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的颜色反应还原作用 PPT
新教材高中化学-糖类课件

新课情景呈现 课前素能奠基 课堂素能探究 名师博客呈现 课堂达标验收
新课情景呈现
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我们日常 吃的“糖”就是糖类的一种。人体热能的产生和各器官系统活动时所需 能量主要由食物中所摄取的糖类提供。人们每天所吃的食物约有80%是 糖类。人体缺少糖类,人就会变瘦,干活、工作没劲,还会影响脂肪和 蛋白质发挥作用。
CHOH —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 D)
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C.能发生银镜反应
D.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
解析:葡萄糖分子结构中有羟基,与钠反应生成氢气,与乙酸发生
酯化反应;有醛基可发生银镜反应;两种官能团都不与小苏打反应,所
以选D。
3.已知葡萄糖能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在一个熟透的苹果
哪些食物含糖类比较多?糖类主要来源于谷类(含量70%~80%), 如 米 、 面 粉 、 玉 米 面 等 ; 薯 类 、 根 茎 类 食 物 ( 含 量 10% ~ 20%) 如 马 铃 薯 、 甘 薯 、 藕 、 山 药 、 芋 头 等 ; 部 分 坚 果 ( 含 12% ~ 40%) 如 栗 子 、 花 生、核桃等;还有各种纯糖(含量80%以上)如葡萄糖粉、麦芽糖、蜂 蜜、红糖、白糖、冰糖等。
知识归纳总结 1.葡萄糖的分子结构特点
2.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官能团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因此葡萄糖兼有醛基和羟基的性 质。
3.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可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光亮的银镜,也可以与新制氢氧化 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淀粉遇碘单质可显蓝色。 点拨:(1)淀粉遇到碘单质才变成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 等)不变色。 (2)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一定要使NaOH溶液过量,否则实 验不能成功。
实验六__糖的呈色反应

4
-
-
蔗糖(滴)
-
-
-
-
4
-
淀粉(滴)
-
-
-
-
-
4
摇匀,沸水浴3-5min,观察,继续沸水浴20 min,比较颜色变化及顺序,并记录
结果要求:
准确记录各个反应的呈色情况,并加以解 释。
下次实验: DEAE-cellulose薄层层析分离鉴定核苷酸
Molish反应
管号
1
2
3
4
5
6
阿拉伯糖(滴) 0.5
-
-
-
-
-
葡萄糖(滴)
-
1
-
-
-
-
果糖(滴)
-
-
1
-
-
-
麦芽糖(滴)
-
-
-
1
-
-
蔗糖(滴)
-
-
-
-
1
-
淀粉(滴)
-
-
-
-
-
1
Molish试剂(滴) 2
2
2
2
2
2
摇匀,使试管倾斜
浓硫酸(mL) 1
1
1
1
1
1
不要摇匀,竖直试管,观察液面,记录现象
2.蒽酮反应
果糖(己酮糖)
还原糖:羰基碳(异头碳)没有参与形成 糖苷键,能够还原斐林(H.von Fehling)试剂 或托伦斯(B.Tollens)试剂(银氨溶液)的糖称 为还原糖。
所有的单糖,不论醛糖、酮糖都是还原糖。 大部分双糖也是还原糖,如麦芽糖、乳糖。
单糖、双糖或寡糖在与苷元生成糖苷后, 即成为非还原糖,蔗糖是非还原糖。
《糖类化合物》课件

丙糖
戊糖
己糖
继续
C H-C-OH H-C-OH H-C-OH H-C-OH H
O
H
核糖
H H-C-OH C=O H-C-OH H-C-OH H-C-OH H
淀粉的糊化温度:使淀粉发生糊化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糊化温度与淀粉粒大小有关,较大的淀粉粒易糊化,较小者则难糊化。因为每种天然淀粉都是由大小不一的淀粉粒组成的,所以,使其完全糊化的温度有一个范围。通常用糊化开始的温度和糊化完成的温度表示糊化温度。
淀粉来源
糊化温度(℃)
淀粉来源
糊化温度(℃)
山芋
53-64
成苷反应
还原反应
脎的形成
强酸催化脱水作用
弱碱条件下的异构化作用
发酵作用
继续
单糖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在弱氧化剂作用下,醛基被氧化生成葡萄糖酸。
(2)在较强氧化剂作用下,醛基和伯醇基同时被氧化,生成葡萄糖二酸。
(3)在生物体内,在专一性酶的作用下,伯醇基被氧化,生成葡萄糖醛酸。
酶〔O〕
CHO (CHOH)4 CH2OH
淀粉的结构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淀粉含量
作物名称
淀粉含量(%)
大麦(种子)
63.5
小麦(种子)
63.7-67.0
玉米(种子)
64.7-66.9
米
70-80
山芋
16.0
马铃薯
13.2-23
糊化作用
凝沉作用
显色反应
水解作用
变性作用
淀粉的主要性质:
实验二 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原理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三.材料与方法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5mL,混匀。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四.结果与分析试剂现象产生现象的时间排序41%葡萄糖浅紫色环,试样淡棕色51%果糖浅紫色环,试样深棕色21%蔗糖深紫色环,试样深棕色31%淀粉深紫色环,试样淡棕色1%糠醛深紫色环,试样黑色 1表1试剂现象1%葡萄糖4分02秒开始变红色1%果糖2分45秒开始变红色1%蔗糖2分49秒开始变红色表21.由表1可知,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糠醛均可发生Molisch 反应,但产生的紫环颜色不同,反应后试样的颜色也不同,其中糠醛的紫环颜色最深,且试样颜色为深棕接近黑色。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4)、(*1)。
3、试管*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3)、(*1)。
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第十六章实验技术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 •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a-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a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濒醛(咲哺醛)糖醛衍生物如轻甲基糠醛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反应)原理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三、器材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3•水浴锅四、试剂1•莫氏(Molisch )试剂:5% a萘酚的酒精溶液,称取a-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并用此酒精使总体积达100mL,贮于棕色瓶内。
此试剂需新鲜配制。
2•塞氏(Seliwanof )试剂:称取间苯二酚0.05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此试剂需新鲜配制。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4.1%果糖溶液:称取果糖1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5.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6.1%淀粉溶液:称取可溶性淀粉1g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7.0.1%糠醛溶液:称取糠醛0.1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8•浓硫酸500mL五、操作1. 獄酚反应(Molisch反应)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5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 ,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糖类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羰基(C=O)和羟基(-OH)等官能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糖类颜色反应有醛基的银镜反应、羟基的费林反应以及羧基的酸碱指示剂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样品:本实验选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常见糖类物质作为样品,同时准备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费林试剂等试剂。
2.银镜反应:取5滴硝酸银溶液和5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硝酸银-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各样品是否产生银镜。
记录实验结果。
3.费林反应:取5滴费林试剂A和5滴费林试剂B,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费林试剂,观察各样品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4.酸碱指示剂反应: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各样品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银镜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银镜现象,说明这些糖类具有醛基;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银镜现象,说明它们不含醛基。
2.费林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果糖和麦芽糖在费林反应中呈现阳性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费林反应中未观察到颜色变化。
这说明果糖和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其他三种糖属于非还原糖。
3.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酸碱指示剂反应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这说明前三种糖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而其他两种糖则不具有。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具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淀粉和纤维素不具有醛基,属于非还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