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2020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2020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2020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Meta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CIP的总发生率及重度CIP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肿瘤患者。致死性CIP的发生率为0.2%~ 0.5%,CIP是免疫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Meta分析结果显示ICIs单药治疗NSCLC时的CIP总发生率为3.1%~4.1%,重度CIP的发生率为1.4%。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D?1抑制剂与PD?L1抑制剂相比,前者CIP的发生率较高(3.6%,1.3%)且重度CIP发生率高(1.1%,0.4%),但由于缺乏头对头的研究,PD?1与PD?L1抑制剂引起的CIP的发生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还有待研究证实。

CIP的发病时间从第1次使用ICIs后数小时至24个月不等,中位发病时间为2~3个月,CIP的发病时间可能晚于大多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联合治疗时CIP的发病时间有提前的趋势。重度CIP一般常发生于免疫治疗开始后6个月,但鉴于免疫反应的滞后性和持续性,CIP可发生在免疫治疗中的任何时间.应全程检测与随访。

CIP的危险因素:

(1)联合治疗:与ICIs单药治疗相比,免疫联合治疗(如双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放疗、免疫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增加发生CIP的风险。

(2):高龄(年龄≥70岁)、亚洲人群、有烟草暴露史、有肺部基础疾病、基线肺功能受损及多线治疗等可能与CIP的发生有关。

CIP的临床表现:

(1)缺乏典型临床症状,1/3的患者发病时可无症状。

(2)通常CIP可表现为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及乏力等。

(3)CIP常见的体征缺乏特异性,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口唇发绀、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或Velcro啰音等。

CIP的影像学检查:

(1)推荐肺部CT。

(2)主要表现为双肺野散在或弥漫性磨玻璃影、斑片状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纤维条索影等。

(3)其他表现:免疫相关性肺损伤可引起胸腔积液和肺结节病样肉芽肿性反应。

免疫相关性肺炎本质上是间质性炎症,主要有四种影像模式:COP、NISP、

HP、AIP/ARDS。

最常见模式是CO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表现为沿支气管束、胸膜下分布的突变及磨玻璃影,拱形改变,反晕征,结节伴支气管充气征)。

双肺磨玻璃影是CIP最常见的影像征象,绝大多数见于双肺,内可见增厚的小叶内间质增厚呈细网状,提示为间质性肺炎,典型位置位于胸膜下及中下肺。

注意:

如果是单侧肺的炎性病变诊断CIP要慎重;

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常提示为感染性病变;

低密度坏死和空洞罕见于免疫学肺炎;

沿支气管树分布的磨玻璃影(腺泡影)常提示炎症的支气管播散。

CIP的影像学分级:

1级: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或<25%的肺脏受累;

2级:病变累及多于1个肺叶或25%~50%的肺脏受累;

3级:病变累及>50%的肺脏,未累及全肺;

4级:病变累及全肺。

CIP的临床症状分级(CTCAE4.0):

1级:无症状,仅临床检查发现;

2级:新发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或原有症状加重,影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3级:症状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受限;

4级:有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症状,需要呼吸支持治疗。

CIP的诊断标准

(1)ICIs用药史。

(2)新出现的肺部阴影(如磨玻璃影、斑片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纤维条索影等)。

(3)除外肺部感染、肺部肿瘤进展、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间质性疾病、肺血管炎、肺栓塞及肺水肿等。

同时符合以上3条即可诊断为CIP。

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可进一步支持CIP的诊断:

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及乏力等;

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查提示DLCO降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诊断不明时可进行活检,活检方式包括支气管镜下活检、CT引导下肺穿

刺活检或胸腔镜下肺活检,活检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病灶的位置和分布及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活检前需要进行风险获益评估。

CIP的分级治疗

(一)轻度CIP(1级)

应酌情推迟ICIs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密切随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等指标;如果症状加重及时行胸部CT检查。如病情进展可按更高级别处理。

如果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患者症状缓解且肺部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痊愈,可考虑重新使用ICIs治疗。

(二)中度CIP(2级)

暂停ICIs治疗。

住院治疗。

积极氧疗,必要时使用高流量或无创通气。

止咳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

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先静脉给药,改善后口服,如甲泼尼龙1~2mg·kg-1·d-1或等效药物;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治疗疗程>6周。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天观察症状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血常规、

血生化、感染指标、凝血指标及动脉血气,监测肺功能;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激素治疗48~72h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按照更高级别处理。

如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症状缓解且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痊愈,个体化权衡利弊,评估能否再次使用ICIs治疗。

(三)重度CIP(≥3级)

可考虑永久性停用ICIs。

住院治疗,如病情需要可入住ICU。

积极进行氧疗,保证氧合状态。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对症支持及生命支持治疗。

激素治疗:静脉给予中至大剂量激素,如甲泼尼龙2~4mg·kg-1·d-1或等效药物;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疗程>8周。

