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
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字翻译词语翻译风格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比较研究一、风格的可译性及三种换码模式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9—1814)。
他在《翻译的原则》(PrincipleofTranslation)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译文的风格和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然而,译学界人士对于风格是否可译向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风格不可译,有的则认为风格不但可译而且理应在译文中再现。
要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风格。
库顿(J.A.Cudden)编撰的《文学术语词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歌中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的写作特色”。
库顿认为,对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要考虑作者的措辞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或其他手段),还要考虑句子和段落的特色(例如是松散亦或是紧凑的)——总而言之,要考虑作者使用的语言及其驾驭语言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既受其性格的影响,又是他们创作时心情的产物;同时,风格是可识别的。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stylisticmarkers),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前者包含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后者则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作用探究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作用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作用。
在语言差异方面,翻译者需考虑词汇、句法等因素的不同,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意。
价值观差异则影响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历史和传统差异使得翻译在概念和背景的转译上面临挑战。
文化符号和象征的翻译涉及对不同文化特征的解读和诠释。
总结指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的拓展。
通过深入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促进英美文学跨文化传播,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翻译、语言、价值观、历史、传统、文化符号、象征、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作为文学交流的桥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于英美文化的差异性,英美文学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历史和传统差异以及文化符号和象征的差异都可能影响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研究英美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历史和传统差异以及文化符号和象征的翻译。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挑战和难点,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拓展对英美文学翻译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2. 正文2.1 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差异不仅仅是指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不同,还包括语言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文学翻译探索中文文学作品的翻译挑战

文学翻译探索中文文学作品的翻译挑战翻译作为一门艺术,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在探索中文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这些翻译挑战,并分析如何克服它们。
一、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学翻译的最基本元素,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由于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翻译中常常会面临语言的限制和难题。
同时,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会给文学翻译带来挑战。
针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熟悉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并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通过与原作作者的交流,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背景,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风格。
二、文体与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
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翻译者需要在传达作品意义的同时,准确表达出原作的文体特色。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善于发现和体会原作的语言之美。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翻译者需要注重音韵和韵律的保持,以保持原作的意境和节奏。
而在翻译小说时,翻译者则需要注意角色的形象塑造和对话的处理,以使读者获得与原作相似的阅读体验。
三、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是影响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富含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
翻译者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作品背景和作者生活的资料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借助学者、专家等的帮助,深入研究作品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平衡忠实与流畅文学翻译的一个常见挑战是如何在追求忠实于原作的同时保持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流畅性。
有时,直译可能会损失原作的诗意和表达效果,而意译则可能导致误解或错误诠释。
在面对这个挑战时,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作的特点、读者的需求和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从英汉对比研究看《兰亭集序》各译本翻译

从英汉对比研究看《兰亭集序》各译本翻译作者:贺丽菁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中国书法上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看,《兰亭集序》对后人都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角度,分析孙大雨和耿亮的兩个译本,并从综合语与分析语、形合与意合、动态与静态三方面分析和鉴赏。
一、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综合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却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例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林”,这里的“山”“岭”“林”“竹”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而译成英文后都加了s,变成“mountains”“cliffs” “forests”“bamboo groves”,可见英文是综合型语言,具有形态的变化,而汉语没有。
又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句,依照译者的理解,此句应该表示过去的时间,故此句译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每个谓语动词都加了ed,而原文中却没有这样的形式变化。
再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大雨在翻译时把“情随事迁”翻到了后面“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d state of affairs”,可见汉英翻译中英译文的语序可作灵活处理。
由此人们得出一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搞清楚英译文所要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变化、时态的转换等。
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力求译文地道、通顺。
二、汉语重视意义上的完整,英语看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文章开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原文中一串四字结构表明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游玩的内容。
耿亮的译文把“岁在癸丑”处理成定语从句“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year Guichou” ,孙大雨则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primordial signs of the calendar combine as Guichou”,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译文中把原文用连接词和从句连接起来;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巧妙地采用了归化,清楚地向读者解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历年“癸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1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2 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与效果研究

