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8--北京城的发展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非农人口 77.55% 78.06% 78.56% 79.05% 79.53% 83.62% 84.33% 84.50% 84.90% 85.01% 85.96% 86.24% 86.20% 86.31% 86.40%
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 人口从业构成
2000-2014北京三次产业人员构成比例
右边的表展示了00到14年北京 人口从业的变化。可以明显的 看出城市中,从事第一、二产 业的人口逐年下降;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口逐年上升。而从事 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数量和农 村整体从业人员的下降数量是 相近的,这和农村人口比例逐 年下降也是吻合的。 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口增加也与城市人口 比例不断上升相吻合。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农业人口 22.45% 21.94% 21.44% 20.95% 20.47% 16.38% 15.67% 15.50% 15.10% 14.99% 14.04% 13.76% 13.80% 13.69% 13.60%
北京 城市化进程 分析
姓名:姜 雨 桐 学号: 201407322 指导老师:张 红
城市化 1.
2.
城市化进程的普遍规律
城市化率沿着S 型曲线变动,具有阶段性规律
按人口流动的主导方向,城市化进程分四个阶段
城市 人口 后期阶段 70% 加速阶段 40% 20% 起步阶段 30%
发展 次序 发展 阶段 城市 人口 特点 阶段一 低速发 展期 <50% 阶段二 加速增长阶 段 >50% 城市之间人 口相互移动 为主,城市 进入规模结 构优化时期 阶段三 告诉增长期 >70% 大城市城区 人口迁入郊 区,郊区人 口逐渐超过 城区人口 郊区功能由居 住扩展至工商 业,郊区演变 为中小型城市; 城市与农村相 互融合 阶段四 稳定发展期

北京的发展作文

北京的发展作文

北京的发展作文
《北京的发展》
嘿,要说北京的发展啊,那可真是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感触颇深。

就说那交通吧,以前出门坐公交,好家伙,能挤得人都成了照片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早上上班赶公交,眼看着车来了,我随着人群就往上涌啊,结果硬生生是被挤到了车门边,半个身子在车里,半个身子在车外。

那滋味儿,别提多难受了,就感觉自己像是被夹在汉堡里的那块肉饼。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四通八达的,去哪儿都方便快捷。

而且还有共享单车,想骑就骑,多自由。

再看看那些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似的呼呼往外冒。

以前那些矮矮的小平房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化的写字楼和住宅区。

走在大街上,那感觉真的跟国际大都市没两样。

我有时候去一些新的商圈逛街,看着那些璀璨的灯光和热闹的人群,就会想,北京这发展速度也太快了吧。

还有啊,以前买东西都得去实体店,现在呢,网上购物多方便啊。

我那次看中一件衣服,手指头在手机上点几下,没几天就送到家门口了,根本不用出门去挤去排队。

北京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我相信未来的北京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这个老北京人也会一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和辉煌,和北京一起前行。

这就是我眼中北京的发展,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北京的发展史。

第一步:古代时期的北京古代时期,北京地区的文化活动始于西周时期。

公元前1045年,商朝灭亡,周武王定都在今天的西安。

公元前771年,周朝迁都至今天的洛阳。

公元前557年,周幽王准备南迁建都,经过多次考察,选定了太原、晋阳和平原(今北京市平谷区)。

公元前484年,晋悼公在平原建都。

此后,中国历史上拥有两千多年的帝王都城,即北京古都南京北京城。

第二步:元代的北京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元朝始建为城墙围绕的城市,城中街道街市一应俱全,与今天的北京城区基本相似。

当时城区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即今天的故宫、北海等地,外城包括天坛、地坛、玉皇庙等。

第三步:明朝的北京明朝时期,北京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明太祖在建都北京后,深受京畿各地官民人口的迁入。

为适应这种情况,明成祖特在城南西另筑了新城,即今天的南城。

第四步:清朝的北京清代北京是封建帝国末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在北京统治了264年,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同时,在清朝时期,北京的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步:现代时期的北京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暂时首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50年代和60年代是改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80年代,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以来,北京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

