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知识点北京版语文

七年级知识点北京版语文
作为学生,语文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
在七年级,北京版的语文教材包含了
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
和词语辨析等方面。
在七年级北京版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
更多的汉字,以及它们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会
学习一些词语的辨析技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七年级北京版的语文
教材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并通过阅读理解、提取关
键信息等方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如何
进行批判性阅读,挖掘文章中隐含的信息和意义。
三、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北京版的语文
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连词、标点符号等写作技巧,使文
章结构更加合理,语言更加流畅。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不同类型
的作文,并通过写作来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经典诗词赏析
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经典诗词不仅能够
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七
年级北京版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诗词,并通过
赏析诗词的形式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总之,七年级的语文学习必须扎实,只有打好基础、扎实功夫,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语文成绩。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复习

第四单元内容、《愚公移山》综合复习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Xīxīrǎng rǎng qúdào wěn luàn biés hù hán jìn dūncùróngyùtóu xián xiū qièyǎng mù2、给划线的字注音:解剖混浊潜水艇选聘罗布泊夸父檄文3、成语填空:()工()料、无边无()、()然成风、()然失色、司空见()、不可一()、忧心()()而入、马革()尸、(),死而后已。
锋芒()露、至死不()4、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改正:娇揉造作、全神贯注、毫不犹豫、鲜为人知、弛骋天下、恍然大悟、心无旁鹜、毫不设防、挺而走险()()()()5、判断正误:A.《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B.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还曾先后创作了《老马》、《罪恶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C .这首诗的题目《有的人》,是指鲁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
如果理解为“有这样两种人”,是不对的。
D.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死》这篇文章里,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叫人们“忘记”他。
这和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E.下面是鲁迅《野草•题辞》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语序不正确:“①熔岩一旦喷出,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③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④将烧尽一切野草,⑤我自爱我的野草,⑥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正确的语序应为:②①④⑥⑤③。
()6、下列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程成画的这幅漫画夸张而传神,连李老师看了都忍俊不禁。
B、网络上流行的“种菜偷菜”游戏,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得意忘形!C、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七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知识点在七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下面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总结说明。
一、古诗文鉴赏古诗文是我们传承的文化财富,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鉴赏古诗文。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掌握古诗文的基本形式,包括格律、韵律、用典等,同时还要学会如何理解古诗文,并对其进行阅读与欣赏。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表达的时候,采用特殊的词语、语言构造及语调语气等手段,达到意境和效果的一种方法。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会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并且学会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三、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习写作技巧,包括如何选取话题、分析文章结构、运用词语等等。
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会成语的基本含义,以及成语故事背后的深刻意义。
通过学习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成语。
五、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阅读现代文,包括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等。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有效地表达。
六、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文化,包括诗词、歌谣、传说等。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七、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在北师大下册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阅读,包括快速阅读、精读、深度阅读等。
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思考,包括理性思考、创造性思考等。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能够了解世界,发展自身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七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通过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5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五)班级:姓名:第6课过零丁洋1、《过零丁洋》作者是()代()民族英雄,字(),又字(),号()。
2、字音: liáo()落惶()恐3、词语解释:遭逢起一经:遭逢: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周星: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身世:零丁:汗青:4、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诗歌首联,。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通过科举做官和参加了四年抗元战争。
句意是:我自幼刻苦攻读经书,取得功名在朝廷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度过四年。
6诗歌颔联,。
由国家到个人,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意是:国家已经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我自身安危不定,像被暴风雨抽打的浮萍。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7、诗歌颈联,。
巧用双关、对偶修辞,借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惶恐不安,孤苦伶仃。
句意是: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下句感慨眼前,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漂浮在零丁洋,深感孤苦零丁。
8、诗歌尾联,。
句意是从古到今,谁都有一死,我要为国捐躯,留下忠心永垂青史。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9、表明自己身世的诗句是:,。
10、抒发诗人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11、点明主旨,表现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诗句是:,。
12、诗人以地形险恶来暗示处境艰危的诗句是:,。
13、使用比喻修辞,把国家形势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抒发自己忧国伤怀之情的诗句是:,。
七年级下北师大1-3单元文学常识积累

