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3 波动理论概述
2024年大学物理波动课件

大学物理波动课件引言波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包括声波、电磁波、机械波等。
本文旨在介绍大学物理中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方程、波动特性以及波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波动知识。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1.1波的定义波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它是由振源产生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波可以分为两大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如声波和水波;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光波和无线电波。
1.2波的参数波的参数包括波长、波速、频率和振幅。
波长是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波速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v表示;频率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完整波的个数,通常用f表示;振幅是波的振动幅度,即波的最大偏离度。
二、波动方程2.1机械波方程机械波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y=Asin(2πft2πx/λ+φ)其中,y表示介质中某一点的位移,A表示振幅,f表示频率,λ表示波长,x表示该点距离振源的距离,φ表示初相位。
2.2电磁波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E=E0sin(2πft2πx/λ+φ)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E0表示振幅,其他参数与机械波方程相同。
三、波动特性3.1干涉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它们的振动叠加产生的现象。
当两个波峰相遇时,振动加强;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减弱。
干涉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
3.2衍射衍射是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如光栅、声呐等。
3.3折射折射是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折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如透镜、棱镜等。
3.4反射反射是指波遇到界面时,部分能量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如镜子、回声等。
四、波动应用4.1声学领域波动在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利用。
高三物理波动知识点

高三物理波动知识点波动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涉及到光、声音等众多领域。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掌握波动知识点对于备战高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物理波动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复习和掌握相关概念。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是指物质或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波的传播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类型。
机械波是指需要通过介质传播的波,如水波、声波等。
而电磁波则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二、波的特性1. 波长(λ):波长是指波的一个周期所包含的空间距离,通常用λ表示,单位为米(m)。
2. 频率(f):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通常用f表示,单位为赫兹(Hz)。
3. 波速(v):波速是指波传播的速度,通常用v表示,单位为米每秒(m/s)。
根据波动方程v = f × λ,我们可以计算波的速度。
三、波动的传播波动的传播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1. 纵波:纵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
例如声波就是一种纵波,它的波动方向和声音传播方向一致。
2. 横波:横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例如光波就是一种横波,它的波动方向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
四、波的干涉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后产生的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类型。
1. 构造干涉:当两个同频率、相位相同的波相遇时,它们会叠加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振幅区域,这种干涉称为构造干涉。
2. 破坏干涉:当两个同频率、相位相反的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抵消,形成干涉消光的现象,这种干涉称为破坏干涉。
五、波的衍射波的衍射是指波在通过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波的衍射现象是波动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1. 衍射现象:波在通过有限孔径时,会发生波前的扩散现象,形成衍射图样。
2. 衍射条件:波的衍射需要满足波的波长和障碍物尺寸相当的条件。
六、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反射是指波在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反弹的现象,而折射是指波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波动理论

波面 波 线
平面波
球面波
●在 固体中
G-介质切变模量 Y-介质杨氏模量
4.波长和频率 ● 一个完整波的长度,称为波长.
● 波传过一个波长的时间,叫作波的周期 ● 周期的倒数称为频率.
