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文看译论_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陈莹 林娜 兰丹娥 王丽 河池学院外语系本文为2011-2013年度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LX574)。
课题名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许渊冲翻译思想研究》。
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
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许渊冲翻译的《西厢记》,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以期为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选择适应论;适应与选择;许渊冲;《西厢记》一、引言《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语言饱含着元代民间活泼生动的特色,俗语、俚语、成语和典故汇集成趣,作品文采飞扬,格调优雅,韵律美妙,情感真挚地讲述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她和《红楼梦》一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一中一西、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使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这一瑰宝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熠熠光辉,许渊冲教授在1992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译《西厢记》四本十六折,又于1998 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许译《西厢记》五本二十折全本。
许译《西厢记》译文韵律严格,格调优雅,遣词造句精雕细琢,传神的西方诗学中的意象和典故在译文中随处可见。
许渊冲的译本读起来琅琅上口,文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成功地再现了原曲中的形美、意美、音美。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剖析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中的适应与选择,解读许渊冲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处理技巧。
二、翻译适应选择伦概要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生物界的“适应与选择“法则引入翻译研究中。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明确以“译者为中心”,对于译者而言,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一、本文概述《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术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揭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践意义,并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
文章首先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明确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接着,将选取不同领域的术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术语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沟通。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术语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方面。
文章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解,推动术语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同时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在于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灵活的选择和适应。
这种选择不仅包括对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层面的选择,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选择。
通过这种选择,译者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三种英译本的语言维翻译为例

一
所 以翻译 过程 中译者 在适 应原 文 的环境 和选择 译文 的环 境 中起 着 中心作 用 , 见 图 3 详 。
,
选择 选 择 === 译者 二二二! , 适 应 适应
8 4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第 2 8卷
译者 对语 言维 ( 即语 言 形式 ) 的适应 性 选 择 、 转 换是 在不 同层 次上进 行 的。 面从音韵 层 、 [下 。 结构 层 与 词汇选 择三 种语 言维 的角度 做一 比较 。
( ) 韵 层 一 音
音 韵 层蕴 含 了丰 富 的感情 状 态 意 义 、 文化 教 养 意 义 、 观动 机 意 义 以及 社 会 身 份 意义 等 , , 见 主 ㈨ 详
摘 要 :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的 中 心 是 译 者 对 原 文 生 态 环 境 的 适 应 和 对 译 文 生 态 环 境 的 选 择 。 文 章 翻
通 过 对 朱 自 清 的 散 文 《 匆 》 种 英 译 本 的 比 较 , 语 言 维 的 角 度 分 析 不 同 译 者 对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不 匆 三 从
文 的产生 过程 分为 两个 阶段 , 自然” 择 译 者 和 即“ 选 “ 自然” 择译 文 。“ 选 自然 ” 的是 “ 指 翻译 生 态 环 境” ,
