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优秀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点。
探讨诗人为何选择“急流”作为主题,以及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分析诗人创作风格的特点。
探讨诗人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2.1 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由、独立、坚韧等品质的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2.2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急流”、“岩石”、“荒野”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形式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句子长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3.2 诗歌形式探讨诗歌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形式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诗歌语言与表达4.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4.2 诗歌表达技巧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如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诗歌。
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2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用意象、运用修辞等。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分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6.2 诗歌情感解读探讨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如激情、忧伤、渴望等。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与诗歌产生共鸣。
第七章:诗歌应用与拓展7.1 诗歌应用分析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文学创作、演讲、写作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完整版)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完整版)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课题:《我愿意是急流》三维教学目标:1.三个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2.两个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欣赏本诗反复咏唱的艺术美与音乐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3.三个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懂得名誉、成就、理想是靠苦难、意志和努力得来的,没有足够的自我准备实力是不可以轻易踏进爱情之河的,否则会苦不堪言;2)从爱情的无私奉献与不遗余力精神延伸到对友情、亲情的体验上,启发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歌意象与诗人思想的表达,了解人间三种至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爱情故事》。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XXX《自由与爱情》2.关于作者XXX(1823-1849)是匈牙利爱国诗人、英雄,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歌主题有三种:表现人民疾苦、抒发爱国之情、和表达爱情。
他爱上一个伯爵家的美丽姑娘——XXX,由于家境的悬殊,遭到对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为此,他写了不少动人诗篇,有“XXX的抒情诗王”的美誉。
“《我愿意是急流》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3.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要求:(1)标注生字词;(2)从朗诵的节奏、停顿、重音方面体会美感。
4.关于意象意”是意愿、想法,“象”是可见的事物,事物的特点与人的意愿相结合就形成了意象,也就是情感的外化。
5.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背景音乐《单调流水声》每组发一张问题纸签)1)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博喻和对比)2)这首诗的意象是成对出现的,这也有情侣成分的象征,那么,意象有几对?请找出来,并说出两组意象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纸船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她不断地叠纸船,希望其中一只能够到达母亲所在的地方。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行动,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感恩之情。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知识目标1、学习诗歌朗诵,在诵读中领略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
能力目标1、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诗表现手法,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
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来到美丽的阿拉善,湿湿的雨季和明媚的阳光触动了我的诗情。
愿为大家小读新作:因为世上少有秘境,所以秘境阿拉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热爱,阿拉善人的头脑里贮藏着无尽的神奇和智慧。
因为世上少有至真至纯,所以爱才是需要用一生来追求和呵护的珍宝,所以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歌唱。
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
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的柔情,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的追寻。
二、诗人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1、坎坷的一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
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
裴多菲用民歌的形式描写人民的斗争。
他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
2、学习通过意象把握诗歌主题。
3、时代对爱情观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诗歌意象的运用特点。
2. 两首诗爱情观的不同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两首诗爱情观的不同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朦胧诗指以舒婷、顾城等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它以“叛逆”的精神,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朦胧诗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代表人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二、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较浓意味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著有诗集《童年絮味》《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三、《致橡树》文本分析1、意象主要意象:橡树象征男性木棉树象征女性次要意象------凌霄花、鸟儿、绿荫、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持不赞同的爱情观的女性2、内容第一层------“破”,诗人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第二层------“立”,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3、主旨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第一篇: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17.爱情诗两首致橡树舒婷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走进《致橡树》。
二、作者、作品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69年从厦门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到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
1972年返回厦门,先后当过泥水工、炉前工。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诗集有《双桅船》(获第一届全国新诗优秀奖)、《会唱歌的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的简历及其创作过程。
能力目标1、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诗表现手法,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
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一、导言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下无尽动人诗篇。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爱情诗。
(幻灯显示课题:我愿意是急流)二、诗人小传及解题(点击小标题:诗人小传及解题)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参加卫国战争1849年7月英勇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头上,年仅26岁。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回主页)三、整体感知(点击小标题:整体感知)1、学生依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
(点击背景音乐标志)强调:情感处理恰当。
2、正音(点击出现)窠:kē讨论用何情感朗读。
学生答。
老师小结。
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3、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及相关画面的欣赏,注意其情感处理。