总之,北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发展

北京的发展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 4.2221. 4.22Th ursday , April 22,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6:37:53 06:37:5 306:37 4/22/20 21 6:37:53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 4.2206:37:5306 :37Apr -2122- Apr-21
相信相信得力量。21.4.222021年4月22 日星期 四6时3 7分53 秒21.4.2 2
谢谢大家!
北京的发展
北京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一、消费城市
北京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二、生产城市
北京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三、国际化大都会
北京旧城示意图
电子
化 工
汽车
北京朝、 夕 阳 工 业 变 化
夕阳工业
朝阳工业
北京工 业 规 划
夕阳工业:压缩、转产、迁出 朝阳工业;退至四环以外
北京商 业 规 划
一环以内:级别最高的商业中心 三环至四环:面向大众的商业中心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37 分53秒 上午6 时37分0 6:37:53 21.4.2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4.2221. 4.2206:3706:37 :5306:3 7:53Ap r-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1年4月 22日星 期四6 时37分5 3秒Th ursday , April 22, 2021
2、北京人:青山绿水 ——五环以外为主
八达岭
百花山 香 山


1、解决问题的方法: 空间分割、空间填充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83,96 0,11 9,15 17,97
52,91
6,33
远郊区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大兴区 通州区 昌平区
顺义区 房山区
门头沟区 延庆县
平谷区 怀柔区 密云县
8% 45% 47% 城八区 1 近郊区 2 3 远郊区
•2010年,北京商品住宅市场区域成交面积 朝阳区最大,其余依次为大兴、顺义及房 山; • 从比例来看,近郊区占比超过城八区
后期阶段 70%
发展 阶段
城市 人口
特点
<50%
>50%
城市之间人 口相互移动 为主,城市 进入规模结 构优化时期
>70%
大城市城区 人口迁入郊 区,郊区人 口逐渐超过 城区人口 郊区功能由居 住扩展至工商 业,郊区演变 为中小型城市; 城市与农村相 互融合
30%
北京阶段 都市圈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城市郊 区化
1954-2002年 2002-2009年 2010 年
发展 转型
都市

0
19 54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前期,北京非农业人口不及总 人口的50%,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新中 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期,为北京城市化加 速阶段;2010年北京城市化率为77%,处 于城市化后期发展阶段
北京统计年鉴பைடு நூலகம்料;201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成果 4
世界城市化进程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驱动机制趋同
1
工业品需求 缺口促使新 产品快速复 制到大城市 周边,中小 城市迅速形 成和发展
2
竞争及成本日 益重要, 服 务业占比逐渐 提高,城市聚 集效应显现, 人口由小城市 向大城市集中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的重要事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新梳理北京的大事记年表,从建都以来到现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体育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

一、建都和繁华时期(公元前1045年 - 公元907年)1. 公元前1045年:北京首次被历史记载,当时称为蓟城,是西周的一个重要城池。

2.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迁都蓟州,标志着北京开始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153年:金世宗完颜雍迁都北京,并改名为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

4. 公元1215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破中都,建立元朝。

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并开始建设大都城。

5.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并改名为大都,开始修建紫禁城。

此后,北京成为明朝和清朝的首都,称为北京城。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繁荣(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1. 公元1553年:明穆宗朱载垕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城和紫禁城,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城典礼。

2. 公元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清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此后,北京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下令重建北京城墙,并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城市基础。

4.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被外国军队占领,签订了《北京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北京失去了政治地位。

三、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历史(1912年 - 现在)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此后,北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继续保持首都地位。

