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合集下载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后代子孙遍布世界各地,而在这个族内,还有着各种分支,不同的民系,比如居长江以北除山西以外的北方民系,居江浙沪皖的吴越民系,居陕西中部的关中民系等等,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很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它是八大民系中唯独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同样也是最先被冠以“民系”称呼的汉族分支。

说到“客”一词,不免想到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客”一词,在汉语中最早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后来也被用于称呼旅居他乡的人。

在魏晋时期,官府为了保证士族地主的利益,曾颁布一种给客制度,将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绅门下充当佃农的流民称之为“衣食客”“佃客”,这些衣食客、佃客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统一标注在地主家,史称“注家籍”。

到唐宋朝时期,官府录入户籍时会依据有无田产将人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则是那些无田产的。

而在明清时期,为了和土著居民加以区分,那些寄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称为“客籍”,就像如今那些去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的人一样,只有个暂住的身份。

与“主”相对的“客”总是有种外来的感觉,像是一个四处漂泊,不断找寻自己的避风港的旅人,而客家这个种群就是这般,千百年来不断迁徙,只为找寻最终的安身所。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客家源于生活在广东潮州一带闽南人对来自闽粤赣边大本营地区迁至广东东南沿海一带那一部分人的总称,由于闽南人来的早,相应的把外来者和后来者称之为“客人”,在明朝中后期,我国自北而南的人口迁移高潮已经结束,闽海人,广府人等基本定居下来,但是客家人还处在动荡不安的迁移中,所以这个族群在当时人的眼中一直是“客”,时时为客,处处为客。

那么客家人起源于哪儿呢?对于客家人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的主体构成主要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

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

“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

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

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1]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2]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

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

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

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

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

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

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客家人是什么族人?

客家人是什么族人?

客家人是什么族人?谢邀历史记载证明,客家人是纯纯正正的汉人。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人,因东晋战乱南迁,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人,而后又在几次的迁徙中逐渐成为具有客家独特风貌和文化的汉族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讲客家话,客家话也是汉族八大语系之一。

据调查,全世界的客家人约为4500万人,外国500万人,国内4000千万人左右。

国外的客家人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一带,国内的客家人集中在赣南,粤,闽南等地区。

历史上的汉人因战乱而经历五次南迁,才有了现在的客家文化。

第一次大迁徙,因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对汉人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势,中原地区的官员和百姓,纷纷南下。

为了区分原住民和外籍汉人,当地政府便把外来的这些新户籍称为“客”。

这也是“客家人”第一次出现在中华历史上。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及黄巢起义之乱,客家族人未逃避战乱只能从原先的驻地,迁往江南南部和广东北部以及福建西部。

第三次迁徙,金,元入侵,文天祥组织抵抗入侵,失败后。

宋高宗南逃,宋灭亡后,他们以保安全,只能逃到更为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迁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为了取得南方百姓的民心,发放银两,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和台湾。

我们的敬爱朱总司令的祖辈也是在这次迁徙中,由韶关移居到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是发生在天平天国起义。

由于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起义失败,客家人在清政府的施压下,只能退避到南方,有的甚至向海外迁徙。

客家人文化有以下几样特点:一,客家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讲客家话,有专家认为客家话跟古汉语特别像,所以客家话也被称“活化石”。

二,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三个省,另外广西,香港,台湾及国外等也有大量的客家人。

三,客家的建筑风格“围龙屋”,名扬海外,也是客家重要文化之一。

四,客家妇女是不缠脚的,这也区别于传统汉族女子。

客家的女子和平年代在家相夫教子,战争时也会拿起武器上战场。

(谁说女子不如男?)五,客家人是非常忠贞爱国的。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考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唯其特殊,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首先面临的是客家源流问题。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较早提出“客家南来说”的是罗香林先生。

在其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

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

”他指出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

这五次迁徙的过程现已较多地为研究者们所接受。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

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

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

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

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

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

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

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

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

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

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

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高考作文素材精华版: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

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

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

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

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

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为什么要叫客家人

为什么要叫客家人

为什么要叫客家人
客家人是因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所以叫客家人。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

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

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

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

客家文化起源、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起源、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 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 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 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 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故 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移民文化。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 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 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 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 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 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 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 原有文化的眷恋善于用血缘、亲缘、 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 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 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 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 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美食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 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 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 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 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客家美食名城福建长汀的菜肴的“原 汁原味”非常突出。烹饪是很少用味 精的,甚至不用味精。此外,糖也少 用。食品色素历来不用。菜谱中的蒸、 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炖牛 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 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 鸯鸽、双燕迎春等等
客家圣地
2007年08月河南 省洛阳偃师市被 确认为客家先民 首次南迁地 是客 家文化源头
客家的起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 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 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 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 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 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 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 四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

