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doc
术后早期肠梗阻33例的诊治体会

术后早期肠梗阻33例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3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3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1~2周内,保守治疗成功27例,肠梗阻缓解时间3~12d,平均7.6d;保守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6例,2例小肠于侧腹膜成角,1例小肠嵌顿于盆底腹膜,1例炎性肠梗阻合并上消化道穿孔,1例减张缝线缝合于小肠壁,1例为内疝形成。
结论:对术后早期肠梗阻应先行1~2周保守治疗,逾期无缓解者再行手术,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治疗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
它也是外科急腹症,但不是一个独立类型,在诊断治疗上仍存在有较大争议;治疗选择是否合理,对患者身体、精神、经济均有很大影响。
现总结我院外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术后早期肠梗阻33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61.3岁,其中大于60岁者11例。
肠梗阻发生于阑尾切除术后6例,腹股沟疝术后2例,直肠癌术后6例,结肠癌术后11例,胆道结石术后8例。
梗阻出现时间为术后第3~11d,平均5.8d。
1.2 临床表现:33例患者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其中3例肠鸣音弱,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结肠均有扩张,发生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后2例,结肠癌术后1例。
余30例患者肠鸣音活跃至亢进,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扩张明显,有液平。
1.3 治疗及结果:33例患者均先试行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低压灌肠、经胃管注入石蜡油、抗炎补液以及胃肠外营养,并且密切观察腹部情况及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变化。
其中保守治愈27例,占81.8%,肠梗阻解除时间3~12d。
中转手术6例,占18.2%,其中2例小肠缝合于侧腹膜成角,1例小肠嵌入盆底腹膜,1例炎性肠梗阻合并上消化道穿孔,1例减张缝线缝合于小肠壁,1例行肠粘连松解、内疝复位术。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3例诊治体会

・
17 ・ 02
.
Me ia nomain S cino eaieS rey De . 0 . l21 N 1 d 2 08 Vo o o v o 2
.
.
.
—
—
—
—
—
—
—
—
—
—
—
—
—
—
.
.
反 弹 , 管恢 复 饮食 后 梗 阻 症 状 未 出现 。病 人 住 院 时 拔 间 1 3 , 均 2 。出 院时营养 状况 改善 , 4~ 1d 平 6d 全部 恢 复正 常饮食 。随 诊 1~3个 月 病 人 症 状 没 有 复 发 。 1
腹部平片提示肠管不 同程度 的积气积液 , 无孤立胀大 的肠袢等典型 的机械性完全性肠梗 阻 x线表现。C T
检查 提示 不 全肠 梗 阻 , 肠壁 广 泛水 肿 、 厚 、 连 , 小 增 粘 肠 腔 内有 积气 积 液 征 象 , 管 扩 张 和 腹 腔 渗 液 。所 有 患 肠
指腹部手术后早期 ( 2周左右 ) 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 、
支持 , 营养 支 持 方 案 : 蛋 白质 热 卡 为 3 非 0—3 cl 5ka /
11 临床资料 . 1 3例患 者 均 为 我 科 自 20 02年 6月 一2 0 0 8年 1 1 月收治的炎性肠梗阻患者 , 其中男 1 例 , 2 ; 1 女 例 年龄 3 6 2~ 7岁 , 平均 4 6岁 。腹部手术类型 : 粘连性肠梗 阻 松解术 4 ; 例 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 3例 ; 外伤性小 肠破裂修补术 1 ; 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术后 2例 ; 胆囊切 除术 1 ; 例 小肠肠管坏死 , 除坏死肠段行端端 吻合 1 切 例; 胃癌根治术 1 。1 例 3例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符合 以 下诊断标准 : ①近期有腹部手术史 , 尤其是反复手术 的 历史 ; ②有明显 的肠梗阻的表现 ; ③查体发现腹部质地 坚韧 ; ④腹部 C T表现为病变 区域肠壁水肿增厚 , 边界 不清 , 没有 高度 扩 张 的肠 管 ; ⑤排 除 机械 性肠 梗 阻 和麻
腹部术后肠梗阻诊治体会

肠 管 问 有 着 广 泛 的 炎 症 、 肿 和 紧 密 粘 水
资料 与 方 法
连, 再手术不 仅不能 有效地 解 除梗 阻 , 反 而会 因剥 离 而损 伤肠 管 , 加 肠管 粗 糙 增
连所致的梗阻 , 具有 多种原 因 , 因肠襻 间
紧 密 粘 连 成 团 或 固 定 于 腹 壁 , 肠 管 变 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窄、 折叠 、 曲 , 响 了肠 管 的蠕 动 或扩 扭 影 张 , 内容物瘀滞 不通 , 肠 然而 单有 粘连不
一
定发生梗阻 , 只有在一定诱 因作用下使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临床症状有腹 痛、 腹胀 、 恶心 、 呕吐 、 烧 、 门停 止排 发 肛 气、 排便 , 主要 体 征 为腹 部 膨 隆, 可见 肠
无绞窄表现 , 查腹胀 轻重程 度不 一 , 体 无
肠 型及 蠕 动 波 , 腹 压 痛 , 明显 固定 点 , 全 无
置的时间缩短 , 粘连形 成便 自然 减少 ; 并 且肠蠕动使肠管不在膨胀 , 不易发 生曲 便 折压 迫。这些 均可 减少早期 粘连 性肠梗 阻的发生 , 术后 可 口服 活血化 淤 的中药 , 以软化粘连 , 使肠 管有一 定 的移动 度 , 亦
P F a的分 泌 , 清 除 机 体 内 自 由 基 , G2 能 从
