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心得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本人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最近进行了一次脉诊的实验教学,以下是我的个人体
会。
首先,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脏腑
气血,以及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而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手腕
脉诊和足踝脉诊两种方法,通过了解脉象的弦滑、涩数等特点来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
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脉诊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细节的把握非常重要。
例如,对
于手腕尺部的脉搏来说,要注意脉象的弦滑、青筋、涩数、浮数等特点。
而对于足踝部脉
搏来说,则要注意脉象的涩缓、深浅等变化。
只有对脉搏的细节把握到位,才能更加准确
地进行诊断。
另外,在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对比。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
脉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体质
和疾病的脉象,来对不同疾病的辨证论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脉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对比,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治
疗方案。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中医脉搏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脉搏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病理变化等情况。
首先,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包括察、切、询、闻等四个方面。
察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底、舌苔等外在表现;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询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闻是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次,中医脉搏的诊断需要深入研究脉搏的特点、节律和力度等方面。
脉搏有十二种基本节律,如弦脉、细脉、数脉等,每一种脉象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此外,脉搏的力度和速度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如脉浮是指脉搏有力,而脉沉则是指脉搏虚弱。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可以确定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和病理状态。
最后,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脉搏的判断需要准确地掌握不同脉搏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判读。
而这些判断能力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不断磨炼和提高。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脉搏诊断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医脉经的阅读让我对中医脉搏诊断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细致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
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中医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陈潮祖:脉诊心得】

【陈潮祖:脉诊心得】脉诊心得(上)脉象的本质陈潮祖: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医生,从事了大量的脉诊和问诊工作。
通过与许多患者的接触,我提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首先,脉诊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脉搏是人体内部状况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脉诊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脉搏都有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通过脉诊,我成功地发现了很多疾病,并为患者提供了恰当的治疗方案。
其次,问诊是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了解到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问诊中,我发现患者常常会因为忧虑或害怕而隐瞒一些重要信息。
因此,作为医生,我需要细心地倾听,建立起信任关系,让患者敞开心扉,说出真实情况,以便能够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三,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是保持医术精湛的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我参加了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还加强了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诊治水平。
通过学习和更新,我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作为一名医生,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在脉诊和问诊过程中,我时刻牢记自己为患者的健康负责任。
我坚持严谨的医学态度和专业的职业道德,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在面对困难和复杂的病例时,我勇于挑战,不畏艰辛,努力解决问题,以期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一年的脉诊和问诊工作,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术,不断完善脉诊和问诊的技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我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用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我相信,只要我持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生。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以前在学校学习中医诊断学对于脉诊很迷茫,无从下手,二三十种脉会背了,应付考试还行,对于临床还没舌诊来的方便。
今天看了下经典,好像突然懂了一些,看来还得读经典,有时间拜读滨湖脉学。
下面是医宗金鉴的一段话,我自己看了一会好像懂了一些,这是中医教材上没有的,即使有些,讲师也是大概讲下,可能自己都不太懂脉诊。
要诀: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
后行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解释]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
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胳胱、小肠,沉以候肾。
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
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I导读:看了脉诊学员的分享,发现原来脉诊是这么生动易上手的学问,如果我早点遇到谢老师的脉诊课就太好了!(编辑/楚笛)2年时间,从指下难明到心中有数整理自脉诊学员葛玉芬直播分享19年下半年,我在北京进修。
当时对中医的态度,是喜欢但又没有方向——感觉中医有效,但这种疗效存在于古人的医案里或者是别人的分享中,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
对于脉诊,我一直觉得很神奇。
虽然我也背过《濒湖脉学》,但仍指下难明。
不知道摸脉是在摸什么,仅仅是四诊里面的一个方面?也很好奇,大学里的带教老师对脉诊的讲解,到底是心中有数还是照本宣科。
当时我的临床状态,大多是根据问诊的信息去辨证然后开方,心里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不管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办。
临床病人也不多。
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谢老师在灵兰开设的第一期脉诊课,因为正好在北京,就打算多学点东西。
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开启了我对中医、对于脉诊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01一个脉诊模式,统一脉证方治虽然是脉诊线下课,一开始却实打实上了两天的理论课,课上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天人合一、全息理论、气化理论,这些虽然都学习过,但却从未融会贯通。
浮脉多虚,数脉多是中土不固,这背后的原理和关系,之前完全没有思考过,打开了新思路。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给了一个思考模式:先将脉进行分类,浮沉弦滑迟数、左右手脉象的不同,不同脉象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
左手:汗法、滋阴、利小便;右手:下法或温补,套用这个模式就可以了。
当时听起来好像真的很简单,但又似乎有点机械,与之前学的知识也有相撞的地方。
比如五运六气要去考虑吗?临床所服的药物怎么考虑呢?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谢老师讲,中医摸脉摸的是气,我们通过把脉感受人的一个状态,再把这个状态化成自然的象,治法方药也就出来了。
比如《傅青主女科》里,胸满不思食不孕的病机其实是肾气不足,气降陷于下焦,脾胃难于运化,用的是并提汤。
后边有句话说“阳气不下陷,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生化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诊脉方法(转载)
我所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诊脉就很好,每当病人来诊时,总是能很明确的诊断病情,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每当他说出病情时,我就想患者应该是什么脉象,有机会,我就试试,闲时我就看书,中医诊断大全,脉诀,然这样又过了很长时间,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我会烹饪,技术还是很好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呵呵)我可以用几十种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鱼来,我发现,我共跟了8位老师,每个人都喜欢烹饪,一谈起吃来,都很兴奋,故可作为谈资,一次谈的的高兴,我就问,有关脉诊方面的问题,老师说,其实你应该从浮沉迟数来学习这样你进步就快了。
在我看来,这样真的是一个好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
相信学中医诊脉的都看28种脉象,再看5绝脉,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
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