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宜兴茶文化研究会-推荐word版 (3页)
茶文化赏析_在线作业_

绿茶的特点是色泽翠绿,香气清新,口感鲜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绿茶的种类繁多,包括龙井、碧螺春、毛峰、毛尖等,每种绿茶都有其独特的品
质和特点。
绿茶的冲泡方法也非常讲究,需要掌握水温、时间、茶具等技巧,才能更好地品
尝到绿茶的独特风味。
红茶
红茶种类:祁
红茶特点:色
红茶制作工艺:
红茶功效:提
门红茶、正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茶壶:用于泡茶,有紫砂壶、瓷壶、玻璃壶等,具有保
茶杯:用于品茶,有瓷杯、玻璃杯、紫砂杯等,具有美
温、透气性好的特点。
观、实用、易清洗的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茶盘:用于放置茶具,有木质、竹质、陶瓷等,具有美
茶巾:用于擦拭茶具,有棉质、麻质等,具有吸水性好、
观、实用、易清洗的特点。
易清洗的特点。
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强调和谐、宁静、尊重、感恩等,对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形式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具、茶艺、
茶旅游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茶文化的礼仪和规范
茶具摆放:茶具的摆放要整齐有序,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泡茶礼仪:泡茶时要注意水温、时间、手法等,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敬茶礼仪:敬茶时要注意顺序、姿势、语言等,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品茶礼仪:品茶时要注意坐姿、表情、语言等,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第三章
中国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抗辐射等功效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
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1.赏茶:由茶罐直接倒茶入茶荷,利于我们观赏茶叶。
宜兴式泡法将用手抓取茶叶的方式改进,用来赏茶的茶具叫“茶荷”,取其清新脱俗之意。
2.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池中。
3.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置入)壶中。
4.温润泡:注水入壶至满,盖上壶盖后立刻倒入茶海或茶盅。
(目的是让茶叶吸收温度和湿度,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有助于第一泡的茶性展现。
5.温茶海: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海中温热。
6.温杯:利用茶海中的茶水温茶杯。
有温杯跟没温杯,会影响倒茶汤温度,温度约相差3-5℃。
7.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时间依所冲泡之茶叶而定。
8.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沾去壶底的水滴。
9.倒茶:将茶汤倒入茶海(茶盅)中。
10.分杯:将茶海(茶盅)中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之八分满为宜。
11.去渣:(一)先清洗壶盖;(二)以渣匙将壶中之茶渣清出。
12.洗壶:冲水入壶约二分之一,将剩余茶渣清出。
13.倒渣:将余渣倒入池中。
14.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
15.还原:客人离去后,去渣、洗杯、洗壶,一切归位,以备下次再用。
茶文化邀请函(范本)

茶文化邀请函茶文化邀请函茶文化邀请函尊敬的女士先生:本届茶博会还邀请了数百位紫砂工艺师携精美作品亮相展会,为将展会进一步提高档次、扩大规模,组委会在听取广大展商的意见后,经各主办单位批准,决定于201X年5月16日-19日举办“第十届山东茶博会”,组委会将在往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不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展会宣传推广,广邀海内外新闻机构对展会进行报道宣传。
力邀全国各省市茶叶协会及国际茶叶生产贸易单位共同组团参与,相信在主办单位及新老客户的共同支持下,组委会一定能够将“201X第十届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组织圆满成功,一定做到让展商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望业界朋友届时参展、参观、交流洽谈。
世博茶博会欢迎您!诚邀您光临:201X第十届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一、展览201X年05月16日-19日二、展览地点: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三、组织机构: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轻工业协会、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宜兴紫砂行业协会紫砂文化研究会四、承办单位:济南世博展览策划有限公司五、往届回顾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轻工业协会、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宜兴紫砂行业协会紫砂文化研究会、济南世博展览策划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的“山东国际茶博会”已成功举办九届。
山东茶博会是国内规模较大、有重要影响的茶行业专业展会,融品牌展示、招商推介、名茶评选、茶艺表演、现场制壶和高峰论坛于一体,使企业充分获得展示自身文化、加强品牌建设、扩大营销渠道、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机遇,还将成为巩固老客户、开发新市场、深度挖掘、横向拓展潜在客户的理想窗口,“茶博会”的成功举办积极推动了山东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对济南及山东省的相关产业都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品味宜兴茶文化