大剂量激素治疗期间可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补充钙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天观察症状和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及血糖水平、血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凝血指标及动脉血气;48~72h后行床旁X线胸片,如果病情允许可行胸部CT检查。

如果病情进展可考虑加用免疫球蛋白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如果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大多数轻度及中度CIP患者的预后良好,超过2/3的CIP患者可通过停用ICIs或使用激素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对激素反应不佳的患者预后较差。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CIP治愈后再次使用ICIs治疗的复发率为25%~30%。

曾发生过重度CIP的患者可考虑永久停用ICIs,发生过中度CIP且得到缓解或治愈的患者应充分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免疫治疗。

再次使用ICIs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果再次发生CIP,建议永久停用ICIs。

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5-12-10T10:34:34.22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作者:高丹王佳黄阳[导读]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小儿肺炎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优秀,采取西医和中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6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肺炎的临床中医治疗方式。方法:根据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的96例小儿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儿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西医治疗和中医辅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89.6%,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5.8%。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论:小儿肺炎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优秀,采取西医和中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治疗有效率高,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关键词】小儿肺炎;中医;临床;疗效观察小儿肺炎是临床中比较多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比较高,在儿科疾病中占据着第一位的死亡率,也是小儿四病防治之一。患病后,儿童会出现咳嗽、发热、气促等症状。中医理论研究表明,该疾病的发病氛围内因和外因两类,外因是因为风邪感染以及疾病引起,内因是小儿形气未充,脏腑虚弱,卫外不固所致[1]。此次我院对部分小儿肺炎患者进行了中西治疗研究,探讨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获得了理想结果,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接收了96例小儿肺炎患儿,共有男孩57例,女孩39例,最小患者1岁,最大患者12岁,全部患者的发病时间介于7至14天。对患者进行了临床听诊,全部都有干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纹理增加,杂乱,可以观察到小片状、斑片状的阴影。将这些患儿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8例患儿。两组的一般性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儿都是中度和轻度肺炎患儿。(1)有咳嗽、痰鸣症状;(2)听诊可以发现有肺部湿罗音和管状呼吸音;(3)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片状阴影;(4)细菌性肺炎的WBC总数增高,淋巴细胞增高。 1.3 中医辨证标准 小儿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分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阴虚肺热[2]。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一般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抗生素使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溶入5 %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或(和)选用红霉素、阿齐霉素等,并根据病情采取止咳、化痰、平喘、吸氧等对症治疗。停止发热,体温正常5日后可停止用药。 1.4.2 治疗组除了使用西医治疗之外,还使用了中医药物来进行辅助治疗。该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了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对于风塞闭肺患儿采取辛温开肺治疗方法,该类患者的症状为舌苔白,脉象紧,舌质淡红,我们使用小青龙汤和石膏汤治疗。对风热闭肺患者使用清热宣肺治疗方式,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闭肺的患儿使用五虎汤治疗。全部的中药方都是每天两剂,早晚煎服,30天为一疗程。 1.5 疗效标准 痊愈:服药三天内,患者提问正常,五天内咳嗽症状消失,十天内干湿罗音消失,胸部检查无阴影。好转:服药七天内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的咳嗽症状有所缓解,X线检查,阴影部位有所减少。无效:使用药物治疗之后患者仍然存在发热和咳嗽症状,胸片显示阴影没有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痊愈41例(85.4%),好转5例(10.4%),无效2例(4.2%),总有效率95.8%;对照组痊愈34例(70.9%),好转9例(18.7%),无效5例(10.4%),总有效率89.6%。治疗组的治愈率与总体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疗效较好。 3 讨论 肺炎在小儿疾病中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类,该疾病在冬季和春季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为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发病统称为支气管肺炎,不论致病原是什么,临床中会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1500万的5岁以内呼吸道感染患儿死亡,约400万是肺炎,婴幼儿占据了三分之二。我国每年也有30万低于5岁的患儿死于肺炎。有研究表明,可能到2020年的时候,呼吸道感染、痢疾。营养不良、腹泻、麻疹引起的死亡率会超过50%,再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可能会上升至70%。 中医研究任务,小儿患者的脏器娇嫩,处于发育阶段,气血不充实,静脉不盛,所以精气不足,卫外机能差,在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内因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病。肺脏耐寒性差,受到病邪侵袭后很容易发病,引起气道不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等症状。在此次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中西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医治疗对于患儿的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研究中,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89.6%,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5.8%。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所以,小儿肺炎患者接受西医和中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具有比较高的有效率。 总而言之,中医应用于小儿肺炎治疗具有非常有效的效果,我们推介临床中选择该种治疗方式,其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比较高,适合小儿患者使用。参考文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 积是误吸物的来源并可引起V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

