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麻醉
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脑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的麻醉

复 发和病 人 的康复 回归社会 ,才有利 于改 善 照料 者 心理 健康 状态 4参 考文 献
1 Ar y . h s c a c n e u n e f s c ity ln s e . w r : e S T e o il o s q e c s o P y h a r i e s sNe Yo k l
性 应急 导致 的 的心 理卫 生水平 功能下 降 本研 究 主
张 . 生 一些 负 面性情绪 产 病人 多次 反复住 院 的治疗
费用进 一 步加重 了长期 照料 者 的心理 负担【】 4 . 5
要 讨论 后者 的相关 情况 我们 认为 可能是 精神 分裂 症 患者 的家 属缺乏 精神疾 病相关 知识 .长期 与 患者 生 活在 一起 。 照料 过程 中处 于高 度 紧 张 . 致 抑郁 、 导 焦 虑等不 良心 理状 态 精 神分裂 症作 为一种 慢性 迁
S c P y h a r s c it i e o , 9 3 2 : 0 o s c i t P y h a r Ep d mi l1 9 , 8 2 7 y y
道 : 三分之一 患 者家属 由于 照顾患 者而 出现焦 虑 。 约 抑郁 水平 升 高 : 晓翠 (0 2年 )1 道 分 裂症 患 者 高 20 1 3 报 照料 者 6 %存 在抑郁 .6 6 4 %存在 焦虑 状 态等 , 均提 示 照料者存 在 不 同程度 的心理 健 康水 平 下降 .与本 研
维普资讯
・
71 4・
江西医药 o8 箩 4 卷 第 7 2o 年 3 . 期 对照来 看 . 长期 照料者 由于 长期 与患者呆 在 一起 . 长 期繁 重 的 日常生 活照料 .同样使 照料 者处 于高度 紧
动脉瘤手术的全程麻醉管理

副标题
前言
▪ 颅内动脉瘤手术需要实施全身麻醉,麻醉科医生应在术前了解患 者所有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状态、外科及监测的需要,进行术前 评估并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病例摘要
▪ 患者,女,47岁,体重55kg ▪ 主诉:突发头痛11天,左眼睑下垂5天。 ▪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1天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头痛,并出现短暂意识障
麻醉管理总结
▪ 为确保分离钳夹动脉瘤前的动脉瘤及母动脉透壁压力稳定,麻醉 需维持相对较深;在开颅过程采用过度通气,维持动脉血二氧化 碳分压(PaCO2)在4kPa(30mmHg)左右。
▪ 为便于分离动脉瘤,在接近母动脉前开始控制性低血压。在液体 管理上近年来主张脑动脉瘤手术患者,为防止脑血管痉挛,倾向 于扩容,有助于脑灌注及逆转神经功能损伤。
谢谢观看
深入思考
▪ 优化液体管理 ▪ 脑外科手术应当慎用胶体液,手术出血量并不大,血色素尚可,
术中补充的1,000ml胶体液欠妥当,易引起脑水肿。
深入思考
▪ 血压管理 ▪ 血压和脑灌注压的维持是此类手术的管理难点,我国《重症动脉
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版)》中提出,目前尚 不明确能够降低动脉瘤再出血风险的最佳BP水平,动脉瘤处理前 可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术后转归
▪ 术后第一周 复查头颅CT左侧额颞叶出血较前吸收,脑水肿减轻; 肺部CT:两肺炎性病变较前进展,右侧气胸基本吸收。
▪ 术后第二周 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叶出血及头皮血肿较前吸 收,脑肿胀好转(图1)。肺部CT示:左肺炎性病变较前明显吸 收,右肺炎性病变基本吸收。
术后转归Βιβλιοθήκη 术后转归▪ 出院 患者呈睁眼昏迷状态,四肢刺痛无反应,自主呼吸尚可, 无呼吸困难,无呕吐及抽搐,P 95次/分,RR 18次/分(规则), BP 100/65mmHg(血压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
脑动脉瘤开颅手术流程 -回复