七年级下北师大1-3单元文学常识积累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文学常识积累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女作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本文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3.《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作品另外还有《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克劳斯的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160多篇。
本文中的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好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史称“俄罗斯之父”,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5.《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他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
著名诗作有《白桦树》.《修墙》等。
6.《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7.《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点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七年级下册的语文知识点也随之增多。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系统总结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巩固,提高成绩。
一、词语解释类1. 成语:指由四个汉字以上组成,并且具有某一固定的意义的词语,如“不可思议”、“落花流水”、“龙马精神”等。
2. 词语辨析:指在相近意思的两个或多个词语之间选择正确的用法,如“看望”和“探望”、“古董”和“古玩”等。
3. 近反义词:指在相近或相反的两个词语之间选择正确的词语,如“平和”和“热烈”、“悲伤”和“欢乐”等。
二、句子翻译及分析类1. 译句子:将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加强语言运用能力。
2. 句子分析:分析汉语句子的结构、语法、修辞等特点,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诗词鉴赏类1. 诗词背诵:背诵固定的古典诗词,培养语感和修养。
2.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以及诗人的生平故事等,提高文学素养。
四、阅读理解类1. 阅读文章:阅读指定的文章,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和含义,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
2. 文章联系:通过阅读指定的文章,练习文章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对语言运用的熟练度。
五、实用语言类1. 书写规范:提高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度。
2. 语法知识: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点,包括词语的搭配、动词的时态等。
3. 写作能力:通过练习写文章,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七年级下册的语文知识点涵盖了成语、词语辨析、近反义词、句子翻译及分析、诗词鉴赏、阅读理解、书写规范、语法知识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最后,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2.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3.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开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4.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5. 情节主要理解各部分的根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6.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7.开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开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提醒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8.高潮表现冲突,提醒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化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9.结局深化主题,留下考虑。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考虑。
10.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提醒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开展。
(三)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比照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竭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开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化地提醒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北师大版知识点整理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第一课长江】作者:郭风,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
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1、字词浦口(pǔ kǒu) 缕缕(lǚ lǚ) 吹拂(chuī fú) 哺育(bǔ yù)玫瑰(méi guī)舒畅(shū chàng)舢板(shān bǎn) 驳船(bó chuán) 堆栈(duī zhàn) 粼粼(lín lín)2、整体把握(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
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答:这一段点明长江醒来得比较早,暗示全文将由晨景展开。
用车站上的“路灯”还没熄灭来衬托“很早”。
“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中“醒”是人的生命感知,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
(2)、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答: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第2课筏子】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较大。
出版散文集〈〈袁鹰散文选项〉〉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一、字词1、生字词胆惊心悸(jì)吞噬(shì)湍(tuān)急惊涛骇(hài)浪如履(lǚ)平地马不停蹄(tí)一泻(xiè)千里安详(xiáng)2、解释词语胆惊心悸------- 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历害。
汹涌------ 水猛烈的向上涌。
吞噬------- 吞食。
浏览------- 大略的看。
化险为夷-------- 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
履,鞋。
这里作动词用,走。
3、在文出现了十个四字成语,请找出,注意其贴切的运用。
一泻千里万马奔腾风平浪静乘风破浪提心吊胆目不转睛马不停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惊涛骇浪二、整理把握读段落: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
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
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第3课春】(1)作者及作品: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扬州人。
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2)结构:一、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
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二、绘春:②段--⑦段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
④段春花图。
⑤段春风图。
⑥段春雨图。
⑦段迎春图。
{描写具体,绘春}三、⑧段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3)线索: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主旨(中心):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5)文章主要写法:借景抒情。
(6)重点语句理解: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钻”字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草的清新、可爱,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读来富有美感。
(7)语句欣赏: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的多、连绵不断、细、亮、密的特点。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欣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情态。
【第4课春风】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
浙江温州人。
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
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褒(bāo)贬飘拂(fǘ)塞(sài)外冰碴(chá)耗(hào)子乍(zhà)暖2. 结构分析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 文章主题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 写作特色(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
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北师大【第5课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
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一、文章主旨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祈祷哽咽懊悔喧闹宛转踱诧异哽住三、课文分析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3.“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说明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
4.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不能再在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教祖国的语言。
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尊敬与热爱。
(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5.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6.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表现“我”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们用德语的愤恨与讽刺(嘲讽、蔑视)。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它促进了小弗郎士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
7.“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的崇高、伟大。
很好地抒发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8.小结韩麦尔先生形象: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使出全身力量”“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写字这一动作倾注了(集中了)韩麦尔先生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和力量。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