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的颜色反应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糖的呈色反应实验原理

糖的呈色反应实验原理

糖的呈色反应实验原理
糖的呈色反应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验,用于检测糖的存在与分析糖的含量。

该实验基于糖与氧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根据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糖的存在和含量。

实验中常用的氧化剂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它是一种强氧化剂。

高锰酸钾溶液的呈色是紫色的。

当高锰酸钾溶液与糖发生反应时,糖会被氧化成酸,并还原高锰酸钾为无色或淡紫色的氧化锰(IV)离子(Mn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糖+ 2KMnO4 + 3H2SO4 →糖酸+ K2SO4 + 2MnSO4 + 3H2O
在实验中,通常在含有糖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根据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大致判断糖的含量,颜色越浅糖的含量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该实验只能检测一些还原性较强的糖类,例如葡萄糖、果糖等,而不能检测非还原性糖类,如蔗糖。

此外,该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试剂浓度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标定和对照实验来确保准确性。

莫氏实验的实验报告

莫氏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模块莫氏实验二、实验标题莫氏实验: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与应用三、实验目的1. 了解莫氏反应的原理。

2. 掌握莫氏反应的操作步骤。

3. 学会运用莫氏反应鉴别糖类。

四、实验日期、实验操作者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操作者:XXX五、实验原理莫氏反应,又称Molisch反应,是一种检测糖类的常用方法。

其原理为:糖在浓无机酸(如硫酸、盐酸)的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由于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六、实验器材1. 试管及试管架2. 滴管3. 莫氏试剂:5% -萘酚的酒精溶液4. 1%葡萄糖溶液5. 1%果糖溶液6. 1%蔗糖溶液7. 1%淀粉溶液8. 0.1%糠醛溶液9. 浓硫酸七、实验步骤1.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2. 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3.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4. 观察各试管中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八、实验环境实验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室进行,温度适宜,光照充足。

九、实验过程1.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将各溶液与莫氏试剂混合。

2. 加入浓硫酸后,观察各试管中的现象。

3.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1. 葡萄糖溶液与莫氏试剂混合后,加入浓硫酸,形成紫红色环。

2. 果糖溶液与莫氏试剂混合后,加入浓硫酸,形成紫红色环。

3. 蔗糖溶液与莫氏试剂混合后,加入浓硫酸,形成紫红色环。

4. 淀粉溶液与莫氏试剂混合后,加入浓硫酸,形成紫红色环。

5. 糠醛溶液与莫氏试剂混合后,加入浓硫酸,形成紫红色环。

十、实验结论1. 莫氏反应可用于检测糖类。

2. 莫氏反应对糖类不是特异反应,但对多种糖类均有阳性结果。

3. 通过莫氏反应,可以鉴别出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等糖类。

十一、后记或附录1. 本实验验证了莫氏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糖的颜色反应实验报告

糖的颜色反应实验报告

糖的颜色反应实验报告糖的颜色反应实验报告引言: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能量,还能给食物增添甜味。

然而,糖的颜色却因其不同种类而有所差异。

本实验旨在探究糖的颜色反应,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糖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白砂糖、红糖、蜂蜜、盐、碘酒、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如下:1. 准备工作:将试管、烧杯等实验器具清洗干净,确保无残留物。

2. 实验步骤:a. 将白砂糖、红糖、蜂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每个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糖。

b. 分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使糖完全溶解。

c. 取三个试管,分别将溶解后的白砂糖水、红糖水和蜂蜜倒入试管中。

d. 在另外三个试管中分别放入适量的盐。

e. 分别将碘酒滴入每个试管中,观察颜色反应。

结果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糖类在碘酒的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颜色反应。

白砂糖水在加入碘酒后呈现出淡黄色,红糖水呈现出深褐色,而蜂蜜则呈现出深红色。

相比之下,盐在碘酒的作用下则没有产生颜色反应。

这种颜色反应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糖类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所致。

白砂糖是蔗糖的一种,其化学结构简单,只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

因此,当碘酒与白砂糖水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反应时,会产生淡黄色的颜色反应。

红糖则是通过蔗糖经过炼制而成,其中含有大量的糖蜜和糖浆。

这些糖蜜和糖浆中的有机物质与碘酒反应后产生了深褐色的颜色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红糖的颜色较深的原因。

蜂蜜是由蜜蜂采集花蜜经过酶的作用和蜜蜂的蒸发而成。

蜂蜜中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当碘酒与蜂蜜中的这些有机物质反应时,会产生深红色的颜色反应。

而盐则是无机物质,其化学结构与糖类不同。

因此,当碘酒与盐反应时,没有产生颜色反应。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糖类在碘酒的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颜色反应。

