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组图)

合集下载

长沙窑

长沙窑

长沙窑开放分类:文物、瓷器、中国历代名窑目录• 一、长沙窑简况• 二、长沙窑的历史• 三、长沙窑瓷器的胎釉• 四、长沙窑瓷器的造型• 五、长沙窑瓷器的纹饰• 六、长沙窑瓷器的款识注释: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唐长沙窑白釉绿彩枕”一、长沙窑简况[编辑本段]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

唐代诗人刘言史咏茶诗云。

“湘瓷泛轻花”,《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杜甫途经铜官写下的《铜官渚守风》赞诗等文献记载和国内外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考证,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

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

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二、长沙窑的历史[编辑本段] 初唐(公元618一684年),瓷器大部分是开片青瓷和陶塑艺术品。

如十二生肖、镇墓兽、侍女、乐俑、胡人、骆驼、车马等。

盛唐(公元684—756年),以素釉青瓷为主,并开始出现彩瓷。

中唐(公元756一840年),在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烧成功的基础上,研制出釉下彩精堪瓷品,并以格言、警句与五言、六言句为内容的书法装饰瓷器,在陶瓷工艺中已形成新的形式,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晚唐(公元841—907年),造型趋向纤巧多变,装饰流行于花鸟画、印花、压花以及单形式的宣染画和彩釉画等特有风格。

五代,黄巢起义,外商横遭杀害,外销受阻,长沙窑产品大部分瓷化程度差,脱釉现象多,不如邢窑之细白和坚致,且湖南衡州地区的蒋家窑、瓦子墩窑及岳州洞庭湖一带,大量烧制类似越窑的青瓷制品,给长沙窑的国内市场带来了很大威胁,再加之长沙窑规模很大,原料、燃料日逐匮乏,迫使窑主们不得不改迁窑址或另谋生路,导致长沙窑晚期趋向衰落。

元末明初,长沙窑回光反照,继承和发扬了多色釉的传统技艺,特别是对铜绿釉、宝石蓝釉、桔黄釉的研究很有造诣,并创制了器型多变,釉似流霞、色彩鲜艳的琉璃制品。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

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作者:武可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9期在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本文结合此件文物谈谈笔者对长沙窑瓷器的异域特色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一、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一)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鉴赏这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喇叭口,束直颈,肩部对称粘装双系,鼓腹,大平底。

内施釉至口沿,外施青釉至下腹部。

口沿、两系和短流下饰褐斑,两系下褐斑上饰模印胡人吹箫人物纹(见图1)和胡人舞蹈纹(见图2),流下褐斑上模印宝塔纹(见图3),釉面有小的开片,有流釉、积釉现象。

暗红色胎较粗松。

该壶中模印的人物是一个舞蹈者,舞蹈者头戴宝冠,面如卵圆,头部微侧;吹笛者侧身而站,双手执箫,双腿微曲,立于蒲团之上,其面貌特征极具印度程式化美术装饰的特点;执壶流下的宝塔状建筑应是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建筑原型设计的。

可见,该瓷壶是长沙窑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产物。

(二)长沙窑瓷简介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

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

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见图4),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三)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1 制作工艺的异域特色在唐代,为了面向市场,满足异域民众的日常生活,瓷器作为主要贸易项目,就产生了专门适应外销需要的具有异域特色的长沙窑瓷。

由于异域民众对瓷器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需求,长沙窑的窑工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自由开放的思想和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烧造了形态各异、美观实用的瓷器。

他们在瓷器上还创造出了釉下彩及印模贴花等新的瓷器装饰工艺,一改中国陶瓷传统刻、划、印花的装饰手法,独冠群窑。

三彩梅花纹盖壶赏析

三彩梅花纹盖壶赏析

三彩梅花纹盖壶赏析
长沙窑彩瓷在唐代彩瓷中,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开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

