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登高壮观歌》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诗人赵嘏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赵嘏在诗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详细解读诗句,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例题讲解:以“长安晚秋”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并阐述其意象、意境。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家国情怀,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诗人:赵嘏背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意象:落日、孤鸿、长城、边马意境:凄凉、孤寂、忧国忧民表达技巧:寓情于景、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并结合诗句阐述诗人的家国情怀。

2. 答案:长安晚秋的意象有落日、孤鸿、长城、边马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诗人赵嘏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如诗句“落日无边江水寒,孤鸿影里思归客”,通过落日、孤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赏析《长安晚秋》这首古诗,学习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体会诗人杜牧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的孤独、落寞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以及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6. 练习: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知识点:(1)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

(2)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情感:孤独、落寞、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长安晚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感叹时光荏苒,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长安晚秋(赵嘏)【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鉴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

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海漫步》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及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 通过课文解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朗读的感情把握、诗歌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描绘的长安晚秋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生字词:正确书写、读音、词义。

3. 课文解析:描绘景象、作者情感。

4. 主题探讨:诗歌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短文。

答案示例:长安晚秋,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鉴赏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鉴赏诗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主题:感怀往昔,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

(2)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意境:萧瑟、凄凉、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残 星几 点雁横 塞 , 长 笛一 声人 倚 楼 。 紫艳 半 开 篱菊静 , 红衣 落尽 渚莲 愁 。
鲈 鱼正 美不 归去 , 空戴 南冠 学楚 囚。
佳话 。如宋代宋祁《 木兰花》 有“ 绿杨烟外 晓寒
轻, 红杏 枝 头春 意 闹” 之佳 句 , 着一 “ 闹” 字 境 界 全出, 于是 时人称 其 “ 红 杏 尚 书” 。宋 代 诗 人 张 先, 其诗有“ 云破 月来 花弄 影 ” , “ 帘幕 卷 花影 ” , “ 柔柳 摇 摇 , 坠轻絮无影 ” 三句名句 , 时 人 送 别
后 没 回家 , 寄居 在 此 准备 明春 再 考 。赵 嘏 便 属 于第 三类 。他 曾屡 次 落榜 , 而 此诗 也 是 他 落 榜 后 寄居 在长 安 时所 作 。唐 宣 宗 读 赵 嘏 诗作 , 题 诗云 : “ 徒 知六 国随斤 斧 , 莫有 群 儒 定是 非 。 ” 认 为他 借 古 讽 今 , 不 愿 委 以 重 任 。大 中 七 年 , 赵 嘏任 渭南 尉 , 故有赵渭 南之称 , 不 久 病 逝 于 任 所 。他擅 长 七 言 律 诗 , 清 圆熟练 , 颇 多 佳 旬。
备 课 参 考
赵 嘏《 长 安 晚秋 》 赏析

长安 晚秋
唐 ・ 赵 嘏

韩 守 宏
胡震 亨 谓其 “ 才笔 欲 横 , 古 五 字 即窘 , 而七 字 能 拓” 。因与 杜牧 友善 , 杜 牧极 为 赞 赏他 的“ 长 笛

云 物凄 凉拂 曙流 , 汉 家宫 阙动 高秋 。
声 人 倚楼 ”, 因此人 又称 “ 赵 倚楼 ” 。 许 多诗 人 以诗 中佳 句 赢 得 声 名 , 留下 千 古
以动衬静 , 既是环 境 的宁静 , 也是人 物神情专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诗人小传】赵嘏(gǔ),字承祐,生卒年不详,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只做过渭南尉这样的小官,但文名很大。

连唐宣宗都久闻赵嘏之名,有一次问宰相:“诗人赵嘏可有担任什么体面的官职?可以取他的诗来让我看看。

”唐宣宗阅读赵嘏的诗卷,第一首就是《题秦皇》,诗中有“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这是讽刺秦始皇只晓得以武力服人,不肯用儒生治国。

唐宣宗觉得赵嘏这是在借古讽今,讥讽自己不重视文士,心中不快,提拔赵嘏的事便就此作罢。

赵嘏曾经写过“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这成为自己一生仕途偃蹇的诗谶。

赵嘏原先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属浙西节度使管辖。

赵嘏家中有一名美貌的侍妾,和赵嘏感情很好。

赵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留下这名侍妾来照顾母亲。

恰逢中元节,赵嘏的家人一起去鹤林寺游玩,浙西节度使看中了这名侍妾,将她抢回府里。

第二年,赵嘏在京城长安考中了进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悲愤不已,作诗道:“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浙西节度使听说这首诗后,心中惨然,就派人把那名侍妾送到长安,交还赵嘏。

当时,赵嘏刚出潼关,途经横水驿时与侍妾相遇,侍妾抱住赵嘏痛哭失声,经两夜而死,赵嘏就将她葬在了横水北岸。

此后,赵嘏一直思念着这名侍妾,直到临终之时还仿佛看到她就在眼前。

赵嘏死时刚过不惑之年,有《渭南集》传世。

【注讲】①云物:云气的颜色。

古人用云气的颜色占卜吉凶。

曙流:曙光。

汉家宫阙:即唐家宫阙,唐人习惯以汉喻唐。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②雁横塞:大雁在深秋时节飞过北方的边塞。

横:越过。

③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描写篱边紫色的菊花半开,颇显静谧的色彩;水渚之上红莲凋谢,撩动人的愁绪。

④鲈鱼正美不归去: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思念家乡吴中莼菰、鲈鱼的美味,感慨人生贵在适意,何必奔波数千里外以求名位爵禄,于是辞官回乡而去。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

本文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孤独感受。

教学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体会古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对秋天的感受,自然引入《长安晚秋》的学习。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其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模仿例题进行个人分析。

6.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7. 情感体会: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主要意象:霜叶、孤灯、断鸿声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5. 情感表达:孤独、感慨、哀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长安晚秋》,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富有秋意的场景,并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秋天来临,金黄色的叶子如同舞者在空中轻盈旋转,最终归于沉静的大地。

孤雁的鸣叫穿透云层,似乎在向远方诉说它的孤独与坚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如使用更多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晚秋》
主备:王君野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学过了晚唐著名的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二、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三、朗诵:教师范读,学生朗诵。

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2—3分钟)提问2、3名学生。

教师总结——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四、整体感知: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五、内容赏析: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

晨曦初见西半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

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
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请从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从修辞手法来看:用典。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5、思考: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随堂练习: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诗着墨于深秋季节的景物: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作者移情于物,拟物作人,目睹憔悴含愁的枯荷,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菊花,更会忆起“采菊东篱下”的淘渊明,油然而起的归隐三径之心。

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7、作业布置:把《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诵读,体会其中不同的艺术境
界和情感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