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化学同步新素养培优人教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胶体

合集下载

2022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课时2物质的转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pt

2022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课时2物质的转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pt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合理答案均可)
(答出一条
即可)。
评价检测·素养提升
课堂检测
1.科研人员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甲乙丙丁

4Na+O2
2Na2O
;

Na2O+H2O
2NaOH
;

NaOH+HCl
NaCl+H2O

解析 (1)甲组物质中只有Na是金属单质,其余均是非金属单质;乙组物质中 只有Na2O是金属氧化物,其余均是非金属氧化物;丙组物质中只有NaOH是碱, 其余均是盐;丁组物质中只有NaCl是盐,其余均是碱。(2)由题图可知转化关 系是Na→Na2O→NaOH→NaCl。
素养视角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下面是常温下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炉具清洁剂
pH
4
9
7
10
12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蚁酸(具有酸性的物质), 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哪些物质? 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牙膏或肥皂水。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的原因是人体内被射入 了一种具有酸性的物质,应该选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但炉具清洁剂碱性太 强,对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选用碱性较弱的牙膏或肥皂水比较合适。
CaSO3↓
+H2O。
问题3:碱和盐发生反应需要符合什么条件?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随堂训练
1. 下列化学药品与其危险化学品图形标志不一致的一组是 ( A )
A.烧碱——1 C.酒精——3
B.甲烷——2 D.白磷——4
解析 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属于腐蚀品。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2.现有五种玻璃仪器:①试管;②烧杯;③量筒;④滴管; ⑤漏斗。不能作反应容器的有 A.①④⑤ C.①② B.③④⑤ D.②③⑤ ( B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第1课时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化学实验安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化学实验安全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避免实验事故,进行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认真 阅读并牢记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了解危险化学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的注 意事项,着火、烫伤和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 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 报警电话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化学实验安全
1、事故预防
*防爆炸: 点燃可燃气体或用可燃气体进行反应之前,要检验 气体的纯度。
*防暴沸: 配制硫酸的水溶液时,要将密度大的浓硫酸倒入水中; 加热液体混合物时要加沸石或碎瓷片。
*防失火: 实验室中的可燃物质要远离火源,检查灭火设备是否齐全
*防中毒: 制取有毒气体(Cl2、CO、SO2、H2S、NO等)时,要在通 风橱内进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灼烧、吸收、收集)。
*防倒吸:加热法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注意熄灯顺序; 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HCl、NH3)时,加装安全瓶或漏斗。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量 (共16张PPT)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量 (共16张PPT)

【问题】 2H2 + O2
分子个数比:2个
点燃
2H2O
2个
1个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1mol
2mol 36g
质量比: 4g
32g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mol苹果
不对,不能指宏观 物质 对,指氧原子 不对,不能指 宏观物质
1mol质子


不对,元素只能说种 类
1mol O
1molOH-
1mol花粉颗粒
1mol钠元素
1molH2O
对 对
1molNaCl
对,特定组合 不对
1mole-
1mol氢
使用物质的量注意事项:
①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是一个 专用名词,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
即: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为: 6.02 1023 个
3.01 1023 即:0.5 NA 个 6.02 1023 即:NA 2、 1molNaCl约含有氯离子数________ 个 6.02 1023 即:NA 3 、 1mol H2SO4约含有硫酸分子____________ 个 1 、0.5molH2约含有氢分子数 2 4、 12.041023 个水分子物质的量为_____mol 即:2NA个水分子物质的量为 2 mol
23 6.02 × 10 子和
个Cl-离子。
反过来: (1)若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则CO2的 物质的量约为 0.5 mol
(2)若含有1.204×1024个OH-离子,则 Ba(OH)2的物质的量约为 1 mol (3) 3 mol H2O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 mol 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
1 mol 任何粒子的集合体都含有约 23 6.02×10 个粒子。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第一节反应热第1课时反应热焓变[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理解反应热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不断完善和改进测定方法。

2.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正确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概念。

一、反应热及其测定1.体系(系统)与环境被研究的物质及发生的反应称为体系;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

2.反应热(1)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能量是热量。

(2)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3)许多反应热可以通过量热计直接测定,即根据测得的体系的温度变化和有关物质的比热容等来计算。

3.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测定原理:通过实验用温度计测定一定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在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根据有关物质的比热容等来计算反应热。

反应热计算公式:Q=mcΔt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2)测定装置(3)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①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分别测量盐酸与NaOH 溶液的温度。

