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柳絮词》之意蕴

合集下载

柳絮-宝钗

柳絮-宝钗

这首词可看作是宝钗的自况——
上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那么春风得意 ,舒卷自如,本来随风飘泊的柳絮不 是掉在水里,就是落在泥土里,但她却一翻陈意,来一个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为词的最后一句作好了铺垫, 而又新意迭出。 下片前两句是她性格的写照,后三句是她的神来之笔。她这 柳絮,既不“随逝水” ,也不“委芳尘”,而竟是青云直上! 这首词是这位恬淡寡欲、清冷自洁的“冷美人”内心的大宣 泄,是她的“热毒” 发作。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一向的潜意识的自然泄 露 ,于是我们看到了她深藏在骨子里的“热毒”的真实内涵。 所以这位“冷美人”,“冷”是她的外部表现,“热”是她 的内心隐藏。
“白玉堂前”,是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处。
“韶华休笑本无 根”,休笑春光中的柳絮无 根。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 朗乐观的情绪,这便是她的翻案。 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可见宝钗的胸怀气度,“诗为 心声”。 但是, “本无 根”,又预示了她的结局。
宝钗说黛玉那首终不免过于丧败 ,并自有议论:
“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 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 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 鉴,自然是好的。” 她原来 是要作翻案文章的。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 绵悲戚,让 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红楼梦诗社重启背景2.柳絮词的含义与特点3.柳絮词的象征意义4.柳絮词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推动5.柳絮词的文学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红楼梦诗社重启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

其中,红楼梦诗社是贾府中的一个文学团体,以吟诗赏词为乐。

在故事的发展中,诗社曾经一度中断,而后又重启。

在诗社重启之际,柳絮词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二、柳絮词的含义与特点柳絮词,顾名思义,是以柳絮为题材的诗词。

柳絮是春天里垂柳的种子,随风飘舞,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柳絮词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它以柳絮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柳絮词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既体现了诗社成员的文学素养,又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柳絮词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柳絮词不仅仅是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词,更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柳絮象征着红楼女儿们的命运。

正如柳絮随风飘散,无法自主,红楼女儿们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家族的纷争之中。

其次,柳絮词反映了红楼梦故事中的悲欢离合。

正如春天里柳絮的盛开与消逝,红楼梦中的人物也经历了生死离别、荣华败落。

四、柳絮词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推动柳絮词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在诗社重启之际,众人以柳絮词会友,抒发情感,这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柳絮词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线索。

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创作的柳絮词,作者展示了他们的才情、性格以及命运。

五、柳絮词的文学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柳絮词作为红楼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又展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柳絮词仍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自然之美,尊重文学传统,同时,也鼓励我们抒发真情实感,追求美好生活。

以香菱的身份创作一首柳絮诗

以香菱的身份创作一首柳絮诗

以香菱的身份创作一首柳絮诗
摘要:
一、香菱身份介绍
二、柳絮诗的创作背景
三、柳絮诗的详细内容
四、柳絮诗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香菱身份介绍】
香菱,原名英莲,是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

她原是乡绅甄士隐的女儿,后因家庭变故,被拐卖至薛家,成为薛蟠的妾室。

香菱天生丽质,聪明伶俐,才情出众,擅长诗词,但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

【二、柳絮诗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中,柳絮诗是香菱在薛蟠家的一次雅集中创作的。

当时,香菱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心情抑郁,看到飘散的柳絮,触景生情,便创作了这首柳絮诗。

【三、柳絮诗的详细内容】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陵魂断晓风悲。

柳絮飘散江南岸,
飘零心事几人知。

这首诗以柳絮为主题,表达了香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命运无
常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香菱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四、柳絮诗的意义和影响】
柳絮诗是香菱才情的集中体现,她在这首诗中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哀愁,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课外阅读】谈《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 (2)

【课外阅读】谈《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 (2)

【课外阅读】谈《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往往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

在第七十回中,湘云见柳花飘舞,偶成小令,宝钗、黛玉看了,都觉新鲜,请来众人趁兴填词,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拈阄决定。