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与效果研究一、引言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壁垒的一种跨界行为,文学作品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体现,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技巧和效果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二、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1.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必须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因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翻译时必须尊重原著文化,遵循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持文学作品的韵味。
2.抓住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文学传统。
翻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学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抓住文学作品的精髓,使翻译的版本能够清晰、流畅、优美地表达源文的味道和意义。
3.注重语言的美感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注重语言的美感,把握好节奏感和节奏的变化等因素,让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源文的美感和符号意义。
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风格的变化,根据原作语言特点有效地塑造文学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4.深入挖掘源文内涵翻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透彻理解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和文化内涵。
只有抓住了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三、文学作品翻译效果的评估1.准确传递原作信息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要体现在能准确地传递原作的信息和意图。
在翻译中,翻译者通过语言的转换、调整和重构,将源文的信息和意图转化为目标文,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原著作的內涵。
2.自然贴合目标文化翻译时必须是文化贴合的,要遵循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让目标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贴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充分体味到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3.让翻译版本有独特美感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还需要将书写艺术和语言美感与翻译相结合,使翻译版本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并呈现出语言艺术的美感,从而让读者在翻阅翻译版时能够体会到原作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四、结论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效果的评估对翻译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正确的翻译技巧和评估能够更好地保持文学作品的韵味和内涵,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美感和情感。
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

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 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
【摘要】:李清照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研究热点之一。中西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都很早。但是,对李清照词的翻译及研究却未形成相当的气候。本论文以语言世界观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翻译诠释学为哲学基础,对中西李清照词英译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与民族之间思维方式不同息息相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诗词翻译没有绝对的可操作性。可译是相对的,有限度的,而不可译才是绝对的,根本的。诠释学认为,理解就是翻译。要完全把原文的意义反映在译文里面是绝对不可能的。但翻译又是可能的,也是可取的。李清照词译本的对比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哲学层面的思考。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从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及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论述。然后就整篇论文的结构及写作思路作一总体交待;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李清照词的翻译与研究现状作一概括和分析。通过细致梳理中西李清照研究的演变过程,努力把握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内在规律。首先是对国内外李清照研究进行了阶段性划分,然后,主要就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李清照词译本研究方面提出我们的思考。第三部分由第三章和第四章组成。第三章对中西李清照词英译进行了宏观对比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中西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论证,同时,就中西李清照词英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思考,认为李清照词英译并不只能是由西方译者进行翻译,中西译者各有所长,应该互为补充;对韵体译诗不能一概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 加以否定。我们认为,韵体译诗最关键的是对译诗韵律在“度”的把握上。第四章在上一章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对中西李清照词英译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从实践层面上论证我们在理论上提出的关于中西李清照词的三种研究类型划分的观点,试图从中总结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若干规律,提出在研究中既要借鉴西方成功的翻译理论,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本国传统文化文论中的可利用资源,努力摸索出若干立足于本国传统的诗歌翻译【关键词】:李清照词英译中西对比研究语言世界观翻译诠释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 【目录】:2005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1-2AContrastiveStudyontheTranslations2-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3-4Declaration4-5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5-6论文摘要6-8ABSTRACT8-10目录10-14第一章引言研究的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诠释学语言世界观和诠释学对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的意义.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及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22-24第二章文献综述国内李清照研究综述研究阶段及特点分析国内李清照词英译综述对国内李清照研究的思考国外李清照研究综述研究阶段及特点分析对英语世界李清照词研究的思考40-53第三章李清照词英译的宏观对比研究中西李清照词英译的三种类型中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 国(包括港台地区)译者的李清照词英译采取韵体译诗的李清照词英译采取自由体译诗的李清照词英译采取散文体译诗的李清照词英译英语世界西方译者的李清照词英译西方译者中采取韵体英译的李清照词西方译者中采取自由体英译的李清照词英语世界华裔译者的李清照词英译定向叠景”译诗理论传神达意的翻译目标对中西李清照词英译中两个问题的思考李清照词该由谁来翻译?韵体译诗”不应该提倡吗?对“定向叠景”译诗理论的哲学思考77-87第四章李清照词英译的微观对比研究英译李清照词中语音的翻译李清照词中拟声叠词的英译汉语词律的特殊要求对李清照词中平仄声的不同理解英译李清照词中词汇的阐释和翻译字的翻译词的翻译汉语单双音节词的转换用法李清照词中一些特殊词汇的英译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词的英译与现代汉语极易混淆的词的英译英译李清照词中句法的翻译对汉英句法差异及其对翻译影响的有关论述英译李清照词中对古汉语诗词的句法特点的理解和处理对句子主语的翻译处理汉语对仗在英译时句法上的处理英译李清照词中语篇意义、语体色彩及意境的翻译对李清照词口语化的翻译处理对李清照词追求翻译压韵体现导致的以韵害义对李清照词意境理解的差异导致的翻译差异134-142第五章结语142-145参考书目145-156附录一李清照词英译本及篇目纵览156-161附录二译文举例161-172一、《渔家傲》“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十六种译文:161二、《浣溪沙》“梨花欲谢恐难禁”一句八种译文:161-162三、《声声慢》前十四叠字的21种译本:162-165四、《添字采桑子》中“点滴霖霪”、“叶叶心心”六种译文:165-166五、《一剪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 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十一种译文:166六、《小重山》“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句七种译文:166-167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3种译文:167-169八.