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合集下载

《致橡树》新颖解读

《致橡树》新颖解读

性别平等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女性追求独立自 主、与男性平等的爱情观念。这种观念在当 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性别平权 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这首诗为女性争取 平等权利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反对刻板印象
诗中女性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不愿被视 为“凌霄花”或“痴情的鸟儿”,这表明舒 婷反对将女性固定在传统刻板印象中的思维 模式,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
人格尊严
强调个体尊严
舒婷在诗中强调了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我 价值,不论性别、身份和地位。她呼吁人们 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真正的 爱情,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和 自我实现具有启示意义。
反对物化
诗中女性不愿成为男性的“泉源”、“日光 ”或“春雨”,这意味着舒婷反对将人视为 满足他人需求的物品或附属品,强调每个人
共同成长
爱情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心 灵的契合。诗中强调了双方在爱 情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重要 性。
包容与理解
爱情中难免会有矛盾和分歧,但 双方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通过 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彼此疏远 。
女性独立
自我价值的追求
诗中的女性形象不再依附于男性 ,而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展 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
《致橡树》新颖解读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诗歌背景 • 主题分析 • 艺术特色 • 社会影响 • 现代意义 • 个人感悟
01
诗歌背景
创作背景
爱情观的反思
诗人通过创作《致橡树》,反思 了传统的爱情观,强调了平等、 尊重和相互独立的重要性。
社会背景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地位和 权利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和限制 ,诗人借助诗歌表达了对这一现 象的不满和反思。

《致橡树》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致橡树》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致橡树》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舒婷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也是文革之后出现的最早的爱情诗。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忠贞,自己愿意成为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花,与橡树共担风雨、雷电,本文从形式主义新批评视角出发,从文学性、陌生化、复义、张力、着重分析探讨诗人笔下一种新的爱情观。

1、文学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指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普遍存在于文学的艺术形式及其形式构造之中,主要指语言、语气、技巧、结构、布局和程序等要素。

形式主义主要运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术语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致橡树》一文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茵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就语言来说,诗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以凌霄花、鸟儿、泉源作为叙述对象,不像凌霄花,攀附向上,借着高枝向上;也不像鸟儿,袅娜动人,楚楚伊人;更不像泉源、险峰,作为一位陪衬者,默默付出,毫无怨言。

这是文学性的铺垫,衬托后文引出木棉的形象,高大、巍峨、壮烈的英雄花才是诗人所要欣赏赞美的东西。

雅各布森指出,诗不过是语言的美学操作。

语言的组织美了,便成了诗作。

文学性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层层渲染当中,木棉花以高大的姿态出现了。

二、陌生化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主要来自于语言形式,而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有文学性可言。

陌生化又译为'奇特化',它是使人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的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舞蹈是步行的陌生化。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是诗中对于橡树和木棉树的形象描写。

橡树代表男性的力量,具有神圣的意思。

英国作家弗雷泽的《金枝》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金枝'缘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

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

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爱情观
摘要:
1.引言:介绍《致橡树》及作者舒婷
2.《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念:平等、尊重、独立
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
4.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5.结论:总结《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致橡树》是我国著名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它传达了一种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两种植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成长。

在《致橡树》中,舒婷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橡树和木棉的爱情,他们不是传统的男尊女卑,而是彼此平等,互相尊重。

橡树和木棉在诗中被描绘成两个独立个体,各自有各自的生命力和价值,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这种爱情观念,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

此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也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各自独立生长,但在风中,他们的枝叶却可以相互摩擦,发出声响。

这表达了一种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爱情观,即在爱情中,男性和女性应该保持自我,但又能相互关爱和支持。

《致橡树》的爱情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
地位的提高,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倡导平等、尊重和独立的爱情观念,这不仅对女性有利,对男性也是有利的。

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爱情才能真正成为两个人的事情,才能让双方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1. 引言1.1 介绍舒婷《致橡树》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中国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77年。

这首诗通过橡树与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情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舒婷以橡树象征坚强的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挣扎和坚守原则的意志。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以及女性在爱情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通过橡树对爱情的表白和坚守,舒婷揭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我尊严和尊重的追求。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为女性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00字】2. 正文2.1 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舒婷《致橡树》一诗,是女性诗人舒婷在爱情面前深情细腻的倾诉。