引口咽部分泌物,减少经气囊旁侧流入肺部,再用声门下吸引导管直接吸出气囊上的分泌物,阻止“黏液糊”的产生,减少误吸,从而减少VAP的发生。 (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使用中冷凝水集液瓶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 ,应及时清除。在离断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原液之前应戴手套,之后更换手套并消毒手。有研究表明,呼吸机管路7d更换1次,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湿化罐、雾化器内装液体应每24h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用后终末消毒。 (3)机械通气病人的细菌监控。院内感染科的专职人员 , 定期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系统各关键部位进行物体表面细菌监测,掌握管路系统污染状况及病原菌的变化。对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为临床提供控制感染的可靠资料,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预防治疗方案。 (4)有效吸痰。有效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机械通气效果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 ,若听到患者有痰鸣音、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力升高、患者咳嗽或呼吸窘迫、脉搏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应立即吸痰。根据患者需要适时吸痰 ,可减少吸痰次数 ,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使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机会降低。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可加大吸氧浓度甚至纯氧,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5)呼吸道湿化。加强呼吸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湿化可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气道湿化不足易形成痰栓堵塞气道,肺部感染也随着气道湿化的降低而增高良好的气道湿化能有效保持呼吸道水分,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 4.体位的护理 体位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可将床头抬高 30°~40°。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 ,以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有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食物消化,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 5.营养及饮食的护理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加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及时纠

抗生素治疗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观察

抗生素治疗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肺炎球菌肺炎采用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以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肺炎球菌肺炎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按照患者症状或耐药情况分别给予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治愈,总有效率为97.83%。结论对临床确诊为肺炎球菌肺炎的患者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经验选择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作为首选药物。 标签:肺炎球菌肺炎;抗生素 肺炎球菌肺炎是急性細菌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球菌或者肺炎链球菌引起,占院外感染肺炎的比例较高,约50%[1]。肺泡是肺炎病变的始发地,然后蔓延到肺段,甚至整个肺叶。肺炎发病较急,且发展迅速,以高热、恶寒、咳嗽、胸痛、湿性啰音、铁锈色痰等主要临床表现,X线胸片检查证实肺大叶有实变影。现对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肺炎球菌肺炎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2名观察对象均是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47例,年龄16~54岁,平均(34.56±1 2.31)岁。病例中,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例,有支气管扩张病史19例。患者主要症状有高热(39. 5~41℃)、恶寒、咳嗽、胸痛、湿性啰音、铁锈色痰等。X线胸片显示大叶有实变影。实验室痰液检查中发现肺炎链球菌或者肺炎球菌。 1.2方法对无青霉素过敏反应者给予青霉素G进行治疗。对成年轻症患者,每天用药量240万U,分3次肌肉注射。对于有持续高温、感染性休克或者其他并发症者给予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钠治疗,头孢噻肟用量2~4g/d,头孢曲松钠用量2g/d,均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此外,部分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给予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口服给药,左氧氟沙星用量为0.1~0.2g/次,莫西沙星400mg/次,用药2次/d。对青霉素耐药者,给予万古霉素治疗,0. 5 g/次,每隔8h给药1次。静脉滴注用药通常以5~7d为1个疗程,体温下降后3d内停药,或者改为口服给药。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有体温、肺部啰音、X线胸片、咳嗽、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痰培养等检查结果。 1.4治疗效果判断标准[2] 痊愈:体征、症状完全消失,X线胸片、实验室痰液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体征、症状明显改善,X线胸片、实验室痰液检查结果有所好转。无效:体征、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有胸膜炎、肺脓肿等病情恶化表现。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ESR++ATS官方研究共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ESR++ATS官方研究共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ESR/ATS官方研究共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柳亚慧董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摘要:许多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的临床特征提示有潜在的自身免疫性过程,但不符合既定的结缔组织病(CTD)的标准。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术语来描述这些患者,但是缺乏命名和分类的共识,从而限制了对这类疾病进行统一队列的前瞻性研究。 “欧洲呼吸协会(ERS)/美国胸科学会(ATS)成立结缔组织病(CTD)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特别工作组”针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伴有自身免疫特征的患者,经过研究和讨论创建了有关的术语和分类标准。 特别工作组提出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这个名称,并给出了分类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特征表现的组合:肺外的特别临床表现,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表现,以及胸部CT特征的形态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或肺生理特征。 IPAF应该用于识别IIP个体伴有可能且尚不确定的CTD特征。使用IPAF,为进一步的统一队列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绪论 这份研究共识总结了ERS和ATS成立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特别工作组的努力成果。这个特别小组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份关于提示性CTD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患者的术语与分类标准共识。在这份共识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1)一个新的术语——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PAF),它用来描述一个同时患有间质性肺病和从临床、血清学、肺部形态学特征推测存在潜在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状况的疾病的患者,但是达不到风湿疾病对CTD的诊断标准;2)IPAF分类标准的描述。在这份共识中讨论的概念为这些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统一队列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但并不作为临床护理的指南。 背景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类弥散性炎性纤维化肺部功能失调性疾病,它们具有相似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1-3]。IPF的诊断需要排除间质性肺炎的已知原因,例如环境暴露、药物毒副作用和CTD[2]。从临床角度来说,识别潜在的原因十分重要,因为这会影响治疗和预后[4-6]。从研究角度来说,准确的表现型可以提供流行病学方面信息,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见解,有利于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执行。 CTD是一类系统性自身免疫失调疾病,它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肌病、Sj?gren’s 综合征、系统性硬化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尽管这些疾病有其独特显著的特征,但是它们有潜在的共同机制——系统性自身免疫和免疫介导的器官损伤。 CTD一个特别容易识别的临床表现是间质性肺炎。通常来说,间质性肺炎可以出现在已经确诊的CTD患者中,但是对于一些其他的隐匿性的CTD来说,间质性肺炎也可能是第一个或者说是唯一一个临床表现[7-10]。在最初被诊断为IIP 的患者中识别出CTD的存在是一项挑战[9,11-16],因为IIP和CTD-ILD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尽管没有普遍接受的用来评估此类患者的方法,但是目前诊断IIP的国际指南建议排除CTD[2,3]。是否按此实施或者如何来实施取决于临床医生,但是实施过程中总会涉及到CTD胸腔外特征评估、循环系统自身免