3.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中国展示了崭新的形象。

4. 2019年:北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重要历史地位。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7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8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51~1153年历时 两年,役民夫80万, 兵夫40万,巧匠来 自汴京,材木取自 真定(正定),土 石则运自涿州。 • 1153年(金贞元元 年),海陵王迁都, 改南京为中都,金 政治中心,遂实行 六京制。 • 金中都成为北中国 的中心城市。揭开 了北京城市发展史 上的新纪元。
五、元大都
幽燕之地,龙盘虎 踞,形势雄伟,南控 江淮,北连朔漠,且 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 朝觐。大王果欲经营 天下,驻跸之所,非 燕不可。 ——《元史·巴图鲁 传》
2.大都城的选址
• 1267年(至元四年),开 始营建中都,城址的勘定, 宫城的规划主要出自出家 还俗的汉人知识分子刘秉 忠。 • 刘秉忠(1216-1274),元代 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字 仲晦,初名侃,少时为僧, 名子聪,号长春散人。他 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 人家,少年时,他就入武 安山天宁寺为僧。他的传 统文化根底深厚。他提 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 以马上治之”。他大力倡 导文治,以儒家思想治国。 他是元上都开平和大都城 的规划设计者。 元大都
6.清代北京(旗民分住)
7.明清水源的利用
• 明代的失败 皇陵建于昌平天寿山 (原名黄土山),为皇 陵风水,白浮瓮山河从 此废弃。 旱灾频仍,影响水源。 • 清代的发展 清代北京西郊水源梳理, 扩大瓮山泊,形成昆明 湖约达130公顷的水面 (水库)。
8.西郊园林
1.明代 勺园(米万钟) 清华园(李伟) 2.清代 三山五园 万寿山、玉泉 山、香山 畅春园、圆明 园(长春园、 万春园)、 静明园、静 宜园、清漪 园 3.燕园与西郊 园林
• 郡国的设立,蓟城一直是郡国治所。领有若干个县,是区 域政治中心。 • 秦始皇修筑驰道,蓟城成为东北方交通中心。 • 蓟城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驻有重兵,在 此修筑了长城等军事防御设施。 ——战国以来,蓟城已成长为拥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 栗之利的“天府”和“富冠海内”的一方都会。
3.隋唐时期的幽州城 • 隋炀帝开拓辽东,修筑南北大运河,蓟城 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北部端点。 • 隋炀帝在蓟城建有临朔宫,曾长时间 (611.4~612.1)驻跸于此。 • 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645)夏亲征高丽, 途经幽州。11月,退兵幽州,建悯忠寺 (今法源寺前身),悼念死难将士。 • 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置幽州节度使 于蓟城,统兵9.1万人。 •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从蓟城起兵 反唐,酿成几乎灭亡唐王朝的安史之乱。 • 唐建中二年(781年)蓟城由蓟、幽都两 县分治,形成双附郭县,城内划分为26坊。 • 五代后晋石敬唐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蓟城及其周围地区在契丹的统治下长达 200年。 ——从此开始了蓟城发展的新阶段。
幽州蓟城
1.辽南京 • 938年(后晋天福三年,辽会同元年),幽 云十六州划入契丹版图。 北宋人认为: “天下视燕为北门,失幽、蓟则天下常不 安”。 • 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 燕京遂成为契丹陪都,为辽朝三京之一(辽 中期为五京之一)。 • 契丹推行胡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 制待汉人”,“因俗而治”。 • “南京多财富官”,南京是辽朝最富庶的农 业区,成为辽朝的经济中心。 • 南京城分内外两重,外城或称罗城,周围26 里,城墙高三丈,宽1.5丈,置敌楼910座, 地堑三重,是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外城置 八门,城内划分为26坊。内城亦称大内,在 外城的西南部,方圆5里。 • 古人描述:辽南京“城北有市,陆海百货, 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 精绝天下”。 • 金人认为:“北朝(指辽朝)所以雄盛过古 者,缘得燕地汉人。”
“北京人”(中国猿人北京种)距今70~20万 年。原始群时期。 “新洞人”,20~10万年。原始群晚期。 东方广场旧石器文化遗址,2.6~1.5万年。 “山顶洞人”,1.8~1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 之末。
2. 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 时代的标志是原始农业、磨制石器、陶器、定居 (居住遗址)
“东胡林人”,1万年。新石器初期。 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遗址(平谷),7200~6000年。新石器中期。原始农业,开始 定居。 北埝头遗址(平谷),半地穴房址10座(聚落)。距今6200年左右。 镇江营遗址(房山),6~5千年。 雪山遗址(昌平),距今6000~4000年,两处居住遗址。新石器晚期至 商周之际的文化。
大都近郊河渠水道
4.元大都城
元大都城基本 上方形。北城墙 6730米,南城墙 6680米。周长 28600米,面积50余 平方公里。 元大都城内街 道的分布,除积水 潭、太液池附近, 基本上呈棋盘形。 东西南北各有九 条大街,呈九经九 纬之状。
5.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 • • • • • 以湖泊为城市中心 中心台的确定 东西城墙的确定 南北城墙的确定 街道(棋盘式) 大街阔24步,约36 米;小街阔12步, 约18米 • 坊:至元中50坊, 大德中又新增设26 坊 • 大都城内的中轴线: 中心台、厚载红门、 厚载门、延春殿、 大明殿、棂星门、 丽正门。