长沙窑彩瓷的出现,既是中国陶瓷从重视釉面装饰到重视釉下彩绘的审美追求的新发展,也是适应当时外销和出口的需要,以外销瓷而著称于世,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实证。

所以,在进行鉴识时,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

长沙窑从造型到装饰,除了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外,还将许多西域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值得人们在欣赏之余注意。

就胎釉而言,早期的制品胎质粗糙,呈灰黄、暗红或青灰色。

中期以后胎质稍硬,颜色为深灰或浅灰。

胎体内普遍粗。

而长沙窑的水壶、水罐相对较轻,内壁上留有瓦棱形的轮旋纹。

仿制品往往忽视了这种制作特点,而且胎壁往往过于厚实,胎体显重。

仿胎质常把握不好,不是太粗,就是太细;胎体显重,就是太轻。

长沙窑彩瓷的上釉早期为米黄、姜黄,中期以后青色加重,呈黄绿或淡绿。

壶的外壁上了釉。

为了画画的需要,在胎釉之间,均施一层薄薄的白化土,然后在其上作画。

仿制品通常没有化装土。

长沙窑与唐代其他彩釉瓷器一样,釉面多有渗漏现象,放大镜下均可看到器身上布满细小的鱼子纹开片,开片上可看到腐蚀痕迹及个别裂痕。

壶制品短流口沿及模印贴花折角处应有爆釉现象,这也是长沙窑瓷的一大特点。

仿制品开片往往偏大,过于明显,开片无腐蚀痕迹,短流与贴花夹楞处无爆裂现象。

长沙铜官窑介绍PPT

长沙铜官窑介绍PPT

铜官窑的诗歌文化
诗歌创作
唐代文人墨客在铜官窑陶瓷上题写诗 歌,抒发情感,使铜官窑成为唐代诗 歌的重要载体之一。
文化传承
这些题写在陶瓷上的诗歌不仅具有艺 术价值,更是对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弘 扬,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宝贵 资料。
铜官窑与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往来
长沙铜官窑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 交流。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铜官窑的瓷器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01
保护与修复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铜官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各种
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02
现代技术应用
现代科技在铜官窑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数字技术、3D打印等
技术被应用于复制和修复铜官窑的瓷器。
注意事项
禁止吸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 物品、禁止攀爬和损坏文物。
保护现状与措施
保护级别
长沙铜官窑被列为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
法律保护。
保护措施
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 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持
久性。
限制措施
禁止在铜官窑内进行任 何形式的商业活动和拍 摄,以减少对文物的损
害。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铜官 窑的重要性,提高公众
03
文化旅游与推广
铜官窑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了当
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各种文化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铜官窑的文化价值。
05
参观与保护
参观信息与导览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 5点。
门票价格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组图)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组图)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

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和以釉下彩绘闻名于世的长沙窑彩瓷,以及唐钧花釉瓷等,均以其色彩丰富、气象万千而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

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精美绝伦,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凡。

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就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唐·长沙窑白釉红绿彩瓷壶在唐代的彩瓷中,长沙窑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始烧于初唐,兴盛在中晚唐,终结于五代。

长沙窑彩瓷的出现,既代表了中国陶瓷从注重釉面装饰到注重釉下彩绘的审美追求的一种新发展,它又是应承当时外销出口的需要,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外销瓷,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实证。

因此,在鉴识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形制到装饰,长沙窑除了展现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以外,也融合了很多西域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等的艺术元素,这些在鉴识中都要予以充分的关注。

从胎釉角度看,早期的制品胎质较粗疏,呈灰黄、暗红或青灰色。

中期以后胎质稍坚硬,色呈深灰或浅灰。

胎体一般显粗厚。

但长沙窑的壶、罐相对显轻薄,且在内壁留有瓦棱状的轮旋纹。

仿品常忽略这一制作特征,且胎壁往往做得过厚,胎体显重。

仿品对胎质常把握不好,不是过粗,就是过细;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

长沙窑彩瓷施釉早期为米黄、姜黄,中期以后青色加重,为青黄或青绿。

壶罐的外壁施釉不到底。

为绘画需要,在胎釉之间,均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这上面作画。

仿品常无化妆土。

和唐代其他彩釉瓷一样,长沙窑彩瓷釉面大多有流淌现象,且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器身上布满了细小的鱼子纹开片,且开片内可见腐蚀之痕和个别爆裂之处。