白砂糖水呈现淡黄色,红糖水呈现深褐色,蜂蜜呈现深红色。

糖的颜色反应原理及应用

糖的颜色反应原理及应用

糖的颜色反应原理及应用1.糖的颜色反应原理糖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糖的颜色反应主要基于糖的还原性和一些特定反应剂之间的反应。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糖的颜色反应原理。

1.1 邮票试剂法邮票试剂法是一种常见的检测糖的方法,基于邮票试剂和糖之间的还原反应。

邮票试剂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在和糖反应后会被还原并生成沉淀物,这种沉淀物具有特定的颜色。

1.2 麦氏试剂法麦氏试剂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糖的检测方法,基于麦氏试剂(以氢氧化钠为主要成分)和糖之间的反应。

在麦氏试剂的存在下,某些糖类(如蔗糖)会产生特定的反应,颜色会呈现出深棕色。

1.3 色素法色素法是一种利用糖与一些特定的色素之间的反应来检测糖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糖与不同的色素反应后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从而可以进行糖的检测。

2.糖的颜色反应应用糖的颜色反应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中,糖的颜色反应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检测和质量控制。

通过检测糖中的还原性物质和特定反应剂发生反应后所形成的颜色,可以判断食品中糖的含量和品质。

2.2 医药工业在医药工业中,糖的颜色反应常被用于药物中糖含量的测定。

通过测定药物中的糖含量,可以判断药物的纯度和质量,并对药物进行质量控制。

2.3 生物学研究糖的颜色反应在生物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糖的颜色反应来检测细胞中的糖含量和代谢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代谢途径。

2.4 环境保护糖的颜色反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糖的颜色反应来监测水体中的糖污染情况,判断水质的净化效果和环境的污染程度。

2.5 科学教育糖的颜色反应也广泛应用于科学教育中。

通过演示糖的颜色反应原理和实际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总结糖的颜色反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用于糖的检测和分析。

它的原理基于糖的还原性和一些特定反应剂之间的反应。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糖类的性质实验(⼀)糖类的颜⾊反应⼀、实验⽬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糖的颜⾊反应鉴别糖类的⽅法。

⼆、颜⾊反应(⼀)α-萘酚反应1、原理糖在浓⽆机酸(硫酸、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瓶内。

⽤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1%淀粉溶液100 mL0.1%糠醛溶液100 mL浓硫酸 500 mL4、实验操作取5⽀试管,分别加⼊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 mL。

再向5⽀试管中各加⼊2滴莫⽒试剂,充分混合。

倾斜试管,⼩⼼地沿试管壁加⼊浓硫酸1 mL,慢慢⽴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

(⼆)间苯⼆酚反应1、原理在酸作⽤下,酮醣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解⽽呈阳性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塞⽒试剂:0.05%间苯⼆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蒸馏⽔稀⾄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4、实验操作取3试管,分别加⼊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3⽀试管中各加⼊塞⽒试剂5 mL,充分混合。

将试管同时放⼊沸⽔浴中,。

观察记录各管颜⾊。

(⼆)糖类的还原作⽤⼀、实验⽬的1、理解并掌握糖类的还原性质;2、学习常⽤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法。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糖类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羰基(C=O)和羟基(-OH)等官能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糖类颜色反应有醛基的银镜反应、羟基的费林反应以及羧基的酸碱指示剂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样品:本实验选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常见糖类物质作为样品,同时准备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费林试剂等试剂。

2.银镜反应:取5滴硝酸银溶液和5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硝酸银-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各样品是否产生银镜。

记录实验结果。

3.费林反应:取5滴费林试剂A和5滴费林试剂B,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费林试剂,观察各样品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4.酸碱指示剂反应: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各样品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银镜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银镜现象,说明这些糖类具有醛基;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银镜现象,说明它们不含醛基。

2.费林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果糖和麦芽糖在费林反应中呈现阳性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费林反应中未观察到颜色变化。

这说明果糖和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其他三种糖属于非还原糖。

3.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酸碱指示剂反应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这说明前三种糖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而其他两种糖则不具有。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具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淀粉和纤维素不具有醛基,属于非还原糖。

糖的显色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糖的显色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糖的显色反应的原理及应用1. 简介糖是一类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甜味。

除了用于食品添加剂以增加食品口感外,糖还具有许多其他应用,例如在医学领域中作为药物载体、血糖检测等。

糖的显色反应是基于糖与一些试剂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观察显色程度来确定糖的存在与含量。