• 海陵王派张浩等人增 广燕京城池宫室。 • 东、西、南三面向外 扩展3里,形成周长37 里,面积21.5平方公 里的大城,有13座城 门。 • 城内由辽代的26坊扩 建为62坊,中都城已 不属大兴、宛平两县 管理,分属于城市左、 右警巡院。
• 宫殿的修筑 先遣画工写京师(汴梁) 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 曲画其数,尽以授之左丞 相张浩辈按图修之。 • 皇城位于大城中部(今广 安门以南),周围9里30步, 四门。 • 宫城又位于皇城之中,其 南门为应天门。 • 中轴线:通玄门、拱辰门、 昭明殿、仁政殿、大安殿、 大安门、应天门、宣阳门、 龙津桥、丰宜门。
北京城的发展
韩光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连续性:70万 年以来一直有人类活动 北京地区人类居住址的演变提升:从半 地穴房址到一般聚落,从一般聚落到城市, 从一般城市到一方都会,再到陪都最终上 升为一统国家的都城。
一、北京地区早期人类活动
1.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 标志是打制石器、采集、渔猎
• 明清北京的中轴线是沿用元 大都时的中轴线(4公里)。 • 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 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 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 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 体现封建帝王“惟我独尊” 思想。 • 中轴线的建筑序列 通过将一系列建筑沿南北向 精心组织,来强化这条主轴 线
• 天 坛-始建于明永乐十 八年(1420),初名“天 地坛”。嘉靖十三年 (1534)改称“天坛”。 • 地 坛—又称“方泽坛”,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 日 坛—又称“朝日坛”,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 月 坛—又称“夕月坛”,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 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 九年(1421) 。 • 太 庙—始建于明永乐十 八年(1420),明清屡有增 置。 • 先农坛—初名“山川坛”,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二、北京地区城市的兴起
1.商代古蓟国、蓟城。确切位置尚无定论。 聚落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又是聚落发展的结果。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经济文化活动息息相关。 2.西周《礼记·乐记》“武 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 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此乃商周之际的重大 历史事件,在北京地区出 现了土生土长的蓟。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 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 燕”。 ——周武王分封了燕,中 原政治势力进入北京地区。
新城址在琼华岛一 带,而琼华岛大宁宫 (万宁宫)位于金中 都的东北部,是金世 宗、章宗修建的离宫, 环境优美。 开辟皇家园林需 要大量的水源,漕运 粮食需要开掘运河, 更需要丰沛的地表水 源。 原中都位于洗马 沟(莲花池)水系, 远远不足一统帝国都 城对于水源的需要。 因此,新城的修建不 得不转移到高粱河水 系上来。
3.元大都修建过程
• 1267年(至元四年)四月,始筑宫城城墙。 • 1271年(至元八年),始建大内。同年,建国 号为大元。 • 1272年(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确定为 大元京都,开平为上都。大都包括新旧二城。 • 1274年(至元十一年),宫阙告成。忽必烈御 正殿,百官朝贺。 • 1276年(至元十三年),(皇)城成。 • 1283年(至元二十年),修完大都城。 ——历时十六年。 • 1293年(至元三十年),修通通惠河,使大都 与南北大运河相通。(图:大都近郊河渠水道)
三、幽燕都会
1.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城 • 春秋燕灭蓟,燕国以蓟为 都城,琉璃河燕国都城废 弃。 • 战国时期,燕国设有三都 (上都、中都、下都), 蓟(上都)为燕国政治中 心。 ——从考古发现来判断, 战国时燕国都城蓟已经确 定在今北京市西南部广安 门一带。
2.秦汉至北朝的蓟城 秦统一六国之后出现:
1.蒙古国时期的燕京城
1215年(成吉思汗十年,金 贞祐三年),蒙古国占领 中都,皇城、宫城一片废 墟,并改名燕京。到1264 年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 原金中都冷落了半个世纪。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 烈来到燕京,“驻跸燕京 近郊” 1262年(中统五年,至元元 年),忽必烈整修琼华岛, 作为驻跸之所。
3.远古的传说
炎黄“阪泉之战”,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土山、高地)”。说明城邑出现的久 远。 ——人类活动在北京地区具有连续性和从山地向山麓、平原 过渡的特点。
4.早期人类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在北京地区形成了 重要交通路线,在交通枢纽区位的聚落形成城市
北京小平原的交通 华北地形、水系与交通
6.元大都城市设计与《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7.大都城的水利建设
大都新城建设之前,郭守敬就曾面陈水利六事, “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灌以玉泉水,引入行 舟,岁可省租车钱六万缗”。 引玉泉山水通 漕运的计划,因新 筑大都城,改为宫 苑专用,引水济漕, 另辟水源。 1291年,郭守 敬引昌平白浮泉水 入旧闸河以济漕运。 白浮泉渠全长30余 里,中经瓮山泊, 引水进积水潭。 到元代中后期, 每年漕运粮食达500 万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