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唐代长沙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象

和谐之美
瓷器纹样注重画面布局的和谐与平衡,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营造出一 种和谐美的感受。这种和谐美不仅体现在单独纹样上,更体现在整体装饰效果 上。
象征与寓意
高超的陶艺水平。
纹样装饰
长沙窑瓷器采用刻花、划花、印 花等多种技法进行装饰,纹样题 材丰富,包括花鸟、走兽、山水 、人物等,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
象。
唐代长沙窑瓷器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工艺传承
长沙窑瓷器继承了前代陶瓷工艺 的精华,同时有所创新,为后世
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交流
长沙窑瓷器作为唐代陶瓷艺术的代 表之一,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 了贡献。
技术创新
唐代长沙窑瓷器在烧制技术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等方面 的创新,使得瓷器纹样在色彩和质感上更加丰富多变,提升了审美意象的表现力 。
04
唐代长沙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对 后世的影响
对后世瓷器装饰艺术的启发
继承与创新
唐代长沙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注 重表现新颖独特的审美意象,这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思路对 后世瓷器装饰艺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吉祥寓意
瓷器纹样常常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吉 祥寓意,如龙凤呈祥、双鱼戏水等。 这些纹样通过具体的形象,寓意着福 禄寿喜、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望。
社会地位的象征
瓷器纹样的精细程度和内容也往往与 社会地位相关。贵族阶层更倾向于选 择繁复精细、寓意高贵的纹样,以彰 显其身份地位。
工艺与技术的体现
工艺精湛
唐代长沙窑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而著称,这在纹样装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细腻 的线条、丰富的层次、鲜艳的色彩,都展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唐代长沙铜官窑纹饰艺术特征

唐代长沙铜官窑经历了初唐的创建、中晚唐的发展、五代以后的衰落三个时期。
作为唐代民窑的一支,长沙铜官窑陶瓷器装饰手法打破了以往陶瓷纹饰的风格,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博大深厚的人文意蕴以及独特精湛的工艺特色,征服了国内外市场,产品远销西亚、南亚及中亚多个国家,为唐代经济贸易的繁荣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文章就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纹饰应用进行探讨,力求从装饰视角探索唐代长沙民间陶瓷文化艺术的审美理念。
一、唐代长沙铜官窑纹饰艺术造型规律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纹饰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装饰内容上处处流露出当时的民风生活和市井气息,当然也有少量外来装饰题材的出现。
这种本土和外来文化题材共存的现象刚好通过陶瓷装饰艺术体现了唐代宽广、博大的文化胸襟和融通接纳的包容精神。
长沙铜官窑纹饰造型丰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陶瓷装饰工艺匠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炼美的素材,创造出符合美的规律的艺术作品。
1.生活中艺术素材的提取长沙铜官窑纹饰造型独特,题材丰富,多是对生活中各种素材基本特征的提取,采用写实与简单变形相结合的手法对素材进行艺术概括。
这种审美源于人们对生活的基本认识和感悟,使长沙铜官窑陶瓷纹饰独具特色。
装饰总体上倾向于当地绘画的写实题材,多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题材的选取全凭陶瓷画工日常生活中对自然事物的喜爱、对点滴细节的关注,进而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陶瓷器物上充满生活趣味、简单质朴的装饰艺术纹饰。
长沙铜官窑瓷器上出现的诗文、书法在当时可谓别开生面,诗文以楷书、行书为主要形式,朗朗上口,极具生活情趣。
其中,以五言诗居多,也有少数七言诗,诗文不重韵律,不忌重字,多是对幸福生活的歌颂、对商旅仕途的祝愿、对美好愿景的祈盼。
这种通俗的诗句真挚、朴实,处处体现着唐代百姓真实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