②反应后体系的温度:迅速混合并搅拌,记录最高温度。

③重复操作两次,取温度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4)数据处理某小组用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 -1 NaOH 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次数反应物的温度/℃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温度差 盐酸NaOH 溶液t 1/℃ t 2/℃ (t 2-t 1)/℃ 1 25.0 25.2 25.1 28.5 3.4 2 24.9 25.1 25.0 28.3 3.3 325.625.425.529.03.5设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 -3,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 =4.18 J·g -1·℃-1,则反应放出的热量Q =cm Δt =c ·[m (盐酸)+m (NaOH 溶液)]·(t 2-t 1)≈1.42 kJ ,那么生成1 mol H 2O 放出的热量为Q n (H 2O )=1.42 kJ0.025=56.8 kJ 。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化学课件+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化学课件+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问题引领
以下是生活中常见到的物质:
1.按照物质的分类方法,上述四种物质属于哪类物质?
提示:四种物质均由多种物质组成,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
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分散系。其中泥水属于悬浊
液,食盐水属于溶液,而豆浆和血液属于胶体。
2.有些液溶胶从外观上难以与溶液直接区分,该如何区别它
们?
提示: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两种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能
三种氧化物进行分类分析,其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不同,这种
氧化物的化学式及其所属类别为(
)。
A.Fe2O3 金属氧化物 B.CaO 酸性氧化物
C.N2O5 碱性氧化物 D.N2O5 非金属氧化物
答案:D
解析:Fe2O3和CaO都是金属氧化物,同时又都是碱性氧化物。
N2O5是非金属氧化物,同时又是酸性氧化物。
向能看到光亮的“通路”,因此所制得的分散系是胶体。
典型例题
【例题2】 FeCl3溶液、Fe(OH)3胶体以及Fe(OH)3悬浊液是
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不同于另外两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它具
有丁达尔效应
B.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素的同素异形体;等等。
2.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获取更多的信息。
例如,从组成来看,化合物Na2CO3属于盐;从其组成的阳离子
来看,属于钠盐;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含氧酸盐、碳
酸盐;从溶解性来看,Na2CO3属于易溶性盐;从反应中酸与碱
的中和程度来看,Na2CO3属于正盐(正盐是酸与碱完全中和的
【变式训练1】 根据某种性质,可将CO2、P2O5、SO2归为
一类。下列物质中能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共40张PPT)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共40张PPT)
物质
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物 质的分 类(共40 张PPT)
物质类别
— — — CH4 氢__化__物__
— — C60 — _单__质__
CO2 H2CO3 Na2CO3 NaHCO3
CO —










_氧__化__物_ _酸___ _碳__酸__盐__ _碳__酸__盐__
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物 质的分 类(共40 张PPT)
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物 质的分 类(共40 张PPT)
归纳总结
(1)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 科学方法。 (2)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方式不同。对物质及其变化既可以从物质的 组成和性质等宏观的角度进行分类,也可从物质的构成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粒 子等微观的角度分类。
梳理基础 突破重点
SHU LI JI CHU TU PO ZHONG DIAN
01Leabharlann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物质的元素组成 (1)物质都是由_元__素__组成,单质都是由同一__种_____元素组成,化合物是由_不__同__种__ 元素组成。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____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不质同______。 (3)同素异形体是由_同__一__种___元素形成的几性种质_____不同的单质。 (4)CO和CO2是由_碳___元素和氧____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都属
4.氧化物的分类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
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物 质的分 类(共40 张PPT)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固溶胶 固体
__有__色__玻__璃____
3.胶体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 40 mL 蒸 馏 水 加 热 至 沸 腾 , 向 __沸__水____ 中 逐 滴 加 入 5 ~ 6 滴 ___F_e_C_l_3_饱__和__溶__液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红__褐___色,停止加热,得 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 含义
分类方法 举例
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 (1)酸性氧化物:能与__碱____反应生成___盐___和__水____的氧化物。如
CO2 、 __S_O__3___ 等 。 多 数 酸 性 氧 化 物 可 与 __水____ 反 应 生 成 对 应 的 ___含__氧__酸___。大多数___非__金__属___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导航] 本章内容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 本章知识在结构上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和物质的转化;第二节主要学习离子反应— —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第三节主要学习氧化还原反 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散 系
—组成―分―散―质→分散系中__被__分__散__成__粒__子____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__容__纳__分__散__质____的物质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2)按照分散剂的状态分类
胶体 分散剂状态
实例
气溶胶 气体
__云__、__雾____
液溶胶 液体
____F_e_(_O_H__)_3胶__体_____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3.在反应Fe+CuSO4===FeSO4+Cu中,Fe元素的化合价从___0__价 升高到__+__2___价,Cu元素的化合价从__+__2___价降低到__0___价。
4.在物质H2O、Ca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1_价__、__-__1_价____;在 物质H2O、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2_价__、__-__1_价____。
有 电 子 对 ____偏__向__ 元 素 的 反 应
结论
氧化还原反应是元素的原子间有__电__子__转__移__(_得__失__或__偏__移__)___ 的化学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1.基本概念:
得到
偏向
失去
偏离
氧化
还原
2.特征:__元__素__化__合__价____发生变化。 3.实质:__电__子__的__转__移____(即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三、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图示关系:
2.实例: (1)___复__分__解___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__置__换____反应一定是氧化 还原反应。 (2)有的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2H2+O2=点==燃==2H2O;有的 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CaO+H2O===Ca(OH)2。 (3)有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2H2O=通==电==2H2↑+O2↑; 有的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CaCO3=高==温==CaO+CO2↑。
3.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同种元素之间的是 A.Zn+2HCl===ZnCl2+H2↑ B.2H2S+SO2===3S+2H2O C.H2+CuO==△===Cu+H2O D.2H2O=通==电==2H2↑+O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 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性氧化物均可以和碱发生反应 B.酸性氧化物在常温下均为气态 C.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D.不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与碱反应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批注点拨]
[答案] A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本课归纳总结 1.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常见的 化合物有氧化物、酸、碱、盐。 3.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 5.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 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6.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可利用丁达尔效应。
答案 B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金刚石、石墨和 C60 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不 同,A 错误;金刚石、石墨和 C60 互为同素异形体,所以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都生成二氧化碳,B 正确;C60 和 P4 不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是同素异形 体,C 错误;H2O 和 H2O2 不是单质,不是同素异形体,D 错误。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批注点拨]
[答案] D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答案
[练 1] (双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碳元素单质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 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 D.C60 是一种碳的单质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批注点拨]
[答案] C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答案
[练5]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 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 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②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胶体的制备和特征
(1)Fe(OH)3胶体的制备
制备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具体操作:往烧杯中注入40
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呈 □09 红褐色 ,停止加热。
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
叫做该元素
的同素异形体。
(2)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3)举例:O2与 □02 O3 ;红磷与白磷;金刚石、 □03 石墨
素异形体。
与C60互为同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 法。 ②举例:
[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同素异形体。3.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4.会制备 Fe(OH)3 胶体,会鉴别胶体与溶液。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3学生Leabharlann 主学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同素异形体
(1)由 □01 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课时作业
1.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法的意义何在?
提示:运用分类法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然后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 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就能够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 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提示
2.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吗?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拓展] 胶体的性质及主要应用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3 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微粒能通过半透膜 C.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后会生成沉淀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概念:
□01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
合物

