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S版(2016)三年级上册——《21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板书:古诗两首)【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领读诗歌【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1、提问学生2、集体朗读两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四、学习“我会写”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三年级上册21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孤帆、楚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淡妆浓抹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诗韵,背诵两首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对峙,长江波澜
壮阔的雄伟秀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的气候
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2)概括方法:抓住古诗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两首诗
(2)体会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读,体会作者感情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望、出、晴方好、雨亦奇。
(2)体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分句读、重音读等方法,借
助多媒体课件等方法体会词句感情。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
(二)本课重点问题:
三、我会默写这两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古诗二首》是第六单元第一课,《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作品。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通过对雪天苍茫、寂静的景象描写,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通过多读领悟、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新知。
教学目标1.认识“砚、墨”等 7 个生字,会写“淡、墨、夸、唐、径、孤、翁”7 个字。
2.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背诵的程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州。
在永州,他无职无权,有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寺庙借宿;在永州,他无家无室,母亲过世,女儿夭折,他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但是,他在给朋友的信上写道: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内:柳宗元的内心、思想、志向。
)《江雪》中的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
渔翁没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风抗雪,孤舟独钓,诗人的心就像这茫茫白雪一样,纯洁高尚,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柳宗元的心声吧!(师生齐读)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
2.学习转述并进行评价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3.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图片等。
3.老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例文。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就到了。
童的喜爱之情。
)6.练习背诵。
四、阅读平台(丰收园)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们知道吗,葡萄叶也有自己的梦,丰收园里为我们准备的是一首诗歌——《葡萄叶的梦》。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21古诗两首》 (1)

古诗两首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本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支离破碎的分析释义,重在积累与感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优美,情感的投入,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走近诗人。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课文生字词,正确理解《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及山水风景画;制作课件。
2.准备彩笔及画纸。
教学流程:一、渲染情境,激发诗兴。
1.曾见过高耸入云的泰山,连绵不绝的黄山,云雾缭绕的庐山;也曾见过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平如镜的西湖……祖国的山水多么令人振奋,令人陶醉!古今中外,多少画家挥毫泼墨描绘她。
瞧——(课件展示山水画)那么,作家、诗人们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流淌于笔端的呢?请大家回顾学过的诗文背一背。
2.今天,我们又要跟随李白、苏轼欣赏壮丽的天门山,奇丽的西子湖。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3.理解题意。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回顾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诗句的方法?还记得吗?(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序、补省略)板书:看、查、联、换、补2.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以上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意。
(重点点拨“相对出”、“孤帆一片”、“潋滟”、“山色空濛”、“总相宜”等的理解。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三、读读画画,把握诗境。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语文三年级上册21诗二首 教案

21 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就义诗》,会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古诗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课前准备: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
夏日绝句教学目标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
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第一课时语文S版

4.情感教育,文化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课后拓展,提高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学会运用古诗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深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家长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内容,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拓展作业:
-收集与《古诗二首》中第一首古诗相关的文化资料,如诗人的其他作品、古诗的赏析文章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古诗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3.小组作业: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和表演,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古诗的意境。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古诗二首》的阅读报告,包括古诗的作者简介、内容概括、修辞手法分析、个人感悟等方面。
4.预习作业:
-预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提前了解生字词,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思考并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
5.家长评价:
-家长在作业完成后,对孩子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两首
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
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指导朗读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墨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
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
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
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
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
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
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
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