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最新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科学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七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及全章课件

8
讨论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 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 自然界的平衡,致使大气温室效应增强,从而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9
10
把它们同时晒一小时左右
盖玻璃片 的杯内水温高。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太阳光能透过玻璃,使水面温度 升高,而水面的放射却很少能穿
目录
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第2节 电生磁 第3节 电磁铁的应用 第4节 电动机 第5节 磁生电 第6节 家庭用电 第7节 电的安全使用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第2节 氧化和燃烧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第4节 二氧化碳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第6节 光合作用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1节 土壤的成分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第6节 保护土壤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 二 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 三 研究植物的呼吸 四 当地水土状况调查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 空气
24
【实验探究1】 一、空气的真实存在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 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 ——有气泡冒出。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就是等;产生氧气的途径就是。
大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与物质的燃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氧就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与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就是可以循环的。
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就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2)就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就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与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就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
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她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
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就是”或“不就是”)缓慢氧化。
(2)下图就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
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分离。
2020年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第3章 空气与生命同步教学课件9

(3)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
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植树造林(种草等) 。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自我挑战
9.地球的大气层有增温的效应,与人工的玻璃温室相似,下列 哪个图形较能合理的表示这种现象(→:地球辐射,:太阳辐 射)( C )
①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A.火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光合作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
;
A.水草能制造氧气 C.风力发电 D.核能发电
②消耗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自我挑战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 碳 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大气中碳的气态化
合物主要是 二氧化碳 。
2.自然界中 氧 循环和 碳 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
过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
的 碳——氧
平衡。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自我挑战
三、温室效应
2.自然界中 循环和 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
断,再写出判断依据。
支持,因为在总体上,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温度越高(或总体 上,温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或不支持,因为在某 些年份如1955~1965年或1977年等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是背离的) 。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自我挑战
(2)下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 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 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 烷气体 小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典例1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生活中下列方法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室内多放点盆栽 D.装空气清新装置
C
[解析] 空气清新主要指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室内的光照总体上是不充足的,尤其是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处于与人争夺氧气的状态,不利于室内氧气含量的提高。
题型 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典例4 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____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___点(填图中字母)。
④
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和制氢产业,减小电能浪费,争取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典例3 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化为休眠模式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D.循环使用教科书
B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加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正确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重点
1.温室效应的概念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叫温室效应。
2.教材第118页活动:生活中的保温原理
实验步骤
取2只塑料杯,各装 清水,在1只盛水的塑料杯上盖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放在太阳光下晒1小时左右,然后分别测量水温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复习特训第六十九篇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复习特训第六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A、COB、CO2C、SO2D、NO2【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
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B、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耗去空气中的大量氧气C、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达30%D、随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烧等耗氧也越来越多【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温室效应”致使2016年多地发生洪灾、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气候变暖的是( )A、O2B、N2C、SO2D、CO2【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利昂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B、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物质后,可在常温常压下使二氧化碳挥发除去D、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新合成的一种物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近年来北极冰山覆盖面积减小的原因是( )A、全球变暖趋势明显B、冰河期来临C、海洋污染加剧D、太阳辐射逐年加强【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的2015年“环境日”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C、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因素B、用洗洁精洗涤餐具油污属于乳化作用C、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废弃的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D、铝合金比铁制品耐腐蚀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如铁活泼【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B、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C、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图为表示生态系统中含碳物质的部分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生物,①~③表示生理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耗氧途径:生物的呼吸、燃料燃烧等。
2.产氧途径:植物光合作用。
知识点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二氧化碳产生途径。
2.二氧化碳消耗图集。
知识点三:温室效应1.温室气体。
2.温室效应的利弊。
3.减缓温室效应---低碳。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氧循环的含义: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2.氧气产生的主要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3.氧气消耗的途径:(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动植物死亡后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3)矿物质燃料(如煤、天然气)等扥燃烧,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例1: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 水的电解B. 动植物的呼吸C. 植物的光合作用D. 蜡烛燃烧解析:二氧化碳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答案:C变式训练一:把新鲜水草放在鱼缸里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鱼缸里的养料B.美化鱼的生活环境C.增加鱼缸里的氧的含量D.增加鱼缸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答案:C考点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碳循环的含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来的数量大致相等。
2.自然界中碳的形式: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金刚石、石墨等)或化合物(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3.影响碳循环的因素:工业发展,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多的CO2,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从而破坏碳在自然界中的平衡。
4.氧循环与碳循环的联系: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第1节空气与氧气A.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B.空气的利用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动植物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依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C.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1) 无色、无味的气体2) 氧气不易溶于水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1.01×105Pa 、—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2.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的气体为氧气3. 硫、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1)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得很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硫的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②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 2) 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想象 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铁丝不能生锈②铁丝盘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下端系火柴引燃④要等火柴将要熄灭时再伸入氧气中⑤集气瓶中预先保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D. 氧化物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 说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2.碳循环的途径: CO2
