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糖类与不同试剂发生的反应,探究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

实验材料:
- 试剂:
- 苏丹红溶液
- 亚硝酸银溶液
- 比色皿
- 样品:
- 葡萄糖溶液
- 果糖溶液
- 蔗糖溶液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比色皿和标注好的糖类溶液,每种糖类的溶液取适量放入不同的比色皿中。

2. 分别向不同的比色皿中滴加一滴苏丹红溶液。

3. 观察每个比色皿中的溶液变化,并记录下来。

若出现颜色变化或沉淀的形成,进行详细描述。

实验结果:
- 葡萄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并出现一些悬浮物。

- 果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有微弱的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变为淡黄色,并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结论:
- 葡萄糖溶液反应最显著,产生了橙红色的颜色变化和悬浮物
的形成。

- 果糖溶液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呈现微弱的橙红色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反应最弱,只有溶液的颜色变浅而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解释:
苏丹红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呈现橙红色。

不同的糖类与苏丹红的反应程度不同,可以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来判断其反应性。

葡萄糖是单糖,具有还原性,与苏丹红溶液发生剧烈的反应,表现为明显的橙红色和悬浮物的形成。

果糖也是单糖,但其还原性较弱,所以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

蔗糖是双糖,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苏丹红溶液的反应最弱,只有溶液颜色变浅的情况。

糖类性质反应实验报告

糖类性质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糖类性质的实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糖类的溶解性、还原性、脱水性等性质。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糖类具有多种性质,如溶解性、还原性、脱水性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糖类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验证糖类的相关性质。

三、实验器材1. 试剂:葡萄糖、蔗糖、淀粉、氢氧化钠、硫酸铜、酒石酸钾钠、硫酸、浓硫酸、-萘酚、间苯酚、碘液等。

2. 仪器: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溶解性实验(1)取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溶解情况。

(2)记录不同糖类的溶解速度,分析溶解性。

2. 还原性实验(1)取一定量的葡萄糖和蔗糖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将混合溶液煮沸,观察颜色变化。

3. 脱水性实验(1)取一定量的葡萄糖和蔗糖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浓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2)将混合溶液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4. 颜色反应实验(1)取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萘酚和浓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2)取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间苯酚和浓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3)取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1. 溶解性实验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均能溶解于水,其中葡萄糖溶解速度最快,蔗糖次之,淀粉溶解速度最慢。

2. 还原性实验葡萄糖和蔗糖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混合后,溶液呈现蓝色。

煮沸后,溶液变为红色。

3. 脱水性实验葡萄糖和蔗糖与浓硫酸混合后,溶液呈现黑色。

加热后,溶液变为红色。

4. 颜色反应实验葡萄糖、蔗糖和淀粉与-萘酚、浓硫酸混合后,溶液呈现紫色。

葡萄糖、蔗糖与间苯酚、浓硫酸混合后,溶液呈现红色。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糖类的颜⾊反应实验⼆糖类的颜⾊反应⼀、实验⽬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糖的颜⾊反应鉴别糖类的⽅法。

⼆、实验原理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糖在浓⽆机酸(硫酸、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间苯⼆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原理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解⽽呈阳性反应。

三.材料与⽅法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取5⽀试管,分别加⼊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再向5⽀试管中各加⼊2滴莫⽒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浓硫酸1mL,慢慢⽴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液分界处有紫红⾊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

2.间苯⼆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取3⽀试管,分别加⼊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塞⽒试剂5mL,混匀。

将3⽀试管同时放⼊沸⽔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四.结果与分析表1表21.由表1可知,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糠醛均可发⽣Molisch反应,但产⽣的紫环颜⾊不同,反应后试样的颜⾊也不同,其中糠醛的紫环颜⾊最深,且试样颜⾊为深棕接近⿊⾊。

加⼊浓硫酸后,糠醛溶液⽴刻发⽣变化,淀粉和蔗糖产⽣现象时间相当。

发⽣以上现象是因为糖类在浓硫酸作⽤下脱⽔形成糠醛及其衍⽣物,才能与α-萘酚反应,这需要⼀定的时间,不同种类的糖需要的时间不同,因此产⽣紫环现象的时间不同,⽽糠醛溶液可直接与α-萘酚反应,所以产⽣紫环现象的时间最短。

糖类的性质实验-

糖类的性质实验-

糖类的性质实验-糖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糖果、水果、蔬菜、甘蔗、甜菜等食物中。

糖类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都非常特殊,即使是极小的改变也会导致其性质的显著改变。

本实验将展示糖类的一些性质,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实验一:糖类与酸的反应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糖类与酸的反应,以及该反应产生的化学变化。

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3个试管- 3个糖类: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盐酸(HCl)- 热水浴- 醇酚绿(用于检测还原糖)步骤:1.将每个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的盐酸(HCl)。

2.分别向三个试管中加入0.5克的不同糖类(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3.用热水浴将三个试管加热,使其加热至大约60℃左右。

4.观察三个试管中的反应,用醇酚绿检测还原糖的存在。

观察结果: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三种糖类都能够与盐酸(HCl)反应,形成羟甲基(–CH2OH)和其他副产物。

