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脉诊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于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和实践,让我对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变化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种理论让我认识到脉诊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在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脉象的辨识方法和技巧。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强弱、缓急等特征,可以判断出人体的寒热、虚实、气血等状况。
这些知识让我对中医的脉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此外,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这些经验和方法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医脉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知识。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潮祖:脉诊心得】

【陈潮祖:脉诊心得】脉诊心得(上)脉象的本质陈潮祖: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不怕你学:我抓住脉诊的两条线

不怕你学:我抓住脉诊的两条线中医书友会第130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陈老师本文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两种脉法的类型和学习方法,教我们让辨脉处方变得有据可循。
陈老师说:“西医一有新技术,马上推广,唯恐你不学,而中医呢,有些成果,总要藏着掖着,是怕你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反省,想想如何培养下一代。
”感动分享。
(编辑/王超)点击标题,阅读陈斌老师的其他文章:从方术的角度解读经方剂量之秘中医段位谈:衡量中医水平的三阶九级大招:用后天八卦图对应人体来指导诊疗走进仲景的世界:《伤寒论》到底应该怎么学?论《伤寒论》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陈斌:颈椎病眩晕,根在脾胃脉诊之临床感悟作者/陈斌脉诊,又叫做切脉、按脉、诊脉等,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技术,亦是中医临床中最难懂、最难学,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望、闻、问、切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功,是传承中医的捷径。
脉诊是传统中医的标志性动作,在百姓的心中甚至是可以做为中医的象征。
但目前临床上,能真正运用者,已经日渐稀少,让人痛心。
现就本人临床脉诊体会,谈谈感悟。
脉分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
功能脉法也称为传统脉法,即是通过摸脉了解病人的五脏功能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人体的疾病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外感和内伤杂病。
所以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个治疗外感疾病,以六经辨证为主,一个治疗内伤杂病,以病脉症并治为主。
《伤寒论·平脉法第一》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这个是首辨阴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少阴之为病,脉沉细,但欲寐。
”这是讲表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着,大青龙汤主之。
”这个是讲外寒内热。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这个也是讲表里,在脏,在腑。
一、功能脉法的技术要点:就是抓有余和不足。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中医们经验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老中医脉诊经验的一些分享。
1. 观察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质和量,是脉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象的强弱、快慢、紧松、浮沉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部位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象弦紧,说明肝气郁结;如果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脉象滑数,说明湿热内蕴;如果脉象沉迟,说明寒凝血滞等。
2. 区分左右脉左右脉的区分也是老中医们的一个经验。
在脉诊过程中,要分别触摸左手和右手的脉搏,以了解不同侧身体的情况。
例如,左手的脉象反映肝、脾、肾、胆等脏腑的情况,右手的脉象反映心、肺、胃、小肠等脏腑的情况。
左右脉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偏盛偏衰、疾病的左右不对称等情况。
3.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心情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的节律不齐,可能是心脏存在问题;如果脉搏的节律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情紧张或疲劳等。
4. 感知脉搏的温度脉搏的温度也是老中医们需要感知的一项内容。
通过触摸脉搏的温度,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温度较高,可能是体内阳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较低,可能是体内阴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不均匀,可能是气血不畅或病变部位存在问题等。
5. 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脉诊虽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万能的。
老中医们在脉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望、闻、问等,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通过闻诊可以了解病人的气味等情况;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老中医们的脉诊经验丰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脉诊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地保持健康。
陈老望诊心得

陈老望诊心得陈潮祖: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舌诊部分见前文陈老舌诊心得)(一)面色望其面色,可知五脏荣枯。
《内经》将面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以内应五脏,青色属肝,黄色属脾,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黑色属肾,若由正常颜色变成异常颜色,就是病态。
正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色泽明润,异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晦黯不鲜。
颜色改变是气血津液病变反应于面,所以应以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为其依据,才能揭示病变本质,临床辨证不必拘泥五色内应某一脏器之说。
1、赤色面色泛红,是充血和血分有热,外感内伤皆能致之。
温病热入营分,血络有热者恒多;阴虚阳亢,血随气逆,上充于面,面红目赤者亦复不少。
也有因寒而见面色微红者,如阴盛阳衰,虚阳上浮,可呈面赤,不可一律视为热证(戴阳证)。