壶类制品的短流口沿和模印贴花的贴塑折角之处应有爆釉现象,这也是长沙窑瓷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仿品常把开片做得偏大,过分明显,开片中不见腐蚀痕迹,短流和贴花的交楞处也没有爆裂现象。

还有一点,长沙窑彩瓷的釉下绘画创意独特,线条灵活而流畅;模印贴花的刀功熟练,刻画生动。

长沙窑

长沙窑

青釉褐彩狗 高4.4厘米 身肥头小,双耳宽大而下 垂,嘴较尖长,头微侧扬。 全身饰褐色点彩装饰,色 浓淡不一,以造型为花点 狗的形象。体侧有孔2个。 此器为可用于吹奏的瓷玩。 以动物造型的玩具是长沙 窑产品的重要种类,也是 长沙窑的产品特色之一。 趣味十足,多手捏而成, 有人物、鸟兽等。这些瓷 玩或可系于脖上,或可吹 奏,造型浑圆,神态栩栩 如生,十分可爱。
唐代长沙窑是中国釉 下彩的发源地,釉下 彩的方式突破了青瓷 的单一釉色,为瓷器 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巨 大的空间。
釉下彩绘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 人物、花鸟等,题材 活泼生动,具有写实 性。特别是其中的婴 戏纹壶,图案生动, 在唐代瓷器中是极其 罕见的。
釉下彩又称“窑彩”,是先用色料在素烧或未烧的胚胎上彩 绘,后罩透明釉或青釉,入察用1200~14000c高温一次烧成。因 此色彩充分渗透于胎釉之间,色彩鲜艳,永不褪色。
青釉褐斑贴花汤瓶 高17.9厘米,宽16.2厘米 撇口,腹部丰满,平底。把柄为三股 平行环状,另两边为对称双系,系形 状与把柄相同。饰以三个模压贴花纹 饰,其中两个均为双鸟在棕榈叶上对 峙,另一个为一株生长在篱笆内的棕 榈树。贴花纹饰上涂有褐色彩斑,釉 色已经大部分脱落。器物胎壁较薄, 形状憨态可掬,为长沙窑早期作品。
褐彩题写五言诗或 六言民歌.此风始 于长沙窑,至宋元 两代发展到极盛。 唐代长沙窑的彩绘 新工艺对宋彩绘瓷 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长沙窑阿拉伯文背水壶 唐代日用瓷器。1980年出土于扬州市肖家山 一座唐墓中。现藏南京博物院。小口,腹扁 而深,壶身两侧上下各置环形横系,供穿带 作背负之用。腹前后两面均用绿彩书画。一 面书阿拉伯文“真主真伟大”,另一面绘上 升的云纹,纹饰新颖。此件瓷器反映了伊斯 兰文化在长沙、扬州等地的影响和当时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兴盛。

长沙窑色彩探微

长沙窑色彩探微

长沙窑色彩探微作者:何焱来源:《艺海》2012年第04期[摘要]长沙窑是唐代众多瓷窑中脱颖而出的一颗彩瓷明珠,它以色彩绚丽和文化内涵丰富著称。

文章仅从长沙窑的釉彩方向做分析,通过对长沙窑色彩的分类,长沙窑色彩影响的地域文化因素和长沙窑色彩的历史贡献三方面做分析研究,指出长沙窑是楚人的智慧结晶,是潇湘大地培育的艺术之花,长沙窑瓷器对传统有所继承也有极大的发展,是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长沙窑釉彩楚汉浪漫尚巫遗风铜红釉长沙窑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或“瓦渣坪窑”。

