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三磊

合集下载

基于生态恢复的湿地景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汉中市区段汉江湿地系统开发建设的设想

基于生态恢复的湿地景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汉中市区段汉江湿地系统开发建设的设想
园 林 , 0 1, 2 : 6 2 . 2 0 ( ) 2 - 8
统一 旦 被破 坏 , 要恢 复则 是一 个漫 长 的过程 , 而在 河 道 内静水 区、 屿 及 滨 河 地带 种 植 植 物 可缩 短 洲
这 一过 程 。
首 先 , 阔水 面 中 洲 屿 的重 建 和 堤 岸 湿 地 过 宽 渡带 的重建 。小 岛 与 洲 屿 , 些深 水 区动 植 物生 这 存 基 地 , 去在 河 道 资 源 沙 石过 分 开 采 造 成 的破 过 坏, 蓄水 后 全部 河 堤全部 硬 化 , 水 与河堤 问淹 没 深
泛, 差异 显 著 , 有 一个 统一 的定 义 。《 地 公约 》 没 湿 认 为 :湿地是指 天然或人 工 的/ 久性或 暂时性 的 “ 永 沼泽地 、 泥炭地 和水域 , 蓄有静止 或流动 、 淡水或咸 水水 体 , 包括低 潮 时水深 浅 于 61 的海 水 区” I T 。按
工作 , “ 对 南水 北 调” 良好 水 质 提 供 保 障 。2 0 的 07
[ ] 金巍 霞. 3 建造功能性 湿地 的开拓性 技 术[] 中国 园 J.
林 , 0 5, 1 ) 5 1 . 2 0 (0 :-1
[ ] 王瑞山. 国湿地 系统现状 、 4 我 问题及对 策[] 资源科 J.
学 , 0 0, 1 9 1 . 2 0 ( ):- 3


缓 流 环 境 中 , 静水 湖 泊 、 住 小 区 的 景 观 水 体 如 居
等 。② 浮水 植 物 有 睡 莲 、 眼 莲 、 藻 、 菜 、 风 大 荇 水
鳖、 田字 萍 等 。③挺水 植 物有荷 花 、 千屈 菜 、 菖蒲 、 黄 菖蒲 、 水葱 、 力花 、 鱼草 、 叶芦竹 、 蒲 、 再 梭 花 香 泽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襄政办函〔2019〕76号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襄政办函〔2019〕76号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襄政办函〔2019〕7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12月23日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9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林湿发〔2017〕150号)、《湖北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7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湿地公园是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从襄阳市崔家营汉江大坝至襄荆高速公路大桥之间,汉江大堤及鱼梁洲南岸之内,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规划段汉江中心线长度约23.14公里,面积3894.25公顷。

第三条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湿地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应当突出湿地保护和恢复、宣传教育与监测,并兼顾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市政府应当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恢复、科普、生态旅游等工作。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三磊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三磊

谷之城・水之源・天作生境———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一个国土水利调配的战略源点一个回归生态文明的典范之园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生机之地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湿地之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战略地位“江河淮汉”,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是中国大陆的最主要水系,其中汉江年径流量堪比黄河,而汉水的水质在所有四大水系中为最优。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战略水利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供水线路,分别将长江、汉水的南方优质水源供给北京及北部河流。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在国家水利资源调配的生态战略地位上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于水质最优,对未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饮用水质可持续性战略具有重大影响,而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将成为这一重大生态战略的有效保障。

丹江口水库自有“中国水塔”之称,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中线工程开通会对汉江流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汉江中下游水量及水质将有一定程度影响,如何面对水量减少,水质受损等一系列挑战,也是本次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方案竞赛的一大议题。

