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表现
副溶血性弧菌

返回
嗜盐性试验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氯化钠 蒸馏水
2g
按不同量加
100mL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 控制弧菌生长情况(7%生长最旺盛)
pH7.7
制法 配制2%蛋白胨水,校正pH, 共配制3瓶,每瓶100mL。 每瓶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钠: (1)3g;(2)7g;(3)10g。 待溶解后分装试管。 121℃高压灭菌15min。
2. 本菌嗜盐畏酸,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 8.0—8.5。
3. 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
4. l一3min即死亡。
5.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6.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 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 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 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凝固剂
返回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发酵糖类,其产酸时通过酚红指示剂测出, 酸性呈黄色,碱性呈红色
较高含量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 硫代硫酸钠可被某些细菌还原为硫化氢,
与硫酸亚铁中的铁盐生成黑色硫化铁
凝固剂
此 斜菌 面的 颜反 色应 不为 变底 或层 红变 色黄 加不 深变 ,黑 有, 动无 力气 。泡
组员: 李铭艳(食品国标) 黄敏慧(进出口食品) 刘伟 (PCR定量检测) 刘建焕(ELISA快速检测)
概述
1.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 一种生活在近海的海洋微生物,深海一般未发现, 尤其是在洗浴者和海产加工工人的伤口中。
副溶血弧菌简介

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对海产品等副溶血弧菌易污染的食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食品新鲜 、无污染。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海水养殖区、沿海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副溶血弧菌 的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避免生食海产品,煮熟的食物是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最佳选择。同 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
副溶血弧菌呈杆状或弧状,革兰氏染 色阴性。
副溶血弧菌具有趋化性,能够产生多 种酶和毒素。
培养特性
副溶血弧菌需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培 养,如TTC培养基。
分布与栖息环境
分布
副溶血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 尤其是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副溶血弧菌主要栖息在海洋动物体内 ,如贝类、鱼类等。同时,在海洋植 物表面、海底沉积物以及海水中也能 检测到副溶血弧菌的存在。
疫苗与药物研究
针对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开展了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跨种属感染研究
副溶血弧菌不仅感染人类,还可感染其他动物,未来需要深入研究 其跨种属感染的机制。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需要加强 耐药性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副溶血弧菌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可用于检测的基因 片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针对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检 测,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通过将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抗体或基因片段固定在传感器上,实现 对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检测。
人群特点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大学生食物中毒案例分析2010年9月3日,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某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症状。
为了解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关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对本次疫情展开深入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定义⑴可能病例:9月1日以来,该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中出现腹泻(≥3次/24h)、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两项及以上者;⑵确诊病例:可能病例中粪便、呕吐物、肛拭子标本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者。
1.2 病例搜索⑴查阅该学校卫生所、大连市中心医院门诊日志;⑵在该学校开展宣传教育,要求出现腹泻症状的师生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⑶通过询问就诊病例,获得其它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尚未就诊人员的信息,进行入户或电话调查核实。
1.3 现场卫生学调查⑴通过现场观察了解聚该校食堂卫生状况;⑵访谈病例和非病例了解就餐情况;⑶访谈厨师了解菜品制作过程;⑷访谈食堂采购人员了解原料来源。
1.4 病例对照研究⑴病例组:全部可能病例。
⑵对照组:可能病例同宿舍或相邻宿舍学生。
⑶调查内容:9月1日以来就餐情况,包括就餐时间、就餐地点、食物名称及食用量。
1.5 标本采集及检测共采集了10份样本,其中现患病例2人肛拭子;加工用具标本5份(菜刀2份,砧板2份,操作台1份);食物原料标本3份。
检测项目均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实验室检测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1]。
2 结果2.1 发病情况截至9月3日16时,共出现病例12例,罹患率6.0%(20/200)其中可能病例11例,确诊病例1例。
2.2 临床表现12例病例,腹泻100.0%,腹痛91.7%,恶心75.0%,呕吐66.7%,发热50.0%,血样便8.3%。
2.3 流行病学分布2.3.1 人群分布⑴性别分布:12例病例中,男性8例,占67%,女性4例,占33%。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与传播
分布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近海岸的海 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尤其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沿海水 域更为常见。
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 海产品,尤其是生的或未煮熟透的鱼 、贝类等传播给人类。此外,也可通 过直接接触带菌的水或食物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结果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撰写并提交检测报告。
04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应用 与意义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生产过程监控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 控的重要环节,用于确保食品在 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安全。
食品质量评估
通过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 量和种类,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性,确保消费者健康。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数据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促进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05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挑战 与展望
当前面临的挑战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存在灵敏 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
分离培养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检测时间较长,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 异性结合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包括 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 点,但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 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如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
检测规范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检验及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检验及分析作者:胡瑞利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2012年5月12日,重庆市荣昌县食品药品分局接报一宗发生在荣昌县金昌大酒店食物中毒的案件。
重庆市荣昌县疾控中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认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
本文就检验角度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检验1 流行病学调查经调查,本次事件先后有24人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发病患者首先是恶心、呕吐,紧接着腹痛、腹泻(4-12次,主要以水样便为主)。
发病潜伏期最短为6小时,最长为36小时。
2 实验室检验2.1 样品来源采取酒店可疑食物5份(为第二天食物,当天食物未留样),酒店厨师肛拭2份,患者肛拭1份,呕吐物2份,大便4份。
2.2 检验方法(1)取所采食物样品25g,加入到装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袋中,于均质器上均质2分钟,制成样液。
将样液及所采的肛拭子、大便、呕吐物,分别加入到SC增菌液、GN 增菌液、7.5%氯化钠肉汤、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置于37℃增菌,同时划线SS、血平板、TCBS、4号琼脂,置37℃24h,做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直接分离。
(2)各直接分离平板经24h培养后取出,除TCBS上有可疑绿色光滑圆形菌落生长外,其余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
(3)各增菌液经培养后取出分别划线接种SS、血平板、TCBS、弧菌科显色培养基、4号琼脂,经37℃培养24h后除TCBS上有可疑绿色光滑圆形菌落、弧菌科显色培养基上紫色光滑圆形菌落生长外,其余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并且增菌后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和直接分离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相同。
(4)14份标本中有5份标本在增菌后平板分离和直接分离均有可疑绿色菌落、弧菌科显色培养基上紫色光滑圆形菌落生长,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棒状,卵圆状等不规则形。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课件

