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到篇翻译

合集下载

第15届古诗文阅读大赛翻译

第15届古诗文阅读大赛翻译

孙叔敖埋蛇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何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恐:害怕今:现在。

及:等到。

安在:在哪里?"安”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在”之前。

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

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阴德,指有徳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去:离开。

向者:从前,过去。

这里指“刚才”。

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仁:仁慈。

楚令尹:楚国的宰相。

令尹: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信其仁:信服他的仁慈。

孙叔敖:春秋是楚国人。

楚庄王时为楚令尹两头蛇;长两个头的蛇【翻译】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

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见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

”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欧阳询观古碑【原文】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1尝:曾经。

2行:赶路。

3书:写。

4驻:停留。

5良久:许久。

6去:离开。

7复:再。

8反:通“返”,返回9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10及:等到。

11乃:就。

12布:摊开;铺开。

(名词作动词)13裘:皮衣;皮草14因:于是。

15宿:过夜。

16三日:泛指多日。

17方:才。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

2017年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1-10篇文言文)1、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编年体左丘明翻译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注释1. 晋侯:指晋献公。

2. 假道:借路。

3.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4.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初赛2019古诗文大赛 文言文16-30(含1-30课答案)

初赛2019古诗文大赛 文言文16-30(含1-30课答案)

16.牛首马肉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②。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注释】①灵公:齐国的国君。

丈夫:男子。

饰:服饰。

②相望:互相看见。

形容接连不断。

极言其多。

【文言知识】宾语前置句。

文中“莫之服”是个倒装句,应按“莫服之”理解,意为没有人穿它了。

它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在否定句中当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可以置于谓语前。

又,“时人莫之许也”,应按“时人莫许之也”理解,意为当时的人们没有承认这一点的。

其他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见也”“勿之欺”等,同样都是这一类的宾语前置句。

【思考与练习】1.以下成语和晏子无关的是()。

A.张袂成阴B.南橘北枳C.比肩继踵D.一鸣惊人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好()②之()③见()④何()⑤而()⑥逾()3.翻译:①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晏子所言“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是运用______的说理方法,指出齐灵公在这件事的处理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5.晏子的方法为何能奏效?请从“国人”的心理角度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①。

2019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译文21-30

2019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译文21-30

21.雪夜访戴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明亮,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想起了戴逵。

当时戴逵远在剡县,即刻就连夜乘小船前往。

(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口(却)没有进去就返回了。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就返回了,为何一定见戴逵呢!”22.欧阳修“三上”作文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别的爱好。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下属官吏说:平生只爱好读书,坐着就读经书、史书,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我)大概未曾有片刻放下过书卷。

谢希深曾说:“和宋公垂同住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去厕所,一定带上书去,诵读之声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像这样专心学习学。

”我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大概只有这样(才)格外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23.刘备纳贤当初,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裔。

(刘备)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与母亲一起以贩卖草鞋为业。

(他)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喜怒不显示在脸上。

(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依附公孙瓒。

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了战功,于是让(刘备)做平原相。

刘备年轻时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十分友好……刘备与这两人同睡一张床,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而在公共场合,(两人)整天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跟随刘备交际应酬,不逃避艰难险阻。

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十分用心去交结,赵云于是就跟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掌管骑兵。

24.刮目相待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三峡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高中书文言文古诗翻译

高中书文言文古诗翻译

唐·白居易
原文:
中书高君墓志铭。

君讳某,字某,其先自燕迁赵,赵又迁中山,故以中山为姓。

君少孤,事母至孝,既长,举进士,释褐为县尉。

历迁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以清白自守,声誉播于朝野。

君性简静,不喜与俗人为伍,独好山水之胜,常游于江、淮、湘、汉之间。

晚年益笃于道,讲学不倦,弟子数百人。

天宝十年,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九。

铭曰:
燕赵遗风,中山之后。

孤高特立,清风明月。

孝敬父母,忠义为友。

文章华国,名扬四海。

译文:
中书高君墓志铭。

高君名某,字某,他的祖先原籍燕国,后来迁居赵国,赵国又迁至中山,因此以中山为姓。

高君自幼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长大后,考取进士,授职县尉。

历经多次升迁,官至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他清廉自守,声名远播于朝廷和民间。

高君性格简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独爱山水之美,常游历于江、淮、湘、汉之间。

晚年更加笃信道义,讲学不倦,弟子有数百人。

天宝十年,高君在家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铭文曰:
燕赵之风,中山之裔。

孤高独立,清风明月。

孝顺父母,忠诚义士。

文章光耀国家,名声传遍四海。

此铭文歌颂了高君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高君虽身处官场,却能保持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专心致志于山水之间,追求道义,培养弟子,其品德和才华都得到了世人的赞誉。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

