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及术后随访系统解决方案共31页文档
术后随访沟通制度

术后随访沟通制度目的:通过查阅病历直接观察病人并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恢复情况进行手术后康复指导,通过了解病人术中体会检查自己的工作,评价工作效果,总结经验,促进护理工作改进,通过加强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中护理工作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做到医、护、患三方满意。
访视对象:所有手术后住院病人及手术医生。
访视时间:手术后2-3 天访视人:手术巡回或器械护士。
访视内容:(一)继续服务保障,促进患者康复。
1、及时向患者报告手术成功的消息,告诉病人术中配合良好,以稳定患者情绪,乐观向上,加速康复。
2、了解术后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3、就现有不适,给予问候和疏导。
4、对手术历时长,特殊体位或身体虚弱者,重点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破损,有无压伤等;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观察切口情况,有无血肿渗液;身体恢复情况,有无呕吐、高热;腹部手术询问是否排气;颈部手术注意发音、吞咽情况;骨科手术注意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是否肿胀淤血;脑部手术注意瞳孔变化。
(二)解释病人提出的护理问题,重点是术后镇痛对肠蠕动的影响,留置管道对局部的刺激,植入假体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卧床的具体要求等,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三)征求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如手术间温度是否感觉舒适,接待是否热情,有助于评估术中护理效果。
请病人在访视表上打勾,针对问题与不足,制定措施,确保手术安全,促进病人尽早康复。
(四)征求医生对手术巡回及器械护士配合满意度、器械准备、器械完好率、手术间环境、温度、病人体位是否满意。
请医生在沟通表上打勾。
(五)每月收集术后随访沟通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麻醉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1 、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
2.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中心供氧等故障。
3.非治疗意外跌倒、坠床、自残、自杀、猝死等,以及治安事件。
4.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以及因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错误或沟通不良。
手术麻醉科术前、术后访视制度