生态文明的回归原始蛮荒时代:几万年前,原始聚落远离河流以防水涣河流自然泛滥;农耕文明发端:约五千年前,神农尝植五谷,农耕定居的开始,农耕对灌溉之需趋近河流;封建士大夫时代:几千年前,封建士大夫怡情自然,苑囿与自然相结合,江河湖塘成为诗人咏唱的主题;现代工业文明:近百年前,城市临水而建,江河被齐整的河堤束缚,河流成为自然资源的采掘地和污水的排放地,农田和江河难以形成自然有效的联系;生态文明的回归:二十一世纪强调城市与水的和谐而生,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亲水与利水的重回之地,农耕乡土依靠生态系统的复建而得到复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回归,是乡土文化社会的回归,是解决人与资源共生发展的唯一途径!五大目标的整合生态湿地——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恢复、栖息地保育、蓄水灌溉系统、河堤修整、水质净化工程;农业——五谷农业有机蔬菜庄园、生态渔业养殖、花卉药材基地、茶果林业;文化——三元文化交汇、神农文化发源地、汉江民俗文化;旅游——生态科普教育、历史景点文化、农业休闲观光、野外拓展训练;商业——公园配套服务、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故道水城餐饮休闲、故道水城购物娱乐;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对比众多已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战略地位尤显重要,另外依据公园内的资源现况,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具备更加复合化的目标总体定位;生态目标是根本,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复建、公园循环稳定的水系统建设,以及防洪、防旱等综合生态目标意义重大;农业与文化是特色,原生的农耕乡土化社会以及源远流长的谷城多元文化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特征;旅游与商业是保障,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需要生态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引入人的活动,适量的旅游与商业休闲开发将给汉江湿地公园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优化工业布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利用效率 。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工业技术 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工 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业发展
总结词
文化、环保、特色
保护生态环境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
挖掘汉江沿岸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2023-10-27
目录
• 规划背景 • 总体规划 • 产业发展规划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支撑保障措施
01 规划背景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
汉江生态经济带覆盖范围广, 包括多个城市和地区。
汉江生态经济带拥有丰富的自 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等。
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人口和经济 规模不断增长,对区域经济发
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内的生态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项 目,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排污权交易政策
推行排污权交易政策,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减少 污染物排放。
资金保障措施
政府投入
加大各级政府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投入 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建设 与运营。
社会资本引入
总结词
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加强生态旅游开发。
详细描述
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05 支撑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措施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资金补助、 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生态补偿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税收优惠政策

襄阳欲建设”城市之肾”---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襄阳欲建设”城市之肾”---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襄阳欲建设”城市之肾”---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东至崔家营水库坝址、西至襄阳汉江四桥、南临襄城区、北靠樊城区,规划段汉江长约23.14km,规划总面积3894.25公顷,湿地面积3178.66公顷。

公园内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形成了以永久性河流湿地为主,以洪泛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少量人工湿地和山地森林为补充的复合生态系统。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域。

分期规划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期限为8年,即2013年~2020年,分二期进行建设,一期为2013年~2015年,二期为2016年~2020年。

1.一期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全面启动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成立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开展科普宣教工程,实施项目区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加强保护管理能力的建设,开展监测项目,初步构建湿地公园保护恢复与监测体系;开展部分合理利用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无名洲、鹞子洲以及鱼梁洲生态岛的水鸟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开展水质和水系、湿地植被保护,进行宣教中心和科研监测中心建设工程,开展监测活动与湿地宣传项目,扩大汉江月亮湾合理利用区旅游项目的影响力。

2.二期发展规划建设目标:继续进行无名洲、鹞子洲以及鱼梁洲生态岛的湿地植被恢复工程,完成项目区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进行水岸保护工程建设,建设湿地植物园,加快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进行保护和科研宣教工作,构建成熟完善的科研宣教项目。

功能分区一、湿地保育区包括汉江襄阳段大部分水域,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52.42%。

湿地保育区是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典型性和完好性的代表区域,仅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湿地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监测、水体污染控制、水质监测等。

二、生态恢复区包括汉江五桥到崔家营枢纽之间的水域和老龙洲,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38.93%。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分析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分析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1 总则1.1 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

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 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 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1.5.2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 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策略研究发表时间:2017-09-11T15:42:15.7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王灵艳[导读] 摘要: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了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独特优势:汉江流域水量丰沛,交通区位优良,湿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但也面临着湿地退化、污染等问题。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摘要: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了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独特优势:汉江流域水量丰沛,交通区位优良,湿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但也面临着湿地退化、污染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湿地发展战略,提出了襄阳汉江湿地保护措施,以实现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襄阳汉江;SWOT分析;湿地保护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开展湿地公园建设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为人类以及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