病人一经 诊 断 即应 予 以下 指 施 : 纠正 ① 水、 电解 质 、 酸碱平衡失调 ; ②补充循环血 量 ; 降低肠 内张力 ; 使用抗 生素 防治 ③ ④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 亦是腹部外 科一个 重要 的问题 。恰 当 的
中西医结合诊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体会

之 温燥 。甘草一味更 能调和诸药 、 冲刺 缓 激 , 胃黏膜 有保 护作用 , 凡妇 女行 经 对 故 不适 、 痛经 、 白带 及一 般性妇 女病 均可 服 用 。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附能使子宫平 香 滑 肌松 弛 , 收缩力 、 张力 减 弱。牛膝 具 肌
有作用 于子 宫平滑 肌镇痛 的作 用 。此 方 恰恰合 乎 调 整经 痛 的病 理 状 况 , 效 确 疗 切, 并且服用方便 , 值得推广 。
治其标 , 缓则治其本 ” 标本兼顾 。 , 祖 国医学认 为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 , 血海有 满盈 而泄溢 , 血变化 急骤 , 病 气 致 因素如 情志所 伤 , 居不 慎或 六淫为害等 起 可乘机 侵入 , 导致 冲任 淤阻或 寒凝 经脉 , 使 气血运行不畅 。胞宫经血流畅受阻 , 以 致不通则 痛 , 或冲 任胞 宫失 于襦养 , 不荣 则痛, 中医以补 虚泻 实为原则 。方 中药 品
讨
论
以当归 、 益母 草 、 官桂 、 附为 主 , 香 有活血 行气解 郁 散 结 之功 , 佐之 延 胡 、 木香 、 郁
金、 山楂核有止痛处 长之 效 , 以牛膝 、I 又 川 断舒筋 和络 以治腰腿酸软 , 以肉豆蔻之 辅 健 胃温 中 , 而又参入沙参苦参 者以解诸药
痛经是“ 闪经而痛 ” 故痛经 的发 生 , , 是致 痛病因 与月经期或其前后 , 机体 内气 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 的内环境相结合 , 导 致气 血运行不畅 , 不通则 痛” 不 荣则 “ 或“ 痛” 。临床 常见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 滞 血 气 瘀, 寒凝胞 咔 , I 湿热下注 , 气血虚弱和肝 肾 不足等 。 痛经辨证 辨 虚实 , 以实证 为多 见 。 可根据痛经发 生 的时 间、 的性 质 、 痛 部位 以及痛的程度 , 结合 月 经 的期 、 、 、 量 色 质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术后炎性肠梗阻53例临床资料。
结果:48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5例行手术治疗,1例出现肠瘘。
结论:采用非手术的综合治疗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手术治疗较易出现并发症,效果欠理想。
标签: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诊治肠梗阻是普外科最常见疾病,其中腹部手术以后,不同时期出现的肠梗阻所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治疗措施亦不一样。
术后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
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3例炎性肠梗阻,治疗效果满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16~81岁,平均49.5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前一次有手术史19例,二次及二次以上手术史占34例。
其中胃小肠手术18例,结肠(含阑尾炎)15例,肝胆胰脾手术11例,其他(包括妇科、腹膜后肿瘤等)9例。
1.2 临床表现53例中,16例血红蛋白低于100 g/L,23例白蛋白低于60 g/L,营养不良32例,脱水电解质紊乱17例,酸碱失衡9例。
发生于1周内17例,1~2周21例,2~3周12例,大于3周3例。
其中出现恶心、呕吐者38例(71%),出现腹胀者50例(94%),出现腹痛者35例(66%),出现肛门停止排气者51例(96%)。
1.3 治疗方法本组5例因诊断为粘连性梗阻采取了剖腹探查手术。
其他48例均采取保守治疗:持续胃肠减压,中心静脉营养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白蛋白、血浆增加胶体渗透压,同时应用小量利尿剂及激素减轻肠壁水肿,应用抗生素以及胃肠动力药物。
24例较重患者应用生长抑素,应用缓解汤灌肠并少量+胃管注入,腹部热敷。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腹痛 、 吐等症状 , 呕 影像 学检查存 在肠梗 阻证 据。 术后 早期肠 . 梗阻作为机械性肠梗阻 的特殊类型 , 在肠梗阻 的治 疗 中具有重 要地位。本文总结 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 阻的类型及诊 治 , 出 得 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 报告如下 。
3 讨论
腹 部 早 期 肠梗 阻发 生 的 时 间 多 在 4周 内 。本 组 2 7例 患 者
的发病时问为术后 4~ 0d 3 。其 中约 1 %的病 因为 内疝 、 l 肠袢
粘 连 扭 转 、 连 带 压 迫 等 机 械 性 因 素 , 般 发 生 在 术 后 7~ 0 粘 一 3
腔 引流 术 5例 , 破 裂 行 脾 切 除 术 2例 , 绞 窄 行 肠 段 切 除 3 2例 ; 曾行择 期手术 者 1 , 3例 胆 囊切除加“ ” T 形管 引流术 5例 , 结肠癌根治术 4例 , 胃癌根 治术
4例 。
E IB PS O的治疗包括禁食 、 持续有效 的胃肠减压 、 胃肠外 全 营养 , 生长抑素和糖皮质激素 的应用 , 有效使用抗生 素 , 中医辨 证施治等 。本组资料 中有 1 例早 期炎 性肠梗 阻 , 由于我们
线 证 实 为 机 械 性 肠 梗 阻 。 本 组 资 料 中有 3例 为 早 期 机 械 性 肠 梗 阻。
1 临床 资料
我院从 20 0 0年 1月 自 20 0 7年 l 2月 , 收 治 2 共 7例 术 后 早
期肠梗阻患者 , 中男 l , 9例 , 其 8例 女 年龄 l 8 2~ 3岁 。曾行 急 诊手术者 1 , 中腹部刀伤 2例 , 4例 其 阑尾穿孔行 阑尾切除加腹
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治体会