《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九种译文:169-171九.李清照《乌江》一诗的七种译文:171-172附录三LOVEISCRUEL,LOVEISSWEET172-174后记174-17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姜秋霞(1962—),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1-01-112001年第8期总第148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1,№8Serial №148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姜秋霞(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着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翻译转换中词义层面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的语境参照体系,论述了语境概念中显性语境与隐形语境及其辩证关系,初步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词典翻译;文学翻译;转换;显性语境;隐形语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involved in diction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in the trans fer 2ence of the meaning of w ords and the context they refer to.S pecifically ,it argues a transparent context and an opaque context ,and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K ey words :diction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 ference ,transparent context ,opaque context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8-0056-03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
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临时依附性。
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
词典的例句是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
由于两类文本有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
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
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
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refer 2ential meaning )、“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 )和“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 )。
“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 )与“所指”(signified )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
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 )的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
请看下例:11A :Her v 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她的嗓音低微然而深沉①。
B :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 pletely ,...and said in a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 oice ,....(J.Austin :Emma )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张经浩译《爱玛》)A 为词典文本例句;B 为文学文本例句。
对比两个文本中steady 对v oice 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
“深沉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5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
B 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
又如:21A :in the open air 在户外②B :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 ,abs olutely alone ,she cast the unpleasant ,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 ,and for thefirst time in her life she stood naked in the open air,at the mercy of the sun,the breeze that beat upon her,and the waves that invited her.(K.Chopin:The Awakening)然而,当她来到海边,发现四下绝无一人时,她脱去了那件扎人的、穿着难受的泳衣,平生第一次赤裸裸地站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阳光戏弄,任凭海风拍击,任凭呼唤她的海浪泼溅。
(刘新民译:《觉醒》) 31A:Y ou will see with y our own eyes cruelties and injustices.你将亲眼看到种种残暴和不公正的行为。
③man’s inhumanity to man 人对人的残忍④ B:“I had not thought Mr.Darcy s o bad as this—though I have never liked him,I had not thought s o very ill of him.—I had sup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but did 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revenge,such in2 justice,such inhumanity as this.”(J.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我没有想到达西先生这样坏。
我一直不喜欢他,却没有想到他这样恶劣。
原来只当他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但没有怀疑他是个小人,会这样恶毒报复,伤天害理,良心丧尽!”(张经浩译:《傲慢与偏见》) 词典中词的释义具有概括性,所选例句也尽可能直接反映词目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例证中词语(词目词)的翻译要尽量保持与释义接近的译文表达方式。
例2中A的译文“在户外”是in the open air最基本的概念;而B的“光天化日”则带有很强的语用色彩。
例3中,injustice译为“不公正的行为”和inhumanity译为“残忍”都是对这两个词义的概括;而“伤天害理,良心丧尽”则是特定情景中对人物感受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是“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的一种,但更具体,程度更高。
从结构语义学理论角度分析,这属于一种上义词和下义词的词义关系。
词典中的例词例句除了说明中心词的用法之外,就是让读者了解最基本的意义,最具有概括性的功能,即词的上义概念;而文学文本的转换却可以运用形象性词语充分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引发广阔的想像空间。
在词典例词句的翻译中,E lle est m orte(She died)无论如何不可能发挥成“她魂归离恨天了”。
当然,概念意义和语用意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语言的指称即概念意义使言语的使用成为可能,言语的使用和变化发展又赋予语符新的意义。
为此,词典的编纂也从最初的基本概念释义到涵盖各种言语意义的释义。
于是有些释义本身就带有语用色彩,一种被广泛使用后约定俗成的语用色彩。
如:41All right,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the s ocial amenities, let’s talk turkey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咱们来认真坦率地讨论实际发生的事情吧。
⑤例4中的talk turkey本指“谈论火鸡”,然而带上了“直截了当”、“认真坦率”、“开诚布公”一类具有文化感情色彩的含义,这些含义已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完全取代了“谈论火鸡”。
译文自然也要对应其语用色彩。
但与文学文本相比,这种语用色彩是一种概念化了的语用意义;而文学文本中语用含义却具有特定性,是某一语用意义的特定语用度。
换言之,其语用色彩共性成分低,特性成分高,文学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语言意义的特性来体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词典文本翻译中“概念意义”的转换主要局限于例证中的中心词,至于中心词以外的其他语言成分,在相互组合下生成相对独立的句子结构时,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等,译者在转换中也要作相应的体现。
如: 51He’s aw fully decorative,but s ometimes he sim ply doesn’t connect.他这个人样子挺帅,只是有时简直缺根弦儿。
⑥61The sun has sunk below the horizon.太阳已沉落在地平线下。
⑦例5表现了某种语气、情感色彩;例6则勾画了一种景象。
由此可见,词典例句的转换除了词目词的概念意义之外,还有以词目词为轴心生成的语义块,这个语义块也有形象,只是其文本脱离具体的言语环境,或者说脱离了作者的“本意”,又缺乏情景的特定性,因而较抽象化;而文学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形象色彩,来源于特定的情景范围,形象更具体,更具个性、独特性,更具有指向性。
因而词语的意义及译文词义的选择还涉及到语境的大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