都 ,有 7 0 0 0余年 的制 陶历 史 , 紫
砂 茶 具 为 闻 名 中外 的 陶 中瑰 宝。
高 雅 的精 神 享 受 和 陶冶 情 操 、 表
达 志向的方式。在上层社会 、 僧
人” 。产 贡 茶 的 山又 名 贡 山, 在今
张公 洞东 约 3 0 0 0米 处 , 仍 有启 今
着 当今 的每 一个 宜兴人 。
敖庆 , 中学 时期 就 因过 度 用 功 而高度 近 视 。 进 北 京 考
大学 后 留校 ,9 6年 入美 国哥 伦 比亚 大 学 学 习时 , 14 近
( 责任编 辑 刘 俊
2 8
贡 村 。唐 时宜 兴贡茶 称 阳羡茶 , 又 称 阳 羡 紫笋 、 晋陵 紫 笋 。 据史 载 ,
种 茶 、 茶 。唐代 , 兴茶 以绝 佳 制 宜 品质 入 选 皇 室 贡茶 . 阳 羡 茶 ” “ 从 此声名 鹊 起 。 宜兴 是 中国著 名 陶
_ . . 一 广 .. 士 千 戟分 艿厝责 杀 两晋 、 北朝 时 . 茶 被 看作 南 饮
献浸广 , 为任土之贡”李栖 燕 遂 , 还在 张 公 洞 附近 筑 茶舍 ,督 造 贡 = 贝 茶 , 每 岁 征 匠选 夫 , 至 二 千 “
自唐代 中后 期起 ,饮茶 逐 渐 成 为
百姓 的生活 习俗 。宋元 时期 , 肆 茶 茶 楼遍 及城 乡,逐 步形 成 韵 味 独 特、 品位高 雅 的阳羡茶 文化 。
“ 塘 别 业 ” 住 , 栖 筠 邀 陆 青 小 李
等名 士 品茗 , 羽认 为 “ 芳 冠 陆 芬 产 , 供上方”“ 筠从之 , 可 ,栖 始 万 两。 此具 滥 觞 也 , 阙后 因之 , 征
抗 战时期 , 毛主 席将此传 翻 印 , 分发各 将领 阅读 。 南 原 京 大学 校长 、 中国心 理 学研 究 所所 长 、 中科 院 学部 委 员潘 菽 是位 性 情 温和 的人 , 但在 国家危 难 时 , 时在 北
宜兴茶史介绍

宜兴茶史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
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
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
“国山”,即今之离墨山。
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
到了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
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
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
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浅谈宜兴紫砂在茶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赋予茶饮艺术新 的文化情趣 。 初期 的紫砂 , 出 自何人 之手 , 已不 可考 。但 紫砂 器真 国茶 文 化 新 的篇 章 , 中国传统 文化对茶饮 的渗 透 ,几 乎涉及 茶文化 的各 正兴 起是在 明代 中期 , 这些 不但有 实物 遗存 , 而且 还有较
尤其 是各种哲 学思想 和美学 思想 的融 会 , 给茶文 可靠 的文字记 载 。 紫砂 陶诸多器皿 中的紫砂壶 , 作为宜兴 个领 域 。
茶文化的发展 中, 受 到人 们 的 珍 视 与 关 注 , 引 导 着 茶 饮 形 式 在 民
族 文化 的艺 术殿 堂 中蓬 勃发 展 , 折 射 了华 夏 文 化 的光 辉 。
关键词 : 宜兴紫砂 ; 茶文化 ; 发展 ; 作 用
1 前 言
是这 种 “ 绝 无仅 有 ” 的茶 环境 和 “ 得 天独厚 ” 的紫砂 资 源 。 造就 出紫砂技艺 . 随着 明代茶饮 之风 的变革 , 又掀开 了 中
2 . 3 绞 泥装饰
要 对 将 要 取 得 的色 彩 效果 有 一 个 预 想 ,配 制 适 当 的泥 色 .
绞泥装饰 的关键 是泥色协调 、 对应 准确的配备 。事先 装 饰饰 的特点 是寓藻饰于 自然 中, 3 结 语
百家争 鸣 , 儒 道释 三 陶器 中至 为 重 要 和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产 品 .随 着 茶 文 化 蒸 腾 化注 入 了蓬 勃的生命 力 。九 流十派 , 不但 深刻影 响 了中国历史 的整个进 程 , 也 给 茶 文 的发 展 势 态 , 它 不仅 仅 以其 优 良的实 用 功能 ( 所谓“ 用 以 家 并 存 ,
浅谈宜兴紫砂在茶文化发展 中的推动作用
惠海 勤
( 宜兴 2 1 4 2 2 1 )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文 钱俏枝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为国饮、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将近5000年。
那片小小的树叶,从寻常百姓家,到步入宫廷,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国人心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国贡茶,是古代专门进献给皇室朝廷,供帝王将相享用的特制茶叶,中国的许多历史名茶都来自贡茶。
贡茶又分“民贡”和“官焙”,“民贡”是地方官员发现的当地的珍稀之物,主动进献给皇室的土特产品。
宜兴,坐落在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古称“荆邑”“阳羡”“义兴”,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等美誉。
宜兴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正值茶叶的“黄金纬度带”。
常年雨量1158~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7~16℃,常年日照1988小时,无霜期235~239天。
土壤以黄棕壤、黄红棕壤为主,pH5.0~6.5,适合茶树生长。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出产顶级茶青的先天条件,使得宜兴成为江南最古老的茶区、江南茶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国贡茶的发源地。
一、古代宜兴的茶叶概况(一)汉代汉书《桐君采药录》①云:西阳(县)——见“茗”及“苦菜”条,巴东(县)——见“茗”条,晋陵(县)——见“茗”及“苦菜”条,庐江(县及郡)——见“苦菜”条……晋陵乃常州别称,自古常州境内唯一产茶地就是其属现宜兴,当时称“阳羡”。
唐代陆羽在《茶经》卷下“之事”中也曾引用《桐君录》中“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桐君录》即《桐君采药录》别称之一。
明代周高起(1640年前后) 所著 《洞山岕茶系》 中记载:“相传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 踵卢仝幽致。
”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
白毫银针与平阳黄汤紫砂壶冲泡法研究