手术麻醉科术前、术后访视制度一、术前访视制度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应尽量争取同时访视术前患者。
时机不允许时也可分别对第二天手术患者常规访视。
探视患者时必须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态度和蔼。
住院医师必须在访视中携带听诊器、麻醉同意书和麻醉访探视单依次进行下列工作:(一)仔细全面阅读病历,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造影、同位素及检验科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有一个总体了解。
(二)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
(三)访视患者:1、首先向患者行自我介绍,建立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
2、与患者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及重要既往史。
3、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询问病史:必须包括主述、要求手术原因、现病史、既往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
仔细逐项填写麻醉前访视记录。
4、体格检查:应对与麻醉有关的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的从头到脚的有顺序的体检并在麻醉前访视单做记录。
5、对患者进行亲切和蔼的安慰,消除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6、告知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
7、与患者说明麻醉的基本过程和入室后将要进行的各种操作,术后与麻醉相关的感觉和注意事项。
特别要强调具体麻醉方法,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手术的要求决定,而且术中可能根据病情和手术变化而改变麻醉方法。
8、向患者解释麻醉科医师职责,鼓励患者提问并热情解答。
9、向患者家属或/和患者讲述真实的病情,治疗、麻醉方案、可能的麻醉并发症、可能使用的麻醉方法。
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麻醉意外保险项目,对于已同意购买麻醉意外保险的患者应在同意书上注明“已买麻醉保险”字样,便于出险后协助患者办理理赔手续。
10、讲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优缺点、可能的价格和自费项目。
11、住院医师应请家属签署麻醉同意书,讲解所列内容的含义。
(详见麻醉同意书签写规定)(四)麻醉住院医师如对手术方案或其他外科有关问题有疑问应与外科医师讨论和询问,必要时写下病史记录。
外科手术中患者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外科手术中患者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引言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虽然外科手术通常是安全的,但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中患者常见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
一、手术前的焦虑和恐惧问题:许多患者在手术前感到焦虑和恐惧,担心手术的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
解决方案:1.与医疗团队沟通:与医生和护士坦诚地讨论您的担忧和疑虑是减轻焦虑的第一步。
他们可以向您解释手术的整个过程,包括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情况。
2.寻求第二意见:如果您对手术的必要性或选择有疑问,可以考虑寻求另一位医生的建议。
这有助于确保您做出了明智的医疗决策。
3.了解手术:自行了解关于您的手术的信息可能有助于减轻恐惧感。
但请确保获取信息来自可信赖的医疗资源,而不是互联网上的不准确或不可靠的信息。
4.学习放松技巧:冥想、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您在手术前保持冷静。
您可以在手术前练习这些技巧,以应对紧张情绪。
5.寻求心理支持:如果您的焦虑情况较严重,考虑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健康专家。
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建议,帮助您应对情绪困扰。
减轻手术前的焦虑需要积极的行动和支持系统。
通过与医疗专业人员建立信任关系,并采取放松技巧和心理支持,您可以更自信、更冷静地面对即将来临的手术。
二、手术中的麻醉和疼痛管理问题:手术中的麻醉和术后的疼痛是患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有时候,麻醉可能导致恶心、呕吐或头痛。
(一)麻醉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麻醉选择:医疗团队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个人需求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一般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脊髓麻醉等。
患者应该与麻醉师充分交流,确保对所选择的麻醉方式有充分了解。
2.恶心和呕吐: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医疗团队可以在手术前采取预防措施,如给予抗恶心药物,以减轻这些不适。
患者应该在手术前告知医生是否有恶心呕吐的病史。
麻醉科术后随访与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随访与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确保麻醉科术后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恢复,本医院订立了本麻醉科术后随访与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麻醉科术后患者的随访与管理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麻醉科所管辖的全体麻醉科术后患者以及相关医务人员。
3. 负责人和职责3.1 麻醉科负责人负责订立和监督执行本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3.2 麻醉科医务人员负责随访患者、记录资料、供应必需的医疗引导和建议。
4. 随访人员4.1 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参加相关培训; 4.2 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应重视沟通技巧,敬重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5. 随访时间和频率5.1 麻醉科医务人员应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尽快进行初次随访,随访频率依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 5.2 对于重点手术的患者,应加添随访次数,紧密关注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6. 随访内容6.1 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体温异常等情况; 6.2 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应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排尿情况、伤口情形等; 6.3 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应供应患者相关的医疗引导和建议,如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进行伤口护理等。
7. 随访记录7.1 随访记录应认真、准确地记录患者的术后症状、体征、用药情况、医疗引导和建议等; 7.2 随访记录应及时上传至电子病历系统,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7.3 随访记录应由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确保随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 随访评估8.1 随访麻醉科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随访记录进行评估,推断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8.2 对于术后恢复不良的患者,应及时与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协调进行进一步的排查和处理; 8.3 对于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应及时撤离麻醉科,转入其他科室进行后续治疗或病愈。
9. 培训和宣传9.1 麻醉科负责人应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随访和管理水平; 9.2 麻醉科负责人应通过内部刊物、会议等形式,宣传本制度的紧要性和实施效果; 9.3 麻醉科负责人应定期进行制度宣贯和现场督查,确保本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患者随访率低原因分析及对策

电话随访的局限性 (1)多数医疗中心电话随访人员为护理人员,即使少数医院有专职随访医生,但并非患者的管理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透彻,沟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电话随访是医院主动联系患者的过程,从事电话随访的人员必须是有医疗背景的医护人员,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及其时间花费都较大。
手机APP独特优势 (1)手机APP对各种疾病的患者进行干预,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肥胖等各个领域的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手机APP的随访模式能建立术后随访病人的信息化数据库:①利用患者自身的大数据挖掘,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②通过单病种数据挖掘,找出单病种的相关规律; ③海量的数据的挖掘将产生知识,指导诊疗。
一、随访率低的原因及改进策略
品管圈活动( QCC) 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近或 相关的基层人员组成的小集团,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 动[1 ] 。 实施品管圈活动提高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 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圈会讨论较多对策,按照可行性、经济性、自主性、长期性等指标评价,选出针对性最明显、执行性最强、有一定创新并具有长期可操作的对策内容,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以达到最佳效果。 品管圈活动( QCC) 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基层人员组成的小集团,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
常规电话随访对随访人员的质量控制较困难
定期抽取随访录音进行质量监督,并随机抽取每位随访员部分随访录音进行核查,对其随访技巧、沟通方式持续改进
随访表的内容 心血管不良事件、目前用药、生活方式 电话随访是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及健康教育的延续,对患者的整体治疗及早期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访团队的建立 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心内科高级职称医生1名、中级职称医生2名、高级职称护师2名、中级职称护师2名以及信息科工程师2名。随访表格内容制定由团队成员查阅文献、共同讨论制定。
腰椎术后患者随访管理制度

