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清的中国的宗教与信仰

明清的中国的宗教与信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宗教与信仰在这一时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不同的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中国宗教与信仰为主题,探讨其发展变化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传统宗教的发展与变化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指儒教、道教和佛教,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
在明朝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宗教的限制和打击,传统宗教遭受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明朝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政策转变,传统宗教逐渐复苏,并重新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1. 儒教的发展与变化儒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和信仰体系,在明清时期也不例外。
然而,明清时期的儒教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初期,朱元璋推行了儒学复兴的政策,重新强调了儒教的地位。
随着朱元璋建立了帝国,儒学成为了统治者宣示皇权和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
在明代中期至晚期,儒学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注重经世致用和实践应用。
而到了清朝,清初的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和他的后妃垂帘听政,倡导了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儒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更加得到巩固。
康熙皇帝还亲自编辑修订了《大清会典》,这部法典体现了清代社会的儒学思想,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教的发展与变化明清时期,道教仍然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
但在这个时期,道教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朝初期,道教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限制和打击,许多道教寺庙被关闭,道教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建立,道教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清朝早期,道教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支持和重视,遂有道教的繁荣。
康熙皇帝曾多次亲自批判儒教的某些观念,并提倡道教思想。
而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则更加推崇儒教,因此道教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3. 佛教的发展与变化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有所变化。
在明朝初期,佛教受到了朱元璋的打压,很多佛寺被毁或关闭,佛教的发展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明代的官方文化政策

明代的官方文化政策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因其社会制度、文化特色和政治风貌的独特性,在学术界和普通民众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明朝官方文化政策的核心,明朝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明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明代的官方文化政策。
一、儒学的兴起从前汉以来,儒学一直是中国的官方思想,尤其是在唐、宋、元这几个朝代中,儒学的地位更是得到巩固。
但是在明代初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加强对统治者的控制,于是开始推崇儒学,并将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
在明代后期,明神宗开始进一步巩固儒学的地位,通过修订《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正式确定了“四书五经”为官方的经典体系,并将其编写成国家正式的教材,统一全国的考试标准。
此举不仅巩固了儒学在官方的地位,而且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繁荣。
二、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明代最为重要的一个政策。
它是通过选取人才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使整个国家处于一个不断取得新鲜血液的状态。
在明代初期,科举制度并不完善。
明太祖朱元璋在其生平中推崇道德和军事的研究,而对于科学和文化就不太关注。
这种情况在明太祖死后,得到了改善。
明朝的下几个皇帝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修建学校,制定教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到了万历年间,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神宗推出的统考和生员制度,进一步确立了科举制度的地位。
通过严格的考试标准,确保了选官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水平。
三、文化产业的兴起明代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明朝的历史上,不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而且还发展了许多产业。
例如,在明初,由于秦淮河流域的繁荣,娱乐产业和小商品制造业都进一步发展。
在明代中期,随着京城的建立和外贸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开始进一步壮大。
众多刺绣作坊、陶瓷作坊、画坊、书法坊等等出现,其中以画坊和书法坊最为多。
四、中式园林的兴起中式园林同样是明代官方文化政策的一部分。
明朝时期心学发展历程

明朝时期心学发展历程
明朝时期的心学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启蒙阶段:明朝初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在此背景下,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开始萌芽。
当时的理学家们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强调心性本善,人天地一体,注重修身养性的道德修养。
2. 崇礼阶段: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心学开始发展壮大。