湘云写的是《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以拈来柳絮借喻占得春光,实为对湘云未来的暗示。

湘云后来嫁给卫若兰,新婚美满。

但此词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情绪上是那样无可奈何,预示着她所谓的美满婚姻好景不长。

探春拈到《南柯子》,只写了半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拈到《蝶恋花》,写不出来想认输,读了探春这半首,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探春只写半首,原因之一是,“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在前半阙四句中说完,原因之二是,“空挂”、“难羁”也可预示宝黛将来生离死别,即使宝玉填出词来,别离内容难免重复,“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莺愁蝶倦晚芳时”就是说“红颜老死”,“隔年期”说得隐曲,是说要与柳絮再见,除非它重生,要与人再见,除非是来世。

黛玉拈到《唐多令》,写的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词寄寓着黛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以柳絮之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隐含黛玉对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

宝钗拈到《临江仙》,写的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一向高洁,在欢娱之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她的处世、她的思想性格与黛玉不同,黛玉死后,客观上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宝钗最终不免被弃,词中“本无根”即寓此意。

从薛宝琴的《柳絮词》看曹雪芹的思想——读《红楼梦》札记

从薛宝琴的《柳絮词》看曹雪芹的思想——读《红楼梦》札记

,
首 先是 封 建 势
力 总 代 表 一 一皇 帝 的 所 谓 十 全 武功
所 以 为 旧 历 史 学 者所 盛赞 的乾 隆 多 次 南 巡

及镇 压 各 地 少 数 民 族 其 结 局 也 必 然象
,
,
只不 过是 封 建 制 度 行将 灭 亡 前 的 回 光 返 照 而 已 乾 隆之 后
, ,
刘 鹜一 样
,
宫 中垂 杨 柳 荫数 亩
,

汉 成 帝 刘 鹜 为 了 自我 炫 耀

,
汉 朝 禽 兽众 多 康 )

曾 下 令 扶 风 居 民 到 终 南 山 捕 捉 熊 黑豪 猪
,
虎豹 执 攫
,


狐 免糜 鹿
,
西自

褒 斜 ( 今 陕西 秦 岭 以西 地 区 )
,
东 到 弘 农 ( 今河 南灵 宝 县 北 )

这 次 聚 会 以柳 絮 为 对 象 分 别 选

参 加 的共 有六 人
,
即史 湘 云
,

贾探 春
贾宝 玉
林黛玉


薛宝 钗 和 薛 宝 琴


这 些 人 虽 然 歌 咏 的 是 同 一事 物
但 反 映 的 主 题 却各不 相 同
)

有 的 是 曹 雪 芹 替 小说 有 的 则 是 曹雪 芹 借 小
,
而 且 把 批判 的 矛 头 直 接 指 向 了 封建 皇 廷
有 必要 加 以 注释 分 析

, 这 在 《 红 楼 梦 》 全书 中 是 极 为 罕 见 的
因此 本秦 表示

柳絮词咏出的金玉良缘

柳絮词咏出的金玉良缘

柳絮词咏出的金玉良缘作者:李伯恩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年第12期《红楼梦》中多以咏物之辞来表达人物各自的情怀,或情由境生,或托物言志。

风吹柳花、人面桃红、攒头金菊、出水芙蓉,良多风景,几乎成为大观园中的钗女们咏怀的对象。

笔者以为,其中的咏柳之词更绝,宝黛钗诸人的些许情思已见之于笔端。

此情皆因湘云而起。

暮春时节,湘云因见柳花飘舞,偶题《如梦令》,于是建议黛玉(桃花社主)在桃花社中别开生面的进行一次咏词活动。

遂有宝钗的《临江仙》、黛玉的《唐多令》等绝妙好词与读者见面。

宝钗《临江仙》云: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词人真可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黛玉呢?《唐多令》云: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到底是寄人篱下!此时此刻,绛珠草的孤苦伶仃之情、人生悲苦之意,呼之即出!从上词来看,一个志在必得,左右逢源;一个独木难支,无依无靠。