【编者补充】临床应用:满面通红----实热证,里热亢盛午后两颧潮红娇嫩----虚热证,阴虚火旺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时泛红如妆,游移不定----戴阳证2、白色面色发白,是气血亏损现象,阳气虚则无力鼓运血流,营血虚则不能上荣于面,苍白之色见矣!若因失血或造血原料不足或造血功能障碍,或已生之血遭到某些原因破坏,血虚于内而形见于外,于是眼睑、舌质、口唇、指甲毫无血色见矣!【编者补充】临床应用: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证或失血㿠白或㿠白虚浮----阳虚或阳虚水泛突发面色苍白----亡阳、气血暴脱苍白日久----阴寒内盛,寒邪凝滞(苍白:白中兼青,无光泽。
)3、黄色面色萎黄,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象征;若见淡黄,血色偏淡,追本溯源,仍因脾不运湿,水湿阻滞使然。
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疸,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黯者属阴黄。
【编者补充】临床应用:萎黄(淡黄憔悴,枯搞无华)----脾胃气虚黄胖(面黄虚浮)----脾虚湿盛面色苍黄,夹有珠纹赤缕,腹大青筋暴露----臌胀小儿面黄肿或青黄,腹大青筋----疳积黄疸:身目俱黄,色鲜明如橘皮—阳黄(湿热熏蒸)身目俱黄,色晦暗如烟熏一阴黄(寒湿郁阻)4、青色从不同面色所反映的机理来讲,其人面青多属经脉挛急,血行不利的痛证。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陈家礼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陈家礼老中医祖籍江苏省徐州市,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师从朱良春先生,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
临床40余年来,致力于教学、临床、科研事业,成果颇丰。
在学术上崇尚经典学派,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与时俱进,为中医事业默默奋斗。
40年如一日,勤读书,多临床。
侍诊中,感受到陈老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和蔼可亲,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年的侍诊和学习,不仅看到了陈老对中医事业的孜孜一求,更是感受到陈老扎实的中医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渊源的概述。
陈老不仅吸纳了《内经》中对脾胃有关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脏腑关系方面的学说,且对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其他医家关于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归纳,并按照各医家的学说特点,指出要深刻理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饯行脾胃论思想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第二方面是对陈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跟师学习三年,随诊和整理陈老病案,认为陈老学术思想:一是脾统四脏,脾旺不受邪。
二是审病问诊重脾胃。
三是诊法合参重舌诊。
四是治病崇脾治。
五是善用调气,燮理中焦。
临床上从问诊到治疗总不离脾胃。
如“脾统四脏”,治病崇脾。
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垣之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认为脾胃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临证时从机体的整体观出发,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以脾胃为本,脾统四脏,治病当崇脾治,注重脾胃中气,处处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
诊病辨证重脾胃。
陈老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在脏腑辨证中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
四诊合参重舌诊。
陈老指出舌象是疾病的一种比较敏感体征,“舌为脾胃之外侯,苔受胃气所熏蒸”,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开窍于口,从舌诊即可辨脾胃。
在用药上,陈老认为凡脾胃虚弱,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起居失宜,令中焦沤渍功能失常,则寒、热、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内蕴,往往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虚气滞、阴虚夹湿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临床善以对药处理;认为利用药引的功效,即可以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在制方用药上灵活加减升麻、柴胡、苍术、羌活、人参(或党参),升脾胃之阳,燮理中焦,扭转枢机。
《经方脉证图解》读后感

《经方脉证图解》读后感读《经方脉证》之心得体会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脉证经方黄岩传承基地杨春景《黄帝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古今医案》指出:“脉为医之关键。
”脉诊是四诊之一。
由此可见脉诊的重要性,然而在学习脉诊时,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困惑,虽然脉诊的书籍很多,但是由于脉象本身比较笼统,而且也没有固定的判断标准,辨识的主观性很强,在临床上总感觉似是非是的朦胧感。
这也是困惑我多年,总觉得脉诊太难学。
自从看了陈建国老师的《经方脉证图解》,让我顿时对脉诊有了兴趣,让我多年对脉诊的困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经方脉证图解》以全新的思维,把复杂玄乎的脉学,简单化,明了化,实用化。
《经方脉证图解》读后感1. 我们平时常用的是诊二十余种脉中的哪一种,比如紧、弦、代、结等,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同,对脉的认识不同,不同的人诊出不同的脉,对治疗带来困难。
而《经方脉证图解》中,诊脉是通过指下来感受气血的状态。
由于疾病的变化,人体的气血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通过诊患者的气血,就可以客观的感受到气血的变化。
陈建国老师把诊到的气血分为两种:①超过“正常健康脉”称为太过脉,没有达到“正常健康脉”称为不及脉。
结合脉诊的实际又从脉动的力量和脉管的宽度进行考量。
②以脉动有力为实证,脉动无力为虚证,脉管宽大为实证,脉管细小为虚证。
其中以脉动有力无力为主要鉴别点。
2. 《经方脉证图解》中陈建国老师把复杂的脉证,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一目了然,直观又清晰。
提出三部临床意义:寸关尺三部的临床意义按照《脉经》,《脉经·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射中焦,腰及腹。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结合临床实际,把脉位分为浮、中、沉三个位。
浮位:候人体的体表或上焦的气血。
中位:候人体的半表半里或中焦的气血。
沉位:候人体的内部(里)或下焦的气血。
3. 陈建国老师提出了经方脉证,就是指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脉诊是中医的基本功,必须认识到并强调到这一点儿:不会脉诊不是中医。
脉诊学习我有自己的感受,但才疏学浅体会不深,权当随意的讲一讲吧,万万不可误人!脉诊有难有容易,从难来讲是古今中外说的多,但是可以复制下来直接按照标准操作的不多,心中难明。
而容易的道理,其实脉诊不过是一种收集病例资料的手段而已,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的去琢磨,总是有收获。
遇到一个结脉的病人有个病人来看病,触及脉象,突然的出现了结脉。
这个脉象有特征就是脉行的慢,但是会停止,然后继续前进,时不时又要出现停止。
标准说法是: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这个脉象出现我有些意外,上来的直觉就是病人早搏,要考虑心脏的问题,建议做心电图进行检查。
