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糖类的颜色反应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 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如: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 Cu 2O ↓(砖红色)+ H 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 2O ,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该反应式了解) 注意反应条件,水浴加热。
2.非还原糖:淀粉遇碘变蓝色。
另外蔗糖也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甘蔗、甜菜什么的来做还原糖的实验。
因为它们富含的糖是蔗糖。
3.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4.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
)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目中实在要用菜叶子了,记得有一个步骤叫做“脱色”)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我们用的蛋清液。
四、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 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检测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A 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B 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 4溶液4.其他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检测脂肪实验中用来洗去浮色);碘液(检测淀粉液);蒸馏水(制作标本时使用)五、方法步骤。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糖类与不同试剂发生的反应,探究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
实验材料:
- 试剂:
- 苏丹红溶液
- 亚硝酸银溶液
- 比色皿
- 样品:
- 葡萄糖溶液
- 果糖溶液
- 蔗糖溶液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比色皿和标注好的糖类溶液,每种糖类的溶液取适量放入不同的比色皿中。
2. 分别向不同的比色皿中滴加一滴苏丹红溶液。
3. 观察每个比色皿中的溶液变化,并记录下来。
若出现颜色变化或沉淀的形成,进行详细描述。
实验结果:
- 葡萄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并出现一些悬浮物。
- 果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有微弱的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变为淡黄色,并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结论:
- 葡萄糖溶液反应最显著,产生了橙红色的颜色变化和悬浮物
的形成。
- 果糖溶液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呈现微弱的橙红色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反应最弱,只有溶液的颜色变浅而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解释:
苏丹红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呈现橙红色。
不同的糖类与苏丹红的反应程度不同,可以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来判断其反应性。
葡萄糖是单糖,具有还原性,与苏丹红溶液发生剧烈的反应,表现为明显的橙红色和悬浮物的形成。
果糖也是单糖,但其还原性较弱,所以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
蔗糖是双糖,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苏丹红溶液的反应最弱,只有溶液颜色变浅的情况。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则不需要加热。 (4)现象不同: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产生砖红色沉
淀,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产生紫色物质。
[高考实验对接]
(ⅰ)
(ⅱ) (ⅲ)
【模板应用分析】
实验材料选择:与教材 试验不同,但都是富含 目的有机物且白色或无 色的生物材料,与教材 实验要求相同。
[多维思考]
(1)如果本实验要检测脂肪,应该怎么做? 提示:可将腐乳制成腐乳组织液,加入苏丹Ⅲ或 Ⅳ染液,观察组织液颜色变化。
(2)如果本实验出现了腐乳腐败现象,可能是由 于什么原因? 提示:可能的原因是在制作腐乳过程中,无菌操 作出现失误,造成杂菌污染所致。
实验试剂的选择: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 剂反应,与教材实 验要求相同。
实验变量分析:是 对教材实验的拓展。 ①②③组的单一变 量是处理时间,③ ④组的单一变量是 温度
使酶失活 浅
蛋白酶
不变
【模板应用分析】
浅
(ⅴ)
氨基 转换
实验结果: 生物材料中 的目的有机 物含量越多, 颜色越深, 否则越浅。
糖类和脂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有机化合物 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还原糖+ 斐林试剂 50℃~65℃温水浴砖红色
沉淀。
苏丹Ⅲ染液 →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
(2)脂肪+
苏丹Ⅳ染液 →红色 (3)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4)淀粉+ 碘液 →蓝色。
二、实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 选材: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 制备组织样液
↓ 显色反应:
制浆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糖类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羰基(C=O)和羟基(-OH)等官能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糖类颜色反应有醛基的银镜反应、羟基的费林反应以及羧基的酸碱指示剂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样品:本实验选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常见糖类物质作为样品,同时准备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费林试剂等试剂。
2.银镜反应:取5滴硝酸银溶液和5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硝酸银-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各样品是否产生银镜。
记录实验结果。
3.费林反应:取5滴费林试剂A和5滴费林试剂B,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费林试剂,观察各样品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4.酸碱指示剂反应: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各样品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银镜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银镜现象,说明这些糖类具有醛基;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银镜现象,说明它们不含醛基。
2.费林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果糖和麦芽糖在费林反应中呈现阳性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费林反应中未观察到颜色变化。
这说明果糖和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其他三种糖属于非还原糖。
3.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酸碱指示剂反应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这说明前三种糖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而其他两种糖则不具有。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具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淀粉和纤维素不具有醛基,属于非还原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
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三.材料与方法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5mL,混匀。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四.结果与分析
表1
表2
1.由表1可知,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糠醛均可发生Molisch
反应,但产生的紫环颜色不同,反应后试样的颜色也不同,其中糠醛的紫环颜色最深,且试样颜色为深棕接近黑色。
加入浓硫酸后,糠醛溶液立刻发生变化,淀粉和蔗糖产生现象时间相当。
发生以上现象是因为糖类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才能与α-萘酚反应,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种类的糖需要的时间不同,因此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不同,而糠醛溶液可直接与α-萘酚反应,所以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最短。
且不同的糖性质不同,导致紫环的颜色也不同。
2.由表2可知,果糖溶液最先变红,蔗糖溶液出现红色的时间与果糖几乎相同,葡萄糖溶液变红时间最晚,且颜色最淡。
果糖是酮糖,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因此果糖反应最快。
而蔗糖是二糖,可水解为酮糖。
葡萄糖是醛糖,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五.讨论与结论
Seliwanoff反应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均在2分40秒左右出现红色,葡萄糖在4分钟左右变色。
前人所做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有在2分钟时开始变色,有在3分钟时开始变色,1%的葡萄糖有在3分时变色,有在4分钟时变色。
因此我所做的试验结果与前人相似。
但有些试验中加热时间延长到20分钟,分别记录2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时溶液的颜色,发现在2分钟时果糖有黑色沉淀生成,其他溶液均无沉淀。
加热至10分钟后,溶液均变为棕色或黑色。
加
热时间应在1~5分钟为宜,试样浓度在0.5%~1%最适宜。
本次实验我做的基本正确,通过实验验证了α-萘酚反应和间苯二酚反应,了解了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操作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世仙,刘焱,朱彬,金茜,曾启华,α萘酚,硫酸法测定酒糟多糖含量[J].食品科学 ,2013,34(18):245-248.
2.陆红,何正平,吴忠良,淀粉与碘的颜色反应与还原糖含量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31-32
3.杨万政,对Molisch实验两个问题的探讨[J].1河北林院学报1995,10(4):346-347
4.朱万仁,关于Seliwanoff反应机理的初探[J].大学化学,1998,13(2):46-48
5.陈忠云,关于戊糖和己糖在强酸作用下形成峡喃机理的讨论[J].大学化学1992,7(5):55-63
6.和渊,还原糖鉴定实验中还原糖含量与反应颜色变化的关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31(1):25-27
7.哈森其术格,贺锋嘎,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芥菜多糖中的果糖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3):446-447
8.王继勇,程珏,孙志铭,杨万泰,间苯二酚与丙酮反应的机理[J].化工学报,2005,56(7):1237-1241
9.李利军,孔星,张家仁,赖学寨,间苯二酚与蔗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甘蔗糖业,2004,14(1):27-30
10.曹会兰,张秀芹,酮糖的显色试验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