诗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女性用“我被恨就变成橡树”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在爱情中女性对于受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奈。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为爱情所伤害,而舒婷以“橡树”来形容自己,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和无助。

女性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深情。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体现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坚强。

正如诗中所说,“我(橡树)的爱情,跨越四季。

”女性在爱情中不畏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珍视。

舒婷《致橡树》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女性在爱情中展现出的坚强、执着、忠诚,反映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是舒婷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代表了广大女性群体在爱情中的真实情感和渴望。

2.2 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舒婷的《致橡树》中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

在诗中,女性用橡树作比喻,表达了她们在感情中的倔强和忍耐。

橡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仍然坚定地立在那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爱情观(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致橡树》及其作者舒婷2.爱情观的主题:独立、平等、真诚与深沉3.分析:具体解读诗歌中的爱情观4.结论:总结《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致橡树》是我国著名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象征性的橡树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传达了一种独立、平等、真诚与深沉的爱情观。

首先,舒婷在诗中倡导独立的爱情。

她把橡树比喻为男子汉,把木棉比喻为女子,强调两者在性格和精神上的独立。

她认为,独立的个体才能拥有健康的爱情关系,这种关系中,双方都能保持自我,相互尊重,而不是依赖对方。

这种爱情观念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过于依赖对方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状态。

其次,舒婷倡导平等的爱情。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在体型和气质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谁强谁弱。

这种平等的爱情观,强调的是双方在爱情中的地位平等,不存在尊卑之分。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情。

再次,舒婷强调真诚的爱情。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的爱情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他们真诚地对待彼此,真诚地爱着对方。

这种真诚的爱情观,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需要学习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爱情都被物欲和功利所污染,失去了爱情的纯真。

而《致橡树》中的真诚爱情观,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真谛。

最后,舒婷的爱情观还包含了深沉的内涵。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的爱情并不是轻浮的,而是深沉的。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的,他们的爱是深沉而坚定的。

这种深沉的爱情观,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轻浮的,而是深沉的,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的。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

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

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

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女作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本诗用多个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深刻思考并探索了两性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

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现代性诉求,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男女人格上相互平等,感情上互为依存,以及责任上的同甘共苦。

关键词:《致橡树》;意象;爱情观作者简介:杨旭(1993.5-),女,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46-011.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一般经典爱情诗的主题通常表现对爱人的无私奉献和思念,但本诗开头,作者就个性鲜明的以“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明确清楚地传达了爱情信息的同时,又以现代女性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气势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

本诗的第一层: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富势的凌霄花”绝不学“重复吟唱歌曲的痴情鸟儿”一味地倾其所有,只为讨好你,两个“绝不”体现了这份心意之坚决,也让一个人格独立,敢于肯定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女子跃然纸上。

这样的女子没有传统女性那燃烧自己只为照亮爱人的奉献,奉献这一高尚的品质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舒婷而言:“奉献”这一被前人百般歌颂的价值观,却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是另一种角度下的人格不独立,不平等。

因此,这种只是陪衬和点缀的情感,这样充满奉献的情感仍非爱情的真谛。

诗的第二层:甚至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源泉,甚至能衬托威仪增加高度的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些都仅仅是依附于男权世界的一种体现形式,但实际依旧是女性缺乏自我,人格丧失的表现。

作者保留地肯定了爱情中的奉献观,却没有以此为满足。

她认为:奉献意味着以一方牺牲为前提,舒婷用一种另辟蹊径的角度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批判了传统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把女性视为附属品和陪衬物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准考证号:068103201090学生姓名: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2008年03 月09日《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摘要:《致橡树》是一首高昂的爱情宣言,否定了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以“树”代替“藤”,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 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主题爱情观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舒婷擅长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她说: “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 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1 ] 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感资源, 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 来表达她对现实和人的关切。

舒婷的《致橡树》,是在七十年代一经发表出来就有轰动效应的名作,是舒婷的代表作,最早见诸1979 年第4 期的《诗刊》上。

从那以来, 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

一、《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

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2〕“重复着五四时期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3〕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自叙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女性言说意识。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

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4〕可见《致橡树》深受读者的喜爱。

《致橡树》这样高昂的爱情宣言,简洁凝练、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青春少女的真我,再现了年青女性的生存本相与性别魅力,散发着健康的爱情民歌情韵和古典闺秀诗的浪漫情调。

