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教案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晚秋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之美。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感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安古都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精讲课文:a.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落日”、“孤鸿”、“寒砧”等,并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b. 品味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概括诗歌的意境,如“萧瑟”、“凄清”等。

c. 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并鉴赏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安晚秋》2. 板书内容:a. 意象:落日、孤鸿、寒砧等b. 意境:萧瑟、凄清c. 情感:怀念、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要求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深入鉴赏诗歌?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长安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2. 诗歌意境的概括。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语文》教材第九单元《秋之韵》一节,以《长安晚秋》为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详细内容涉及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同名诗作《长安晚秋》,通过对诗中意象、意境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了解唐代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诗韵,能够正确朗读、背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 通过对《长安晚秋》的学习,拓展学生对唐代文化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长安晚秋》,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长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安晚秋》。

2. 朗读:让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落日”、“孤鸿”、“寒砧”等,解读诗人杜牧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长安晚秋》为例,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对仗、平仄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a. 诗人:杜牧b. 意象:落日、孤鸿、寒砧c. 意境:秋天的凄美、孤独d. 诗韵:平仄、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秋天的某个场景》为题,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

2. 答案示例:秋雨梧桐叶落时,孤灯夜读影参差。

家书抵万金,报国何时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诗韵,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示例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解读《长安晚秋》作为教学内容,应重视其文化背景和诗歌内涵的解读。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长安晚秋》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于《长安晚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熟悉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长安晚秋》,简要介绍唐代文学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

步骤二:阅读与解析(1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长安晚秋》的诗歌文本,要求学生默读并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步骤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为什么《长安晚秋》被认为是描绘唐代繁华和衰败的杰作?2.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有哪些?它们代表了什么意义?步骤四:写作指导(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长安晚秋》作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可以引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同时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进行写作。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短文,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教师带领学生对于彼此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赞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六: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介绍一些与《长安晚秋》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背景或者文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步骤七: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写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独立思考。

教学资源:1. 《长安晚秋》的诗歌文本;2. 阅读材料与写作指导;3. 额外的阅读材料。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和理解《长安晚秋》的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写作的点评,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提升。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赏析《长安晚秋》这首古诗,学习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体会诗人杜牧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的孤独、落寞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以及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6. 练习: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知识点:(1)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

(2)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情感:孤独、落寞、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长安晚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感叹时光荏苒,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意。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1.2.3 学会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长安秋色的热爱和赞美。

1.3.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3.3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2.1.1 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2.1.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1.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2 教学方法2.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来理解诗歌的鉴赏方法。

2.2.3 采用创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长安晚秋的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3.2.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3.2.2 让学生谈谈对朗读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3 讲解3.3.1 讲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3.3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4 讨论3.4.1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3.4.2 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5 创作3.5.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达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3.5.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5.2 长安晚秋的相关图片和音乐。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安晚秋》;(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了解唐代长安的背景知识,感受盛唐气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安晚秋》;(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长安秋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领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激发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了解唐代长安的背景知识,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长安晚秋》,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紫塞”、“雁”、“秋水”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体会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安晚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长安晚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朗读、表达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背诵、翻译和诗歌欣赏的作业,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晚秋》。

诗文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名未就的感慨。

教学时,我们将学习诗文内容,解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背诵《长安晚秋》。

2.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理解。

难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秋天的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进而引入诗文《长安晚秋》。

2. 诗文背诵:让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然后,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 意象分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如“霜重鼓寒”、“月黑雁飞高”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5. 古典诗词鉴赏:以《长安晚秋》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如平仄、韵律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安晚秋杜牧霜重鼓寒月黑雁飞高诗人感慨七、作业设计1. 背诵《长安晚秋》。

2. 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选取一首进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1. 诗文描绘的景色:诗中提到了“霜重鼓寒”、“月黑雁飞高”,这些景色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寒冷和凄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2. 诗人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功名未就的惋惜。

这种情感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反思,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细节解析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理解。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鉴赏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鉴赏诗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主题:感怀往昔,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

(2)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意境:萧瑟、凄凉、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步感知
1.由题,所得信息?(时间、地点)
2.注音、典故
3.了解作者生平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这首诗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4.诵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前三联写了哪些秋色?……(板书写出)想象诗中的画面,选择前三联中的一联,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明确:(飘浮的)云物、(耸入秋空的)宫阙、(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的弄笛人、(紫艳的)篱菊、(凋谢的)红莲)
(明确: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凄凉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2.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这首律诗,通过写诗人秋日登高的望中见闻,表达了羁旅思归的惆怅之情。


3. 诵读全诗,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诗中一个词回答)
(明确:凄凉)
三、句句分析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

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

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

))
(明确:在这一联中,我们还要注意大雁这个意象,这时候是秋天,大雁都在往南飞,诗人此时在长安恰恰又是落榜了,他看到南飞的大雁,不禁想起了自己南方的家,油然而生的羁旅伤感充斥心头。

)【板书:乡思之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中,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纯客观存在的物象,他是融入作者情思的形象。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
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赵嘏两次入长安,两次失意,虽进士及第,有志仕途,但最终仅官居县尉。

这时候的作者又一次在长安落榜,时光过得可真快啊,这么多年却一事无成。

此时的诗人看到篱菊,看到落花想到要归隐,想到韶华易逝就很容易为我们理解了。

人们往往会在出门在外异常痛苦时,想到家。

你们现在还好,等到上了大学,离家特别远的时候,受了委屈就会格外想家。

相反,你在外快活的话,又怎么会想家呢,“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就是个很好打例子。

)【板书:归隐之愿,韶华易逝之感】
4.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用典。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四、写景手法
1.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光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

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

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

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

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

颔联和颈链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

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2.写景特色
(明确:○1、层次分明。

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2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但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3.总结
(明确:赵嘏的《长安晚秋》一诗,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意境深远悠长。

在深秋拂晓、凄清气氛的渲染下,诗人凭高远望,总揽长安全景,沉浸在秋夜将晓时的景致中,忽然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触发了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此时夜色褪尽,紫菊半开、红莲凋零的景象,诗人追忆起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人生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诗句极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味与归隐之不宜迟,写出了羁旅思归的心情。

赵嘏是触景而
生怀乡之情)
五、经典意象回顾
1.雁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所以“秋雁南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回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感伤。

2.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悲凉凄切的音乐。

漂泊困顿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边守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

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

3.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从陶渊明写下这句诗之后,篱菊便成了归隐田园的代名词。

4.落花:在《春江花月夜》中我们就学习过“落花”,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华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