本文将介绍糖的显色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2. 糖的显色反应原理糖的显色反应是指糖与某些试剂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产生显色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目视或医学领域中的光谱仪器等工具测定。

糖的显色反应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显色反应包括福林试剂法、巴拉朴试剂法、硝酸胰腺蛋白酶方法等。

•福林试剂法:福林试剂法是用于测定还原糖的一种方法。

福林试剂由草酸、磷酸铵和硫酸组成,在与还原糖反应时可以产生蓝色化合物。

根据显色程度可以测定糖的含量。

•巴拉朴试剂法:巴拉朴试剂法用于测定非还原糖的含量。

巴拉朴试剂由苯胺、硫酸和卟啉酸组成,当巴拉朴试剂和非还原糖反应时,会生成显色化合物。

颜色的深浅与非还原糖的含量成正比。

•硝酸胰腺蛋白酶方法:硝酸胰腺蛋白酶方法是用于检测葡萄糖的一种方法。

硝酸胰腺蛋白酶和葡萄糖反应后形成显色物,可以根据显色强度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3. 糖的显色反应的应用糖的显色反应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食品工业:糖的显色反应可用于食品工业中对糖的定量测定。

通过测定食品中糖的含量,可以调整产品的甜度,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医学领域:糖的显色反应可以用于血糖检测。

在医学中,使用血糖仪等设备来测定血液中的糖含量,有助于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等疾病。

•生物化学研究:糖的显色反应可用于研究糖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观察糖与不同试剂之间的颜色变化,可以推测糖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研发:糖的显色反应可以用于药物研发中的药物载体筛选。

某些药物需要以糖作为载体才能被有效地传递到靶位点,显色反应的结果可以帮助研发者选择合适的载体。

•环境监测:糖的显色反应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例如检测水中的糖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
3.试剂
(1)莫氏( Molisch)试剂: 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
积达100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2)1%葡萄糖溶液 100mL
(3)1%果糖溶液 100mL
(4)1%蔗糖溶液 100mL
(5)1%淀粉溶液 100mL
(6)0.1%糠醛溶液 100mL
(7)浓硫酸 500mL
4.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
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 0.1%糠醛溶液各 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滴管
(3)水浴锅
3.试剂
(1)塞氏(Seliwanoff)试剂 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
1000 mL
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2)1%葡萄糖溶液 100mL
(3)1%果糖溶液 100mL
(4)1%蔗糖溶液 100mL
4.操作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 5 mL,混匀。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思考题
1.可用何种颜色反应鉴别酮糖的存在?
2.α-萘酚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总结
(一)α-萘酚反应
(二)间苯二酚反应
糖类的性质实验(二)糖类的还原作用
一、目的
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原理
许多糖类由于其分子中含有自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故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铋、汞、铁、银等金属离子还原,同时糖类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用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进行糖类的还原作用所用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含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Cu2O沉淀。

生成Cu2O沉淀的颜色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颗粒大小不同引起的,颗粒越小呈黄色,越大则呈红色。

如有保护性胶体存在时,常生成黄色沉淀。

三、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竹试管夹
3.水浴锅
4.电炉
四、试剂
1.斐林(Fehling)试剂 1000mL
甲液(硫酸酮溶液):称取34.5 g硫酸铜(CuSO4·5H2O)溶于500 mL蒸馏水中。

乙液(碱性酒石酸盐溶液):称取125 g氢氧化钠和137 g洒石酸钾钠溶于500 mL蒸馏水中。

为了避免变质,甲、乙二液分开保存。

用前,将甲、乙二液等量混合即可。

2.本尼迪克特(Benedict)试剂1000 mL
称取柠檬酸钠173 g及碳酸钠(Na2CO3·H2O)100 g加入600 mL蒸馏水中,加热使其溶解,冷却,稀释至850 mL。

另称取17.3 g硫酸铜溶解于 100 mL热蒸馏水中,冷却,稀释至150mL。

最后,将硫酸铜溶液徐徐地加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拌,混匀,如有沉淀,过滤后贮于试剂瓶中可长期使用。

五、操作
先取1支试管加入斐林试剂约 1mL,再加入4 mL蒸馏水,加热煮沸,如有沉淀生成,说明此试剂已不能使用。

经检验,试剂合格后,再进行下述实验。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斐林试剂,再向各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各1mL。

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

观察各管溶液的变化。

另取6支试管,用本尼迪克特试剂重复上述实验。

比较两种试法的结果。

思考题
1.斐林氏、本尼迪克特氏试法检验糖的原理是什么?
2.试比较斐林氏和本尼迪克特氏试法。

实验总结
斐林氏与本尼迪克特试法
试解释以上表格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