明成祖重视儒学,特别是程颢、程颐的思想,在明朝礼部侍讲的创设和修建崇礼书院的举措下,心学成为明代国学的主流。
此时的心学更加注重礼仪、礼法的复兴,强调家庭中的孝顺、社会中的和谐。
3. 思辨阶段: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变革和西方思想的渗透,心学开始经历思辨的阶段。
有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儒学,提出不同于程颢、程颐的心学观点。
例如,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将个体内心的修养与外在实践相结合,他提出了“理”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复兴与演化阶段: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心学经历了颓废和沉寂的时期。
但在明朝灭亡后,心学得以在清朝得到重新发展。
清代心学不仅延续了明代思想,还根据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进行了演化。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人性善恶本源的观点,程晓远认为心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新的思想影响了心学的发展,并与其他学派如阳明学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的心学发展经历了启蒙、崇礼、思辨和复兴与演化等阶段。
这一时期的心学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反思,对人性、道德、礼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明朝的儒学复兴程朱理学的兴起

明朝的儒学复兴程朱理学的兴起明朝的儒学复兴——程朱理学的兴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明朝,儒学被奉为国家的官方学说,而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主流。
本文将探讨明朝儒学复兴的历程以及程朱理学的兴起,并分析其对明朝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明朝儒学复兴的历程明朝自洪武年间开始,就高度重视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洪武帝朱元璋在位初期,就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儒学,并修缮礼仪制度,以儒学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方针。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以至于明成祖时期的儒学发展被称为“成祖之治”。
明成祖在位期间,通过创设国子监、加强科举考试等方式,为儒学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平台。
他还亲自主持修订《大学》、《中庸》和《论语》等经典著作,以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儒学教育体系。
在明成祖的倡导下,儒学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儒者逐渐成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
二、程朱理学的兴起明代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崛起,成为明朝儒学的主流思想。
程朱理学主要由程颢和朱熹所倡导,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将其与宋代理学进行了结合和发展。
程颢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表象来揭示其本质,并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
程颢的理学思想对后来的程朱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是明朝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朱子(熹)外讲”。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提出“以心为心”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灵是认识世界和实现道德修养的关键。
朱熹还强调经典的系统阐释和演绎,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大学章句集注》等著作被誉为儒学经典。
程朱理学主张“天人合一”,即通过贯通天理和人事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程朱理学还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修养个人的德行和儒家礼仪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这一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后代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皇帝的儒家思想

明清皇帝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他们也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
这篇文章将从明清皇帝的儒家思想出发,探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措施。
一、明朝皇帝的儒家思想明朝官方的儒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
他信奉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之道,注重道德教育,鼓励民众从小学习儒家经典。
在治国方面,朱元璋大力倡导儒家思想,提出以礼治国之说。
他认为政府应该行为正派,以身作则,为民众做好榜样。
同时,他又重视三纲五常,即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夫妇有别,亲疏有别,贵贱有别,善恶有别,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随着明朝时期的深入,明朝的皇帝们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明朝的儒学家王守仁在理学方面有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与行德的相互联系。
在此基础上,明朝皇帝们更加重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明朝第四任皇帝朱瞻基即位后,他依据王守仁的思想理论,提出了“以理执政”的治国方略,意为依据道理来治理国家。
他信任思想家张载,认为他的理学思想对国家治理有很大的帮助。
他还通过礼仪制度来控制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措施为明朝皇帝们的儒家思想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清朝皇帝的儒家思想清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对儒家思想持有一定的尊重。
他重视教育,注重儒家经典学习和实践。
他提出了军政并重的治国方略,既要强调军事力量的积累,也要重视人民的福利。