11.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孤:从小失去父亲。

书舍:私塾。

遂:就泣:哭。

得:能够。

学者:学习的人。

亲:父母。

一则:一方面。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苟:如果。

欲:想要资:钱财。

此指学费。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少:幼时。

就书:上书塾(读书)。

翻译: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

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本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启示: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当代学生2012年第十一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翻译

当代学生2012年第十一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翻译

49.父贤不足恃魏文侯问狐卷子道:“父亲贤明能够依赖吗?”狐卷子回答道:“不能。

”“儿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

”“兄长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

”“弟弟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臣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

”魏文侯一下子变了脸色,发怒倒:“我向你征询了这五种情况,你竟全都认为不能,是什么道理呢?”狐卷子回答道:“父亲贤明没有超过尧的,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放逐;儿子贤明没有超过舜的,但是他的父亲瞽瞍却被拘禁;兄长贤明没有超过舜的,但是他的弟弟象却被流放;弟弟贤明没有超过周公的,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却被诛杀;臣子贤明没有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的,但是帝王桀纣却被他们讨伐。

指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可能长久。

你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从自身做起,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48.悬赏纳谏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

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47.桑中生李有个叫张助的,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核,本想拿走。

偶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浇了点水。

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上边长出李树很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向李树祷告后,眼痛好了。

这样一来,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

”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推成了小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胥谏许越成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就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

”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

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

(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的愿望。

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婉转驯服地言辞,来纵容国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你自己伤害自己。

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

而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将要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

要认为盟誓没用吗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干吗要看重鬼神而看轻您自己的威力啊。

”吴王便同意讲和,空有讲和没有盟誓。

刘敬慎议和亲刘敬是齐国人。

汉朝七年,韩王信叛变,高帝亲自去攻打他。

到晋阳听到韩信与匈奴联合准备一起进攻汉朝,高帝非常愤怒,派人到匈奴侦探。

匈奴把精兵和肥壮的牛马都隐蔽起来,只显现一些老弱的士兵和牲畜。

十多个派去的人都回来报告说,可以攻打匈奴。

高帝又派刘敬去匈奴查看,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交战,这应该是夸耀并显示自己的长处,现在我去到那里,只见到一些老弱残兵,这一定是他们故意露出短处,埋下伏兵以出奇制胜。

我认为匈奴不能攻打。

”这时候汉朝兵马已经走过句注山,二十多万兵马都已经出发,高帝大怒,骂刘敬说:“你这齐国的俘虏!凭借嘴巴子得到官位,现在又用荒谬的话来诅咒我的部队。

”把刘敬捆绑到广武关押起来。

于是高帝领兵向前,到平城,匈奴果然突出奇兵把高帝全军围困在白登,七天后才得以解围。

高帝到达广武,赦免了刘敬,说:“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被围困在平城,我已经把十多个说可以攻打匈奴的使者都杀了。

”于是封刘敬为二千户,做关内侯,称为建信侯。

高帝平城战停回来后,韩王信逃亡到匈奴,在这个时候,冒顿做单于,兵力强大,号称三十万大军,(汉朝)多次在北面遭到侵扰。

高帝忧虑这件事,问刘敬。

刘敬说:“天下开始稳定,士兵因战争而疲惫,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匈奴。

冒顿杀掉父亲代立王位,把他父亲的妃子都霸占了,是凭着武力为威势的,不可以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

只可以从长远打算,谋划他的子孙做臣子。

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

”高帝说:“如果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做!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正出大公主嫁给他,厚礼送给他,他知道汉家嫁给正出的女儿,又送来厚礼,蛮夷一定敬仰她,立她为王后,生下儿子必定做太子,代替单于。

为什么呢是因为贪图汉家的钱财。

陛下每年用汉家多余的而他们缺乏的东西多次送去慰问,并派善于言辞的使者用礼节劝喻他们。

冒顿不死,他是汉家女婿;如果他死了,那么汉家的外孙做单于。

哪里听说有外孙敢与外公对等礼节的事呢士兵可以不用打战而慢慢使他们臣服。

”高帝说:“好。

”打算派长公主去,吕后日夜哭泣,说:“我只生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能把她送到匈奴去!”高帝终于没有派长公主去,而是把庶出的女儿取名长公主,嫁给单于。

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事项。

愚公之谷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

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

”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

”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

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

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

’就把小马牵走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桓公说:“您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

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愚笨。

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凌,也必定不给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

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

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教子勿贪田稷子是战国时齐国的相国。

一次,他收受了下属官吏贿赂的黄金百镒(音义,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田母非常诧异,于是责问田稷子说:“你虽然为相已经三年了,但你的俸禄大概还没有这些多吧这些金子难道是德行纯正的正人君子应该得到的吗我怎么能收留下这些金子呢”田稷子跪着向母亲解释说:“这些金子确实不是下属送我的。