· 34 ·
·试验研究
CHINATEA 2019.08
茶叶 白毫银针 平阳黄汤
冲泡次数/次 3 3
注:冲泡时间“0”,表示立即出汤,下同。
表 1 冲泡方法及处理水平
单次冲泡时间/min 1.0、2.0、3.0、4.0、5.0 0、0.5、1.0、2.0、3.0
茶水比 1:24 1:24
冲泡水温/℃ 100 100
紫砂壶可以冲泡各种类型的茶叶,并且均能 取得较好的冲泡效果 。 [2-4] 为了探究如何用紫砂壶 更好地冲泡白茶和黄茶,试验选择了嫩度较好的 白毫银针和平阳黄汤进行最佳冲泡方法研究,优 选最佳温度和最佳时间。本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 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宜兴市茶文化促 进会合作完成。
一、材料与方法
2.0
1.5 3.0 3.5 0
2.0 5.0
第三次
3.0
2.0 4.0 2.5 1.0 2.5 3.0
4.0
3.5 3.5 2.5 1.5 2.5 2.0
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5 3.5 2.0 2.0 2.5 2.0
4~5 min 时,茶汤浓度进一步增加,总体甘醇度 有所下降,并且出现涩味,此时茶汤的浓度值为 3.5~4.0。第二泡和第三泡不同冲泡时间下,茶汤 滋味的变化趋势和第一泡相似。因此 3 泡茶汤均 为冲泡 2 min 时浓度最合适 (浓度值 1.5~2.0),此 时浓度适中,口感既不单薄,也不会刺激性过 强,同时茶汤的甘鲜度、润滑度均最好。
(2) 第一次冲泡,2 min 时茶汤感受到的鲜度 (鲜度值 5) 最强,1 min 和 3 min 的鲜度次之 (鲜 度值 4),5 min 时受浓度影响,多酚类物质对氨基 酸味感发生掩盖作用,茶汤鲜度最低 (鲜度值 2)。第二次和第三次冲泡时,茶汤鲜度的变化趋 势和第一泡相似,均为 2 min 时鲜度最高,但鲜度 值随冲泡次数增加逐渐下降,第三泡的鲜度值最 低。总体来看白毫银针茶汤滋味的鲜度值高, “鲜”是其茶汤滋味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冲泡时, 必须重点呈现这一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宜兴茶文化研究会
宜兴,古称荆溪,又称阳羡,早在汉代,宜兴就开始种茶、制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宜兴茶文化研究会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
“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
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
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
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
“国山”,即今之离墨山。
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
到了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
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陆羽在品尝同僧
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
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
从此,“阳羡茶”被
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
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
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
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
“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
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
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
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至于“阳羡茶”的始源,据《宜兴县志》载,饮茶的创始人却是一位叫潘
三的农民,后来被尊之为宜兴的“土地神”。
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
引“重修义兴茶舍记”: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
李栖筠,经他请陆羽鉴定后,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皇帝,时间是大历年
间(766年左右)。
仅次于陆羽的第二位“茶圣”。
诗人卢仝,写下了“天子爱
喝阳羡茶,百昌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
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
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
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
东邻日
本十分慕名“阳羡茶”。
宜兴紫砂壶
每每说起茶具,人们常常想到的就是紫砂壶,而紫砂壶最出名的就是宜兴的,宜兴这不仅是一个产紫砂壶的圣地,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浓厚茶历史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详细的为大家解读下宜兴茶文化。
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
“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
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
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
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
“国山”,即今之离墨山。
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
到了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
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陆羽在品尝同僧
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
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
从此,“阳羡茶”被
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
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
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
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