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八股文范文
【参考文档】八股文范文-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八股文范文篇一:_八股文范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XXX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XXX,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XXX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XXX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捐躯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XXX能够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XXX 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XXX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白话八股文样品题目]研究“与时俱进”1、[破题]“与时俱进”四个字,“时”和“进”二字是关键词。
“时”者时代也、历史也;“进”者进步也、改革也。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题目: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按,此题出《大学·第十章》)作者:严虞悙(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会试第二名。
授编修。
官至太仆寺少卿。
著名散文家)正文(括号内为结构简释):王者平天下之财,以道生之而已。
(破题)夫财不可聚而可生,而生之自有大道也,可徒曰“外本内末”乎?(承题)且平天下者,而权夫多寡有无之数,宜非王事之本务也。
不知生民有托命之处,无以给其欲则争。
两间有不尽之藏,无以乘其机则敝。
惟不私一己而以絜矩之意行其间,所为导利而布之上下者,诚非智取术驭者之所能几也。
(起讲)吾为平天下者言生财:(入手)财本无不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气立耗,而生人即无以自全,知其本无不生,而长养收藏,可以观阴阳之聚。
财亦非自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精易散,而大君于是乎无权。
知其不可不生,而盈虚衰旺,可以调人事之平。
(起股)生财固有大道焉。
(出题)求珠于渊,取璧于山,开天地之未有以夸珍奇者,非生也。
夫民有衣食之利,而金玉夺之,贫与富相耀,私而不能公矣。
大道以正其经,而不通难得之货,不作无益之器,饮食以为质,与天下相适于荡平焉。
关市有征,国服有息,竭闾阎之力以称富强者,非生也。
夫国有维正之式,而商贾算之,子与母相权,暂而不能久矣。
大道以定其规,而不损下以益上,不夺彼以与此,制节而不过,与天下相安于中正焉。
(中股)大道而精言之,则与性命相孚。
以不贪为富,以不蓄为宝,清心寡欲,既以清生财之原而由是,措之则正,施之则行,百官万民,群拱手以观圣天子之发育。
道之所为,无欲而通也。
大道而广言之,则与天地相参。
裁成其有余,辅相其不足,仰观俯察,既以博生财之途而自是,天不爱富,地不爱宝,人官物曲,咸奋发以赴圣天子之精神。
道之所为,大亨而正也。
(后股)于财之未者而生之,生于天,生天地,生于人,而实生于君。
《周礼》、《周官》,具见圣人之学问。
于财之既生者而益生之,益而生,畜而生,节而生,即涣而益生。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
第一篇:古典诗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天赋,通达大雅之道,具有广阔的胸怀,我们可以树立自己的卓越人格。
而古典诗词,正是这些典范和瑰宝。
四季变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古人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千古之欢。
比如《离骚》中的“江水如带润物细,玉露潜凝微相睨。
千里共婵娟,皎皎皆是你家的月。
”这样清新淡雅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思和幻想。
除此之外,古典诗词更能反映历史文化。
让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文,了解到先贤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长恨歌》中的“君看下陵千寻塔,仰天唤古人。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样的意境,既颂扬了唐玄宗的功绩,又让人深感忧国忧民之情。
总之,古典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符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尊重古人,学习古人,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文化。
八股文范例及解析一篇

八股文范例及解析一篇不以规矩题目选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因此作者下文提到“明”与“巧”两个字,由此展开论述。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破题)首先点题:不以规矩。
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承题)重复破题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观点。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
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
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起讲)开始分析“规矩”:有的人的规矩“不必有”,因为他的规矩是在心中的,一举一动自然有规矩;有的人则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
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不能一概舍弃规矩。
“舍旃”就是“舍之”,适当出现少见的用法,可以提高文章的逼格哟~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
(入手)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起股)亦曰规矩而已矣。
(过渡)以上三段重点论述“明”和“巧”:即便你真的具有这两种品质可以藐视规矩,但怎么才能证明你具有这两种品质呢?还是得靠“规矩”确定明和巧的标准。
所以说,“明”和“巧”也必须依赖规矩而存在,世间万物都要有规矩。
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
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
(中股)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过渡)开始排比了: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
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
八股范文精选