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

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在国内五次大迁徙路线图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

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一是福建路的汀州。

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

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

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

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

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

郑文宝,长于诗。

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

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一是广南东路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地区。

因韶州地处岭南北交通要冲,故此地客家文化得地理之便与气候之先。

曲江余靖,即是其中佼佼者,余靖,宋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崇祀于广州八贤堂。

其史学、诗、古文词,均为时人所重。

曾信校《史记》、《汉书》,别为刊误四十五卷,是尤精史学的明证。

韶州为宋代客家人藏龙卧虎之地,是有历史根源的。

早在唐代,曲江就出过名震中原的张九龄。

张九龄,唐朝名相,文学冠一时,著有《曲江集》,事迹具《旧唐书》卷九九本传。

其诗劲炼质朴,洗尽六朝铅华。

《唐音癸签》称道:"首创清淡之派"。

对其后的王维、孟浩然诗派颇有影响。

时人张说则赞誉"后来词人称首也。

"可以说,张九龄以其卓越才学与高尚人品,使中原人对岭南文化刮目相看。

元代,客家学子,多不应试仕官。

所以,这一时期文士不显、文风转衰。

记载也多阙如。

但也并非全无杰出人物。

龙南人钟柔,融贯诸史,著述多部,从学者数万人,一时文风称盛,即是一例。

明初,承元之弊,客家著名文士尚不多见。

成化、弘治年间,始渐露锋芒。

嘉靖以后,人才辈出。

明末清初,而登高峰。

这一时期,客家文化中心有三:一是福建汀州府。

尤以文史成就为著。

有宁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刘坊诸人。

李世熊,主要著作有《寒支初集》、《寒支二集》。

史称其:六经诸子百家,无不贯通;为文沈深削该、奥博离奇。

撰修《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对客家地区方志学作出了特殊贡献。

黎士宏,世熊弟子,人称"以诗文章名天下"。

刘坊,著有《天朝阁集》。

自视甚高,声言"自有文章以来,一刘鳌石而已"。

人评其文"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一是赣南地区。

明末清初间,"三魏"和"易堂九子"的古文最富盛名。

"三魏",为江西宁都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

"易堂九子",以魏氏三兄弟为核心,加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彭士望、林时益。

他们的古文成就,集中反映在魏际瑞的《魏伯子文集》、魏禧的《魏叔子文集》、魏礼的《魏季子文集》和易堂九子的《易堂九子文钞》中。

魏氏两代六人,被誉为文坛"三魏"和"小三魏",传为千古佳话。

显然,倘没有当时赣南文风兴盛的背景,是绝不可能出现这一奇特文化现象的。

理学,则有信丰俞溥,龙南月华,南康刘昭文、王事圣诸人。

月华、曾从王守仁之学,为学者所宗。

刘昭文则学于湛若水之门。

可见,赣南理学王、湛两派均有传人。

一是惠州府。

明代客家理学中心。

一时人才济济,理学发展至顶峰。

代表人物有杨传芳、叶时、叶春芳、叶天佑、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诸人。

杨传芳,师事湛甘泉,深得其中奥妙。

叶时,曾从南海庞嵩学,崇奉王阳良知之学。

叶春芳,受学湛甘泉,"甘泉称其学问纯正"。

叶春及,理学崇陈献章。

叶萼,曾从薛侃学,为惠州一郡师。

杨起元,崇心性之学,其学的显著特点,是将佛学引入理学,使佛儒合一。

惠州客家地区理学,与整个广东地区理学同步发展。

"明兴,白沙氏起,以濂名之学为宗,于是东粤理学大昌。

"换言之,明正统以后,陈献章"白沙之学"的兴起,标志着广东地区理学进入繁荣阶段。

其后,出理客家、福老、广府民系的理学大师各据一方各领风骚和互相渗透互相辉映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当是时,甘泉、阳明二家弟子,各执其师之说,互有异同,自弼唐为之会通,面浙、广二宗,皆于弼唐悦面诚服,于时乡士大夫翕然和之。

若何古林则讲学诃林,薛中离则于金山,黄泰泉于白云,钟叔辉于宝潭,杨肖斋(传芳)、叶允中(时)于归善,叶同斋(春及)于罗浮,王青梦于粤秀。

而其在广州者,遇朔望必偕至关天,就正于弼唐。

"就是说,这一时期惠州地区的理学,杨传芳、叶时、叶春及诸人独树一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客家人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故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名节思想。

这以明清嬗变之际和汀州和赣南的气节派文人最具代表性。

他们大多具有反清复明、"义不帝秦"的思想和行为。

其佼佼者有李世熊、刘访、魏际瑞、魏禧、魏礼诸人.为人则"不食周粟"、退隐山林,为文则愤世嫉俗、慷慨激越、烟彪可元。

他们的道德文章,光辉千古。

在客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清代以降,广东嘉应州及潮州府属大埔等地(即今梅州市辖区),在客家地区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在清一代,这一地区的科甲在客家地区居首位。