陶瓷器与国外贸易往来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外来文化元素,如出口西亚等地的陶瓷器纹饰上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马球运动场景等异域生活装饰题材。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52Vol.191长沙窑是兴盛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商业性瓷窑。
中晚唐时期,伴随着长沙窑烧造工艺的成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长沙窑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沙窑的外销瓷器在器形、工艺、纹饰上都别具特色,自成一派。
以探讨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色为出发点,能够加深学界对唐代陶瓷贸易发展情况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证明该时期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历史文化价值。
1 长沙窑概况长沙窑的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石渚湖、铜官一带。
初唐至中唐时期,长沙窑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技艺仍比较粗糙。
发展至晚唐和五代时期,长沙窑进入了兴盛期。
长沙窑瓷器之所以能够发展兴盛,一方面因晚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长沙窑所处的地理位置能够利用湘江的水运便利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再通过港口城市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等地。
另一方面,长沙窑作为商业性瓷窑,产品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器物的装饰纹样自由随性,迎合了百姓的审美。
由于其销售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因此以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盛销于国内市场,并很快成为外销日用瓷的大宗。
①以“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器为突破口,可以总结出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在器形、工艺、纹饰上的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唐代长沙窑瓷的外销情况提供实物证据。
②2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点2.1 器形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用途以实用为主,常见各类生活器具,碗、执壶、杯、水盂等器形较多,也可见熏炉、油灯等器形,除此之外,也有少量鸟形、狮形瓷器雕塑。
③“黑石号”沉船上出水的长沙窑外销瓷器以敞口弧腹碗的数量最多。
该类碗造型独特,敞口,弧腹,圈足,内底常用褐绿彩绘出各类纹饰,口沿有四个褐斑。
④长沙窑外销瓷器中的壶以模印贴花壶较为多见,另有盘口壶等器形。
执壶器形为撇口,束颈,鼓腹,平底,肩部有一八棱形流,在流的两侧各安有一系,且有条状凸起,模印贴花的椰枣纹、狮子纹等常饰于流与两系下,贴花上施褐斑。
浅析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

浅析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长沙窑又名铜官窑,它是唐、五代时期的釉下彩窑,也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主要生产壶、碗、罐、瓶、灯与烛台、玩具等生活陶瓷器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长沙窑在装饰艺术方面有特殊成就,”①陶瓷装饰以模印贴花、釉下彩绘、印划花等装饰手法,大大丰富了历史时期的陶瓷装饰,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
一、对当时的陶瓷装饰手法的继承瓷器的发明出现于东汉,我国进入瓷器时代是在六朝。
六朝时期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瓷器的装饰手法发展的十分丰富,有刻划花、镂空、戳印、堆塑等装饰,长沙窑陶瓷装饰手法继承了六朝时期的装饰工艺。
刻划花是用一种较硬的工具在瓷坯上刻划出各种装饰线纹,主要用于长沙窑的盘、碗的内底(如图一)。
镂空是在瓷器上雕镂成透空的圆孔、三角孔,主要用在长沙窑的烛台和熏炉,这是适应实用功能的的需要。
戳印是直接在半干半湿的器壁上压印图形,压印后图形外表不在使用其他彩釉加工装饰,题材有双鱼、龙、莲花、牡丹等,主要用于盘、碗的内底与壶、罐的手和柄上。