2020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2020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Meta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CIP的总发生率及重度CIP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肿瘤患者。致死性CIP的发生率为0.2%~ 0.5%,CIP是免疫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Meta分析结果显示ICIs单药治疗NSCLC时的CIP总发生率为3.1%~4.1%,重度CIP的发生率为1.4%。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D?1抑制剂与PD?L1抑制剂相比,前者CIP的发生率较高(3.6%,1.3%)且重度CIP发生率高(1.1%,0.4%),但由于缺乏头对头的研究,PD?1与PD?L1抑制剂引起的CIP的发生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还有待研究证实。 CIP的发病时间从第1次使用ICIs后数小时至24个月不等,中位发病时间为2~3个月,CIP的发病时间可能晚于大多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联合治疗时CIP的发病时间有提前的趋势。重度CIP一般常发生于免疫治疗开始后6个月,但鉴于免疫反应的滞后性和持续性,CIP可发生在免疫治疗中的任何时间.应全程检测与随访。 CIP的危险因素:

(1)联合治疗:与ICIs单药治疗相比,免疫联合治疗(如双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放疗、免疫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增加发生CIP的风险。 (2):高龄(年龄≥70岁)、亚洲人群、有烟草暴露史、有肺部基础疾病、基线肺功能受损及多线治疗等可能与CIP的发生有关。 CIP的临床表现: (1)缺乏典型临床症状,1/3的患者发病时可无症状。 (2)通常CIP可表现为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及乏力等。 (3)CIP常见的体征缺乏特异性,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口唇发绀、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或Velcro啰音等。 CIP的影像学检查: (1)推荐肺部CT。 (2)主要表现为双肺野散在或弥漫性磨玻璃影、斑片状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纤维条索影等。 (3)其他表现:免疫相关性肺损伤可引起胸腔积液和肺结节病样肉芽肿性反应。 免疫相关性肺炎本质上是间质性炎症,主要有四种影像模式:COP、NISP、

内科学总结-考试要点

这份资料涵盖了课本所有内容,看完这份基本不用看其他的了。认真看完考试不上90你找我 肺炎 1.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 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 2. 病原体可通过下列途径引起肺炎:空气吸入;血行播散;临近感染部位蔓延;上 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此外,还有误吸胃肠道的定植菌和通过人工气道吸入环境中的致病菌。 3. 肺炎的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炎:(肺泡性)首先在肺泡引起炎症,经Cohn (肺泡间孔)孔向其他肺泡扩散。X线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实变阴影 2)小爷性肺炎(支气管性):经支气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阴影,无实变征象。 3)间质性肺炎:病原体多是支原体 4. 病因分类: 1)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 3)病毒性肺炎 4)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弓形虫寄生虫 5)理化因素所致肺炎 5. 患病环境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型肺实质炎症。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 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也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入院48小时后再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 3)免疫低下宿主肺炎:多为G-感染? 6. 临床表现:(1-4中任意一项+5,同时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1)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多高于38 3)肺实变的典型体征:叩诊浊音,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湿性啰音 4)白细胞计数大于10 或小于4 5)胸片:实变,斑片样渗出,大小不等结节,空洞,间质改变,胸腔积液 7. 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其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 的播散;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8. 重症肺炎的标准:(满足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病例讨论-重症肺炎