此时在脑海中是有现代心电图检查的概念,对于中医西医来讲关于脉象最直接的沟通全在心电图里。
比如结脉,会出现早搏、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情况对于西医生也是需要注意的。
但这里讨论不能仅仅归结于心电图,而应该考虑结脉为啥在这个病人身上出现,这就需要分析患者的主要不舒服,她是子宫肌瘤的病人,因为肌瘤比较大,不想做手术,所以来看中医。
而在这中间就发现了结脉。
过去上学的时候,老师喜欢教会学生写病历,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套路,不论中西医都可以套起来用炙甘草汤,这么分析似乎又出现了子宫肌瘤使用炙甘草汤的案例了,写出来文章也许就是有些新意了?而实际上,对于这个脉结代的认识,过去的老师说的很不准确。
对于结脉、代脉会不会同时出现呢?同时出现了写脉结代,不同时出现呢?而如此简单的套用炙甘草汤,简单的套用心电图的分析,就觉得有些对不住证了。
实际上,肿瘤肌瘤属于症瘕积聚的范畴,而这个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可以出现结脉的。
很显然,肿瘤并不能单纯地考虑心电图的报告。
如此就可以得出几个感受:一是中医的脉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心电图反映出来,特别是典型的脉象。
比如疾脉,促脉、数脉主要的表现就是快,快慢脉象在心电图都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心得(一)脉象的本质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
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
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
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
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气虚、气滞有关。
从血的虚滞言之: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
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血虚,乃是由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
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芤脉。
如果血滞、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涩脉。
从津的虚滞言之: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
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
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舌红少苔并见。
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脉。
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
若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作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
如果片面强调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入歧途。
脉的形态很多,令人难以掌握,兹将常见脉象的病理略述如下。
[浮脉]风寒束表→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脉随气浮于外→轻按即得→谓之浮脉。
八纲辨证定位、定性:属于表证、虚证、实证。
[沉脉]病在脏腑→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八纲辨证定位、定性:属于里证、寒证、虚证、实证。
[迟脉]阴盛阳衰→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谓之迟脉。
阴盛为寒,阳衰为虚。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寒证、虚证。
[数脉]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入血,气血两播→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谓之数脉。
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成为虚数。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热证、虚证、实证。
[细脉]气血两虚,阴虚偏甚→气虚则输出量少→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谓之细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微脉]阳气衰微,气血俱虚→脉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谓之微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弱脉]气血两虚→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谓之弱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实脉]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心动亢进→搏指有力→谓之实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
[洪脉]气郁化热,气分热盛→心功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谓之洪脉。
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虚证。
[弦脉]肝肾阴虚→水津亏损,脉失津濡→脉络紧张→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谓之弦脉。
少阴阳虚,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谓之弦脉。
肝胆气郁→脉为气束,不能舒张→如按琴弦→亦可成为弦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本虚标实。
[紧脉]风寒束表→脉络收引→脉形如索,轻按即得→谓之浮紧脉;寒中三阴→脉络收引+其形如索,重按始得→谓之沉紧脉。
八纲辨证定位、定性:属于表证、里证、寒证、实证。
[滑脉]痰食妊娠,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脉内→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谓之滑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
[涩脉]气滞、血瘀、痰凝→脉络传导受阻,微挛→血流不畅→按脉犹如轻刀刮竹→谓之涩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
[濡脉]水湿阻滞→脉因受湿而弛→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谓之濡脉。
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脉无血充→亦呈濡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证、虚证。
[芤脉]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按之中空→谓之脉。
八纲辨证定性:
属于虚证。
[结脉]心系阴阳亏损→脉络痉挛→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时有止歇→谓之结脉。
迟止定期,谓之代脉。
亦有气机阻滞→脉络微挛→形成结脉。
八纲辨证定性:属于虚证。
我在初学医时,以脉学请教于族兄崇先。
崇先兄云:“辨证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脉象,以免误诊。
濒湖脉学以二十八脉辨证,论述虽详,但有许多脉象都颇相似,很难分辨,不仅初学难于掌握,即使从医多年亦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
吾弟只须谨记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大小滑涩,有力无力分虚实,则大纲在握,要言不烦。
当然上述只言其常,未及其变,如数脉虚证也能致此,知其常,达其变,诊脉之要,无余义矣!”今以此语奉献读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