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学案

合集下载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温庭筠二、鉴赏《商山早行》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5、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四、作业设计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对应学生用书P48一、字音识记1.拂曙.(shǔ) 2.宫阙.(què) 3.倚.楼(yǐ)4.篱.菊(lí) 5.渚.莲(zhǔ) 6.鲈.鱼(lú)7.槲.叶(hú) 8.枳.花(zhǐ) 9.驿.墙(yì)二、词语释义1.云物..流:云物,天上飘拂的云雾。

拂曙,拂晓。

..凄凉拂曙2.汉家宫阙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3.残星几点雁横塞..:越过关塞。

4.紫艳..半开篱菊静:艳丽的紫色。

5.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红色的莲花瓣。

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

6.晨起动征铎..:系在车马上的铃。

7.凫雁满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三、名句背诵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对应学生用书P48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

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

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

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四、写法借鉴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紫艳半开篱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表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

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商山早行》的作者温庭筠及其背景;2. 理解《商山早行》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商山早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商山早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生活于唐代中期)是唐代闻名的诗人之一,其诗作以清丽、婉约、含蓄见称。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被誉为“山水诗派”的代表之一。

2. 诗歌赏析《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清晨登上商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诗中融入了对山水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商山早行》共八句,每句五言。

整首诗采用押韵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漂亮感人。

在修辞手法上,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重点词语和句子重点词语:“商山”、“早行”、“风光”、“晨”、“露”、“翠”、“光”、“山川”、“芳草”、“怡然”等。

重点句子:“商山清晨,晨露洒翠光。

”“山川芳草,怡然自得。

”导学练习:1. 试分析《商山早行》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请用自己的话诠释“商山清晨,晨露洒翠光”这句诗中的意境。

3. 试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五言诗,表达你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

拓展阅读:1. 阅读温庭筠其他作品,比如《鹧鸪天·晚霞映山河》,了解更多诗人的风采和作品风格。

2. 进修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与璀璨。

3. 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探讨《商山早行》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商山早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希望同砚们在阅读和进修中能够有所收获,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学设计定陶二中郭庆红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是如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纵观中国文学史,自《诗经》《楚辞》开端,中国的文坛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母题,那就是乡愁(思乡)之情。

文人骚客或有登高临远的啸吟,或有独守孤灯的感怀,或记下鸡声茅店的实感,或抒发魂梦纷飞的想象。

无论是看月、看雁、看征衣的旧线痕,或是听笛、听猿鸣、听一片捣衣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文人,皆参与组成这一反复、缠绵、旋律单纯的合唱。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两位置身异乡的游子的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

(板书课题《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二、作者简介赵嘏,字承(礻右),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的划线的汉字注音宫阙()征铎()槲叶()枳花()凫雁()拂曙()2、检查背诵四、明确目标及重难点五、诵读感知1、生诵读师正音2、感知比较1)体裁七律/五律2)地点长安都城/商山旅途3)时令晚秋拂晓/早春清晨(说出根据)3、质疑释疑生质疑:看到“霜”“槲叶落”便认为写的是秋景,看到“枳花”又认为写的是春景,是不是有悖实情?是纰漏吗?师生共同解疑:不单单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

商山早行 教案

商山早行 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商山早行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学习《商山早行》这首古代诗词,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商山早行》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4.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通过播放一段描绘美丽山水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向往。

2.与学生共同讨论对于早晨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早晨的美好。

阅读理解:1.给学生分发《商山早行》的复印件,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词,注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3.解释诗词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4.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朗读训练:1.分组进行朗读训练,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词进行朗读。

2.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和表达效果。

创作活动: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插图或写一篇短文。

2.学生可以使用图片、颜色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展示和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自己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感受。

2.同学们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鼓励和激励彼此。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总结学生的收获和进步。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

2.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插图和短文。

3.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评估学生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海漫步》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及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 通过课文解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朗读的感情把握、诗歌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描绘的长安晚秋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生字词:正确书写、读音、词义。

3. 课文解析:描绘景象、作者情感。

4. 主题探讨:诗歌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短文。

答案示例:长安晚秋,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导学案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导学案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自主学习:
1、看《长安晚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意,并和同学交流。
2、看《商山早行》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意,并和同学交流。
三、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一)《长安晚秋》(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首联的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3、羁旅诗及特点
1.内容简介: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教案:《长安晚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诗歌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流离失所,寓居长安。

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举例:诗歌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4. 讨论诗人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随堂练习:根据诗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举例:请解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声”寓意什么?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长安晚秋意象:月、砧、秋风、寒衣情感:忧国忧民、孤独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解析诗歌、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解析诗歌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分析的指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写一篇读后感。

举例作业答案:1. 诗中的意象有月、砧、秋风、寒衣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长安晚秋的萧瑟和诗人孤独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学案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一、作者:
赵嘏,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二、问题: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古诗长安晚秋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晚秋的特点
《商山早行》学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启动怔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作者:
温庭筠 (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二、问题:
1、《商山早行》这首诗,处处紧扣一个“早”字,请你写出有关“早行”的词。

2、简要解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意及言外之意。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答案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二、问题: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感情基调。

2、古诗长安晚秋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晚秋的特点
答:作者描写的特征性的景物有云雾、宫阙、星星、鸿雁、笛声、菊花、莲花七种景物。

○2这七种景物,在诗句里都有各自的特点。

云雾凄冷清凉,宫阙高耸迷蒙,
从“高秋”品味,同时还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星星暗淡寥落,鸿雁长途迁徙,笛声寂静幽独,菊花姿态沉静,荷花样子含愁。

这些景物反映了作者此时凄凉哀伤的心境。

《商山早行》答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启动怔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问题及答案:
1、《商山早行》这首诗,处处紧扣一个“早”字,请你写出有关“早行”的词。

答“晨起、鸡声、月、人迹板桥霜、明”等词语表达了一个“早”
字。

2、简要解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意及言外之意。

答:天边还挂着残月,山中茅店里传来报晓的鸡鸣声,村外板桥上白露未消,人的足迹依稀可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茕茕孤旅,漫漫长途;空谷足音,透出悲凉。

静态的造影,动态的剪辑;直白的素描,曲折的写意;无序的排列,有机的组合;拙似人工,
巧若天成。

鸡声悦耳,使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

不见人影,却见足迹,赶路何其辛苦,行者何其孤独!板桥区区,却是一道山村的风景;早春乍暖还寒,所以才有了夜来一桥霜的景观。

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