是我国唐至五代时期南方地区的著名窑场之一。

根据考古表明 ,长沙窑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深受楚汉文化影响。

窑址位于长沙市郊的铜官镇至石诸湖一带。

从铜官镇至石诸湖,沿湘江东岸,长沙窑是唐代众多瓷窑中脱颖而出的一颗彩瓷明珠。

它以色彩绚丽、器形创新和文化内涵丰富著称。

一、长沙窑色彩的分类1.按颜色分,长沙窑的釉大体上有米黄、浅青、乳白、褐、绿五个大类的色调,青釉色如枣皮青或枣皮黄,酱釉色如栗色,褐釉色如琥珀,白釉色呈乳白色。

而绿釉则色如碧玉、孔雀绿、翡翠绿或绿中泛蓝而类似宝石,因而称之为宝石蓝。

2.按上釉彩方式分,唐代长沙窑的品种很丰富,大体可分为单色釉瓷、模印贴花瓷、青釉彩斑瓷、釉下彩绘瓷、釉下题写文字瓷等五大类。

唐长沙窑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新方向。

釉下彩的发明,无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

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从最初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褐彩的成色剂为铁,用其描画,色泽稳定,绿彩为铜。

由于铜在高温下容易流散,所以往往用来填彩或晕染。

通常情况下,先用绿彩勾轮廓,再用褐彩描绘细部,装饰纹样有人物的衣纹装束,动物的腿、嘴、羽毛,植物的根茎叶脉、山石云纹的肌理等,构图饱满适中,线条刚柔相济,器形高矮匀称,色彩对比协调,挥笔写意装饰浑然天成,拙朴大气,线条奔放洒脱,不拘一格。

长沙窑再认识

长沙窑再认识
文物 管 理 委 员会在 文 物普 查 时 发 现 。 随 后 ,t 9 5 7年 夏 , 故 宫 博 物 院 专 家
陈万 里 先 生 率冯 先 铭 先 生 、李辉 柄 先 生 曾 到 窑 址 调 查 , 两 年 后 冯 先 铭 先 生 再 次到 窑 址 复查 ,确认 长沙 窑 为彩 瓷
“ 元和 五年 ( 8 1 0) ”青 瓷碾槽
石 家庄元 和七 年 ( 8 1 2)基 出模 印
贴 花 壶
“ 元和 十六 载 ( 8 2 1) ,长庆一 千年 ”
湖 南 省 、市 文 物 考 古 部 门 进 行 多 次 调 查 、发 掘 ,对 窑 区范 围 、产 品 特 色 、 兴 衰 时 间 有 了 较 全 面 的 了 解 。 长 沙 窑 窑 区遍 及 胡 家 垅 、谭 家 坡 、廖 家 坝 、
6 9
也隶 属 同一 州郡 ,行政 区划 上 也 不存
在 人 多 障碍 。庸 大 历 年 公 元 7 6 9年 舂 ,漂 泊一 生 的杜 甫 来 到 湖湘 大地 ,
挖 泥 洞 、货 藏 、码 头 ,生 活 区、墓 葬

铭 文 器 座 “ 成 通 十 三 年 (8 7 2)四 月 十 二 日” 素胎瓶 “开 平 三 年 ( 9 0 9) 六 月 廿 八 日 开 造 。 夏 月 二 女 使 用” 枕 “贞 明 六 年 ( 9 2 0) 六 月 七 日 客 何
“ 元 和 三 年 (8 0 8)正 月卅 日造 此 印
“ 天 成 四年 ( 9 2 9)五 月五 日造 也 ” 碾槽
子 田工 ( ? ) 宰 记 ”罐 耳 印 模
“ 元和 四年 ( 8 0 9) ”罐耳 印模
根 据 这 些 纪 年 瓷 上 的 时 间 节 点 及 瓷 器 胎 釉 特 质 ,再 结 台 历 史 脉 络 , 可 以 大 致 理 出 长 沙 窑 的 发 展 分 期 :岳 州 窑 期 、 演 变 期 、 繁 盛 期 、 停 烧 期 、 复 烧期 。 岳 州 窑 期 , 自东 汉 晚 期 至盛 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
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