堆塑装饰,是用瓷泥捏塑成各种物象,装饰在瓷坯上,具有立体效果,主要用于附件和局部,如罐耳、壶扭等手捏或单模、分模手捏制成,这种装饰手法多见于长沙窑一种小壶,堆塑鸡翅和尾,带短嘴,偶有壶嘴塑成狮头形,此外还有小壶上雕塑的莲花,河水边的水鸟等。
二、在时代陶瓷装饰工艺上的发展模印贴花瓷器是长沙窑较早出现的陶瓷装饰,它是一种仿金银器中的锤揲镶嵌式技法。
其制作工艺是先用泥片在印模上印出,然后趁半湿未干之际粘贴在壶罐等器物的外壁,并在贴片处加饰酱褐色块状釉装饰,花纹在釉色衬托下更加醒目。
唐三彩将金银器精美的模印贴花和印花工艺搬到陶器上,长沙窑随之将其搬到瓷器上,印出纹饰后,粘贴在壶的系钮和流下,也用来粘贴在罐、洗、碗、钵耳和腹部上。
模印贴花不是在二维平面上作画,而是将绘画、雕刻、模印和贴塑四种工艺联为一体,是综合表现艺术。
这种半浮雕式的装饰画,既具有瓷器的工艺之美,又兼有金银器造型和装饰的效果。
长沙窑民间陶瓷的艺术魅力

长沙窑民间陶瓷的艺术魅力作者:彭莉来源:《艺海》2010年第07期长沙窑是唐代湖南地区重要的陶瓷产地,它地处今长沙市北三十公里处的湘江东岸,位于望城县铜官镇,又称为铜官窑。
现有资料证明,长沙窑创于初唐,鼎盛时期在盛唐,衰落在五代。
长沙窑釉下多彩的发明,突破了当时青、白瓷的单一色调,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堪称为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长沙窑的民间陶瓷具有独树一帜的民间气质和艺术魅力,是其它陶瓷产地无法比拟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长沙窑,并未受到外界的重视,造成长沙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没有达到与之文化历史价值相匹配的程度,包括一些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其了解不多,如何继承和发展长沙窑的陶瓷文化?本文试图从长沙窑陶瓷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角度探析长沙窑民间陶瓷的艺术魅力。
1、朴素的生活趣味陶瓷制品的诞生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它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长沙窑民间陶瓷是由民间工匠根据湖南地区生活的需要,主要利用当地的陶瓷原料,采用手工艺生产方式所创造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朴素的民间特征的陶瓷制品。
长沙窑的陶瓷艺术植根于民间,它的形式美感都不是孤立的,它是满足使用所需要而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具,满足大众平民的需求,具有朴素的生活趣味。
唐人好饮酒,虽然比之六朝稍有减退,但仍然长盛不衰。
近年来出土大量唐代酒器,数量之多是其它用途的器物难以比拟的,它们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唐人饮酒风尚之盛,以及对饮酒的重视程度。
在长沙窑民间陶瓷的造型中酒壶的种类最多,有六十多种造型样式。
壶的造型基本结构完全是由实用功能所决定的,主体腹部饱满圆浑,体量比较突出,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容量,口部一般呈撇口盘形或漏斗形,以便于向里面注入酒水:颈部收缩为细颈,在移动时能够控制液体物质不致洒出来。
细节上,长沙窑的壶的处理也极富趣味,为了更方便提携,在壶的肩部设置有系钮,系钮是采用精美的模印图案,既省工又极富趣味。
解析唐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

解析唐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为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叶,盛于晚唐,衰落于五代。
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和诗文题记装饰为世人所叹,其中在瓷器上书写诗文题记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首创之举。
在这些诗文题记中,常见的多是诗词和谚语,其中诗词内容根据学者研究,认为其可分为与酒有关的诗词、离情别怨诗、民间故事诗、题咏四时诗、江南水乡诗、劝学诗、文字游戏诗、礼仪教化诗、投友作客诗、崇佛信佛诗、风花雪月诗及趋势应景诗等。
除此之外,长沙窑瓷上装饰的诗词内容还有部分属于商业题材,虽然其数量不多,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根据已公布的长沙窑瓷来看,在瓷上书写商业题材诗词的器型以壶为主,诗词内容多为商人心理活动,现择选数件予以简单介绍。
图1 青釉“买人心惆怅”诗词壶青釉“买人心惆怅”诗词壶(图1),残高18.9厘米,底径9.5厘米。
口沿残,长颈,溜肩,多棱柱短流,柄残缺,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短流下方腹部以褐彩书写“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五言诗文一首。
这首诗内容非常简洁明了,首句是写买者心情悲愁,“惆怅”表示“有望其还而不至”的心态。
第二句是写卖者见买者在自己的商品前犹犹豫豫,始终不能确定购买,故而心里很是不安。