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38例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例出现肛瘘,3月后行肠切除吻合后痊愈,1例术后4d行了剖腹探查粘连松解手术后恢复,1例15d后出现肠梗阻行了剖腹探查小肠内排列术,3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中药辅助治疗不失为一种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大多数术后早期肠梗阻是可经保守治疗痊愈。
【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治疗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
术后早期肠梗阻,术后早期有多长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最好是14天[2]。
目前,对治疗方法及手术的时机尚无统一标准,且手术后可再发生粘连,梗阻。
我院自从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腹腔手术后早期肠梗阻38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5~73岁,年均44岁。
本组阑尾炎切除术后18例,胆道手术15例,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3例,肠部分切除2例,术后发病最早3d,最长2个半月,就诊距发病时间2~15h。
本组临床表现均有腹痛、腹胀,有恶心,呕吐者30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2例,发热10例,肠型8例,腹肌紧张10例,腹部压痛33例。
肠鸣音亢进8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0例,白细胞计数>10×109/L者18例。
本组行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38例,见多数液平及胀气肠襻36例,B型超声波检查6例,发现肠梗阻征象2例。
1.2 诊断依据近期腹部手术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体检发现肠梗阻体征,腹部X线摄片、B型超声、CT检查示肠梗阻。
1.3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3例,其中单纯粘连松解1例,肠切除吻合1例,小肠内排术1例。
非手术治疗35例。
经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广谱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后痊愈。
3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诊疗体会

3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诊疗体会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2010年8月,33例因腹部各种手术治疗后发生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处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均以胃肠外营养、胃肠减压、抗感染、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出院,3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再次行手术治疗。
治疗时间平均为6.5 d,最长20 d。
结论:早预防、勤观察、早发现是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前提;有效的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及生长抑素的应用是保守治疗的关键,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肠梗阻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标签: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保守治疗;体会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为炎性肠梗阻,临床上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判断是否存在机械性梗阻因素及如何掌握手术指征。
现将本科2001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3例术后肠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01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3例术后肠梗阻患者,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0~75岁,平均54岁。
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8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2例,胆石症术后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小肠部分切除术后8例。
发病最早术后3 d,最迟术后2周。
1.2 临床表现与正常机械性肠梗阻基本相同,主要症状:恶心、呕吐8例,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7例。
查体:腹部有固定的压痛5例,满腹膨隆、对称性腹胀、无肠型或蠕动波伴轻压痛5例,可扪及压痛性包块5例。
13例肠鸣音亢进,20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3例均行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25例见肠腔积气,11例可见气液平面,5例可见隆起肠襻。
有6例患者彩超显示腹腔少量积液,20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提示肠梗阻,局限性小肠壁增厚、粘连、肠管积液。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一经确诊立即禁食、禁饮,常规持续胃肠减压,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关键词】肠梗阻;早期;术后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 d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存在肠梗阻证据。