康熙三十年登进士的李象元,为本朝州属登第者始。

自乾隆特别是西风东渐之后,梅州地区人文日益昌盛。

清代梅州文化,以诗文最为发达。

代表人物有扬仲兴、王利亨、宋湘、温训、黄钊、李黼平、吴兰修、范留淑、叶璧华、胡曦、黄遵宪、温仲和等人。

其中最著者为来湘与黄遵宪。

来湘是乾隆以后,岭南诗人最富盛名者。

代表作为《红杏山房诗钞》。

史称"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宋)湘为巨擘",或说"后起无如宋芷湾(湘)"。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代表作为(人境庐诗草》。

他所创作的通俗易懂的"新体诗",对"五四"时斯的新诗运动起了先驱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女诗人范留淑、叶擘华的出现。

客家妇女素以聪慧贤良勤劳著称于世,她们在客家社会中起着特殊重的作用。

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在文化上并未有所建树,形成妇女地位在经济活动与文化教育两者间的极大反差。

清末,随着风气日开、女权日高,这种畸形局面才不断改变。

范留淑的《化碧集》、叶璧华的《古香阁集》,可谓晚清诗歌的璀璨明珠;他们二人则可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女诗人的先行者。

清代,梅州地区在客家人文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非偶然。

早在明代,已露端倪。

李士淳的出现即属此例。

李士淳,作文雄健奔放,为时人所重,其著述收入《李二何先生文集》。

又,据光绪《嘉应州志·从谈》卷三二载:"《谈海》云:闻之族老,明季及国初,潮属有数县文风未盛,多有不能如额者,学使者往往以此邑之有余补波邑之不足,程乡一邑常取过三四十名,谓之通榜。

"可见,早在明清之际,梅县(程乡)文风之盛已居粤东前列。

与此同时,惠州文化也日益发达。

惠州府与广州府相邻,并濒临大海。

随着客家火势力不断由山区向平原向海外伸展,故当地日居重要地位。

宁化伊秉缓在惠州知府任上,曾创建丰湖书院,并度聘请嘉应宋湘主讲丰湖书院。

一时,丰湖书院成了培育客家人才的重要摇篮。

有清一代,客家地区文化得到普遍发展,故各地都产生了一批著名人土。

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南康谢启昆、台湾丘逢甲诸人。

他们在中国文坛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谢启昆,于史学、文学、方志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尤以方志学成绩斐然。

他主修的《广西通志》,体例新颖,内容博洽,为一代模式。

丘逢甲,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为(岭云海日楼诗钞》。

梁启超誉之为"诗界革命巨子"。

其诗的"英气",甚至在黄遵宪之上。

总之,客家地区,从宋代以来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客家人在历史上各个文化领域,均作出杰出的贡献。

其著名者:史学有余靖;理学有杨方、杨昱、杨传芳、叶春芳、叶春及、叶萼、杨起元;诗有郑文宝、伊秉绶、宋湘、湖曦、黄遵宪、丘逢甲;古文有刘坊、魏际瑞、魏禧、魏礼;方志学有李世熊、谢启昆;客家学有黄钊、温仲和;女诗人则有范留淑、叶璧华。

不胜枚举。

客家先民的三次大迁徒作者:罗香林编者按:罗香林,兴宁县人,近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著述甚丰,本文节选自他的名著《客家研究导论》。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三一一年),匈奴族刘曜,会同族石勒,出兵攻陷洛阳。

不数年,石勒尽取幽、并诸州,又西破刘曜,南取豫州,徙都邺城,控制淮北。

而东胡族鲜卑慕容氏,亦相继入寇中国,于石勒衰落后,尽得青、翼、幽、并、荆、徐、司、豫诸州。

氏羌族符氏,又乘着慕容氏灭石的时候,占据关陇,东向寇掠,旋复战胜慕容,西取凉州,南陷淮水。

前此汉族居于陕西、山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至是亦惨遭外族的蹂躏,流漓颠顿,转徙南下;仕宦人家,多避难大江南北。

当时号曰:“渡江”,又曰:“衣冠避难”;而一般平民则多成群奔窜,号曰“流人”。

就中如秦、雍(即今陕西、山西一带地)等州的难民,多瞳向荆州(即今湖北一带)南徙,沿汉水流域,逐渐徙入今日湖南的洞庭湖流域,远者且入于今日广西的东部,是为南徙汉族的第一支派。

而并、司、豫州的流人,则多南集于今日安徽及河南、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方,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南及闽边诸地,是为南徙汉族第二支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