第三句是写卖者想出了能够增加买者购买商品信心的办法,那就是将诗题于瓷瓶之上,这无疑是诱人购买的新招。
末句写卖者把题了诗文的瓷瓶给买者看,言下之意,就是卖者所出售的商品经过外观改良,已经是很有文化内涵了,可以达到满足买者心绪的寄托和审美的需求,从而刺激其购买的欲望。
在瓷器上书写诗文这一行为使诗、使瓷、使诗人、使消费者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印象,获得新的快意和享受。
长沙窑民间陶瓷的艺术魅力

于 模 拟 鸟 、 、 子 、 等 动 物 形 象 , 法 简 练 , 格 活 鱼 狮 羊 手 风 泼 , 现 了长 沙陶 工对 生活 趣味 的无 限追求 。 体
2 自然 的 艺 术 韵 味 、 长 沙 窑 民 间 陶 瓷 的 艺 术 魅 力还 在 于 釉 下 彩 绘 的 独 创 ,其 自 然 的 笔 法 在 陶 瓷 器 物 上 的 艺 术 表 现 有 着 独 特
“ ”而不致 散开 。 束 , 长 沙窑 民间 陶 瓷在 满足 使 用功 能 的 需求 下 ,也善
发 展 和 人 们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 长 沙 窑 民 间 陶 瓷 是 由 民 间 工 匠 根 据 湖 南 地 区 生 活 的 需 要 , 主 要 利 用 当 地 的 陶 瓷
原 料 ,采 用 手 工 艺 生 产 方 式 所 创 造 的 具 有 浓 厚 乡 土 气
国 的 数 千 年 里 , 笔 早 已成 为 人 们 书 写 、 画 的 普 及 工 毛 绘 具 。 毛 笔 作 为 彩 绘 工 具 , 经 在 长 沙 窑 陶 瓷 器 物 上 自 由 已 挥 洒 中 显 示 出 高 度 成 熟 的 水 平 , 它 有 别 于 中 国 绘 画 的
载体 和 风 格 而 在 陶 瓷上 发 挥 着 中 国绘 画艺 术 的韵 味。 在 技 法 上 , 情 、 放 、自然 的 笔 调 是 当 时 长 沙 窑 陶 瓷 激 奔 绘 画 的典 型 特 点 , 表 现 手 法是 率 意 放 写 、 肆 奔放 , 其 恣
的 器 物 难 以 比 拟 的 , 它 们 从 一 个 侧 面 印 证 了 唐 人 饮 酒 风 尚 之 盛 , 及 对 饮 酒 的 重 视 程 度 。在 长 沙 窑 民 间 陶 瓷 以 的 造 型 中 酒 壶 的 种 类 最 多 , 六 十 多 种 造 型 样 式 。 壶 的 有 造 型 基 本 结 构 完 全 是 由 实 用 功 能 所 决 定 的 ,主 体 腹 部
唐代长沙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象研究

唐代长沙窑瓷器纹样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象研究唐代长沙窑瓷器是唐代时期长沙地区的一种流行的瓷器类型,其纹样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象体现了唐代时期的审美理念和文化特征。
本文主要从唐代长沙窑瓷器的纹样装饰、审美意象和文化特征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唐代长沙窑瓷器的纹样装饰唐代长沙窑瓷器的纹样装饰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文字等为主题,其中以山水为最常见的题材。
山水纹样通常包括水、山、云、树等大自然元素,整体呈现出静谧、神韵、诗意的特征。
花鸟纹样则是以花、鸟、虫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色彩绚丽,寓意吉祥。
人物纹样一般描绘唐代时期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情,色彩明快、细节处理精细。
文字纹样则是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呈现的,主要是唐诗、唐词等经典文学作品的摘抄或者对诗词的解释。
除了上述基本的纹样题材之外,唐代长沙窑瓷器纹样装饰还借鉴了各种艺术形式,例如唐代壁画、绘画、刺绣等,在绘画手法、特定时期的风格和意境表现等方面融合多种艺术手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审美意象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审美意象表现了唐代时期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思想观念。
首先,唐代人物纹样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和社会文化特征,反映出唐代时期的审美取向强调生活实际和人文关怀。
其次,唐代长沙窑瓷器山水纹样强调抒情意境和诗情画意,表现了唐代文人诗歌中崇尚自然和抒发人类情感的特点。
最后,唐代长沙窑瓷器花鸟纹样和文字纹样,用色彩和字体表达了唐代人对吉祥美好的期待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所有这些审美意象的表现都在长沙窑瓷器的独特风格之中,成为了富有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审美体验。
三、唐代长沙窑瓷器的文化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的时期,长沙窑瓷器的出现也反映了唐代长沙地区的文化特征。