2017-11-16 10:00 疑难病历讨论记录 讨论日期: 2017年11月16日讨论地点:儿科医师办公室主持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李##副主任医师 参加者(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患者姓名:### 性别:女、年龄:2岁11月、 目前诊断:急性支气管肺炎(重症) 讨论记录: 1.主管医师发言记录: ##住院医师回报病史:患儿###,女,2岁11月,因“咳嗽3天,发热1天”门诊拟“急性支气管肺炎”入院。入院查体:T:39.5℃,P:132次/分,R:36次/分,无哭闹,神清,无皮疹,手足无疱疹,口唇红润,面色无发绀,颈软,无抵抗,口腔粘膜光滑,无疱疹,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疱疹及脓性分泌物,鼻扇及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细湿罗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末梢循环好。辅查:2017年11月12日我院门诊血常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WBC7.5G/L ,N%68.04%,L% 22.44%,CRP <1mg/L。入院后予炎琥宁抗感染,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等对症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辅查: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尿常规正常。流感两项均阴性。生化、心肌酶、肝功、胆红素三项、免疫三项:大致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及EB病毒衣壳抗原IgM阴性。入院后次日患儿仍反复高热,加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11.15复查血常规WBC4.5g/L,N58.74%,HGB118g/L,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阳性。补充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加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予甲强龙抗炎,多巴胺改善肺部循环,呋塞米利尿等治疗。今日患儿仍反复高热,咳嗽剧烈,监测末梢血氧在90%左右,精神食欲欠佳,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病史汇报完毕。 ###副主任医师:患儿病史如上述,现对患儿发热、咳嗽原因及进一步诊疗进行讨论。 2.参加者对诊断的分析意见和下一步处理的意见: ##住院医师:患儿因“咳嗽3天,发热1天”入院,胸片提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穿琥宁治疗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

穿琥宁治疗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2-15T11:36:15.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李德昌 [导读] 对临床收集的病历资料进行处理后,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及X2检验。 李德昌(山东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250011)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107-02 【摘要】目的研究穿琥宁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0例确诊病毒性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比较.主要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穿琥宁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穿琥宁阿奇霉素病毒性肺炎疗效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或抑制的者童,婴幼者常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以往多采用利巴韦林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2003年10月--2009年6月我们应用穿琥宁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病毒性肺炎4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8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0例,对照组400例,其中男432例,女368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1个月,1岁~3岁448例,3岁以上352例。伴发热736例,呼吸急促、精神差344例,伴口周发绀88例,伴腹泻3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2组患者均有咳嗽、咳痰、肺部听诊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及血常规均支持诊断。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及病情轻重程度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止咳、化痰、退热,必要时吸氧等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采用穿琥宁(由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按400—600mg/kg·d给予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期问,同时给予对症治疗。阿奇霉素静滴7-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10~15 m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连用7d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100mg/kg·d加入4: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每日2次)。对患者每日症状、体征、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标准》,治愈:症状消失时间为3d,5d体征消失;显效:症状消失时间为5d,7d体征消失;无效:大于7d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者。 1.4 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收集的病历资料进行处理后,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及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总有效率比较,2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差异有显著意义(X2=12.2,P<0.05)。 表1 2组疗效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 400 288(72) 96(24) 16(4) 384(96) 对照组 400 192(48) 144(36) 64(16) 336(84) 2.2 2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统计学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发热时间、咳嗽消失、肺部啰音吸收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2 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d) 组别例数发热咳嗽肺部啰音吸收 治疗组 400 2.16±0.51 4.83±0.93 4.27±0.84 对照组 400 2.57±0.82 5.48±166 6.09±1.13 T 3.257 6.750 8.290 P 0.002 0.001 0.111 3 讨论 3.1 病毒作为呼吸道的重要致病因子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为主。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利巴韦林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但其疗效不甚满意,且副作用较多,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3.2 穿琥宁制剂被誉为“中华抗生素”,是一种广谱、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菌药物,一改传统中药口服给药方法,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更快。它无西药抗生素的耐药性,又具有解热、消炎、杀菌、抗病毒多重功效。它是采用新工艺将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而制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加上碳酸氢钠等辅料后制成穿琥宁氯化钠输液剂,进一步增强了药物的稳定性能,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对流感病毒甲I 型、甲Ⅲ型、肺炎腺病毒(Adv)Ⅲ型、肠合胞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均有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11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有退热快、体温下降平稳、发热反复少、制剂稳定、疗效可靠、不需皮试的特点。对发热、咽痛、咳嗽等全身症状的改善较西药快,具有整体调节作用(但需注意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发现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保障了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其毒副作用更小。其抗病毒机制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占据病毒复制过程中DNA 与蛋白质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片段的包裹,从而使病毒不能正常复制,最终达到抑制和消灭病毒的作用。其能对抗人体炎症递质组织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少组织炎性渗出和水肿,可早期抑制炎症发展。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 3.3 Kudoh等[2]第一次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所取得的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证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抗炎作用以外,还有明确的免疫调节作用。体外和动物研究均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嗜中性粒细胞渗入和趋化活性,并且减少IL8的水平,降低IL8的释放。很多实验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减少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和超氧化物的产生,还能减少粘液分泌过多的痰液。RSV感染可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广泛损伤,促进上皮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和炎症趋化因子。病毒导致的趋化因子可以使白细胞聚集到呼吸道