● 正常人耳的听觉范围: 20 < ν < 20000 Hz I下 < I < I上
人的耳朵对空气中 1 kHz 的声音:
声阈
------闻阈 ------痛阈
3. 声强级(sound intensity level) 由于可闻声强的数量级相差悬殊,通常用声强级来描述声强的强弱。规定声强 I0=10-12 瓦/米 2 作为测定声强的标准
一维驻
二维驻
· 驻波的特点
①振幅:各处不等大,出现了波腹(振幅最大处)和波节(振幅最小处)。相邻波节间距 λ/2,测波节间距可得行 波波长。
波腹的位置:
波节的位置为: ②相位:相位中没有 x 坐标,故没有了相位的传播。驻波是分段的振动。相邻段振动相位相反
· 驻波的能量
讨论:· 在波节处相对形变最大,势能最大;在波腹处相对形变最小,势能最小。势能集中在波节。
· 当各质点回到平衡位置时,全部势能为零;动能最大。动能集中在波腹。 · 能量从波腹传到波节,又从波节传到波腹,往复循环,能量不被传播。它是媒质的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稳定态。
8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有赖于波源或观察者运动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约定:
(1)波源不动,观察者以速度相对于介质运动
vS = 0 , vR ≠ 0,
大学物理中的波动与振动

大学物理中的波动与振动波动和振动是大学物理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和现象。
在本文中,将以波动和振动为主题,深入探讨其相关理论和应用。
1. 波动的概念和特征波动是指一种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量的周期性变化。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1 频率和周期波动的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波动重复出现的次数,用赫兹(Hz)来表示。
而周期则是指波动完成一次完整振动所需要的时间。
频率和周期之间存在着倒数的关系,即频率 = 1/周期。
1.2 波长和振幅波长是指波动中相邻两个相位相同的点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振幅则是波动中物理量变化的最大值。
1.3 传播速度波动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空气中的声波传播速度约为343m/s,而在真空中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为光速。
2. 波动理论的应用波动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
2.1 声学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的分子之间的振动传播。
声学研究声波的传播、共振和声音的产生原理等。
它不仅应用于音乐、语言等艺术领域,也广泛应用于声纳、超声波医学成像等技术中。
2.2 光学光是一种电磁波,是波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干涉等现象,也包括光的成像原理和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
光学在光通信、激光技术、光学仪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2.3 电磁波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现象。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很广,包括了射频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电磁波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电视、无线通信、微波炉、医疗影像等多个领域。
3. 振动的概念和应用振动是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的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3.1 频率和周期振动的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振动重复出现的次数,用赫兹(Hz)来表示。
周期则是指振动完成一次完整往复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3.2 阻尼和共振振动中存在着阻尼和共振的现象。
阻尼是指振动受到外界阻力的影响而逐渐减小或停止,共振是指在某个特定频率下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波动力学原理

波动力学原理波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波的传播和波的性质。
它是基于波的运动规律,旨在解释波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包括波动方程、波的传播和干涉等。
一、波动方程波动方程是描述波的传播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在经典波动力学中,最常见的波动方程是一维波动方程,即描述沿一条直线传播的波的行为。
波动方程可以写作:∂²ψ/∂x² = (1/v²) ∂²ψ/∂t²其中,ψ表示波函数,x表示空间坐标,t表示时间坐标,v表示波速。
这个方程说明波函数对时间和空间的二阶导数之间有一定关系。
二、波的传播波动力学原理涉及波的传播行为。
波的传播的基本原理是波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递,如水波在水面传播、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等。
波动力学原理可以从经典的波动方程出发,进一步说明波的传播行为。
波动方程可以通过偏微分方程求解,得到波函数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三、波的性质波动力学原理还涉及波的一些基本性质。
其中,波长、频率和振幅是波的重要参数。
波长(λ)表示波的一个完整波动所占据的空间距离。
频率(f)表示单位时间内波动的周期数。
振幅(A)表示波的最大偏离程度。
此外,波动力学还涉及波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相互叠加形成的干涉图样。