在37℃下培养24-48小时,观察是否 有细菌生长。
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基
在SS(Salmonella Shigell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副溶 血性弧菌在此培养基上呈现绿色菌落。
菌落形态
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色泽等特征,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副 溶血性弧菌。
生化鉴定
氧化酶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为阳性结果。
基因测序
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 为副溶血性弧菌。
快速检测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在试纸条上,当与样品中的 副溶血性弧菌抗原或抗体结合后,会出现显色反应,判断是否为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传感器
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将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在传感器上,当 与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后,会产生电信号或光信号,通过信号的强弱判断 副溶血性弧菌的浓度。
消毒处理
对接触过患者的物品和 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监测
加强食品和水质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控制副溶
血性弧菌的传播。
消毒与灭菌方法
高温消毒
将食品或物品加热至70度以上 ,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消毒。
紫外线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和表面进 行消毒。
化学消毒
使用漂白粉、酒精等化学药剂 进行消毒。
煮沸消毒
将水加热至沸腾状态,持续一 段时间进行消毒。
培养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 为37°C,适宜盐浓度为2-4%。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传染源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来自海 产品,如鱼类、贝类、甲 壳类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知识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知识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
因该弧菌需要在含食盐的条件下生长,过去曾称它为嗜盐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由近海海洋生物携带。
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为42.4%,咸菜带菌率为16%。
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鱼、虾、蟹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等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也可引起中毒。
吃生鱼片很容易引起中毒,吃海螃蟹时,如果加热不透,也容易中毒。
当人体食入大量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后,经10小时左右的潜伏期而发病。
体温为37.5℃~39.5℃,上腹部呈一阵阵发作的绞痛,腹泻。
大便呈洗肉水样,有时还带有黏液或脓血,严重时大便次数可达每日20余次,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病程1周左右。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科普知识课件

如何预防? 了解来源
选择信誉良好的餐厅和供应商,了解海鲜的来源 和处理方式。
尽量避免在不洁或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用餐。
发生后如何处理?
发生后如何处理?
就医建议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高危人 群。
医生可根据症状和病史进行适当的检测与治疗。
发生后如何处理?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 发生在哪里? 3. 谁容易感染? 4. 如何预防? 5. 发生后如何处理?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定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一种食源性疾病 。
补充水分
腹泻和呕吐时需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防 脱水。
可使用口服补液盐或饮用清淡的液体。
发生后如何处理?
避免自行用药
不建议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止泻药,需遵循医生的 指导。
不当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延误治疗。
谢谢观看
即使如此,仍建议避免食用生海鲜。
谁容易感染?
旅行者
前往高风险地区的旅行者也面临感染风险,特别 是食用当地海鲜时。
建议在旅行时选择经过充分加热处理的食品。
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 食品安全
确保海鲜在食用前充分煮熟,避免生食海鲜。
加热至70摄氏度以上可有效杀灭细菌。
如何预防? 注意卫生
处理海鲜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使 用干净的工具。
发生在哪里?
发生在哪里?
污染源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海鲜传 播,例如生蚝、虾和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表现
*导读:副溶血性弧菌(Bibrio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是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非霍乱弧菌。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
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
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
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
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
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
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对可疑食物进行培养,有时可分离出和粪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
本病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