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创新。
下面简单的以个别诗篇简单分析徐志摩诗歌语言中的“三美”具体体现。
一、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宣扬格律,认为“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闻一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2]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了诗的基本动力。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1、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
2、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
3、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
扩展阅读1、结构。
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2、炼材。
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3、语言。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2、李白诗歌的写作手法: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1、立意高妙,深邃独到: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
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
无论是前期在朝为官还是后期贬职岭南,也无论是自然风景的吟咏还是日常生活的叙写,这一意识之流总是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波动。
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
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
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
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人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广夏华屋转眼变为丘墟。
由此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新 月诗派 ; 审美个性 ; 独特风格 ; 比较
新月诗 派 的成员们 , 大多 奉格律 为圭 臬 , 精于 苦练 , 这或 许是 他 们 能站在 一起 , 同咏 歌自 己声 音 的重 要根 由 。陈梦 家 在《 共 新月 诗 选 ・ 序言 》 说 : 我 们 不 十 格 律 , 律 是 圈 , 便 诗 更 鲜 明 , 中 “ 白 格 它 更 美 。 I并说 格律 是在形 式上 给与 欣赏 者 的贡 献 。正 是基 于 这样 的 " 认识 , 他们 在 格 律 中 追 求 着 “ 范 的 利 用 ” 追 求 着 “ 正 ” “ 规 , 醇 与 纯 粹 ” 并努力 在格 律 中把 诗 铸 炼成 白玉 。格 律 是他 们 作 诗 的 标 准 。 , “ 诗有 格律 , 才不 失 掉合 理 的 相称 的 分 量 。 。然 而 , 月诗 人 虽 都 ’ ’ 新 在 格律中 追寻 着表达 自己最 美妙 的声音 , 他们所 推崇 的主体 风格 虽 都含 有轻 柔飘逸 的成 分 , 虽大 都讲 求形式 的完美 , 意境 的轻 柔 , 句 语 的凝 炼 , 他们所 表现 出来 的个 性 风格 却不 尽 相 同 , 至 有 太多 的 但 甚 差异 , 有些诗 人 的风格 几近类似 。 尽管 徐志 摩的诗 歌风 格是 新月 中 最独 特 的一 个 。这 或许 与他 个 人 的经 历有 关 , 或许如 陈梦 家所说 是 因为 他 “ 身 于新 诗 园 里耕 耘 更 投 最长 久 、 勤快 ” 而 我 个 人 的看 法 是 , 志摩 天 生 是 个 诗 人 , 最 o] E 3 徐 他 是 新月派 中最优 秀 的 , 他的诗 歌也 是新月 成员 中最好 的。他 虽也 讲 求 格律 , 很难 让人感 觉到 有雕 琢 的痕 迹 , 却 更像 足 灵 感 的; 中击在 刹 那 间的成 篇 , 然天成 , 有丝 毫 的做 作 与矫 揉 。饶 孟侃 与 方玮 德 浑 没 的 诗更多 的体现 了一 种玄 妙的理 性 , 不如 徐志 摩诗歌 给人 的感 觉酣
徘 徊却无 法走 出。