衍射是指波穿过一个孔或绕过一个障碍物后发生的弯曲现象。
四、光波和声波光波和声波是波动力学研究的两个主要类型波动。
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传播速度非常快。
声波是机械波的一种,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光波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光学通信、激光技术等。
声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声音的传播、音乐的演奏等。
五、量子力学中的波动力学除了经典波动力学,量子力学中也存在波动力学的概念。
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性体现在粒子的行为上,可以通过波函数来描述。
波动力学的量子化理论由德布罗意提出,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它说明微观粒子在运动时具有波动性质,并表现为波动方程的解。
波动理论

其他分析方法
(1)用两种指数来确定整体走势
著名的道琼斯混合指数是由20种铁路,30种工业和15种公共事业三部分组成的。据历史的经验,其中工业和 铁路两种分类指数数据有代表性。因此,在判断走势时,道氏理论更注重于分析铁路和工业两种指数的变动。其 中任何单纯一种指数所显示的变动都不能作为断定趋势上有效反转的信号。
(1)多头市场,也称之为主要上升趋势。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货期。在这个阶段中,一些 有远见的投资人觉察到虽然是处于不景气的阶段,但却即将会有所转变。因此,买进那些没有信心,不顾血本抛 售的股票,然后,在卖出数量减少时逐渐地提高买进的价格。事实上,此时市场氛围通常是悲观的。一般的群众 非常憎恨股票市场以至于完全离开了股票市场。此时,交易数量是适度的。但是在弹升时短期变动便开始增大了。 第二个阶段是十分稳定的上升和增多的交易量,此时企业景气的趋势上升和公司盈余的增加吸引了大众的注意。 在这个阶段,使用技术性分析的交易通常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最后,第三个阶段出现了。此时,整个交易沸腾 了。
(2)据成交量判断趋势的变化
成交量会随着主要的趋势而变化。因此,据成交量也可以对主要趋势做出一个判断。通常,在多头市场,价 位上升,成交量增加;价位下跌,成交量减少。在空头市场,当价格滑落时,成交量增加;在反弹时,成交量减 少。当然,这条规则有时也有例外。因此正确的结论只据几天的成交量是很难下的,只有在持续一段时间的整个 交易的分析中才能够做出。在道氏理论中,为了判定市场的趋势,最终结论性信号只由价位的变动产生。成产量 仅仅是在一些有疑问的情况下提供解释的参考。
(2)波动理论每次都要两种指数互相确认,这样做已经慢了半拍,走失了最好的入货和出货机会。
(3)波动理论对选股没有帮助。
物理学中的波动光学原理

物理学中的波动光学原理波动光学原理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波动性质。
在物理学中,光的波动性质是研究光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从牛顿光学和戈斯桥实验中逐渐形成的。
波动光学原理由波动理论和光学理论组成,它涉及到波动现象、干涉、衍射、折射、反射等多个领域,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波动理论波动理论是指对于一些自然现象中体现出波动性质的物理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在波动理论中,一般会用到波长、频率、振幅等概念来描述波的特征。
在光学中,我们可以用波长来描述光的颜色,用频率来描述光的亮度,用振幅来描述光的强度。
除此之外,波动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光学现象,如雾虹、色散等等。
二、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1.光的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指多个光波在同一时刻、同一地方相遇并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干涉现象中,颜色、强度、方向等多种因素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波动光学理论的基础之一。
干涉现象很容易发生,如在咖啡中加入一些奶泡,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光相互干涉形成彩虹色的泡沫。
2.光的衍射现象衍射现象是指光线经过物体缝隙或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光波向周围散发、弯曲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振动和扰动产生的。
光的衍射现象广泛存在于物理和生活中,它是波动光学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
3.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是指光通过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受到光的波长、方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光线变化方向的现象。
折射现象常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交界处,如阳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就是折射现象的典型例子。
4.光的反射现象反射现象是指光线在表面反射后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反射现象中,光线发生反射会改变其方向,但不会发生任何变色等变化。
反射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如我们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影像,就是由于反射而产生的。
三、结语波动光学原理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波动光学原理是复杂而广泛的,它包含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但正是由于波动光学原理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对光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物理学中的波动理论