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和以釉下彩绘闻名于世的长沙窑彩瓷,以及唐钧花釉瓷等,均以其色彩丰富、气象万千而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

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精美绝伦,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凡。

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就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唐·长沙窑白釉红绿彩瓷壶
在唐代的彩瓷中,长沙窑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始烧于初唐,兴盛在中晚唐,终结于五代。

长沙窑彩瓷的出现,既代表了中国陶瓷从注重釉面装饰到注重釉下彩绘的审美追求的一种新发展,它又是应承当时外销出口的需要,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外销瓷,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实证。

因此,在鉴识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形制到装饰,长沙窑除了展现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以外,也融合了很多西域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等的艺术元素,这些在鉴识中都要予以充分的关注。

从胎釉角度看,早期的制品胎质较粗疏,呈灰黄、暗红或青灰色。

中期以后胎质稍坚硬,色呈深灰或浅灰。

胎体一般显粗厚。

但长沙窑的壶、罐相对显轻薄,且在内壁留有瓦棱状的轮旋纹。

仿品常忽略这一制作特征,且胎壁往往做得过厚,胎体显重。

仿品对胎质常把握不好,不是过粗,就是过细;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

长沙窑彩瓷施釉早期为米黄、姜黄,中期以后青色加重,为青黄或青绿。

壶罐的外壁施釉不到底。

为绘画需要,在胎釉之间,均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这上面作画。

仿品常无化妆土。

和唐代其他彩釉瓷一样,长沙窑彩瓷釉面大多有流淌现象,且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器身上布满了细小的鱼子纹开片,且开片内可见腐蚀之痕和个别爆裂之处。

壶类制品的短流口沿和模印贴花的贴塑折角之处应有爆釉现象,这也是长沙窑瓷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仿品常把开片做得偏大,过分明显,开片中不见腐蚀痕迹,短流和贴花的交楞处也没有爆裂现象。

还有一点,长沙窑彩瓷的釉下绘画创意独特,线条灵活而流畅;模印贴花的刀功熟练,刻画生动。

这是最难仿制的。

仿品常在这些地方露出马脚。

仿品的褐彩模印贴花人物器常常是褐彩淡而无力,人物形态呆滞,刻画线条模糊,形象缺乏精神。

人物的衣褶之处也不见剥釉现象。

鉴识唐代彩釉瓷,要从胎釉特征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去全面考察,要仔细去发现现仿品人工仿造的痕迹。

比如,真品的棕眼自然,大小不一。

仿品常无棕眼,或以人为做出。

在形制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方面。

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技艺娴熟,随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态。

再,现在仿造技术高超,即便所有特征都对,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旧气?有否人为的痕迹?不然,就容易吃药。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长沙窑简介:
唐代瓷窑之一,最早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发现其窑址,又称铜官窑。

创烧于唐,晚唐为其极盛期,五代后衰落。

唐代长沙窑的彩绘新工艺对宋彩绘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宋,高8.5cm,口径8cm,足径8.3cm。

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

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

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

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

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

瓷香熏始见于东
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

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有长沙窑之称。

长沙窑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

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

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

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

此器造型规整大方,胎体厚重,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釉色深浅不一,装饰性极强。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

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

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

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

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

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

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

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

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

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局部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底部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径10cm,底径14.5cm。

注子直口,阔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

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

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

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

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

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朴实、自然、生动。

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

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白釉、绿釉、蓝釉等。

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
于唐中后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

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

塑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椰枣、狮子、宝塔、人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