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

合集下载

浅析教师权威

浅析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近年,随着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把其作为重要的理念用来探讨师生关系。

人们高举“民主”的大旗对传统师生关系不断解构,教师的权威受到巨大挑战。

师生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但也远没有达到人们希望建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理想。

当前,由于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信息化的发展、拜金主义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等,教师的权威渐趋削弱。

一.对教师权威的界定“权威”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般认为,“权威”指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影响下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者个人。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的来源一般分为四种,即传统的、法定的、感召的与专业的。

其中,传统的、法定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是外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教师文化传统和有关教师权利的法律条款;而感召的、专业的权威源于教师个体素质。

二.教师权威受到威胁师生关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其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

卢梭和杜威促成了“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的转变。

杜威之后,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日益得到重视,并被用于阐释师生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提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

而后,师生关系也经过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教师、学生“双主体”再到教师和学生主体间性的发展。

综观师生关系的嬗变,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师生关系中的民主成了对学生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天平”越来越向学生倾斜,而教师的权威遭到批判,甚至被消解。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师生关系的误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也同样重要。

三.教师权威是客观存在的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

在我国,教师权威的存在,有着历史的原因。

几千年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使教师对于学生总有一种权威感。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精选文档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精选文档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Teachers' Influence andTeachers' AuthorityMAI Hongyuan(Guangxi Electric Pow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7)Mainly elaborated the teacher authority and theteacher influence, the teacher prestige relations, theteacher prestige 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 Teacher'slofty prestige, affects student's important attribute,once forms, will certainly to play the huge role in the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1教师xx是教师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教师权威”指的是教师在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他在该学术领域的造诣极深,是该学术领域的专家,另外他还具有某种别人无法具备的认知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权威”更多是一种知识的权威。

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权威是绝对的。

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主要体现在教师扮演的是主宰者的强势角色,而学生只能扮演服从者的弱势角色。

当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共识,传统的教师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独奏者”和“一言堂”,教师由主宰者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

于是教师权威逐渐延伸到了教师影响力的领域。

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本书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简言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①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②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③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5、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涂尔干是社会学奠基者和教育社会学创始者之一。

6、教师社会地位的指标:①教师经济收入②教师权力③教师职业声望④教师专业地位7、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①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②教师队伍的规模③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④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⑤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8、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特点:①教师行为的道德性②教师行为的规范性③教师行为的抽象性④教师行为的自律性9、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①教师的专业素质②教师的人格魅力③教师的评价手段④师生关系10、教师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角色的冲突:①社会代表者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规定性”,教师必须隐瞒自己而成为“社会代言人”。

实际上教师在扮演社会代表者时所奉行的是“不平等原则”。

②同事的基本特征是“个人独立性”,要求教师以同行的身份、同辈的姿态、朋友的口气与其他教师交往,所以教师在扮演同事角色时所奉行的是“平等原则”。

11、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12、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①教师角色期待②教师角色领悟③教师角色实践13、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①教师预期社会化②教师继续社会化14、学生的社会位置和地位:。

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

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

新课改情境中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摘要: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权威存在于教师这一方面,教师如要良好地履行教育者角色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权威。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传统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以及师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境,而现代教师权威还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

本文将重点分析影响现代教师权威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教师权威影响因素一、教师权威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威作了两个层面的诠释:一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在某种领域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物。

换句话说,权威是包含权力因素在内的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

所谓的教师权威,即教师运用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对学生形成的支配性力量。

二、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何处?比较严谨与细致地研究教师权威的学者,是克利夫顿与罗伯兹,他们在“教师权威:一种社会学观点” (1990)一文中,以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层面说: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育制度;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

四者的互动构成了教师的实际权威三、当今教师权威的弱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当前,教师权威处于不断弱化的情境,教师权威中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并为人们所认同;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弱化教师权威的因素在本人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们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误读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平等、公平、民主和创新的理念,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价值、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传统教师权威在实践中与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是相悖的,而教师又不能取得有效的调整,这就使得广大人们对教师权威产生了质疑,“权威消失论”与“权威无用论”一时间很有市场。

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使教师权威消失,而是对教师权威的重新解读;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知识价值的重新界定,因此人们需要深刻认识新课改的实质支持教师权威。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教师专业地位的影响因素

教师专业地位的影响因素

教师专业地位的影响因素教师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教师专业地位的因素:1. 教育背景与专业资质:学历:教师的学历水平通常与其专业地位直接相关。

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和知识深度更高。

教育培训: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获得专业认证和资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 教学经验:教学经验可以积累教育实践的丰富度,提高应对不同情境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地位。

3. 教育研究和学术贡献: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发表论文、参与学术活动等,可以提升教师在学术界的声望,加强其专业地位。