术后早期肠梗阻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的特殊类型,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总结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类型及诊治,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从2000年1月自2007年12月,共收治2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2~83岁。
曾行急诊手术者14例,其中腹部刀伤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5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2例,肠绞窄行肠段切除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2例;曾行择期手术者13例,胆囊切除加“T”形管引流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4例,胃癌根治术4例。
2方法与结果23例经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糖皮质激素、中药管饲等治疗后痊愈;3例行再次手术,1例为内疝,1例为肠袢团块粘连并扭转,1例为粘连带压迫,均经再次手术后痊愈;1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26 d后好转。
3讨论腹部早期肠梗阻发生的时间多在4周内。
本组27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4~30 d。
其中约11的病因为内疝、肠袢粘连扭转、粘连带压迫等机械性因素,一般发生在术后7~30 d,这部分病人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约8为麻痹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4~7 d;81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9~15 d。
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表现可分为炎性、麻痹性和机械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
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或无腹痛。
虽有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
X线片发现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气。
本组资料中22例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的致病机理是交感神经兴奋而致肠壁肌肉瘫痪,肠管失去蠕动能力,以致无力使肠内容物向下运行。
病因多为感染、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为全腹胀、呕吐(内容物无大便),可有腹膜炎体征[2]。
X线表现为全胃肠道扩张积气,无机械性梗阻的证据。
本组资料中2例腹部刀伤行探查术后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早期机械性肠梗阻多为术后内疝、肠扭转、早期粘连索带压迫等因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其诊断应具备两个条件①术后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体征;②经手术或X线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
本组资料中有3例为早期机械性肠梗阻。
EPISBO的治疗包括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效使用抗生素,中医辨证施治等[]。
本组资料中有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由于我们未充分认识而于术后第13天再次行开腹手术探查,见腹腔中有中量纤维素性渗出,小肠广泛粘连,肠壁肿胀、增厚呈冰冻状,因无法分离松解而关腹,再经保守治疗26 d后康复出院。
麻痹性肠梗阻应积极去除病因,对症治疗。
本组资料中2例腹部刀伤患者剖腹探查术后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诱因为腹膜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指征有出现绞窄或有绞窄的可能,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肠梗阻长期不缓解或反复发作[3]。
第二次手术应尽量简捷,常用的方式有压迫粘连带的松解,切除绞窄坏死肠段,内疝的复位、修补等。
对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可能再次发生梗阻的病例,应加行较简便的肠排列术。
本组资料中有1例阑尾穿孔术后,因粘连带的压迫而致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在二次手术中见严重的多处肠袢粘连,松解粘连后加行了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的肠排列术,术后6 d患者肠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1]李幼生,黎介寿. 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39. [2]张启瑜. 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3-374. [3]李毅.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45-46. [4]朱维铭,李宁,黎介寿,等.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