光 合
有
作
机
用
物
植物呼吸作用
动物吸收
体内氧化
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分解
煤、石油 天然气
燃烧
实验探究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 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大幅升高,破坏自然界的碳 平衡,带来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巨大的自然灾害。
O2
大自然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但涉及氧气,还涉及 二氧化碳。CO2是碳元素的气态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碳以单 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知识讲解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
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 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 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金鱼呼吸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水草需要二氧化 碳,产生氧气。因此在金鱼缸环境中进行氧循环。
实验探究
1.取两个封闭的玻璃钟罩, 在A中放入蜡烛;在B中放入 植物和蜡烛,然后将两个钟 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2.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
烛熄灭的时间为
。
;而B钟罩内蜡
3.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于 植物光合作用 。 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
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3.“温室效应”的利弊。 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 植物生存。
冬季利用温室效应,使蔬菜具有合适的生长环 境,增强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⑴海平面上升,直接淹没沿海城市和良田; ⑵破坏食物和淡水资源,以各种难以预测的方式传播 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单选题1.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A. ①④⑦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⑤⑥⑦2.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B. 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 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D. 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3.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A. 植物的光合作用B. 物质的燃烧C. 微生物氧化分解 D. 生物的呼吸作用4.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A. 水草能制造氧气 B. 水草能制造有机物C. 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 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5.自然界中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A. 生物的呼吸作用B. 含碳燃料的燃烧C. 发展利用氢燃料 D. 微生物氧化分解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B. 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C. 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D. 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7.在寒冷地区,每到冬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并不感到缺氧,这是因为()A. 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B.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全球性的C. 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减弱D. 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储存到冬季用8.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建立世界环境日的目的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目的是()A. 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B. 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C. 充分利用太阳能D. 直接燃烧煤炭9.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A. 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 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C. 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D. 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10.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A. 补充大棚内的CO2B. 补充大棚内的O2C. 降低大棚温度 D. 降低大棚湿度1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A.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B.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C.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D.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12.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B. 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C.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3.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B. Ⅰ、Ⅱ、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C. 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D. 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14.厄尔尼诺的原因之一是大气中CO2剧增,为减缓之,最理想燃料是()A. 优质煤B. 天然气C. 汽油 D. 氢气15.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CO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B. 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C. 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 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填空题16.如图所示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1)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 。
①大气中CO2浓度增加②造成台风灾害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⑤寒潮多发17.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散放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有人认为世界部分地域的干旱也是温室效应的后果。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 。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 。
(3)你认为防止温室效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
(4)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物,请你列举出二氧化碳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两种重要用途:________ 。
18. 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CO2、H2O、O2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__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2)大气中的C02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排放人空气中的CO2过多,可能会加剧________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 。
(4)写出一个消耗02产生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
其中淀粉属于________(填一种营养素的名称)。
(6)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如图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__ (填宇母)。
19.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
请回答以下问题:(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20.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
如图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
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________ (填名称)。
(2)臭氧(O3)和氧气从物质组成上看,相同点是都由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
(3)图示大气中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________ (填编号)。
(4)大气中氧气除了供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主要是与某些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而消耗。
写出甲烷(CH4)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1.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__,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_______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________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22.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请填空:(1)图中所示矿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________和________;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首先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要________。
23.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大小、表面状况、距离太阳的远近等都不同。
金星表面有较厚的大气层,平均温度高达464 ℃,其大气的主要组成如图所示。
据此推测,金星表面温度高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从而产生强烈的温室效应。
24. (1)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
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先判断,再写出判断依据。
________。
(2)下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________。
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H2O 1% 0.1CO20.03% 1CH40.0002% 302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体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填序号)。
A. CO2+H2O===H2CO3 B. 光合作用C. CO2+C2CO D. CO2+2NaOH=Na2CO3+H2O(3)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4H2O +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为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三、实验探究题26.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应”。
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CO2空气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0.684千焦/(千克·℃)0.72千焦/(千克·℃)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
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时刻9:23 9:28 9:33 9:38 9:43 9:48甲瓶温度13.0 19.8 23.5 26.0 26.4 27.0(℃)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________。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其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