4. 持续专业发展:参与教育研讨会、培训课程、专业组织等,表明教师具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意愿,有助于提高专业地位。

5. 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学质量和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可以在教育机构内树立良好的口碑,提高教师的专业声望。

6. 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具备管理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7. 社会认可度和声望: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声望,包括在教育界以外的专业领域中的影响,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地位。

8. 教育政策和体制因素:教育政策和体制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地位,例如教育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

9. 个人素质与沟通能力:优秀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都是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综合影响了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

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教育体系可能会对教师专业地位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四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四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四答案《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答案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35 分)1 、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P27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虽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理论学派所强调的侧面也不一样,但从一般看法是把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看成是道德品质的两大构成部分,因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这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过程。

2.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P286 答: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P289答: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不断发展,道德判断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去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牚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4 、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P309 第三段答: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双减”背景下影子教育机构教师权威的现实样态——基于教师的质性访谈

“双减”背景下影子教育机构教师权威的现实样态——基于教师的质性访谈

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8月第04期Aug.2023 No.04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双减”背景下影子教育机构教师权威的现实样态——基于教师的质性访谈*欧阳小蝉 刘录护 齐学红摘要:影子教育机构的教师作为非主流教育的承担者,无论是在教学资质还是教育实力方面,都被认为是欠缺权威的。

然而,对机构全职教师的质性访谈发现,“双减”之下,机构教师并未放弃对教师权威的维持。

面对组织规则权威“模糊”、文化规则权威“失落”、道德权威“弱化”以及知识和能力权威“割裂”,教师自为撑持实质的知识和能力权威以弥补其他权威的缺失,更加依赖“以分数为中心”的专业发展路径。

此番教师权威图景是在国家政策导引下,奉行“顾客是上帝”的影子教育机构经营者、持工具理性教育期望的家庭、兼具营利性与补偿性的影子教育共谋的结果。

机构教师权威的样态表明,在工具理性为主导的教育场域,依托价值理性的教师权威在客观上难以维系,教师实质的知识和能力权威成为其教师权威保存的生命线。

关键词:“双减”;教师权威;影子教育机构;教育场域;营利性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4-0059-16作者简介:欧阳小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研究;刘录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研究。

影子教育作为校外辅导的众多形式之一,专指针对中小学常规教学科目开展的课外辅导[1]。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EA200117)。

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从严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机构,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坚持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情境中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摘要: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 权威存在于教师这一方面, 教师如要良好地履行教育者角色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权威。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传统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以及师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权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境, 而现代教师权威还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

本文将重点分析影响现代教师权威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教师权威影响因素
一、教师权威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威作了两个层面的诠释:一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在某种领域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物。

换句话说, 权威是包含权力因素在内的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

所谓的教师权威,即教师运用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对学生形成的支配性力量。

二、教师权威的源泉
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何处?比较严谨与细致地研究教师权威的学者,是克利夫顿与罗伯兹,他们在“教师权威:一种社会学观点” (1990一文中,以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层面说: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育制度; 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

四者的互动构成了教师的实际权威。

三、当今教师权威的弱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当前, 教师权威处于不断弱化的情境, 教师权威中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并为人们所认同; 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弱化教师权威的因素在本人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误读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平等、公平、民主和创新的理念, 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价值、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传统教师权威在
实践中与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是相悖的, 而教师又不能取得有效的调整, 这就使得广大人们对教师权威产生了质疑,“权威消失论”与“权威无用论”一时间很有市
场。

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使教师权威消失, 而是对教师权威的重新解读;
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知识价值的重新界定, 因此人们需要深刻认识新课改的
实质支持教师权威。

(二、教师角色的模糊性和不适应性是教师权威弱化的主因按照社会学理论,
当社会期望随着社会变迁发生变化时, 人们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 否则就会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的不适应性。

可是由于这种变化对现今很多教师而言来的太过于突然, 超出了他们的短期调节能力; 使得他们很难适应新的客观环境; 不能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
会期望的要求, 对自身角色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表现很失望, 从而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
(三、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 ,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和教育过程的个性化 , 使得教师不再成为分配教育资源的唯一阶层 ,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控制失去了意义从而导致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

在网络时代 , 人类社会正从米德所说的“后象征文化”向“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转变。

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教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逐渐被消解。

(四、收入因素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由于当前社会教师行业经济收入微薄 , 使得人们对该职业敬而远之 , 从而影响到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自尊心 , 影响到教师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 进而影响到教师权威的树立。

(五、代际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 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 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不同的代际关系对教师权威有
不同的影响, 而当前社会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中, 代际差异非常巨大。

这种背景下 , 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 , 教师的传统权威已经慢慢失去了意义 , 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