(2)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3)分类
①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
为 □04 9 种分散系。
□08 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
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10 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是由于
胶体粒子对光线 □11 散射
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
和 □12 溶液 。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3)利用丁
达尔效应;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物质,从侧面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
“通路”,说明制得的物质是胶体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1)FeCl3在冷水和NaCl浓溶液中基本不发生反应,不能形成 Fe(OH)3胶体;FeCl3与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将饱和FeCl3溶 液滴入沸水中可发生FeCl3与H2O的反应,从而形成Fe(OH)3胶体。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解析
2.(双选)有关物质的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能有一种分类标准 B.可能有多种分类标准 C.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物质就不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D.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物质也可以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概念间的关系——“并列”与“包含” (1)并列关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酸与碱、盐。 (2)包含关系: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包含氧化物和酸、碱、 盐。
3.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理解 (1)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CO2。①酸性氧化物 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Mn2O7。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 如 CO、NO。 (2)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Na2O。①碱性氧化 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②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Mn2O7 是酸性 氧化物。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Fe(OH)3胶体不能写成 “Fe(OH)3↓”。 (3)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别胶体与溶液的最佳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解析
方法规律 制备Fe(OH)3胶体的注意事项及常见错误 (1)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FeCl3饱和溶液的加入要在 水沸腾之后,并且要逐滴加入而不是倒入。 (2)制备Fe(OH)3胶体的几个常见错误操作: ①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②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但加热时 间过长;③实验中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④用玻璃棒搅动。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解析
知识点二 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等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
1.基本概念 (1)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几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时,有的 只能组成一种化合物,有的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3)纯净物:只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有化学式,有固定熔、沸点。 (4)混合物: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无化学式,无固定熔、沸点。
提示:不一定,Mn2O7 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提示
3.悬浊液中的微粒直径均大于 10-7 m 吗? 提示:否,悬浊液中含水分子,其直径小于 10-9 m。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提示
4.向 FeCl3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得到 Fe(OH)3 胶体吗? 提示:否,得到 Fe(OH)3 悬浊液。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23
学习效果检测
1.按照交叉分类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答案 A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学习效果检测
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CuSO4为硫酸盐、可溶性盐,Ag2CO3为难溶性盐,故B错误; NaHCO3属于盐,CH3COOH属于酸,故C错误;Mn2O7属于金属氧化物, 故D错误。
(3)怎样证明制得的物质是胶体?请简述操作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