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一个青云直上,花落我家;一个焚稿断情,香消玉殒。

其实,钗黛之词,既是对自然物柳絮的咏叹,更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最好诠释。

一、柳絮词中的身世之叹黛玉之父林如海,曾是前科探花,钦点巡盐御史,祖上曾袭列侯,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但支庶不盛,其嫡妻贾敏在黛玉六岁时一疾而终(《红楼梦》第2回)。

贾敏的去世,实则割断了林家与贾府的联系。

情非得已,黛玉抛父进入“京都”(第3回)。

后来,如海又于九月初三而终(第14回)。

这样,黛玉孤身一人,犹如断线的风筝,只得长期寄居舅父之家。

宝钗呢?亦金陵人氏。

早年丧父,其母王氏(薛姨妈)乃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又和贾政之妻是姊妹。

其兄“呆霸王”薛蟠曾是皇商,户部挂名,支领钱粮。

她家也是书香门第,有百万之富(第4回)。

薛蟠打死冯渊之后,母女寄居贾府梨香院,并一直被贾母奉为上宾。

从两人的身世来看,却有些相似之处。

一是二人都出身于宦海人家,亦是书香之族,且都早年丧父,家中多有变故。

《红楼梦·柳絮词》鉴赏

《红楼梦·柳絮词》鉴赏

《红楼梦·柳絮词》鉴赏红楼梦七十四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

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

宝玉没有写成,却兴起续完探春的半阕;宝钗嫌众人写的“过于丧败”,便翻案作得意之词。

这样写道:话说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因见柳絮飘飞,便偶成一词,调寄《如梦令》,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

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

我却不能。

”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

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

”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

我如今便请他们去。

”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

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词牌来,写了绾在壁上。

于是众人以柳絮为题,以各色小调作成柳絮词。

史湘云的是一首如梦令;林黛玉则是一首唐多令;薛宝钗又是一首临江仙;探春和宝玉合作一首南柯子;薛宝琴填的一首西江月:如梦令(史湘云)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注释1.绣绒——喻柳花。

残吐——因残而离。

词写春光尚在,柳花乃手自拈来,所以说“岂是残吐”。

后人不晓词意,妄改“残吐”为“才吐”(程高本),变新枝为衰柳,与全首境界不合。

明代杨基《春绣绝句》:“笑嚼红绒唾碧窗”。

2.香雾——喻飞絮蒙蒙。

3.拈——用手指头拿东西。

鹃鸣燕妒——以拈柳絮代表占得了春光,所以说使春鸟产生妒忌。

4.莫放——庚辰本作“莫使”,与前句“空使”用字重复,且拈絮是想留住春天,以“莫放”为好。

从戚序本。

南宋词人辛弃疾《摸鱼儿》词:“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写蛛网沾住飞絮,希望留住春光,为这几句所取意。

鉴赏《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

我们知道,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正是柳絮漫天的暮春天气,想起了《红楼梦》里关于柳絮的一回文字。

那是第七十回,林黛玉写了《桃花行》,本来要重建桃花社,但由于杂七杂八的事,居然只起了个头就没有了下文;史湘云在暮春时节,由于无聊,写成了一首《如梦令》,引出了几首柳絮词。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几首词。

首先是史湘云的《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现在通行本的《红楼梦》中,“残吐”又写成“才吐”的,而和我这里理解最大的差别在于句读,一般的都是这么标点: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这首词按我的理解:开头是忽然看到满天的柳絮,让作者有些惊奇,产生了疑问,难道是绣绒剩下的绒头,被风吹散才像雾一样在帘外飘荡?这句是实写看到的,只不过用了比喻。

伸出手去轻轻拈一把来,却惹起了鸟儿妒嫉的叫声。

这句写心思,手拈柳絮和鸟叫当然都是当时的实景,两者本来应该是不相干的,可作者却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就是“寄情于物”,是一种心情的表达。

史湘云尽管不是一个敏感的人,可她却也是一个聪明的少女,由于她当时已经感受到了各色人等对她行为的一些议论,所以她才有这样的词句。

“且住,且住!”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说鸟叫声住,也可说手拈柳絮住,这两种意思是承上;还有一种意思是启下,是让美好的春光留住的意思。