湿地公园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襄阳市乃至湖北省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快湿地保护工作,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通过应用SWOT分析法,对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具备的优势(Strength)、存在的劣势(Weakness)及所处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其保护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1 湿地公园概况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汉江中游城区段,东至崔家营水库坝址、西至襄阳汉江四桥、南临襄城区、北靠樊城区,规划段汉江长约23.14km,面积3894.25hm2。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3′~112°12′,北纬31°57′~32°02′。

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置图据调查统计,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41种,隶属于72科182属,共有脊椎动物27目63科136属184种。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源于陕西省,流经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份,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经济带。

为了推动汉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一、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1. 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水环境治理,提升水质,确保水生态安全。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2. 推动经济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3. 提升生活质量。

改善民生,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4. 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二、生态环境治理1. 水环境治理。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标准。

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2. 生态修复。

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水土保持,提升流域抗旱涝能力。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严格管控生物资源利用,防止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三、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优化。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产业链提升。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水平。

3. 区域合作。

发挥汉江流域地缘优势,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产业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四、提升生活质量1. 改善民生。

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投入,提高民生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群众基本生活。

2. 公共服务优化。

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加强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五、社会治理创新1.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之城・水之源・天作生境———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一个国土水利调配的战略源点一个回归生态文明的典范之园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生机之地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湿地之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战略地位“江河淮汉”,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是中国大陆的最主要水系,其中汉江年径流量堪比黄河,而汉水的水质在所有四大水系中为最优。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战略水利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供水线路,分别将长江、汉水的南方优质水源供给北京及北部河流。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在国家水利资源调配的生态战略地位上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于水质最优,对未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饮用水质可持续性战略具有重大影响,而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将成为这一重大生态战略的有效保障。

丹江口水库自有“中国水塔”之称,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中线工程开通会对汉江流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汉江中下游水量及水质将有一定程度影响,如何面对水量减少,水质受损等一系列挑战,也是本次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方案竞赛的一大议题。

生态文明的回归原始蛮荒时代:几万年前,原始聚落远离河流以防水涣河流自然泛滥;农耕文明发端:约五千年前,神农尝植五谷,农耕定居的开始,农耕对灌溉之需趋近河流;封建士大夫时代:几千年前,封建士大夫怡情自然,苑囿与自然相结合,江河湖塘成为诗人咏唱的主题;现代工业文明:近百年前,城市临水而建,江河被齐整的河堤束缚,河流成为自然资源的采掘地和污水的排放地,农田和江河难以形成自然有效的联系;生态文明的回归:二十一世纪强调城市与水的和谐而生,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亲水与利水的重回之地,农耕乡土依靠生态系统的复建而得到复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回归,是乡土文化社会的回归,是解决人与资源共生发展的唯一途径!五大目标的整合生态湿地——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恢复、栖息地保育、蓄水灌溉系统、河堤修整、水质净化工程;农业——五谷农业有机蔬菜庄园、生态渔业养殖、花卉药材基地、茶果林业;文化——三元文化交汇、神农文化发源地、汉江民俗文化;旅游——生态科普教育、历史景点文化、农业休闲观光、野外拓展训练;商业——公园配套服务、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故道水城餐饮休闲、故道水城购物娱乐;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对比众多已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战略地位尤显重要,另外依据公园内的资源现况,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具备更加复合化的目标总体定位;生态目标是根本,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复建、公园循环稳定的水系统建设,以及防洪、防旱等综合生态目标意义重大;农业与文化是特色,原生的农耕乡土化社会以及源远流长的谷城多元文化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特征;旅游与商业是保障,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需要生态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引入人的活动,适量的旅游与商业休闲开发将给汉江湿地公园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规划框架的整合——人工干预敏感度分区人工干预敏感度是汉江湿地公园保护性建设框架的前提性分析,基于对现有资源的生态性叠加分析,我们将公园划分为三个等级,每一等级区域呼应相对的生态敏感度和生态建设策略和措施:1. 人工干预低强度区:退耕还滩,自然得青,行洪安全区;2. 人工干预中强度区:保有现存乡土结构,引导观光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方向;3. 人工干预高强度区:实施人工化湿地复建,故道恢复,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等。