也 就是原 文 、 语和 译语所 呈 现的世 界 。 原 第 一 阶 段 , 自然 ” 择 译 者 , 译 者 适 应 阶 段 , “ 选 即
择 ” [ 。 ]
、
翻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中译 者 的 适 应 与选 二 、 匆 匆 》 种 英 译 本 语 言 维 的适 应 与 《 三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分析《平凡的世界》英译本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分析《平凡的世界》英译本
《平凡的世界》英译本是按照“翻译适应”的论视角作出调整的,这一翻译思
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将中国文化内容转化为英语受众可以接受的形式,并且被译文中编辑者利用它对对称性、对抗性、兼容性的实践操作,深刻洞察原作文本张力与审美层次,并以英语文本的表现力保留其原貌。
首先,翻译适应让原著作者的文字被重新诠释,从而获得新的目的性。
一方面
是由于原著被完全理解,英译本比原文篇幅更紧凑,使用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对原文有了全新的审美,例如原文本中描写人物特性的景象,英译本则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例如究极,神仙等,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加弥足珍贵。
另外,翻译适应让对称性在翻译中得以保留,原文本中强调的内容,都能够用
英语形式表露出来,例如表达人物脆弱自我感受,以及凡俗而又真实的社会现状,都被英译本呼应出来,较好地传播和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貌。
最后,翻译适应视角能够给原作文本的审美效果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中英文的
对比,得以更多层次的发现,弥补英语文本表达方式的局限性,同时让英语读者有全新的认知。
这一翻译菁英体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化情怀,这也是翻译适应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
总之,《平凡的世界》英译本实践了翻译适应论视角,对当下中文文化的传播
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满足英语受众的阅读要求,而且有助于中文文化的深度传播,努力凸显英语表达的不同刹那,以及中国文化的浓浓热情,令人心灵震撼和有深刻感受。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讨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举例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文化;历史1. 介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约翰·科尔曼(John Coleman)提出的。
科尔曼认为,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科尔曼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2. 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翻译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翻译方式:(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保持源语句子的原始意义。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句子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句子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引言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简称TAST)是一种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型,旨在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策略和决策。
该理论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机制,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译者会做出某种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相关研究和应用,并讨论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潜在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基于适应性选择机制的决策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面临各种选择,例如语言选择、结构选择、词汇选择等。
而译者的决策和选择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译者个人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等。
根据翻译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目的性,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出适应性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将不同的翻译策略应用到不同的翻译任务中,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加注、删节等等。
通过适应性选择机制,译者能够根据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能力。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验证和拓展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
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力、记忆、推理等。
同时,文化因素也会对翻译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比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理解等。