即依据儒家思想中“仁爱”之道,对人民进行尊重、关心和帮助。
随着清朝的深入,儒家思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清朝皇帝们也在儒家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例如,康熙皇帝即位后,他大力改革政治制度,严格执行六事禁令,即禁止私通、品级兼升、奸营权利、公廨繁欠、度支浪费、机宜动用六项行为。
此举是为了纠正官员的品德和行为,以提升政府效率。
他还重视教育,设立六科,以选拔人才为宗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随着科学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逐渐淡化。
明朝教育史之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

明朝教育史之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757 字体大小: 【小】【中】【大】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因此,学校教育也以儒家学说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明代学校教育也是如此。
(一)各级学校的建立戡乱以武,治国以仁.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知道,治理国家除了需要维护其统治的军队、监狱等专政机构外,还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正常的管理,需要礼乐教化粉饰门面,进行思想控制。
培养庞大的官僚队伍、申明礼乐教化,就需要开办各级各类学校。
1。
明初大兴学校的原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军蜂起。
此时作为游方僧人的朱元璋也投身于郭子兴所率领的红巾军中。
由于作战勇敢,富于智谋,从郭子兴的亲兵,一步步做到了韩宋的丞相、国公。
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占元集庆路(今南京市),自封为吴王,势力不断扩张。
四年后,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在近20年的征战中,认识到读书人——儒士的重要性。
行军所至,都大力征召当地名儒,置之帐下,以备顾问。
朱元璋攻克南京后,就征聘儒士范祖干、叶仪,商讨治国之道。
攻克婺州,召见儒士许元、胡翰等人,轮流侍讲经史治道。
攻克处州,以书币征聘宿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四人,并特设礼贤馆处之。
这些人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制礼作乐,兴文教,明教化,对朱元璋稳固后方,战胜群雄,驱逐元朝,建立明王朝一统天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明王朝统一全国后,版图迅速扩大,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府部院到府州县,需要十几万文人官僚进行统治。
因此,征召那些既忠于明朝,又有一定才干的文人充当各级官僚,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1)培养各级官僚明朝建立之初,为满足庞大官僚队伍的需要,在极力征召可充作官员的人才的同时,必须兴办学校,以培养各种官僚人才。
在当时,可充作官僚的现有人才有四种:一是一大批元朝遗留下的旧官僚;二是元朝各级衙门所遗下的吏员;三是未曾入仕的文人儒士;四是地方上的各色人才,如富户、耆民、税户人才等乡绅。
历史趣谈朱元璋为何看不起大圣人孔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朱元璋为何看不起大圣人孔子?导语:朱元璋为何看不起大圣人孔子呢?有人说是朱元璋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他的统治思想是相悖的。
这是真的吗?一起看看朱元璋为打压孔子儒学都做了什朱元璋为何看不起大圣人孔子呢?有人说是朱元璋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他的统治思想是相悖的。
这是真的吗?一起看看朱元璋为打压孔子儒学都做了什么吧。
明朝开国,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开始了治理天下的历史。
有一天,他与开国功臣刘伯温谈到孔子的《论语》,刘伯温对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孔夫子一生并未认真当过官,他的《论语》也不过是和弟子们坐而论道的记录。
他就很怀疑,如果宋朝的赵普真的是用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岂不是说,背熟了《论语》,人人都可以得天下吗?可见赵普没有讲真话。
这话对于朱元璋来说。
可谓是正中下怀。
朱元璋当即就说:“太对了,我就曾试过在《论语》里找治国之方,可是没有找到。
”朱元璋不仅不用《论语》治天下,反而将《论语》等儒家学说划归“异端邪说”加以严厉禁止。
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意欲贬低孔子的“儒家教主”地位,而对孔子的嫡系子孙“衍圣公”更是百般的打压和责难。
这也彰显了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特立独行的性格和作风。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
因为汉以后“独尊儒术”,孔子家族在各朝都受到特殊优待,从而使孔氏嫡裔子孙特别是坐落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即孔府,已经成为“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的圣人之家,号称“天下第一族”。
而被朝廷封为“衍圣公”的人,即成为孔氏全家族的大宗主,更享尽风光和荣华,哪怕是皇帝,也会给他表。
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

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其儒学与思想传统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学在明朝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
一、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发展。
在秦朝的焚书坑儒后,儒家学说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谷。
然而,随着汉朝的复兴,儒学得到了重振,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在明朝之前的宋元时期,儒学经历了程朱理学的盛行,强调致良知、格物致知、诚意笃行等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奉献精神。
这为明朝的儒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儒学在明朝的地位和影响明朝时期,儒学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注重教育,他提倡儒学,设立国子监和庶吉士等制度,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为明朝后期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在政治方面,明朝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亲和关系,提倡仁政、忠诚和勤政。