腰椎术后患者随访管理制度一、前言腰椎手术是治疗腰椎疾病和脊柱问题的常见治疗方法,术后管理是保证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随访管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腰椎术后患者随访管理制度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腰椎术后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系统、专业的康复指导和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三、实施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腰椎手术患者的术后随访管理工作。
四、实施原则1. 科学性原则:制定随访方案时应结合科学依据,确保随访内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2. 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病情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和康复方案;3. 综合性原则:结合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提供综合性服务;4. 持续性原则:在患者手术后,建立长期的康复随访服务机制,保障患者术后生活的质量和康复的效果。
五、操作流程及方案1. 术后疼痛管理(1)术后3个月内,术后镇痛措施需重点关注,包括镇痛药物的使用和剂量控制等;(2)术后4-6周内,定期电话随访,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和镇痛效果,调整镇痛方案;(3)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出现随着镇痛药物减量或停药引起的疼痛加重、神经症状障碍或长期产生全身性神经根压迫的情况,需及时引导患者就诊。
2. 术后并发症监测(1)术后2周内,患者需注意尿失禁、排便异常等情况,及时进行手术部位的感染处理;(2)术后1-3个月内,患者需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包括感觉、神经系统功能等情况;(3)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定期进行MRI检查,评估手术效果,随时关注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3. 康复训练指导(1)术后1周内,进行患者康复训练和康复知识的指导;(2)术后1-3个月内,定期随访,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腰背肌力量训练等康复锻炼;(3)术后6个月以上,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12手术随访制度丨基于2022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

手术随访制度——基于2022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目录一、总则1.目的2.定义3.适用范围二、手术随访体系1.手术随访分类2.手术随访实施部门3.手术随访管理部门4.随访信息管理系统三、手术随访准备1.手术随访前评估2.手术随访前指导3.手术随访方案4.手术随访计划四、手术随访实施1.手术随访方式2.手术随访执行3.手术随访记录五、手术随访质控1.监测指标2.质控标准3.医疗安全质量结果指标4.质控管理六、制度监管七、附则附件1:出院手术患者随访工作流程图附件2:出院手术患者常规随访记录表一、总则1.目的为加强出院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规范出院医嘱、康复指导,提高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术后的身心康复,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2.定义(1)手术随访:即出院手术患者随访,是指医院根据出院手术患者需要,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多种方式对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复诊/复查提醒与预约等诊后医疗服务,提高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并通过获取的随访信息和数据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手术治疗水平。
(2)常规随访:适用于所有需随访的出院手术患者,是根据术后患者出院后康复和后续诊疗的需要,对患者进行限定时间的随访,促进患者康复。
(3)专病随访:适用于肿瘤、内置物、器官移植、罕见病等出院手术患者,针对专科疾病内容制定随访方案,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随访有效提高特定疾病术后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知晓度、遵医行为和患者的自信心,有效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4)督查随访:也即“随访之随访”,指随访管理部门(医务科)对已进行常规随访或专病随访的出院患者进行抽查随访,了解患者对常规随访或专病随访的意见、建议及满意度,促进随访工作的持续改进和随访质量的提高。
(5)失访:是指因各种原因医务人员无法有效联系到随访对象,导致随访工作无法完成。
(6)随访率:随访率=期内实际随访例数(期内应随访例数-失访例数)/期内应随访例数X100%(7)失访率:失访率=期内失访例数/期内应随访例数*100%。
骨科出院病人随访制度

骨科出院病人随访制度一、制度背景和目的骨科手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术后的康复期通常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骨科出院病人随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病人术后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在病人出院前,医院将安排专门的病人随访团队,负责制定随访计划并向病人介绍随访流程。
2.随访计划: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和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一般来说,手术后的第1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和半年后会分别进行随访。
4.随访内容: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体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疼痛程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病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随访工作。
5.随访记录:随访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病人的反馈情况,并及时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和汇总。
三、随访内容和注意事项1.术后并发症: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疼痛管理: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处理方法,确保疼痛的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功能恢复:了解病人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行走能力等,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关的康复指导。
4.康复训练:了解病人术后是否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是否存在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情况,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5.用药情况:了解病人术后用药情况,包括是否按时用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等,并及时纠正用药错误。
6.生活质量:了解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包括对术后生活的满意度、对医院护理服务的评价等,并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解决。
四、随访结果的分析和应对措施根据病人的反馈情况和随访数据的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
对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心理支持等。
同时,将分析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以便改进和优化骨科手术和康复流程。
五、随访后的管理和评估通过对骨科出院病人随访制度的实施和结果的管理和评估,可以不断提高随访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