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主要内容为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
本诗描绘了戍楼将士在北地边塞的艰苦生活和英勇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内容、意境及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把握《燕歌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分析边塞诗的写作背景、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地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雄浑壮美,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边塞之中,体会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人简介:简要介绍高适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形象描绘、意境和艺术特色。
a. 形象描绘:分析“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b. 意境:通过“燕歌”、“北风”等意象,展现边塞的苍凉与豪迈。
c. 艺术特色:讲解诗中的对仗、用典、抒情等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边塞诗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结构:四句一节,共四节3. 意境:苍凉、豪迈4. 艺术特色:对仗、用典、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形象描绘和艺术特色。
2. 拓展延伸: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较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燕歌行》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诗中通过描绘燕王刘备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悟诗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修辞手法的分析,表现手法的领悟。
2. 重点:诗意的理解,诗中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诗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燕王刘备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燕歌行》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3. 修辞手法4. 表现手法5. 爱国情怀6. 英雄气概七、作业设计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燕王刘备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进一步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燕歌行》。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边塞诗》,具体详细内容为《燕歌行》诗歌的解析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欣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燕歌行》的背景及主题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诗歌的解析,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燕歌行》相关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c.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4. 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解题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边塞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背景及主题2. 诗歌解析a. 重点词汇和句式b.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 艺术特色分析a. 韵律b. 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对仗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拓宽知识面,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解析过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尤其是韵律和对仗。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一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燕歌行》中涉及许多边塞特有的词汇和古汉语句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是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燕歌行》。
该诗歌位于教材第四章“边塞之歌”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边塞生活描绘和将士们保家卫国豪情壮志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燕歌行》背景和意义,感受边塞文化独特魅力。
2. 掌握诗歌手法、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文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生僻词汇、意象和手法。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背景、意境、手法和表达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塞壮美,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燕歌行》,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边塞诗产生背景,引导学生解边塞将士生活状态。
4.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生僻词汇、意象和手法,如“戈壁”、“马蹄”、“霜雪”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分析,让学生解边塞诗特点和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边塞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诗歌背景:边塞生活、将士保家卫国3. 重点词汇:戈壁、马蹄、霜雪等4. 诗歌手法:意象、表达技巧5. 课堂小结:边塞诗特点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意境和表达手法,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戈壁”象征边塞艰苦环境,“马蹄”代表将士们英勇奋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歌背景、手法和表达效果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进一步解边塞文化,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诗歌背景介绍,这是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情感基础。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
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
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
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
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岑参《走马川行》(齐声背诵)
岑参为我们描绘一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战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
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
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诵读
1、学生范读(配乐)评价
2、诵读指导:节奏、停顿、情感
3、散读
4、齐读
三、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
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
来写。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
鲜明对比。
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
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
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
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
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
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
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四、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
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五、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
高堂的想象。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
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
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
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而此诗也是有感
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
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
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
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作业: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
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