明太祖朱元璋在治国方面重视儒学的智慧,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教育方面,明代设立了国子监、庶吉士等重要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的儒学学者和官员。
儒学成为了明朝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在社会生活方面,儒学思想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强调孝道和敬老,注重家庭伦理和对人的尊重。
此外,儒学还对礼仪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学与思想传统在明朝的发展特点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继承与创新并重:明朝的儒学既继承了前代儒家的传统,如程朱理学,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如李贽的“靖康之耻”和王阳明的“心学”。
2. 儒学与道学相互渗透:明朝时期,除了儒学外,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儒学与道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扯淡网】在中国历史上,以布衣起事而成功地开创了一代帝王之业的,大约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以马上得天下,又以《诗》、《书》安天下而出名.;朱元璋所不同者,是他居马上抢攘天下之时即已注意《诗》、《书》,重视发挥儒学的作用。
创建朱明王朝后,他更始终尊孔崇儒,从而一直与儒学有着内在而又紧密的关联。
一、对孔圣的尊崇及对儒学和儒经的重视朱元璋尊崇儒家,优渥孔氏。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率军下太平、克应天,首谒夫子庙,亲行释菜礼。
十六年(1356年),入镇江,先谒夫子庙,并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耕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便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又遣专使诣曲埠祭孔,并郑重谕诫使臣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竝,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
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王之道。
今既释奠成均,乃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
”三年(1370年),衍圣公袭封及授曲埠知县,优待孔氏子孙;七年(1374年),修曲埠孔庙成,设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其族人。
十五年(1382年),诏令天下通祀孔子,并颁释莫礼于天下。
又以太学成,亲幸太学向孔子行释菜礼。
时有侍臣谏曰:“孔子虽圣人,臣也。
礼宜一奠再拜。
”朱元璋却说:“昔周太祖如孔子庙,左右谓不宜拜,周太祖曰:‘孔子,百世帝王师,何敢不拜?’今朕有天下,敬礼百神,於先师组加崇。
”乃令礼部尚书刘仲质定仪,从之。
理学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儒学,朱元璋对之亦甚推尊。
许存仁是元代理学宗师许谦的儿子,朱元璋“素闻谦名,克金华,访得存仁,与语大悦,命傅诸子,擢国子博士。
”吴元年(1367年),设太学,“命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朱元璋又曾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以对。
《大学衍义》乃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所著的一部疏解《大学》的理学典籍,内含许多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道理。
在真氏看来,《大学》乃“君天下之律令格例”,“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并谓:“为人君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
”朱元璋很认同真德秀的观点,对其所著《大学衍义》极为重视。
吴元年,金陵宫殿落成,他不尚雕锦,却特命侍臣将《大学衍义》大书于殿两庑之壁,说:“以此备朝夕观览,岂不胜丹青乎?”并亲率文武大臣听宋濂讲解此书。
朱元璋如此推尊理学,为其后“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致使程朱理学思想统冶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出身寒微,并无多少儒家文化修养,但他注重了解、学习儒学。
在他看来,“古先圣贤立言教后世,所存皆书而已。
朕每观书,自觉有益。
……蓋读书穷理,于日用事物之间自然见得道理分明,所叙至差谬。
书之所以有益于人也如此。
”所以,他“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从而认识到孔子所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真治国之良规。
孔子之言,诚万世之师也。
”他又曾见诸子有读《孟子》者,遂问许存仁:“孟子何说为要?”存仁答曰:“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乃其要也。
”元璋闻之而叹道:“孟子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能用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尤为可贵的是这位布衣出身而踞九五之尊的朱元璋,还注重对于儒家学说的研究,甚至能对儒学和儒经提出点心得之见。
他“尝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并亲为之作注,谓:“朕观《洪范》一篇,帝王为冶之道,所以叙彝伦、立皇极、保万民、叙四时、成百彀,原于天道而验于人事。
箕子为武王陈之,武王犹自谦曰:‘五帝之道,我未能焉!’朕每为惕然。
”他留心儒经,以为“经之不明,传注害之。
传注之害,在于辞踪而旨深”,遂于洪武六年(1373年)诏孔克表、刘基、林温取群经要言析为若干卷,“以恒言释之”,使人皆得通其说而尽圣贤之意。
他又虑儒臣未能达注释之凡,乃亲译《论语》二章以赐孔克表,俾取则而为之。
孔克表等承诏诠释《四书》、《五经》以上,诏赐名曰《群经类要》。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以春秋列国事错见间出,欲究终始,特命东宫文学傅藻等编成《春秋本末》,以附《春秋左氏传》。
此书首周王,以事王统;次鲁,仍用旧文;列国别先晋、齐,以内中国。
十六年(1383年),命大学士吴沈等以“敬天”、“忠君”、“孝亲”为纲,以采儒经之言为主,编成《精诚录》。
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亲验天象”,发现蔡忱《书集传》“日月五星之行”与朱熹《诗集传》所说不同,其他注说同元代番阳人邹季友所论亦间有未安,故仿汉代石渠、白虎故事,命刘三吾广征天下宿儒订正之,遂成《书传会选》一书,诏令礼部颁行天下。
此书对“蔡《传》之合者存之,不预立意见以曲肆诋诽;其不合者则改之,亦不坚持门户以巧为回护”。
计其所纠正蔡《传》者,凡六十六条。
至于其采前儒之论而为定说者,多有精当之处,如《尧典》谓“天左旋,日月五星违天而右转”,用陈祥道之说;《高宗肜日》谓“祖庚绎于高宗之庙”、《西伯戡黎》谓为武王,采金履祥之说;《洛诰》谓“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释为“周公辅成王之七年”则主陈氏、张氏之说。
凡此等等,“皆不易之论”。
并且,此书“每传之下系以经文及传音释,于字音、字体、字义辨之甚详。