规划框架的整合——特色功能分区“半环”:汉江、南北二河的河滨滩涂湿地保护带;“一带”:北河故道风光带及相关广场节点和故道水城商业开发;“一心”:中央湿地生境区;“四村”:结合现有村落的湿地文化观光文化村;规划框架的整合——交通观光系统“内部观光环”:结合汉江二道堤在公园内建环状观光道路,将公园南北入口、主要景点和文化村落相连,考虑设置电动巴士系统;“外围生态考察环”:沿汉江一道堤和南北二河堤顶路形成主要的生态考察线路,考虑主要结合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农业观光线”:在外围生态考察环与内部观光环之间建设联系各个特色村的农业观光线;“休闲步行网络”:设置连接各个重要节点的休闲步行网络,提供最直接的生态观光体验;规划框架的整合——多样化活动的空间叠加商业娱乐活动:结合故道水城等商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商业娱乐活动;度假休闲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活动;观光体验活动:对自然生境系统的参观游览活动;生态考察活动:对湿地及生物系统的生态考察调研活动;生活生产活动:包括现有农业生产和访客参与性的农业生产活动。

规划框架的整合——实施及后续经营管理公园经营管理面临两大问题:•问题一原有村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公园旅游相互干扰问题;•问题二公园经营与维护的问题。

针对这两大问题,规划提出两大解决方式:•方式一原有村民进村道路与规划旅游路线交叉太多,互相干扰,降低湿地公园形象的同时也增加安全隐患。

规划通过交通分流的方式来解决,公园沿二道堤有四个出入口,其中南北两个出入口连接一道堤,作为村民主要出入口和交通路线。

中间两个出入口分别是五谷广场和新建出入口,作为游客出入口,连接景区主要游线。

•方式二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的财富,但公园维护和管理所费何来。

规划设计中考虑两级收费与景点结合的方式。

一级是湿地公园入口门票费用,二级是重要景点如湿地科普馆的入场费。

此外,麦田酒店、故道水城、农家乐也需与公园经营管理结合收取费用。

整合策略一——三大特色水系现况水资源的三大挑战:“水量”的不稳定性由于受丹江口水库北调和众多上游中小水库的节流限制,汉江谷城段的整体流量将大幅减少,遭遇旱季,水位更是极不稳定,应对水量和水位的不稳定性是一大挑战。

“水质”恶化的趋势由于水量的减少,汉江谷城段缺乏水体的自净功能,局部水质遭受影响,应对水体自循环功能减弱是二大挑战。

“农业生产水系”的影响由于人工化湿地生境建设和故道水系的复建,会对现有的农田和鱼塘灌溉水系带来影响,如何保证现有农田和鱼塘灌溉水系的独立运营性对观光农业建设和特色渔业至关重要。

本案三大水系:"北河故道水系":北河故道水系通过北河“鱼嘴”工程逐级将水通过太阳能驱动的水车提至引水口,故道水系由小变大,至后湖形成完整开阔的水面,最后通过南部闸口入南河;"农业生产水系":北部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溉渠道,通过多个闸口从故道水系引入灌溉渠,通过中部的立交渡水槽,将农业灌溉水提至南部鱼塘区,最后排入南河;"湿地生境水系":从汉江作为主引水口,进入中央湿地生境,汉江旱时,通过故道水系进行补水。

“鱼嘴”——北河故道引水口原北河故道由于人为垫土农耕,导致地面标高远高于北河现有河底标高,恢复故道水系的通常做法是将故道标高挖至北河现有河底标高,让河水自留,但是这样会带来巨大的土方工程量,同时也难以保证故道水系的水位稳定性。

本方案借鉴都江堰鱼嘴,将北河水分流至多级蓄水池,形成稳定的内河水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故道疏浚的土方工程量。