柔中带刚,以柔为主调,仿佛饱含情感的年青女性对丈夫的喃喃低诉,嗔笑企盼。

“诗,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去汲取生活的源泉。

”〔5〕舒婷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舒婷用诗歌倾诉着情感和心灵。

她的诗,会深入所有心灵,进入所有年代。

她说过: “只有我的理想才是我的’上帝’ , 他仲裁一切。

”〔6〕想要对舒婷先生的《致橡树》有更深入的认识,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

在《真水无香》中,舒婷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过程: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

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令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他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7〕。

当天夜里两点,她一口气写完《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

北岛那时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成了《致橡树》。

二、对《致橡树》主题的再认识我们知道, 在阅读实践中, 读者首先接触的是作品的文本, 并通过作品文本的阅读来理解和把握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位读者都是根据自己背景知识对作品的一切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而当大多数读者的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 便形成了社会共同认知, 而共同认知一旦形成, 反过来还会影响其他的读者。

这时, 作者的原意只是作为一种声音, 他无法强迫读者无条件地接受。

因此, 作者所能做的, 就只能把他想说的能说的通过作品展示出来。

正因为如此, 作品, 只有作品, 才是一切。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上说, 读者关注的是作品表现了什么, 给读者带来了什么, 而不是作者当初在想什么。

总之, 作者和读者是通过作品发生关系的。

舒婷诗歌受现代派诗风的影响是明显的,她的许多诗“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8 ]造成表达上的多义性。

“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

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鉴赏方法和提出鉴赏结论的权利, 因此, 对于《致橡树》解读也并不一致:(1)一般人的观点是《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是一首女性独立的颂歌,在这曲颂歌中表达了一种爱情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全诗的主旨句,把男性比作“橡树”,把女性比作“木棉”,两者是独立的,也是并立的。

两者之间的爱情:“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这是一种男女之间的同甘共苦,是“伟大的爱情”。

(2)爱情的话题,现在看来是毫无争议的,但在当时“文革”岁月的背景下,一个女孩,岂敢轻易进入话题禁区?所以还是有诗评者将标题引申为“志向述”——唯其如此,才与时流吻合。

(3)有人把《致橡树》解读为仅仅表达了女人与男人平等的观念, 以自觉的女性眼光,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作出清醒的观照,描写了女性的现实处境,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呼唤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来定位女性自身,因此,在诗歌中包含着双重主题: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

(4)我认为《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倾诉的是心灵深处的爱情观念, 抒发了自己对独立、平等而又坚贞的爱情的追求。

现在的世界,毕竟是一个男权世界,作为女性诗人,舒婷一直在追求一种和男性地位上的平等。

所以,《致橡树》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 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致橡树》对个人人格独立性的确认和张扬, 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 承接了“五四”文学传统, 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

爱,是女人的宗教,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

正如王光明所说: “’爱’是她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

这个神明也曾经是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神明, 拜伦与雪莱都曾以最热烈的感情为它献上自己的祭果。

当然, 舒婷诗中的’爱’有它自己的特点, 其基本特征是:’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 我不奢望当英雄’ , 不是英雄和骑士的爱, 而是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

正因为如此, 她不满自己’袖手旁观生活’ , 真诚地表示’要回到人群里去’ ,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 努力让自己的感情往高处跑去, 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

”[9] 这首诗要否定的显然是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之后的生命实况。

宁夏民歌《藤缠树》所唱(倡)“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奈何桥上等三年”的坚贞的确让人感动。

但是,在一方依赖另一方才能生存的前提下,如何产生平等、自由的伟大爱情,这是值得商榷的。

《致橡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树”替“藤”,也不用诸如“绕”啊、“缠”啊这些柔性词汇,目的就是让生命平等地生存、平等地相爱。

舒婷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到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只有把树当树,才能意味着把人当人,一个生命才能感受到另一个生命的“体验”。

三、对《致橡树》的爱情观的再认识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

舒婷的诗,敲开了人性的一道大门,一道关闭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大门。

我认为,舒婷的爱情诗,多了理想的光辉,也多了理性的思索。

最突出的是《致橡树》,那是爱情哲学,是理想的爱情状态和爱情高度。

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

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全诗的主旨句,把男性比作“橡树”,把女性比作“木棉”,两者是独立的,也是并立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第一部分: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

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

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冲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第二部分: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