其传中用古人姓字、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证典故”。
顾炎武评价此书道:“蓋宋元以来诸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发身之人,故所著之书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于后学。
”然而,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诏修《尚书大全》,废此书而仍用蔡《传》。
在《大全》著为功令、士子科考必须奉为准则的情况下,《书传会选》遂不行于世。
顾炎武对此很有感慨地说:“愚尝谓自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经术人材於斯为盛。
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矣。
”当起事革元之命的时候,朱元璋还曾试图以儒家正统观念作为其推翻元廷、建立自己王朝统治的思想武器。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十月,为讨伏中原元朝统治势力,他在遣徐达率军北上的同时,特命宋濂代制《偷中原檄》,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伙居外以奉中国,利闻以夷狄治天下也。
自宋祚倾移,顽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
此岂人力,实乃天授,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冒之叹。
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站力、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耽兄,至于弟技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
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
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叛离,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烦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救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怜悯。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然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阻兵处险,互相呑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今十有三年。
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自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天承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塗炭,复汉官之威仪。
虑民之未知,反为我仇,挈家北走,陷溺尤深,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竄于塞外。
蓋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矣,夷狄何得而治哉?尔民其体之。
如索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
该文依据《公羊春秋》的“华夷”观念,指出“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实为“冠履倒置”,鲜明地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复汉官之威仪”、“雪中国之耻”的口号。
但朱元璋并非彻底的大汉族主义者。
北伐军出征前,他谕告徐达等将帅道:“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德,天厌弃之。
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
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
度几上答天心,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
”而在这篇著名的檄文中,也从“以夏变夷”的观点出发,指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原之人抚养无异。
”所以,该文在着重揭露元廷暴虐及蒙古贵族统冶集团内部的腐朽、荒淫、相互倾轧的基础上,申明其推翻元适的目的在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复汉官之威仪”、恢复“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即重建符合儒家“仁政”、“道统”原则的社会政治一一伦理秩序。
可见,这已不是起义农民的檄文了,而是汉族士大夫和广大被统治、受奴役的汉族民众的檄文。
它表明朱元璋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农民起义不仅已经转变为为推翻元蒙贵族统治而斗争的民族起义,而且更已蜕变为正宗儒学传统指导下的改朝换代的“革命”,至于作为这“革命”领袖的朱元璋亦已以“奉天承命”的救世主自居了。
因此,我们透过此文,不难看出其实际上是朱元璋的政策宣言和政治宣言,其立足点是推翻元廷统冶,其理论依据则是儒家传统的“华夷之辨”和政治一一人伦道德观念。
稍带可以略为一提的是,这篇被后人称为“讨胡檄文”的著名文件,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
孙中山的《发刊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有明显的因袭该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说的痕迹。
当然,朱元璋的目的在于“复汉官之威仪”,并进而“立纲陈纪”,重新建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而孙中山及其所倡导的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则是要在根本推翻王权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五族共和”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所以,《发刊词》实际已赋予“讨胡檄文”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二者自有本质区别,绝不可同日而语。
二、兴“革命”与禁革命朱元璋自己投身元末农民起义,积极倡兴“革命”,并进而以“奉天承运”的“革命”领袖自居。
他多次宣称“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本无意据有天下,无奈生逢乱世”,“盘桓避难,终不宁居”,不得已才“因乱起兵”,旨在“保障乡里”、“欲图自保”,以布衣“奉天征讨”、“拨乱反正”,终于“削平群雄,混一区宇”,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
其帝业之成非为自谋,而是天命所归:“岂非朕无心于天下而以救民为心,故天特命之乎?”这样,朱元璋便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欺明代元的“革命”披上正当性、合法性的外衣,力图在人们的意识中树立起朱明王朝正统地位,从而为其王权专制统冶的巩固夯实意识形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