农业灌溉渠现有的农业灌溉渠维系着众多农田渔业的生产功用,方案考虑维持农业灌溉渠的现有生产功能,通过与故道水系的并存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湿地生境水系湿地生境水系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内容,方案在公园内部低洼地带建人工化湿地系统。

引汉江故道水做为主要补充,成为重要的蓄水、泄洪、生物考察等多种生态功能的湿地生境系统。

滨江滩涂湿地汉江、南北二河、滨江滩涂是湿地公园主要的自然湿地类型,通过局部栈桥修建和水泡生境的维育,可以创造非常有特色的自然生态鸟类科普基地。

整合策略二——乡土农业的复兴乡土化循环绿色农业的复兴方案结合湿地公园内现有村落的农业经营现况,将绿色循环农业经济融入其中,现有村落将有各自结合未来资源发展方向的特色化经营主业。

五谷有机农业、特色花卉及药材、林木及特色畜牧、特色水产和公园内已经发展起来的玫瑰园种植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同时这一循环产业链既复兴了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也促进了湿地公园的旅游观光产业发展。

麦田酒店通透的酒店临架于五谷麦田和湿地之上,让居住于此的人感受春忙播种之景,盛夏蛙鸣之声,秋收满仓之喜和冬梅暗香之幽。

百蔬果园特色百蔬果园让您可以尝百蔬有机健康、品瓜果飘香酣畅。

楚人渔家文化村深处竹林,听竹叶风声,独钓湖塘、品独享之雅,居于民居、忆楚人风骚。

整合策略三——多元文化目的地多元文化的交织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将融汇最具多元化的文化要素于一身;包括当地流传已久的五谷文化、江汉文化、荆楚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还包括当地的自然民间传说,这些文化通过遗迹和创造的人文景点成为载体,从而注入整个公园的大旅游规划体系;另外自然湿地文化依托人工化的湿地生境提供丰富的文化成分,通过自然景点的营造,创造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体化生态系统的营建;最后包含现代商业休闲文化的特色化餐饮、茶道以及民俗娱乐网点,支撑了汉江湿地公园的整体化的文化交织网络。

整合策略四——故道水城特色水系规划故道水城的整体开发将建立在安全的汉江二道堤防之外,同时结合故道内河的开通,实现外部水景和内部水景的充分接触,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滨水开发空间。

整合化建筑功能分布故道水城倡导混合化的建筑功能分布,文化、旅游服务、餐饮、特色购物以及特色旅游度假功能成为湿地公园的有益补充和价值体现。

特色化的景观视线组织故道水城的景观设计强调与水景及主要道路的视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度、收放有致的整体效果和氛围。

整合策略五——激活谷城未来发展激活区域旅游资源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将提供一个外地游客体验谷城丰富旅游资源的观光网络。

依托汉十高速的外来交通条件,将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出发点,体验完湿地乡土农业风光后,通过放射的几条山水游线去连接谷城县域的丰富观光旅游景点。

一体化的环城游谷城的特色发展将实现一半湿园一半城的整体特色。

方案考虑将湿地公园的整体游线与县城市区的重要景点观光游线形成环路,实现谷城县城区内部的观光特色游览体系。

公园南商务休闲区公园南商务休闲区是谷城依托湿地公园发展起来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的综合城市核心区。

该区紧邻故道水城的商业旅游界面,南靠南河北岸,是谷城市区内部重要的现代化商务办公娱乐的综合职能中心,体现了谷城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城市区域发展的综合目标。

公园北综合功能区汉十高速以东,湿地公园以北的地区未来将发展为融现代化宜居、特色化商务休闲以及特色化旅游配套产业的综合功能新区。

新区将最大程度的实现绿色低碳城区的综合发展目标。

北河高档住宅区北河北岸与汉江交叉口处是谷城县城区境内难得的自然景观风景地带。

依托南部的湿地公园资源,这里将发展为汉江流域最具特色的乡野化高档度假住宅区。

主要设计师:宋志生姚楠石卿设计团队:宋志生姚楠石卿李明秋楠王郑刘美玲孙丽周斌张立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