物理学中的波动理论引言:波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水波到光波,从声波到地震波,波动理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中的波动理论,包括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的传播和干涉、波动的量子性以及波动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是指能量或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波动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类。
机械波是指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如水波和声波;而电磁波是指无需介质传播的波动,如光波和无线电波。
波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振幅、周期、频率和波长等。
二、波动的传播和干涉波动的传播是指波动在空间中的传递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波动会遵循一定的传播规律,如光的直线传播和声音的球面传播。
波动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动相遇时产生的相互作用现象。
干涉可以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形式,构造干涉会增强波动的振幅,而破坏干涉则会减弱或抵消波动的振幅。
三、波动的量子性波动的量子性是指波动在微观尺度下表现出粒子性质的现象。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光波和物质波都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离散的能量量子组成的。
这些能量量子被称为光子和波粒子,它们具有能量和动量,并且遵循波粒二象性原理。
波动的量子性在解释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实验现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波动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波动理论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学是波动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和激光器等都是基于波动理论的原理设计和制造的。
此外,声学和地震学也是波动理论的应用领域,它们在医学、地质勘探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波动方程等理论也为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结论:波动理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波动的基本概念、传播和干涉、量子性以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波动理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波动现象,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中。
波动理论的深入研究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退时在GDP下降中 衰退时在GDP下降中 GDP 所占的份额(%) 所占的份额(%) 15.6 11.2 9.1 20.9 11.7 40.6 -12.3 3.3
中国GDP的需求构成,2003年
波动与趋势的变动
问题: A B 波动? 趋势的变动? 新凯恩斯主义: 波动主要是对平衡增长路径的偏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波动主要是趋势的变动所造成的。 (有关经济波动的两种新理论) Y B 趋势1 A t 趋势2
上式等价于∶ 1 1 1 −ρ = e Et ,1 + rt +1 ) Et [1 + rt +1 ] + Cov ( ct ct +1 ct +1 结论∶两期消费的替代不仅取决于将来消费的边际效 用的预期和报酬率的预期,也取决于两者的相互作 用。
五年内把通货膨胀率降低10%时 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总失业成本=2%+2%+2%+2%+2%=10% (过度失业的累积) 存在多条路径,但总失业成本相同。 新古典学派、新凯恩斯学派的质疑
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Lucas和Sargent
π t = π e − α (ut − un )
如果政府可信度高,人们的预期也会改变。 特殊情形: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通胀也能 降低。(货币中性说在短期也成立) 建议:政策的可信度;快捷的反通胀。
四、AS-AD模型应用例:治理通胀
分析治理通胀代价的工具(美国例) 奥肯定理 ut − ut −1 = − 0.4( g yt − 3%) 菲利普斯曲线 π t − π t −1 = − α (ut − un ) 总需求关系 gyt = gmt − πt
五年内把通货膨胀率降低10%时 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三)传统K’s封闭的AD=AS模型
总结
K’s假定价格调整不完全性的存在来解释总供 给。 凯恩斯理论没有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总供给 模型。 新凯恩主义经济学努力解释为什么调整不完 全。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假定了完全性调整,没有 考虑名义扰动。
四、AS-AD模型应用例:治理通胀
治理通货膨胀 政策手段:紧缩性货币政策 短期效果:A---A’ 长期效果: A---A’’ 问题:治理通胀 的代价=?
t期中单位家庭成员的消费的边际效用∶
e
− ρt
1 N t ( )( ) H ct