首先,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题材多样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反映了唐代长沙地区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在长沙窑瓷器的纹样装饰中,观察到大自然元素和人物情感表达的主题更加突显,体现了唐代时期对自然美、生命美和人文情感的关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作者:武可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9期
在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本文结合此件文物谈谈笔者对长沙窑瓷器的异域特色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一、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一)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鉴赏
这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喇叭口,束直颈,肩部对称粘装双系,鼓腹,大平底。
内施釉至口沿,外施青釉至下腹部。
口沿、两系和短流下饰褐斑,两系下褐斑上饰模印胡人吹箫人物纹(见图1)和胡人舞蹈纹(见图2),流下褐斑上模印宝塔纹(见图3),釉面有小的开片,有流釉、积釉现象。
暗红色胎较粗松。
该壶中模印的人物是一个舞蹈者,舞蹈者头戴宝冠,面如卵圆,头部微侧;吹笛者侧身而站,双手执箫,双腿微曲,立于蒲团之上,其面貌特征极具印度程式化美术装饰的特点;执壶流下的宝塔状建筑应是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建筑原型设计的。
可见,该瓷壶是长沙窑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产物。
(二)长沙窑瓷简介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
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
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见图4),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三)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1 制作工艺的异域特色
在唐代,为了面向市场,满足异域民众的日常生活,瓷器作为主要贸易项目,就产生了专门适应外销需要的具有异域特色的长沙窑瓷。
由于异域民众对瓷器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需求,长沙窑的窑工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自由开放的思想和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烧造了形态各异、美观实用的瓷器。
他们在瓷器上还创造出了釉下彩及印模贴花等新的瓷器装饰工艺,一改中国陶瓷传统刻、划、印花的装饰手法,独冠群窑。
特别是釉下褐、绿、红彩瓷器新颖靓
丽,深得来华经商的外国人的喜爱,从而促进长沙窑外销瓷域外文化特色的发展,因此一跃成为江南地区的名窑。
同时,在造型手法上,窑工们也不满足于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圆体器形,而是追求大胆创新,运用“雕”与“塑”的手法,将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果和鸟兽虫鱼(见图5)等多种样式应用于器物造型中,使器物姿态各异、细致入微、各具神态、生动传神。
把一般普通的实用器具,变成了富有生命力、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2 色彩的异域特色
长沙窑陶瓷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且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窑”,正是它摆脱了“南青北白”的统治,创烧了高温红铜釉、乳浊白釉、绿釉、蓝釉及釉下多彩瓷。
西域的伊斯兰教徒喜欢色彩丰富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具。
长沙窑瓷不断向富有伊斯兰风情的装饰艺术风格拓展,透过丰富的色彩和釉下异域色彩纹样,给人以一种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感觉,满足了域外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深受伊斯兰地区人的喜爱。
同样,这些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瓷品,也受到崇尚舶来品的大唐国人的喜爱。
3 纹饰的异域特色
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朝代,对各种思想文化兼容并蓄,引入了丰富多彩的域外文化,长沙窑瓷器也受此影响,出现了丰富的域外题材的装饰纹样:
(1)人物装饰(胡人舞蹈、外国女郎、骑兽武士等),长沙窑瓷器上骑马者常作击节技状或腾空作特技表演,此类造型在印度古代雕塑中极为常见。
(2)动物装饰,除了釉下彩绘中有与狩猎有关的狮子、山羊、野鹿、豹子外,模印贴花摩羯和特殊装饰的狮子等则与西域文化密切相关。