这首词确实能够看出史湘云的特点,也就是说只有她才有这样的词句,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好的东西还是值得珍惜的,在能够留住的时候千方百计把它们留住,莫使春光别去。

第二首词是探春的《南柯子》,可是只有上半阕: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而后半阕是贾宝玉续的: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n c e s .w h i c h s h o w s a c h a r mi n g s i t u a t i o n o f a“ c o n d i t i o n o f e g o e x i s t i n g ’ ’a n d a“ c o n d i t i o n o f ’ ’i n t h e
《 红楼梦 》 作 为 明清小 说 的集大 成之作 , 在 文学 领域的各 个方 面均有 建树 , 抛开 小说方 面 的成就 不 讲, 仅其 中的诗 、 词、 曲、 赋就 足 以独 当一 面 , 正 如周 雷先生所 言 , “ 《 红楼 梦》 中的大量 诗词 曲赋 , 犹如镶 嵌在碧 海 青 天 里 的珍 珠 和 明 星 , 闪耀 出 奇 异 的光 芒。 ” l 作品 中关 于词 的描写更是 别 出心裁 , 尤其 是 第七十 回宝黛钗等 六人所作 的五首 《 柳 絮词》 , 语意 丰厚而又饱 含深 蕴 , 除给人们 以耳 目一新 的感 觉 之
于 艳 洋
(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 院, 安徽 安庆 2 4 6 1 3 3 )
摘要 : 《 红楼 梦》 第七十回 中的五篇《 柳絮词》 不仅语意 丰厚 而且饱 含深蕴 。它们 出自六人之 口却 同写一 物, 同述一 物又各有 不 同, 在
“ 柳” 与“ 我” 之 间的变换过程中呈现 出“ 有我之境” 与“ 无我之境 ” 的曼妙情境。这组词中“ 韶 华” 与“ 东风 ” 两词 的反复 出现 , 不仅表现 了黛玉和 宝钗赛词的“ 对撞 ” , 而且加深 了读者对宝琴 、 黛玉和宝钗三人写作水平及其异样情 怀的认知 。
b u t h a v e f u l l y d e e p i m p l i c a t i o n .T h e p o e ms a r e w r i t t e n b y s i x p e r s o n s ,b u t d e s c i r b e t h e s a me o b j e c t i n g r e a t d i f f e r -
Ab s t r a c t :T h e i f v e p i e c e s o f Wi l l o w C a t k i n C i i n C h a p t e r 7 0 o f A Dr e a m i n R e d Ma n s i o n s n o t o n l y h a v e ic r h me a n i n g
Ke y wo r d s :A Dr e a m i n Re d Ma si n o n s ; Wi l l o w C a t k i n Ci ;Da i Yu;B a o C h a i ;s h a o h u a;d o n g f e n g
关键词 : 《 红楼 梦》; 《 柳絮词》 ; 黛玉 ; 宝钗 ; 韶华 ; 东风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4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3 ) 1 1 — 0 0 5 0 - 0 5
I mp l i c a t i o n o f Wi l l o w C a t k i n
w i n d、 ”i n p o e ms a r e r e p e a t e d n o t o n l y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l i t e r a r y“ c o mp e t i t i o n ”b e t we e n L a d y Da i Yu a n d ad L y B a o
第1 3卷 第 1 1期
Vo 1 . 1 3.N o 1 1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1 1月
No v e mb e r ,2 01 3
《 红楼梦》 中《 柳絮词》 之意蕴
C h a i , b u t f u r t h e r r e c o g n i z e s t h r e e l a d i e s B a o Q i n , D a i Y u , a n d B a o C h a i ' s l i t e r a r y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t h e i r u n u s u a l f e e l i n g s .
a l t e r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 w i l l o w ”a n d“ I ” .Wh a t t w o p h r a s e s o f“ s h a o h u a( b e a u t i f u l y e a r s ) ”a n d“ d o n g f e n g( e a s t
YU Ya n — y a n g
i n A Dr e a m
Re d Ma n s i o n s
( S c h o o l o f H u ma n i t y ,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A n q i n g 2 4 6 1 3 3, C h i n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