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ESR/ATS官方研究共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摘要:许多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的临床特征提示有潜在的自身免疫性过程,但不符合既定的结缔组织病(CTD)的标准。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术 语来描述这些患者,但是缺乏命名和分类的共识,从而限制了对这类疾病进行统 一队列的前瞻性研究。 “欧洲呼吸协会(ERS)/美国胸科学会(ATS)成立结缔组织病(CTD)相关性间 质性肺疾病特别工作组”针对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伴有自身免疫特征的患者,经过研究和讨论创建了有关的术语和分类标准。 特别工作组提出了“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这个名称,并给出了分类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特征 表现的组合:肺外的特别临床表现,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表现,以及胸部 CT特征的形态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或肺生理特征。 IPAF 应该用于识别IIP 个体伴有可能且尚不确定的CTD特征。使用IPAF,为 进一步的统一队列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绪论 这份研究共识总结了ERS和A TS成立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特别工作 组的努力成果。这个特别小组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份关于提示性CTD 相关间质 性肺病(CTD-ILD)患者的术语与分类标准共识。在这份共识中,我们提出了以 下几点:1)一个新的术语——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PAF),它用来描述 一个同时患有间质性肺病和从临床、血清学、肺部形态学特征推测存在潜在的全 身性自身免疫状况的疾病的患者,但是达不到风湿疾病对CTD的诊断标准;2)IPAF 分类标准的描述。在这份共识中讨论的概念为这些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统一队 列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但并不作为临床护理的指南。 背景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类弥散性炎性纤维化肺部功能失调性疾病,它们具有相似 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1-3]。IPF 的诊断需要排除间质性肺炎的已知 原因,例如环境暴露、药物毒副作用和CTD[2]。从临床角度来说,识别潜在的原 因十分重要,因为这会影响治疗和预后[4-6]。从研究角度来说,准确的表现型可 以提供流行病学方面信息,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见解,有利于临床研究 的设计和执行。 CTD是一类系统性自身免疫失调疾病,它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炎症性肌病、Sj?gren’s 综合征、系统性硬化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尽管这些 疾病有其独特显著的特征,但是它们有潜在的共同机制——系统性自身免疫和免 疫介导的器官损伤。 CTD一个特别容易识别的临床表现是间质性肺炎。通常来说,间质性肺炎可以出 现在已经确诊的CTD患者中,但是对于一些其他的隐匿性的CTD来说,间质性 肺炎也可能是第一个或者说是唯一一个临床表现[7-10]。在最初被诊断为IIP 的患 者中识别出CTD的存在是一项挑战[9,11-16],因为IIP 和CTD-ILD 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尽管没有普遍接受的用来评估此类患者的方法,但是目前诊断IIP 的 国际指南建议排除CTD[2,3]。是否按此实施或者如何来实施取决于临床医生,但 是实施过程中总会涉及到CTD胸腔外特征评估、循环系统自身免疫抗体测定和 特征性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识别[5,6]。专家认为包含正规风湿病评估在内

常见肺炎的诊断依据(详细参考)

儿童常见肺炎的诊断依据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1、肺部以外有金葡菌病灶 2、多数有不规则的高热,常表现为弛张热;70%左右起病急剧, 频繁而剧烈的咳嗽且有痰,呼吸增速甚至烦躁;少数病例可有中毒性休克,较大儿童有时可出现皮肤的斑丘疹或荨麻疹。 3、婴儿易合并脓胸或脓气胸,或张力性气胸 4、一般白细胞总数在12X109/L以上,但是有部分重症病例和体 弱儿白细胞数目可正常或偏低。 5、X线检查:只要体征为易于形成肺大泡和气胸以及胸腔积(脓) 液。一般认为本病左右两侧都有炎症浸润,而且多见于右肺的上叶。 (二)腺病毒肺炎 1、骤然高热,热型多为稽留热,其次为不规则热,少数为弛张热。不论病症轻重,均有持续的高热为本病的特征。与发热的同时即有咳嗽,一般咳嗽较重;半数病例有腹泻,每天5-10次,偶伴呕吐。患儿均有呼吸增快及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部分重症病例出现喘憋,抗生素治疗无效。 2、嗜睡、萎靡等神经症状较明显,且出现较早。多在第3-6病日出现,烦躁不安可与嗜睡交替出现。有时在恢复期可出现极端烦躁甚至

