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3章 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2.1 复习笔记一、鲁迅概述1.鲁迅及其著作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
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鲁迅的文学史地位(1)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2)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3)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概述(1)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呐喊》与《彷徨》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1918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并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一、简答题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废名与沈从文小说之比较:(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①诗化或散文化的风格a.废名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注重人物,长于抒情;不写故事写意境。
其作品多写华中乡村儿女翁媪之事,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常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动。
b.沈从文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同样没有太多地顾及文体观念。
他的早期作品既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又受废名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抒情体小说这一形式。
②对乡土中国的描绘无论是废名笔下的“华中世界”,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这里,人物的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淳朴、善良、诚挚、热情、雄强等,与原始、古朴、美丽的山水相契合,处处弥漫着一种“文明社会”所没有的田园诗趣。
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圆润精美、热情内敛,寂寞而宁静,显示出一种“冷的美”。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不同点a.废名的小说中缺少乡村历史存在与现代社会变异的联系,因而缺少冲突。
b.沈从文笔下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
总之,废名与沈从文同属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于乡风民俗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他们既借鉴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废名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萧萧》、《三三》、《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沈从文宣称其创作宗旨为表现人性之“常”,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浙江大学2011年研)答:沈从文的作品表现人性之“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湘西”代表人性的完善在沈从文的记忆中,故乡湘西以敞开的状态嵌进了他的“生命”之中。
湘西所能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4章市民通俗小说(一)4.1 复习笔记一、通俗小说的定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二、“鸳蝴”开启直接源头1.“鸳鸯蝴蝶一礼拜六派”文学(1)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2)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礼拜六》是1914年开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2.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1)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不暇,给了文学以良好的发展机会。
(2)科举取消,加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通俗作品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
(3)文人跌入了市民阶层,小说在他们手中回到了市民文化的本位。
3.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1912年同年连载的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李定夷的《贾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
三部小说都写婚恋悲情,其“通俗”主要在情调上。
4.旧派社会小说的代表民国旧派小说以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便在于开创了社会言情长篇的体例。
三、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新文学阵营从1917年开始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
这场批判言词尖锐地指出旧派的思想陈腐守旧,除击中其要害“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之外,胡适、茅盾还特别地解析了民国旧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弊病。
旧派小说在新文学的强大攻势下败退下来,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被迫同新文学分割,发挥自己所长,去努力争取一般老派市民读者了,形式上更加“通俗”,并力图加强自身的“现代性”。
张恨水、平江不肖生等大家逐步崛起。
四、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旧派小说有社会、武侠、侦探、历史这四种基本类型,特点是南派通俗小说占据上风。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22.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概述1.赵树理及其著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他的创作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
2.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1)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因此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3)以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为文本赵树理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这决定着他(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和1920、30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第29章台湾文学29.1 复习笔记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1.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其所肩负的使命除摆脱封建落后文化的枷锁外,还要抵制日本在台实施的同化政策。
2.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1)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
(2)1930年代初期,一直到1937年,属于台湾文学的繁盛创作期。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
(4)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
3.台湾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1)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
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2)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1.赖和(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他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
其白话短篇小说《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2)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觉悟下的牺牲》《流离曲》《南国哀歌》等。
2.杨逵杨逵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开阔,性格豪爽,又受普罗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大都由现实直逼时代的思想制高点。
其作品有《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萌芽》《春光关不住》等。
3.吴浊流代表作有《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亚细亚的孤儿》等。
其中,《亚细亚的孤儿》是日据时代台湾社会苦难历史的“镜子”。
这部小说在思恋乡土的情结上构架爱国反日的主题,但又不时流露“异乡人”失根的痛楚。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巴金)【圣才出品】

第12章巴金12.1 复习笔记一、巴金概述1.巴金及其著作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他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曾赴法国留学。
在现代文学阶段,以全面抗战爆发为界,其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从1928年9月写处女作《灭亡》起,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前期,主要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由《雾》《雨》《电》三部中篇合成)及《家》;从全面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主要作品有《春》、《秋》(与《家》合称“激流三部曲”)、《憩园》、《火》三部曲(又称“抗战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巴金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等,还有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
2.巴金的文学史地位(1)巴金始终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敢于坚持向旧事物开战,敢于喊出真实的声音,他的作品与时代的脉搏紧相呼应,在读者中有很大的感召力。
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19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2)前期,巴金的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
(3)后期,巴金的作品转向深沉,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这种风格的衍变固然跟当时令人窒息的现实社会气氛和作者在战时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有关,更是由于作者摆脱青春时期的浪漫而趋向中年人的沉稳。
二、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1.概述巴金前期小说创作非常丰富,一共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和60多部短篇小说。
题材比较广泛,有写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悲苦生活与抗争的,如中篇《砂丁》《雪》和短篇集《光明集》与《将军集》中的一些作品,但更多更集中的是那些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沈从文
本章重点: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其他知识点:
1.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总体评说。
2.沈从文散文的成就。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沈从文的生平
湘西凤凰县:川、湘、鄂、黔四省交界
苗、汉、土家
特殊的气质: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熟读社会
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休芸芸
《大公报》“文艺副刊”
2.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
(1)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2)“乡下人”的眼光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3)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
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3.沈从文的创作
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
早期的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30年代后:
集子:《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
散文:
《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
文论:
《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
完成了湘西系列
湘西: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湘西精神的文学:抒情的文学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
作家的情感、情绪——抒情
《萧萧》《柏子》《丈夫》
隐忍态度:坚韧生活能力
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
2.《边城》:湘西人性的典型代表
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1)风习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2)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人物形象美丽善良却被引向毁灭
湘西女子:
翠翠:天真纯洁、少女期的梦境
三三、夭夭:恬静、温柔、纯净、忠贞、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汪曾祺
主旨: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湘西男子:雄强进取、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虎雏》:湘西人的野性能不能改、要不要改——勤务兵在城市里杀人潜逃的事实
《会明》、《灯》:伙夫老兵,外表雄壮、固执,实际天真、憨痴如儿童
“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
3.湘西世界中的神性
(1)美学观念: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
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
(2)神性便是最高的人性。
《龙朱》:“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顺如小羊”
《媚金·豹子·与那羊》:约会、误会——拔刀自尽
《月下小景》:反抗习俗、双双服毒、爱和美都上升到人性的极致
(3)宗教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法苑珠林》
“来把佛经中小故事放大翻新,注入我生命中属于情绪散步的种种纤细感觉和荒唐想象”
《医生》《弹筝者的爱》《被刖刑者的爱》、《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扇陀》
降低宣示作用,显示憧憬“神性”的题旨
(4)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商业化都市——批判首要的“罪人”:都市社会
(5)两性关系虚假性:《都市一妇人》
(6)生命的“死”和“萎缩”:《三三》
(7)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8)提出都市“阉寺性”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批判的最有力的一点
自认深得现代文明真谛的高等知识者,也和一个普通湘西乡民一样,阻挡不住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
所不同者,是乡下人反能返璞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性爱: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
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
反对生命的被戕害,变得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形成近于被阉过的寺宦观念
表现:“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
(9)城市文明侵入乡村:《长河》(第一卷)
“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老水手满满、桔园主人的小女夭夭
4.文体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