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还可以与其他翻译理论相结合,例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等。
通过将不同的理论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决策。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教育、翻译实践到机器翻译等不同领域。
在翻译教育中,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的翻译

译语文化 。于是 , 括“ 包 林译小说 ” 内的 一些曾在历史 上取得 了 在 巨大成功 、 产生过深 远影响却不 “ 忠实” 的译作 的 翻译都 得到 了合 理 的解释和客观的评价 。就《 奴吁天录 》 黑 的翻译而言 , 究者们 研
际、 文化 、 社会 以及 作者 、 者 、 托者 等互 联 互 动的整 体。这表 读 委 明翻译活动 中无论是 “ 适应 ” 是 “ 择 ” 都 是 由“ 者 ” 还 选 , 译 完成 的 : 适应是译者 的选 择性适 应 , 选择 是译 者 的适 应性 选择 , 译者 集适
应 与选择于 一身 。除 了 以上对 翻 译 实质 的定 义外 , 理论 还认 该 为, 翻译 的过程是译 者适 应与译 者选 择 交替 进行 的循 环过程 ; 翻 译 的原则是多维 度适应 与适 应性 选择 ; 翻译 的方 法是语 言维 、 文 化维 、 交际维的适应 性选 择转换 ; 文 的评 价标 准是 多维转 换程 译
“ 林译小说 ” 无论是在 中 国的 翻译 史 上 、 文学史 上 、 是社 会 还 发展史上都 留下过重重 的一笔 , 产生 了深 远的影 响。然 而 , 林译 “ 小说 ” 因其 主要译者林纾 不通西文而 不得不 采取与他人合 译这 种 特殊的翻译方式 , 加 上译作 中多处 可 见的增 、 、 再 删 改写 , 自其 面
分别从文化 [ 话语 ]操纵 理论 口 和 目的论 的 角度展 开过 探 、 、 讨, 且全都 是针 对其 翻译 策略 和翻译 方 法选 择 的解 释。可 以说 ,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个案研究为例

evrn e t , n i m n) 这里 的 翻译 生 态 环 境 指 原 文 、 o 原
语 和译 语所 呈现 的世 界 ; 选 择 ” “ 是译 者 选 择对 原 文 文 本 的理解 及 选 择 对译 本 的最 终 表 达 。 。 …博 由 此 可见 , 译者 集适 应 与选择 于一 身 , 译是 “ 者 翻 译 适 应 翻译生 态 环境 的选 择 活 动 ” 正如 尤 金 . , 奈
第 2 第 4期 4卷 2 1 年 8月 0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j g U i r t f c n ea dT c n l y o r a o n n nv s yo i c n e h o g N i ei Se o
Vo. 4 No 4 12 . Au . 2 g 011
以 , 者对 翻译 生 态环 境 的适 应是 一 种 选 择 性适 译 应 。正 是 由于鲁 迅 选 择 、 应 了处 于 主 流 地 位 的 适 翻译生 态环境 —— “ 科学 救 国”, 适应 了 当时 的社 会 环境 以及 民众 的需 求 , 出现 了当 时鲁 迅 选 择 才 译 介域 外科学 小说 的结 果 。
新路径 。在 翻 译适 应选择 论 的指 导 下 , 以鲁迅 早期 译介 域 外科 学小说 为 个案研 究对 象 , 出译 指
者在翻 译 过程 中要 充分 发挥 主观 能动 性 , 选择 、 应特 定 的 翻 译 生 态环境 , 适 并依 此 择 译 合适 的 文本 、 实现 “ 多维度 适应 与适 应性 选择 转换 ” 以提 高“ , 最佳翻 译 ” 整合 适 应选择 度 ” 的“ 。
达 ( ueeNd ) 他 的 《 译 新 视 角 》 A Feh E gn ia 在 翻 ( rs Lo t rnli ) 文 中所 言 ,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oka Tas tn 一 ao “ 译 者要 做 出成 千 上 万 次 的 涉 及 选 择 与 处 理 的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译论; 适应选择论; 笔译; 口译; 字幕/ 配音; 例析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44( 2006) 04- 0050-06 Abstr act: At tent ion has been dr awn by not a few scholar s in the tr anslation cir cle to t 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r oach to Tr ansla tion as Adap ta tion and S election ( TAS) . T his paper will, thr 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 rison of various types of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ora l inter pr etat ion, demonstr ate that TAS proves to be operat ional in tra nslating and interpr eting, and can explain produced text s fr om the new perspective. Key wor ds: tr anslation theor y; t ransla 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 anslating; inter preting; subt itling/ dubbing; case study
( 据许渊冲: 《文学翻译谈》。台北: 书林出版公司 1998 年版, 第 388-90 页)
例析( 2) : 小 说
原文: 除了我这闲北房, 大院里还有20 多闲房 呢。一共住着多少家子, 谁说的清?住两闲房的 就不多, 又搭上今个儿搬来, 明个儿又搬走, 我 没有那 末好的记性。大家 见面, 招呼 声“吃了 吗?”透着和气。不说呢, 也没什么。大家一天到 晚为嘴拼命, 没有工夫扯闲盘儿。爱说话的自 然也有, 可得先吃饱啦。
2006 年 7 月 第 27 卷 第 4 期
外语教学 F or eign Langua ge Education
July. 2006 Vol. 27 No. 4
从译文看译论
—— 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
胡庚申
( 清华大学 外语系 北京 100084)