不眠,一般见于重症患儿。重症病例可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部分病例有头向后仰及项强等症状,然而检查仅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而生化检查都属正常。但是也应警惕是否合并有腺病毒脑炎。 3、病儿多在早期即出现面色苍白、逐渐加重,重症病例因缺氧而面呈灰白色;部分病例在急期可见颜面浮肿,这与喘憋和剧咳有关。重症病例有1/3以上可合并心衰,多发生于第6-14病日;肝大多早期出现,其程度与病情平行,除病变或充血等因素外,肺气肿使膈肌下降也有关。此外,在部分病例中可见双侧轻度卡他性结膜炎、分布于胸背的淡红色斑丘疹,持续1-4天,使本病早期较特殊的体征。 4、胸部体征迟现,发热第3-5天后开始出现湿罗音,重症病例大部分都可叩到浊音,以左下及两侧下方为多,常伴有呼吸音减低,少数病例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或有胸腔积液的症状。 5、白细胞计数多在12X109/L一下,中性粒细胞不超过70%,近半数病例在发热期间有微量至中等量的蛋白尿,少数可见管型及少许的白细胞,多数属热性蛋白尿。 6、X线检查:发病1-2日仅见肺纹理增粗,一般在3-6日出现阴影:轻者为片状或小片状的阴影,重者几乎全部为片状或大片状阴影,且多较浓,部位以右下或双侧下方多见。 7、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2岁的患儿。 (三)支原体肺炎 1、5-9岁发病率最高。

病例讨论

前言 在病理学实习中,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形态学印象,并加强与临床知识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网络课程适当安排临床病例讨论(CPC),为了做好临床病例讨论,请注意以下问题: 1、课前预习:课前应抽出一定时间预习病例,熟悉病例内容并了解讨论要求,温习有关理论知识,讨论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归纳分析:在详细阅读了病例资料后,应首先将有关资料按系统归纳分类,按病程划分阶段,明确病变在何系统,如患有多系统疾病应分清主次,看哪种疾病为主要疾病和原发性疾病,哪种疾病为继发性病变,哪种为合并症。对于复杂病例,需联系病理与临床、大体与镜下、经过与进展等多方面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3、初步诊断:经过上述归纳分析最后做出初步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断,除确定疾病名称外,还应进一步分型,即确定疾病的类型、阶段,以提示病变的特征(类型)和进展(分期)。如患者已死亡,还应对死因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可将临床病例讨论方法归纳为“归系统、抓重点、找联系、看发展、细鉴定、定诊断”,最后还要听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以修正和充实自已的认识,积累经验,为以后临床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讨论 病例1 A. 3171男性42岁 因骑车不慎跌倒,右小腿肿痛,急诊诊断为右小腿胫腓骨骨折,长靴形石膏固定后,回家卧床休息。此后小腿肿痛无明显缓解。于伤后2周右下肢肿痛明显加重,去医院复查,拆除原石膏并重新固定包扎,但肿胀仍进行性发展至大腿,因胀痛难忍,再次急诊,未得明确诊断。留察4天后坐起吃饭时突然高叫一声,当即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新生儿肺炎论文:新生儿肺炎临床观察和护理

新生儿肺炎论文:新生儿肺炎临床观察和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的特点、临床症状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6例新生儿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治疗措施,密切的观察与恰当的护理,46例患儿均病愈出院。结论:新生儿肺炎发病急,死亡率高,治疗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以及恰当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观察;护理 引言: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由于新生儿各方面发育均不健全,因此,一旦感染该病,极易出现窒息、呼吸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等,危险性极大,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肺炎按其感染方式不同分为二种,一种是感染性肺炎,另一种是吸入性肺炎。由于是新生儿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要求更高,病情及患儿各种体征的变化均要通过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才能掌握,因此,恰当的护理和细致观察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46例新生儿肺炎的病例护理观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新生儿肺炎的观察及护理要点进行探讨,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6例新