同时,这些反应也能够使糖类变成还原糖,伴随着胶状黄色的沉淀,这是醇酚绿检测还原糖的存在所产生的。

- 1个实验室烧杯- 30克白砂糖- 热水- 木棍1.将白砂糖倒入实验室烧杯中。

2.在低温的情况下,将热水慢慢加入烧杯中,同时轻轻搅拌。

3.慢慢增加烧杯中的温度,当出现发泡现象时,就停止加热。

4.不断搅拌,等到出现焦黄色的液体时(即可食用的焦糖),就可以停止了。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白砂糖在高温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最终形成了焦糖。

这是因为高温对糖类分子的结构产生了影响,导致其分解产生强烈的香味和颜色。

这种化学反应还是一种加成反应,即两种化学物质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结构。

1.取一个试管,向其中加入5毫升水。

3.添加一小撮酵母,然后用试管塞封住。

4.在温暖、容易发酵的环境中,等待反应发生。

反应通常在20-24小时内完成。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糖类在酵母的作用下,通过发酵反应转化成了乙醇和CO2。

这一化学反应称为酵母对糖类的羧化作用,其中酵母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体,能够通过吸收和分解糖类来生长和繁殖,同时也可以在其代谢活动中产生能量。

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一)醛、酮的性质_醋酸

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一)醛、酮的性质_醋酸

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一)醛、酮的性质_醋酸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醛、酮的性质醛和酮统称羰基化合物.羰基的存在使醛和酮都能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及活泼氢的卤代反应.在亲核加成和活泼氢的反应中,醛和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它们在反应中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2.4一二硝基苯肼的加成,生成黄色或红色的沉淀,羰基化合物都有此反应.而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则不是所有酮的反应,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只有醛和脂肪甲基酮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碳原子数少于8的环酮也有此反应.能与希夫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的只有醛,而所有的醛与希夫试剂加成反应中仅有甲醛反应所显示的颜色在加了硫酸后不消失.活泼氢反应只适用于有活泼氢的醛和酮.其中碘仿反应,不仅要求有活泼氢,而且必须有活泼甲基才行.如醛,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区别醛,酮的另一类反应是与氧化剂的作用.酮一般不易被氧化,只有在强氧化剂的作用下才被分解.而醛却比较容易被氧化,甚至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成酸,如托伦反应,斐林反应和本尼迪特反应等.不同的醛也表现出不同的活性,一般醛都能与托伦试剂发生反应,只有脂肪醛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而本尼迪特试剂则只能与甲醛以外的脂肪醛发生反应.一、实验内容1、与2.4一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取4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然后再分别滴加2.4一二硝基苯肼试剂,边滴边摇动,一般滴10滴即可,观察在滴加过程中有无沉淀产生,是何种颜色,颜色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2、亚硫酸氢钠试验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2mL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然后再各加入1mL丙酮、正丁醛用力振荡后,于冰水浴中冷却,若有结晶析出,表明样品是醛或甲基酮类.3、与希夫试剂的反应取3支试管,各加3—5滴希夫试剂,再分别滴加1滴甲醛、乙醛、丙酮、滴后摇动试管,注意观察它们的现象有何不同.另取2支试管,分别取出1滴与希夫试剂反应后的甲醛溶液,继续对应地滴加4滴甲醛、乙醛、丙酮边滴边摇摇动,然后,各加4滴浓硫酸,注意观察颜色有何变化.4、碘仿反应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乙醇、异丙醇,然后又各加7滴碘溶液,接着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摇动试管,一直滴到深红色刚好消失为止.注意试管里的溶液,当深红色一消失后,有没有沉淀立即产生,是否嗅到碘仿的气味?如果有的试管里是出现白色乳浊液,还不能说是碘仿,应该将白色乳浊液的试管放到50~60℃水洛中温热几min,再观察有何现象?5、托伦试验托伦试剂的配制: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硝酸银溶液和2mL 5%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立即产生黑色沉淀,用力摇动,使反应完全.然后再滴入氨水,边滴边摇动试管,一直滴到黑色沉淀刚好溶解溶液清亮为止.这时溶液呈无色清亮状,即得是为托伦试剂,或者叫硝酸银氨溶液.在4支盛有托伦试剂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边加边摇动试管,注意观察试管里溶液发生什么变化.最好是将试管放在烧杯热水浴中静置10min再观察之.6、斐林试验取4支试管各加入0.5mL斐林试剂A和0.5mL斐林试剂B用力摇匀,然后分别加入5滴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边加边摇动试管,摇匀后将4支试管一起放入烧杯中的沸水加热3~5min,注意观察现象并解释之. 7、本尼迪特试验取4支试管各加1mL本尼迪特试剂.然后分别加1mL 甲醛、乙醛、苯甲醛和丙酮,边加边摇动试管,摇匀后,用沸水浴加热5min.注意观察试管里有何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二、注释:醛、酮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是可逆的.