八股范文精选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其中的八股文曾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
八股文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议论要点,按照特定的格式进行论述。
虽然现代教育已摒弃八股文的要求,但八股文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篇八股范文,旨在供读者欣赏和学习。
范文一:史记评传阴奉长子隐贤的生平事迹隐贤,字子柔,乃东汉朝大臣阴陵县令阴奉长子。
阴奉长博学多才,而隐贤更是在学问方面超越了他的父亲。
隐贤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读书无数,成为当地的文学翘楚。
他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民众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平台。
隐贤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担任县令期间,减轻了农民的税负,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提升了民生福祉。
他注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隐贤的政绩被后人称颂,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范文二: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贾宝玉作为主人公的形象备受关注。
贾宝玉是一个富家少爷,聪明机智,却又情感丰富。
他对待感情十分认真,对待亲友关系也非常真诚。
贾宝玉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性的形象,他的喜怒哀乐也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
贾宝玉对待金钱和权利有着独特的见解,并表现出对这些虚幻的东西的淡漠态度。
他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他深爱林黛玉,却无法与她长相厮守,这种痴情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文三:论《清平乐》中的爱国情怀杨凌出自武将世家,自小好学,多才多艺。
他精通音乐、书法、绘画等多种技艺,尤以音乐造诣最高。
《清平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国家的繁荣与和平。
他用音乐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祝福,以及对社会的美好向往。
杨凌在音乐创作中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巧妙变化,将爱国情怀融入其中。
他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使听众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清平乐》成为了传世之作,广为流传,激发了后人追求国家繁荣与社会和谐的热情。
范文四:批评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学派,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八股文范文

古代八股文范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古代八股文范文”的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说到古代八股文,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
咱先不说别的,就说这八股文的格式,那叫一个严格!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一套下来,就像给你套上了一个紧箍咒,稍有不慎,就出了差错。
我曾经仔细研究过一篇八股文范文,那叫一个精彩!这篇范文的题目是。
您听听,这题目就透着一股严肃劲儿。
破题的时候,作者那叫一个巧妙。
他说:“仁者,心之德也;志者,心之向也;士者,人之美称也。
志士仁人,志于仁而士其行者也。
” 就这么几句话,把题目里的关键元素都给解释清楚了,还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承题的部分,更是进一步阐述了志士仁人的含义,强调了他们对于仁的追求坚定不移。
到了起讲,作者开始引入自己的观点,那话说得是慷慨激昂:“夫生,人之所欲也;仁,人之所贵也。
然志士仁人,不以求生而害其仁,宁以杀身而成其仁,何也?”这一问,直接把读者的心给勾住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内容。
入手部分,作者开始举例说明。
他讲了古代一位忠臣的故事。
这位忠臣,面临着生死抉择。
敌人威胁他,如果不投降,就杀了他全家。
但这忠臣义正言辞地说:“吾身可死,吾志不可移;吾家可灭,吾仁不可亏。
”最后,忠臣英勇就义,但他的名字却被后人铭记,成为了仁人志士的典范。
这一段描写得那叫一个生动,仿佛能看到忠臣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那豪迈的话语。
起股的时候,作者开始深入分析为什么志士仁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说:“盖仁之所在,心之所安也。
求生以害仁,则心不安;杀身以成仁,则心无愧。
心不安者,虽生犹死;心无愧者,虽死犹生。
”这一番论述,把仁的重要性和志士仁人追求仁的决心说得明明白白。
中股里,作者又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无一不是坚守仁道,不惜牺牲自己。
比如说,有一位将军,在战场上,明明可以撤退保命,但他为了保护百姓,毅然决定与敌军死战到底。
最后,他战死沙场,但他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doc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
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
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
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明清优秀八股文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大结)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1、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
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2、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
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惟诚乃善之基也。
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
君子其亦知所务哉!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3、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
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
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
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
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
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5、陈子龙《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
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
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
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
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
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
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大生之事也。
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
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
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
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