生儿肺炎的病例,男31例,女15例;最小1天,最大25天;其中早产儿13例;本组病例中感染性肺炎41例,吸入性肺炎5例。 1.2 病情观察方法:我院对新生儿肺炎的患儿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首先进行生命体征及状态的观察,由于新生儿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因此不仅要根据体温、脉搏、呼吸心率等进行症状判断,还需对新生儿意识状态,哭声微弱、眼睛等进行观察,有时体温未升高,但患儿表现意识状态差、呼吸心率减慢、哭声微弱或不哭以及刺激时无反应等,均显示病情严重;其次对患儿呼吸频率的观察,重点是呼吸频率、呼吸深浅、双肺有无呼吸音改变等,另观察患儿面部、唇、指、趾有无青紫,若出现呼吸异常如张口呼吸、点头样呼吸、吸气呻吟、呼吸暂停等,即表示病情严重,应立即抢救。第三,观察新生儿哺乳情况和呼吸道分泌物性状,多数患儿因肺炎会拒奶、呛奶、吐奶,一旦观察到患儿呈喷射状吐奶显示疑似颅内压增高,应即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呼吸道分泌物的观察主要检查是否有呕吐物、羊水、血液、或胎粪的吸入以及分泌物的颜色、量、黏稠度等;第四,注意观察患儿情况,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新生儿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呼吸衰竭、败血症、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3]。 1.3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天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天者为晚发性VAP。 目录 疾病简介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Cook 和 Morehead等报道,VAP的病死率为20%~71%[1-2]。国内文献报道,VAP的患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鉴于VAP 的致病菌、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肺炎,加上其病死率高,近年来国内外对VAP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病原学 VAP具有地方性和流行病的某些特点,其病原谱依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且与基础疾病和先前抗生素治疗、传播途径、病原菌的来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病原体中以细菌最为多见,占90%以上,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50%-70%,包括铜绿假单孢菌、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3]。革兰氏阳性球菌15%-3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早发的 VAP 中主要是非多重耐药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SSA和敏感的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和粘质沙雷杆菌)。迟发 VAP 为多

重耐药菌。如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肠道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RSA等。目前真菌感染比例也逐渐增加,考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导致的院内感染增加;②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的应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③气管插管等侵人性操作的施行使局部防御机制受损,使上呼吸道的病原菌易向下呼吸道蔓延;④广谱抗生素的泛使用使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增殖占优势,造成菌群失调,真菌的感染率上升。 危险因素 引起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大,自身状况差②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意识丧失③有痰不易咳出④机械通气时间长,上机前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素引致菌群失调⑤消化道细菌易位,长期使用H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胃酸缺乏易于细菌在消化道寄殖。其中,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医院肺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连续机械通气者发生医院内肺炎的危险性比未用机械通气者高6~12倍。近来的研究还将低血压作为判断VAP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 VAP作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面临的诊断困难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医院感染。通常将肺组织病理学显示和微生物学发现病原微生物且二者相一致认定为VAP诊断的金标准。该诊断标准需要创伤性检查不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困难。 临床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等肺部疾病:①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显示新的炎性病变;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a.血细胞>10.0×109 /L或<4×109/L,伴或不伴核转移;b.发热,体温>37.5℃,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c.起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5-6]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标准如下:①气管内抽吸物培养。以消毒吸管经气管导管吸取分泌物行细菌定量培养,如分离细菌浓度≥10 CFU/mL,则可诊断,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0%。②经气管镜保护性毛刷。刷取分泌物定量培养,

2017医院获得性肺炎指南解读

1. 对疑似 VAP 的插管患者,应采集远端定量标本来替代近端定量标本吗? 建议在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远端定量标本,这是为了减少对于疑似 VAP 的稳定患者的抗菌药物暴露,改善结果的准确性。(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建议采集更靠下的呼吸道标本(远端定量或近端定量或定性培养)从而针对性的选择更窄谱的治疗药物。(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2. 对疑似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和 VAP),是否存在新发感染和没有典型 MDR 病原风险因素的患者相比迟发感染和/或存在 MDR 风险表现的患者更适宜不同的、窄谱的经验性治疗? 建议对疑似低耐药风险和新发 HAP/VAP 患者使用窄谱药物(厄他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弱推荐、非常低质量证据) 备注:艰难梭菌的感染风险三代头孢菌素高于青霉素或喹诺酮。指南小组(下文简称小组)发现以下情况——无脓毒症休克、或无 MDR 其他风险因素、未暴露于高耐药背景医院,考虑为低风险是合理的。 然而,我们仍需考虑不同医疗条件下,患者个体是否适宜该建议。不同国家、地区、医院间耐药率非常不同。本地诊疗患者(而不是整个医院)的微生物学资料 > 25%可认为是高耐药背景( ICU 中相关患者的耐药率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而不是整个医院)。 建议使用广谱药物经验性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和产 ESBL 病原,以及以下情况: 不动杆菌属高耐药率地区、疑似新发 HAP/VAP 的脓毒症休克患者、收住医院的当地流行病学资料高耐药率背景、伴有其他(非典型)的 MDR 风险因素的患者(见问题 3)。(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小组认为获得微生物和临床应答资料后即依据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情况调整为 窄谱药物是很好的做法。 3. 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HAP/VAP 时,是否应经常性使用两种药物,是否可以使用一种药物?或者当起始治疗使用的为两种药物,培养可获得后是否需要继续两种药物? 建议对 HAP/VAP 高危患者启动经验性联合治疗以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对于存在MRSA 感染风险的患者,还应包括覆盖 MRSA 的抗菌药物。(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备注:小组发现表现为 HAP/VAP,并且脓毒症休克和/或存在以下潜在耐药微生物风险的患者判定为「高风险 HAP/VAP」是合理的:医院 MDR 病原体检出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