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心得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本人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最近进行了一次脉诊的实验教学,以下是我的个人体
会。

首先,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脏腑
气血,以及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而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手腕
脉诊和足踝脉诊两种方法,通过了解脉象的弦滑、涩数等特点来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
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脉诊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细节的把握非常重要。

例如,对
于手腕尺部的脉搏来说,要注意脉象的弦滑、青筋、涩数、浮数等特点。

而对于足踝部脉
搏来说,则要注意脉象的涩缓、深浅等变化。

只有对脉搏的细节把握到位,才能更加准确
地进行诊断。

另外,在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对比。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
脉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体质
和疾病的脉象,来对不同疾病的辨证论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脉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对比,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治
疗方案。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中医脉搏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脉搏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病理变化等情况。

首先,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包括察、切、询、闻等四个方面。

察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底、舌苔等外在表现;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询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闻是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次,中医脉搏的诊断需要深入研究脉搏的特点、节律和力度等方面。

脉搏有十二种基本节律,如弦脉、细脉、数脉等,每一种脉象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此外,脉搏的力度和速度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如脉浮是指脉搏有力,而脉沉则是指脉搏虚弱。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可以确定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和病理状态。

最后,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脉搏的判断需要准确地掌握不同脉搏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判读。

而这些判断能力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不断磨炼和提高。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脉搏诊断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医脉经的阅读让我对中医脉搏诊断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细致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
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中医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陈潮祖:脉诊心得】

【陈潮祖:脉诊心得】

【陈潮祖:脉诊心得】脉诊心得(上)脉象的本质陈潮祖: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医生,从事了大量的脉诊和问诊工作。

通过与许多患者的接触,我提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首先,脉诊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脉搏是人体内部状况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脉诊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脉搏都有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通过脉诊,我成功地发现了很多疾病,并为患者提供了恰当的治疗方案。

其次,问诊是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了解到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问诊中,我发现患者常常会因为忧虑或害怕而隐瞒一些重要信息。

因此,作为医生,我需要细心地倾听,建立起信任关系,让患者敞开心扉,说出真实情况,以便能够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三,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是保持医术精湛的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我参加了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还加强了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诊治水平。

通过学习和更新,我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作为一名医生,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在脉诊和问诊过程中,我时刻牢记自己为患者的健康负责任。

我坚持严谨的医学态度和专业的职业道德,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在面对困难和复杂的病例时,我勇于挑战,不畏艰辛,努力解决问题,以期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一年的脉诊和问诊工作,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术,不断完善脉诊和问诊的技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我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用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我相信,只要我持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生。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以前在学校学习中医诊断学对于脉诊很迷茫,无从下手,二三十种脉会背了,应付考试还行,对于临床还没舌诊来的方便。

今天看了下经典,好像突然懂了一些,看来还得读经典,有时间拜读滨湖脉学。

下面是医宗金鉴的一段话,我自己看了一会好像懂了一些,这是中医教材上没有的,即使有些,讲师也是大概讲下,可能自己都不太懂脉诊。

要诀: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
后行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解释]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

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胳胱、小肠,沉以候肾。

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

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I导读:看了脉诊学员的分享,发现原来脉诊是这么生动易上手的学问,如果我早点遇到谢老师的脉诊课就太好了!(编辑/楚笛)2年时间,从指下难明到心中有数整理自脉诊学员葛玉芬直播分享19年下半年,我在北京进修。

当时对中医的态度,是喜欢但又没有方向——感觉中医有效,但这种疗效存在于古人的医案里或者是别人的分享中,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

对于脉诊,我一直觉得很神奇。

虽然我也背过《濒湖脉学》,但仍指下难明。

不知道摸脉是在摸什么,仅仅是四诊里面的一个方面?也很好奇,大学里的带教老师对脉诊的讲解,到底是心中有数还是照本宣科。

当时我的临床状态,大多是根据问诊的信息去辨证然后开方,心里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不管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办。

临床病人也不多。

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谢老师在灵兰开设的第一期脉诊课,因为正好在北京,就打算多学点东西。

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开启了我对中医、对于脉诊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01一个脉诊模式,统一脉证方治虽然是脉诊线下课,一开始却实打实上了两天的理论课,课上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天人合一、全息理论、气化理论,这些虽然都学习过,但却从未融会贯通。

浮脉多虚,数脉多是中土不固,这背后的原理和关系,之前完全没有思考过,打开了新思路。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给了一个思考模式:先将脉进行分类,浮沉弦滑迟数、左右手脉象的不同,不同脉象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

左手:汗法、滋阴、利小便;右手:下法或温补,套用这个模式就可以了。

当时听起来好像真的很简单,但又似乎有点机械,与之前学的知识也有相撞的地方。

比如五运六气要去考虑吗?临床所服的药物怎么考虑呢?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谢老师讲,中医摸脉摸的是气,我们通过把脉感受人的一个状态,再把这个状态化成自然的象,治法方药也就出来了。

比如《傅青主女科》里,胸满不思食不孕的病机其实是肾气不足,气降陷于下焦,脾胃难于运化,用的是并提汤。

后边有句话说“阳气不下陷,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生化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诊脉方法(转载)
我所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诊脉就很好,每当病人来诊时,总是能很明确的诊断病情,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每当他说出病情时,我就想患者应该是什么脉象,有机会,我就试试,闲时我就看书,中医诊断大全,脉诀,然这样又过了很长时间,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我会烹饪,技术还是很好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呵呵)我可以用几十种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鱼来,我发现,我共跟了8位老师,每个人都喜欢烹饪,一谈起吃来,都很兴奋,故可作为谈资,一次谈的的高兴,我就问,有关脉诊方面的问题,老师说,其实你应该从浮沉迟数来学习这样你进步就快了。

在我看来,这样真的是一个好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

相信学中医诊脉的都看28种脉象,再看5绝脉,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

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呵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