”田母严肃地训斥田稷子说:“我听说士大夫要修身洁行,不能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做到洁身自好、言行一致、忠诚守信、办事公正,眼下你却不是这样,远离了做臣下的要求。

像这些不是从正道上得来的财物,我不会享用的。

你这样做就是不肖之子,不是我的儿子。

你快起来吧!”田稷子感到非常惭愧,急忙拿着这百镒货金退了出来。

他先将那些受贿的百金退还给属吏,然后背着草席去见齐宣王请罪。

齐宣王明白了此事缘由,很钦佩田稷子母亲的高尚情操和义举,赠以公金,并赦免了田稷子的罪,恢复了他的相职。

务知稼樯艰难梁朝的士大夫都爱好宽袍大带、大帽高履,外出乘车舆,回家靠僮仆服侍,在城郊以内,无人骑马。

周弘正被宣城王宠爱,得到一匹果下马,经常骑着它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过于放纵。

至于像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就会被人检举弹劾。

到侯景之乱发生时,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不能步行,身体瘦弱、气血不足,不耐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的,往往是这些人,建康令王复,性格既温文尔雅,又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无不感到震惊害怕,就对别人说:“这正是老虎,为什么要把叫做马呢”当时的风气竟到了如此地步。

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

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

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章大家行略祖母早年没有儿子,祖父就娶了章大家。

三年,祖母生我的父亲,而章大家始终没有生养孩子。

章大家生于寒族,年轻,又没有生养孩子,等到祖父去世,家里人去的使者,章大家就会慷慨大哭不吃。

当时我父亲才八岁,儿童是在旁边,大家拉着我父亲跪在母亲面前大,哭着说:“我马上离开,如此弱小呢“祖母说:“如果能记住您的志向,也我所受的。

”于是和祖母一起四十多年,八十一岁而死。

章大家侍奉祖母尽礼,祖母也很好的待遇,终身无怨言。

櫆小时候,还是等到事情祖母。

时值深夜,祖母坐在紧靠帘帷,櫆陪在身边,大母亲怀念往事,忽然泪落。

櫆见大母亲流泪,问为什么,祖母叹了口气说:“我不希望,你的祖父中途抛弃我,你的祖父去世时,你父亲才八岁。

“回首见章大家在室,通过指櫆说:“你父亲孤儿,以培养以教诲,使到成人,为了能有今天,章大家庭的力量是多。

你年纪长大,就一定不会忘记章大家庭。

“当时虽然幼稚愚昧,被说的悲哀,也知道在一旁哭泣。

大家从祖父去世,于是失明。

眼睛虽然没有出现,而操作不停止,櫆七年,和大哥、二哥跟塾师在外面院子里读书。

每逢隆冬,阴风积雪,有人半夜才回家,奴仆都睡着了,只有大家煨炉以等待。

听到有人敲门,随即应声拄着拐杖扶墙走,打开门,而且握手问:“书如果熟吗先生曾朴责备吗”就应以书成熟,不曾朴责任,于是高兴。

大家垂白,我的家庭更加贫困,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的晚年更苦。

噢!他痛心啊。

渔父辞剑位子胥到船上,渔父知道他的意思,就渡他到了千寻之渡口。

伍子胥过江之后,渔翁见他面有饥色,就对他说,你在这树下等我,我去给你找点食物。

渔翁走后,伍子胥起了疑心,于是藏到了芦苇深处。

没多久,渔翁带着食物返了回来渔翁见树下没有了人,于是低声呼唤:‘芦中人,芦中人,难道不是饥饿吗’重复了好几遍,伍子胥才从芦苇中走了出来。

那渔翁就说:“我看见你面露饥色,为你去拿饭,你为什么猜疑啊”伍子胥说:‘性命本属于天,现在属于丈人(尊称),怎么敢有猜疑呢’吃完饭,伍子胥解下百金之剑送给渔翁,说道,我这把剑已经祖传三代了,上面刻有七星北斗,还有龙跃于渊,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作为答谢。

”渔翁说:‘我听说楚王下了命令,擒获伍子胥的人,可得到粮食五万石,得到楚国最高的爵位。

我既然救了你,难道还贪图这百金之剑么’渔翁推辞不收:“你赶快离开,不要留下。

(否则)就要被楚国人抓住了。

”伍子胥于是请教渔翁高姓大名,那渔翁笑道:“现在情况危急,两个坏人相逢,我就是那个帮助渡河的楚国坏人。

两贼相得,得形于沉默之中,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你是芦中人,我是渔丈人。

以后富贵了别忘记我就行了。

’伍子胥答应了。

伍子胥临去时,不断的嘱咐渔翁将他吃剩的东西好生掩埋,不要泄漏了行藏。

于是就离去,告诫渔父说:“掩盖你的盎浆,不要让它暴露了。

”渔父说好。

于今行走数步,回头看渔父,已经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

伯夷颂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

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

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

(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

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

(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

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