摘 要: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 提出受到了译界的关注, 然而, 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它 解释和指导实际的 程度。本文拟 通过对若干译文的分析, 进一步阐述和例证翻 译适应选择论在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翻译活动中的具 体应用。翻译方式 包括笔译、口译、字幕和配音等; 翻译题 材涉及文学艺术、政治外交、经济商贸、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等。文章认为, 不同 翻译理念( 或者说不同 译论)指导下 的译法会有所不同; 反过来, 不同的译法也 能从一个侧面体现 出不同的翻译理念 。 本文的译例分析试图表明, 翻 译适应选择论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
I went at dawn when wind- 素关联, 从而提供了“晚来早走”的时间
lass pull ed up wat er cool . ( 许 和地点的线索。
渊冲译)
总体评析: 以上四个译文的高下是不言而喻的。译文4 集“诗句、思情、 时境”于一体, 融“语言、交际、文化”于一炉, 是译者对与诗句相关的生 态环境的多层次理解、多维度适应与多维度选择的结果。译文1- 3 的 不足, 恰在没有 做到“多维度 适应与 多维度 选择”, 即没有 在“三维 转 换”上下功夫。这表明, 凡上乘之作, 其“整合适应选择 度”( th e degree of hol ist ic ad apt ation and sel ecti on ) 也相对会更高一些。
门; 唐代风俗里, 早晚都要烧香敬天地。
“玉虎”是唐代 富贵人家 水井辘轳 上的
装饰品, “牵 丝”就是 拉井绳; 唐代人 民
有早起打井水的生活习惯。
译文 1:
简 析: 该译文 只译了原 诗的表层 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A gol d t oad gnaws t he 没有理解深层内容。为什么要烧香? 为
lock . Open it , burn th e in- 什么要逃走?烧香和逃走与全诗的主题
译文 4:
“丝”二 字暗 指“相 思”, 这 是该 诗的 主
When doors were locked 题。“入”( came) 、“回”( went ) 二字是这
an d incens e bu rned, I came 两句的诗眼。“金蟾啮锁”和“玉虎牵丝”
at night ;
则 又与唐代风 俗和生活 习惯等文 化因
lock — incen se drift s 通病一样 —— 缺乏对该诗的文字寓意、
through ;
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深层次的理解。
A jad e t iger h aul s on t he
rope when you draw wel l-wa-
ter. ( 英国人译)
简析: 原诗中“烧香”的“香”和“牵丝”的
T he jade tiger t el ls, on it s
cord, of wat er b eing
drawn . . . . ( 美国人译)
译文 3:
简析: 该译文看起来似乎比前面两个译
A g ol d t oad bit es on t he 文更显客观, 但却 与译文 1 和译文 2 的
语境: 这是著名作家老 舍的 小说 《柳家 大 院》 的节选。小说描写的是
都市平民生活。原文口 语化, 全是地道的北京 方言。
译 文 1: Bes ides my room facing t he sout h , 简析: 该译文基本上是
t here are als o over t went y r ooms in t his cour t- 逐字逐句的翻译, 个别
二、笔译例析
但是, 上述翻译理论、特别是该理论的翻译原则 和翻译方法怎样在翻译过程中具体实现和操作, 应该 是人们更为关注的。“在翻译实践指导上, 该理论还有
笔译的实例枚不胜举。以下译例的体裁包括了诗 词、小说、戏剧、歇后语、合同、科技、告示等。
例析( 1) : 诗 词
·50·
2006 年 7 月 第 27 卷 第 4 期
very few. Besides, t hey are al ways on the g o 维转换”) 。特别是为了
( moving in t od ay and moving ou t t om orrow) . 适应原文的语体风格,
外语教学 F or eign Langua ge Education
July. 2006 Vol. 27 No. 4
原文:
语境: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
金蟾 啮锁 烧香 入, 玉 虎 牵 诗 句, 写 的是 诗人 赴 情人 处约 会的 情
丝汲井回。
思。文化背景是: “金蟾啮锁”是中国古
代 富贵 人家 的 门环, 这里 用门 环代 指
译论元素
主题描 述
哲学依据 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 选择”学说
翻 译即适应 与选择; 译者为 中心; 最佳 翻译是译
基本理念
者 对翻译生 态环境选择 性适应 和适应 性选择的 累计 结果; 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对于译文,
适者 生存、生效
翻译实质 翻译 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if wit hout greet in gs. T hey st rugg le for th eir
food all day long , and h ave no t ime t o chat
away. Of cours e, t here are al so t hose who are
t alkat ive, but t hey will do with out t he hungry s tomach .
ce nse .
有什么关系? 这些都不太清楚。
A t iger of j ade pul ls t he
rope. Draw fr om t he well and
es cape. ( 格雷厄姆译)
译文 2:
简析: 该译文只描写了诗人和情人约会 的客观环境, 虽然似乎比译文 1 能自圆
Round t he golden-t oad 其说, 但仍令人不明原文的诗意何在。 lock , in cen se is creeping;
一、引言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达尔文“适应/ 选择”学说的 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
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
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 胡庚申, 2001, 2002, 2004; H u Gengshen, 2003,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