生成的2-羟基磺酸钠遇稀酸或碱即可分解而得到原来的醛或酮.对于某些醛和酮来说,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比较容易生成沉淀,在酸和碱的作用下,分解成原来的醛或酮.因而,这一反应常被用来分离,提纯某些醛或酮.在分析上也用来作为亚硫酸根离子的隐蔽剂.除乙醛和甲基酮外,有些醇如乙醇,异丙醇等,能被次碘酸钠氧化成乙醛和甲基酮,因此这类醇也有碘仿反应.Tollens试剂久置后将形成雷银沉淀,容易爆炸,故必须临时配制.进行实验时,切忌用灯焰直接加热,以免发生危险.实验完毕后,应加少许硝酸,立即煮沸消去银镜. 硝酸银溶液与皮肤接触,立即形成难于洗去的黑色金属银,故滴加和摇荡时应小心操作.另外,乙酰基一类化合物,由于水解后可以产生不发生碘仿反应的乙酸,如乙酰乙酸及其酯类,乙酰苯胺等,虽然也具有甲羰基,但却没有碘仿反应.糖的性质糖类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它们的缩合物,通常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ch反应,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α-萘酚作用生成紫色环.紫色环生成的原因通常认为是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再进一步与α-萘酚缩合成有色物质.单糖又称还原性糖,能还原Fehling试剂、Benedict 试剂和Tollens试剂.并且能与过量的苯肼生成脎.单糖与苯肼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反应,糖脎有良好的结晶和一定的溶点,根据糖脎的形状和熔点可以鉴别不同的糖.果糖和葡萄糖结构不同但能形成相同的脎.虽然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相同的脎,但是由于反应速度不同,析出糖脎的时间也不同,所以还是可以用这一反应加以区别和鉴定的.双糖由于两个单糖的结合方式不同,有的有还原性,有的则没有.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等分子里有一个半缩醛基,属于还原糖,也能成脎.蔗糖分子里没有半缩醛结构,所以没有还原性,也不能成脎.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很多葡萄糖缩合而成.葡萄糖以α-苷键连接则形成淀粉;若以β-苷键结合则形成纤维素.两者均无还原性.淀粉与碘生成兰色,在酸和淀粉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一、实验内容1、α-萘酚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L5%葡萄糖水溶液,5%蔗糖水溶液,5%淀粉水溶液,5%滤纸浆水溶液,再分别滴入2滴10% α-萘酚的酒精溶液,混合均匀后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1mL浓硫酸,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若两层交界处出现紫色环,表示溶液含有糖类化合物2、Fehling试验:在4支试管中分别取Fehling I和Fehling II溶液各0.5mL混合均匀,并于水浴中微热后,再分别加入5滴葡萄糖、5滴果糖、5滴蔗糖、5滴麦芽糖的5%的水溶液,振荡再加热,注意颜色变化及有否沉淀析出.3、Benedict试验用Benedict试剂代替Fehling试剂检验上实验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4、Tollens试验在4支洗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LTollens试剂,再分别加入0.5mL 5%葡萄糖溶液,5%果糖溶液,5%麦芽糖溶液,5%蔗糖溶液,在50℃水浴中温热,观察有无银镜生成.5、成脎反应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5%葡萄糖溶液,5%果糖溶液.5%蔗糖溶液、5%麦芽溶液,分别加入0.5mL10%苯肼盐酸盐溶液和0.5mL 15%醋酸钠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并不断振摇,比较产生脎结晶的速度,记录成脎的时间,并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脎的结晶形状.6、淀粉水解在试管中加入3mL淀粉溶液,再加0.5mL稀硫酸,于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却后用1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取2滴与Fehling试剂作用,观察现象.二、注释糖类化合物与浓硫酸作用生成糠醛及其衍生物等,其显色原因可能是糠醛及其衍生物与а-萘酚起缩合作用,生成紫色的缩合物.五碳糖六碳糖醋酸钠与苯肼盐酸盐作用生成苯肼醋酸盐,弱酸碱所生成的盐在水中容易水解成苯肼.苯肼毒性较大,操作时应小心,防止试剂溢出或沾到皮肤上.如不慎触及皮肤,应先用稀醋酸洗,继之以水洗.蔗糖不与苯肼作用生成脎,但经长时间加热,可能水解成葡萄糖与果糖,因而也有少量糖脎沉淀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
3.试剂
(1)莫氏(Molisch)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2)1%葡萄糖溶液100mL
(3)1%果糖溶液100mL
(4)1%蔗糖溶液100mL
(5)1%淀粉溶液100mL
(6)0.1%糠醛溶液100mL
(7)浓硫酸500mL
4.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滴管
(3)水浴锅
3.试剂
(1)塞氏(Seliwanoff)试剂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
100mL
称取间苯二酚0.05g溶于30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2)1%葡萄糖溶液100mL
(3)1%果糖溶液100mL
(4)1%蔗糖溶液100mL
4.操作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5mL,混匀。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思考题
1.可用何种颜色反应鉴别酮糖的存在?
2.α-萘酚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总结
(一)α-萘酚反应(二)间苯二酚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