(3)植物装饰,除了釉下彩绘中有许多中国传统式的花草图形外,在模印贴花图形中还多见菠萝、沙罗树、棕榈树、葡萄、椰枣(见图6)等图形。
(4)抽象几何图形大致有三种:第一种用联珠纹组成图形作串珠状,组成三角、四方、圆形和弧形组合图案,类似于锦缎、波斯地毯和垂幔;第二种为放射状线或直条线;第三种为各种自由舒展、变幻莫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蔓草、彩带宝石纹理或节日火花。
这些活泼飞舞的线条,给人自由欢乐、奋发向上之感,迎合了广大伊斯兰教徒的商品需求。
(5)书法装饰,用中文或西域文化字体在瓷器表面书写出“真主最伟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等文字,呈现出西域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信仰。
长沙窑瓷纹饰的异域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唐代中外大众百姓的生活,充分展现了大唐的包容。
二、唐代长沙窑瓷器异域特色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长沙窑瓷的外销,体现唐代中外经济交流繁荣
唐、五代是我国瓷器外销的重要时期。
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首先作为外销瓷出口,瓷器在造型上保持着传统的中国风格。
长沙窑生产既可内销又可外销的通用产品,而且还根据销往国的需要和爱好,专烧外销瓷器。
随着唐代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长沙窑的外销瓷就越来越强大,成为我国早期外销瓷中的佼佼者。
它在青瓷上大胆地运用褐绿彩绘以增加瓷器装饰性和色彩效果,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销需要。
它的印模贴花内容丰富,有动物纹、人物纹和植物花卉等。
人物纹有婴戏、妇人、武士,动物纹有狮子、鸟、鱼、飞虫等,植物纹除传统荷花、葵花外还有葡萄、椰树等西亚及亚热带植物,这也与长沙窑产品直销海外有关。
具有异域特色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可见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和通商频繁。
(二)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体现唐代中外文化的融合
长沙窑瓷在外销的同时,也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这种域外文化与中国文化巧妙地融合在长沙窑瓷器中。
从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出土的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中的西域人物和建筑物装饰,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唐代长沙窑已经把西域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它影响和促进了西方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中西文化沟通和相互传播的桥梁和纽带。
可见,唐朝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三)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体现唐代宗教的多元文化
长沙窑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民风开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长沙窑瓷器在器形和装饰上广泛吸取国外各民族的器物风格,其上蕴含有多种宗教艺术元素,有佛教以及域外宗教文化形象。
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人文艺术在长沙窑瓷中得到呈现,使得长沙窑瓷器集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于一体,造就了长沙窑产品的五彩纷呈,也反映出了唐代宗教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从这件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结合一些考古资料不难判断,唐代长沙窑瓷器通过隋唐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销往国内外。
隋唐大运河为唐代长沙窑瓷的产与销架起了桥梁、铺成了通道。
中外文化也借运河之便利,互相交融,共同发展,促成了唐代长沙窑瓷显著的异域特色。
而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所在地——安徽柳孜,不仅当时在军事上位置显要,而且在社会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也同样担负起重要的职能。
因此,它作为南北水运经济大动脉,南北物流必经之道,对于长沙窑瓷域外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