(点击配乐朗诵页面――注意朗诵时页面自动播放,莫点击)4、老师提示学生朗读时,要声情并茂,应象示范朗读那样,语速缓慢,充满深情。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学案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
1、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通过一连串鲜明生动的比喻,排比和象征,构筑一个抒情网络,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意象更有感染力,诗歌更有韵味。
2、不同的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致橡树》则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三、学生齐朗诵本诗,思考
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学案纸
课题
《我愿意是急流》
备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备课形式
集智式备课
讲课时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导
1、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请学生回答。
2、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
教案纸(一)
课题
我愿意是急流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月日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1课时[大全5篇]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1课时[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14b6c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9.png)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1课时[大全5篇]第一篇:我愿意是急流教案1课时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预习布置1.自查背景资料。
要点:A.裴多菲的生平和创作。
B.本诗的写作背景。
C.裴多菲的代表诗作。
2.朗读诗歌。
要点:A.感受诗歌情感。
B.品味诗中美点。
C.感悟“爱”的真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首诗为我们所熟悉,它的作者是谁呢?——裴多菲。
(深情地)前面我们学习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感受了她独立平等、甘苦与共的爱情誓言,今天我们继续在爱的海洋里徜徉,一起来感受另一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看看这位热恋中的男性诗人,他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美听1.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
相关资料参考: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娅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
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1、什么是爱情?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
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
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
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
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
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
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
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
两个人互相爱慕。
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
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
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
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红楼梦》九十七回里的情节,多认为是高鹗所续,写的是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
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
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
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
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
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
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
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
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
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
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朦胧诗:我们经常说“朦胧产生美感”,其实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朦胧诗派,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致橡树》就是这个诗派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作品。
当时中国正从文革的阴影里走出来,人们开始从清一色的蓝色工作服变成花枝招展的裙子衣裳,从结婚要组织同意并在毛主席像下宣誓变成自由恋爱,整个社会像小脚女人放脚一样得到了全面的解放。
然而中国人又是腼腆的,即使个性可以张扬又不敢太直露,在诗中便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达出来,在当代诗歌中称为象征手法。
这种以象征为抒发自我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往往造成一种朦胧的美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北岛的《回答》远和近——顾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回答——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远和近》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诗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回答》这个社会是以品行恶劣为标准的,或者说,只有品行恶劣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通行无阻。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相对应和对比,意谓“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无形的“墓志铭”一样永存人世间。
这两句用了四个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
这两句既是对卑鄙者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也是对“高尚者”的颂扬,对社会正义力量充满了信心。
裴多菲:“一朵带刺的玫瑰”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出生于贫困的屠户家庭。
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喻为匈牙利的“抒情之王”。
著名长诗抒情诗有《自由与爱情》《使徒》《农村的大锤》等。
他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风格清新,语言通俗,富有民歌味。
其作品不仅对匈牙利民族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一见倾心,但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
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利娅的感情仍一发不可收拾,半年内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
这些情诗鼓动尤利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结婚不到三年,其间给她写了120多首健康、感人的爱情诗。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
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3、引入:两首诗的作者一中一外,一男一女,怀着不同的爱情观,那么他们各自眼中心中的爱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4、朗读正音:慰藉(jiè):安慰,抚慰。
戟(jǐ)一种古代的兵器。
霹雳(pīlì):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雾霭(aǐ):雾气。
流岚(lán):流动的雾气。
虹霓(ní):大气中一种光的现象。
崎岖(qí qū)稠(chóu)密做窠(kē)峻峭(jùn qiào)傍着(bàng)5、齐读两首诗6、解析《致橡树》作为一位女性,作者认为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她认为:爱不应该这样……(1)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攀援的凌霄花:凌霄花是一种藤本植物。
和橡树的爱情是“借橡树的高枝来炫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高富帅、白富美、宁愿坐着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笑、夫贵妻荣、傍大款(2)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不知疲倦的为橡树唱歌,表露爱意。
但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在橡树听来却是重复的单调的。
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这样的爱情是剃头匠的担子——一头热。
“丧失自尊的痴情单恋”——你就是我的全部、你就是我的世界,没了你我就活不下去,我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了。
(3)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威仪,衬托你的高度。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泉源:常年为橡树送来清凉的慰藉,默默给予,默默奉献。
险峰:作为一种衬托,默默的支撑橡树,让橡树显得更伟岸,从来没考虑到自己的价值。
日光、春雨:永无止境的在给予、奉献。
沐浴着橡树、滋润着橡树。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