N t +1 1 ( )( ) H ct +1
t+1期中单位家庭成员的消费的边际效用∶
e
− ρ ( t +1)
t期中单位家庭成员的消费减少△c时, 效用减少∶
e
− ρt
N t ∆c ( )( ) H ct
此时,t+1期中单位家庭成员的消费增加为
e
− ρt
Nt 1 ( )( ) w t ∆ l H ct
最优状态时两者相等,可得:
ct wt = b 1 − lt
(四)简化模型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特殊情况 真实经济模型为线性函数和对数线性函数的 混合,无法求出其解析解。 对应办法∶数值解、简化模型(可求解析解)。 简化 去掉政府、(每期)折旧率100%。
[
]
c1 +
依据L氏函数的一阶条件可得∶
1+ r
c2 = w1l1 +
1+ r
w2l2
1 − l1 = 1 − l2 e
− ρ
1 w2 (1 + r ) w 1
结论∶劳动的跨期供给会对相对工资及利率的变化做出反应。 (就业或产出的波动是对利率或相对工资的变动做出的反应)
2. 不确定条件下家庭效用最优化 问题:现在消费和将来消费的选择 原则∶若减少现期消费用于下期消费时可以产生更 多的效用的话,则减少现期消费直至两者边际效用 相等为止。
此时,资本折旧和真实利率分别为
K t +1 = K t + I t − δK t = I t = Yt − Ct = stYt
At L t rt = α K t
1− α
Yt −1 = α −1 Kt
(求解过程略)
(五)RBC模型中波动的传导机制
要点:跨期替代 图(略)
反通胀的计划
Year
0
1
2
3
4
5
6
7
8
通胀率 (%)
14 6 3 17
12 8 −2 10
10 8 3 13
8 8 3 11
6 8 3 9
4 8 3 7
4 6 8 12
4 6 3 7
4 6 3 7
失业率 (%) 产出增长率 (%) 名义货币增长率 (%)
五年内把通货膨胀率降低10%时 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优点∶简化分析、突出某些总量的。 缺点∶无微观基础 。(不能进行社会福利分析、不能正 确评价政策变化的效果)
(一)传统凯恩斯波动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概述 四个市场∶商品、货币、劳动、债券。 三大内容∶45度线分析、IS=LM分析、AD=AS分析
AD=AS分析 IS=LM分析 45度线分析 分析对象 需 结 构 调整变量 Y i 供 求 给 商品市场 YD=C(Y)+I YS=Y 宏观数量调整 货币市场 MD=L(Y,i) MS=M/p(常数) 价格调整 劳动市场 ND=ND(w/p) w=w0(常数) 价格调整 shortside原理 w
3. 消费和劳动之间的替代 问题:选择当期劳动和当期的消费,或消费与休闲 原则∶最优化时,劳动供给的增加所带来的效用变 化与消费增加带来的效用变化的净值为零。
t期中单位家庭成员的劳动供给增加△l时效用减少∶
e
− ρt
(同期中)收入的增加为wt△l,消费带来的效用增加为∶
Nt b ( )( )∆l H 1 − lt
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扰动的来源:
①来源于技术冲击或政府购买冲击等实物经济 变量。(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②来源于货币或价格等名义变量的冲击。 (凯恩斯理论、名义价格调整的不完全性)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C-K模型+修正 ①政府购买和技术进步中分别加入了random因素。 ②效用函数中引入了休闲变量。 (效用不仅取决于消费量也取决于工作量)
趋势与波动 (横轴GDP的对数)
波动:对趋势 增长趋势2 的偏离
增长趋势1
变量的波动幅度
消 耐用品 非耐用品 费 服务 投 居民投资 非居民投资 非居民投资 资 存货 净出口 政府购买
通常在GDP中所占 通常在GDP中所占 GDP 的份额(%) 的份额(%) 8.4 25.8 29.5 4.7 10.7 0.7 -0.4 20.6
e (1 + rt +1 )∆c
效用增加(在t期看来效用增加的预期值)∶
−n
− ρ ( t +1) N t +1 − n 1 E t e ( )e (1 + rt +1 ) ∆ c H c t +1
两者相等可得∶ 1
ct
=e
−ρ
1 Et (1 + rt +1 ) c t +1
新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Fisher和Taylor
名义刚性的存在,即使政策可信以及考虑预期,快速 的反通胀政策会引发高失业率。
建议:缓慢的、可信的政策会降低政策成本。
OECD国家的反通胀的经历
Laurence Ball分析了19个OECD国家,65次 反通胀的经历,其结论: 反通胀政策一般都会导致一段时期失业率 升高; 快速反通胀伴随较小的牺牲比率。 工资合同期较短的国家里牺牲比率较小。
(二)基本假定
1. 生产函数(C-D型) Yt=Ktα(AtLt) 1-α , 0< α <1 2. 技术进步At − ~
ln At = A+ gt + At
~
其中At = ρ A At −1 + ε A,t , − 1 < ρ A < 1 εA=white noise(彼此不相关、平均值为0的扰动)
波动理论概述
王 飞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一、概述
主要内容
波动理论概述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凯恩斯波动理论
一、概述
增长趋势和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理论∶长期、增长趋势。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变量 经济周期:扩张、衰退、收缩、复苏。 变量:顺周期变量(耐用品、非耐用品、价格、长期利率) 逆周期变量(库存、失业率、破产) 无周期变量(出口、政府购买)
ln N t = N + nt
−
∞
(三)家庭的行为
引入休闲、技术和政府购买的随机扰动会对家庭行为产生影响。
1. 劳动力的跨期供给
假定∶家庭寿命为2期, 没有初期财富,家庭成员为1人 −ρ 效用∶ U = ln c1 + b ln(1 − l1 ) + e ln c2 + b ln(1 − l2 ) 1 1 预算约束∶
三、K’s波动理论
波动的根本原因∶名义变量的粘性(刚性)
名义变量:价格(物价、货币工资)
波动的传导机制
冲击 价格的粘性 需求的变化 产出、就业波动 其中冲击可为∶ 名义冲击(货币供给、物价) 真实冲击(政府购买、投资、技术)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跨期替代机制、供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