妙 , 情不 自禁的 走进去 , 去 , 后再也 不想 走出来 。整 首诗 让人 走进 然 如 同一位 黄 昏散步 的贵妇 人 , 上 挂 着彩 虹 的笑 , 里 哼着 柔 美 的 脸 嘴 曲子 , 长长 的 拖地裙 如 同梦 中百 合 的开 放 。她走 着 , 着轻 缓 的 步 迈 子, 踏着 柔和的 旋律 , 她就这 样轻轻 的 走着 , 在我们 心底 划下 了久 却 长 的印记 。她 的一 微 笑 , 转 眸 , 一 无不 神 采 飞扬 , 人 六 神 为 之 无 令 主, 五官 为之 出窍 。读 一 遍 , 读 一遍 , 一 字句 无 不 舒缓 , 一 行 再 每 每 无 不轻 柔。这 首厂 被传 颂 的 诗 作 , 可替 代 的成 了徐 志 摩 的 代 表 无 作 。到底 是什 么打动 了读 者 , 让它 能引 起这 么多人 的共 鸣? 我想 就 是 因为诗 歌中 所带有 的轻 柔之美 。它不似 铁 丝的 刚硬 , 戳 中 了我 却 们 的心 灵 , 给我 们 的心 以 痒 痒 的痛 感 。“ 悄 的 我 走 了 , 如 我 悄 悄 正 悄 的采/ 我挥一 挥衣 袖/ 带 走一 片 云 彩 。 告 别 方 式 的 独 特 , 别 不 告 内涵的纯 美 , 成了整 首诗 的意境 。一 首 诗 的好 处 是说 不 完 的 , 构 然 而 当我们 拿起 这首诗 的时 候 , 都情不 自禁 的喜 爱 。 我们 而 闻一多 的诗歌风 格 截然 不 同 。闻一 多 的 诗给 人 的 感觉 是 冷 与 咒 , 多是金 刚怒 目般的 呵斥与 怨怒 。这或 许与 他过 多的 沉迷 于 大 国家主义 有关 ,现 实矛 盾 转 化 为审 美 观 照 的文 化 态 度 , 闻 一 多 “ 使 诗 歌充 满了沉 郁和激 忿 。 ” ’ ’ 那首 被颂 为他 的代表 作 的《 死水 》 体 是 现 他冷咒风 格 的名篇 。 “ 这是 一 沟绝 望 的死 水/ 轻风 吹 不 起 半点 漪 沦/ 不如 多扔些 破铜烂 铁/ 爽性泼你 的 剩菜残 羹。 ”这 似乎 有些 调 侃 的味道 , 至多算 得上是 冷 幽默 。在 个人 看 来 , 一多 是 个对 柔 美体 闻 味不 足 的人 , 天生就 缺乏徐 志摩 的轻 柔 , 他 他只 是在 冷与咒 中 , 找 寻 着 他个人 的美 , 而这 种 美 也 只是 在 格 律 的链 条 下 , 现 出来 的 “ 体 格 式” , 的诗歌大 都带 有钢铁 的 硬与 直 。我 们确 实 很 少 能在 他 的 美 他 诗 歌中找到 轻柔 的东西 存在 , 只除 了铁丝 的僵 直与板 硬 。这是 闻 一 多独 有的 。冷与 咒是他 诗歌风 格 的主 流 。那 首 被 陈梦 家 认 为 是 闻 多 最好 的诗 “ 有如 一 团溶金 的烈 火 你 指着 太阳 起 誓》 更多 的《 也 地体 现 了闻一多诗 风的 冷与 咒 。那 句 “ 去去 l去 恋 着 他 的怀 抱/ 跟 他 去讲那海 枯 石 烂 不 变 的 贞 操 ” 更 像 是 一 位 农 村 妇 人 的苛 刻咒 , 骂 , 一种 复仇 的快感 。而其 中 包 含的 诗 意却 淡 了许 多 , 非 是无 有 无 可奈何 的叹 息与绝 望中 所带有 的恼 羞 成 怒。他 的《 夜歌 》 绘 了一 描 个怪异 、 恐怖 、 令人 战栗 的世 界 , 在这 个 世界 里 一 切都 隐 形 , 世 间 人
十 二分的 情感 , 使人一 读 , 便被 之 中的情绪 之网笼 住 , 脱不开 去 。诗
情 的浓厚 是徐 志摩 诗歌 的重 要 特色 。但 看 那 首诗 人 自 称 “ 有 火 很 气 ” 我等候 你》 诗 情在这 里演 绎得 浓 的化不 开 去 。诗 人 用连 续 的《 , 的疑 问 口吻抒写 内心 的 渴望 , 自语 的方 式 向 着那 个 “ 来 ” 诉 用 未 倾 绵绵不 尽之 意 。在 第一 二人 称 的对 应 中把 那份 痴 情与 爱 意表 现 得 决绝而 又坚 定 、 明白 、 畅 、 烈。 “ 等候你 。我望 着户外 的黄 昏 , 晓 浓 我 如 同望着将 来 , 的心 震盲 了我的 听 , 我 你怎 么还不 来? ”强 烈 的感 情 在质 问中 更体现 出诗人 那颗焦 虑 的心 , 那份 渴望 的焦 灼。诗 中既有 灵异 的通感 , 又有 令人称 奇的 描述效 果。无 怪乎 陈梦 家说 这是 徐 志 摩一生中最好的抒情诗。感情的爆发本是一瞬间的事情 , 然而诗人 在 捕捉 这种感 情脉 搏时 , 却如此 准确 , 表达得 又如此 炽烈 酣畅 , 郁 浓 到 了无 以复加 的地 步 。这 或许 就是 徐 志摩 之 所 以 为徐 志 摩 吧 !而 这 首《 我等 候你 》 充 满 了 情 感的 漩 涡 , 却 让人 读 来 只 能在 这 漩 涡 中
殊性表现在其成员作诗标准的共 同性与诗歌风格的各异性。指出在轻柔飘逸之外 , 志摩 的诗 悲中含 美, 徐 美中有 柔, 浓烈甘醇 ; 闻一 多的诗 冷 咒并 具 , 芒 毕 露 ; 洵 美的 诗 艳 丽 多 彩 , 锋 邵 “美而 不 荡 , 而 不 淫 ” 沈 从 文 的 诗 则 朴 实无 华 , 老 实 实 , 璞 归 真 , 朴 素 中 展 示 自 己 纯 真 的 艳 ; 老 返 在
畅、 透彻而 又不 失其诗 味 。邵 洵美 则在 美 艳 中响 亮 着 自己 的声 音 , 沈从 文在 朴实 中追求 着 自己的诗 歌之路 , 都不 似徐 志摩诗歌 风格 的 多样 与精 彩 。司马长风 曾在 《 国文 学 史 》 卷 中说 , 志 摩 的 诗 中 上 徐 歌 每一句 都是 一清二 白的 口语 , “ 都是 光彩 四射 的 诗句 ”很 有 但 却 , 见 地。在 个人看 来 , 志摩 的确 是 为诗 歌诞 生 , 吟 咏诗 歌 而生 存 徐 为 的纯 粹诗 人。他 的诗歌 有 几个 典 型的特色 : , 美 , 浓 柔 悲。 情到 “ ”寸 不开 。徐志摩 几 乎给 自己 的每 首 情诗 都 注入 了 浓 B化
轻柔飘 逸之外的 独特风格
传 媒 与 艺 术
轻 柔 飘 逸 之 外 的独 特 风 格
— —
徐志摩、 闻一 多、 邵洵 美、 沈从 文审美个性之 比较
赵 琦
( 北 大 学 附属 幼 儿 园 陕 西 西安 西
706 ) 10 9
【 摘
要】 本文对徐 志摩 、 闻一 多、 邵洵美、 沈从 文的审美个性进行 了分析比较 , 认为新 月诗 派是 中 国新诗 史上 的一 个特 殊流派 , 它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