脑动脉瘤开颅手术流程-回复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的脆弱部分扩张及形成的血管瘤。
当脑动脉瘤破裂后,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治疗脑动脉瘤,医生可能会决定进行开颅手术。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详细介绍脑动脉瘤开颅手术的流程。
第一步:病例评估与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例评估。
这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身体检查以及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扫描、MR血管造影等。
通过评估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计划。
第二步:全身麻醉脑动脉瘤开颅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患者被送入手术室后,麻醉医生会开始给予全身麻醉药物,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和呼吸。
第三步:头部固定在麻醉生效后,医生会使用头部支架或者头环固定患者的头部,以保证手术区域的稳定性。
这有助于避免头部在手术过程中的移动,并使医生能够更好地操作。
第四步:头皮切口医生会在患者的头皮上切开一段长约10厘米的切口。
切口位置通常是根据脑动脉瘤的具体位置而定,以获得最佳的手术暴露视野。
第五步:颅骨打开在切开头皮后,医生会使用电锯或钻孔器械将颅骨进行切除。
颅骨切除的位置和大小取决于脑动脉瘤的位置。
切除颅骨后,医生会小心地将关键的脑膜组织暴露出来,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操作。
第六步:脑膜分层医生会小心地切开脑膜分层,从而进入脑组织。
脑膜是覆盖在脑表面的一层薄膜组织,医生需要小心地分层以避免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第七步:脑动脉瘤暴露一旦脑膜分层完成,医生会开始寻找脑动脉瘤的位置。
脑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动脉的分叉处或血管曲折的位置,医生会通过微操作显微镜来辅助进行手术。
并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如显微镊子和吸引器,帮助暴露和处理脑动脉瘤。
第八步:脑动脉瘤夹闭当脑动脉瘤暴露后,医生会将特殊的夹闭器用于夹闭瘤体的颈部分,以阻断血流进入瘤体。
这样做可以避免脑动脉瘤再次破裂或扩大,同时还能保护正常的脑组织。
第九步:手术区域清理在夹闭脑动脉瘤后,医生会对手术区域进行仔细的清理。
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操作步骤

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操作步骤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是一种介入性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
下面将介绍该手术的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在手术开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主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血管造影,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2. 术前准备手术室内准备工作要做好,包括准备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对患者进行清洁消毒,给予局麻或全麻。
3. 切口在脑动脉瘤的位置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相应的动脉位置进行皮肤切口。
切口通常位于大腿内侧、手腕或锁骨上方的动脉。
4. 穿刺导管插入在切口位置进行动脉穿刺,然后插入导管。
通过逐渐放入导丝和导管,将其导入到脑动脉瘤所在的血管。
5. 影像引导在导管插入之后,医生会使用X光或MRI进行影像引导。
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到导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和动脉瘤的位置。
6. 弹簧圈栓塞在导管引导下,医生会将微弹簧圈导入到脑动脉瘤内。
微弹簧圈类似于细小的弹簧,可以占据动脉瘤内的空间,阻止血液进入动脉瘤。
7. 处理并观察在将微弹簧圈导入到动脉瘤后,医生会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被填塞。
如果需要,医生会再次插入微弹簧圈,直到动脉瘤完全被填塞。
8. 结束手术在动脉瘤被填塞后,医生会将导管从患者体内取出,并在穿刺处进行止血处理。
然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覆盖敷料。
9. 恢复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移到恢复室。
在恢复期间,患者会接受密切监测,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10. 定期复诊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医生会进行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以确保动脉瘤没有再次出现或增大。
虽然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包括导管插入部位出血、血栓形成和脑梗塞等。
因此,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与患者详细沟通,解释手术的利与弊。
虽然以上是一种简化版的操作步骤,但请注意,实际操作的过程可能因患者的病情以及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脑动脉瘤的麻醉处理

5. 过度通气 脑血流的调节
血液—代谢偶联机制 调节因素:
PaCO2(主要) PaO2 自身调节
神经源性调节
是紧急处理高颅内压的主要措施
控制在30mmHg 左右 过低---脑血管收缩,可致脑组织灌注不足
最好监测SVO2进行评价
SVO2<50%,提示低灌注,有脑缺血的可能 对CO2张力反应受损时效果差 效果短(4h),4h后CBF恢复至90%。
首位病因: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 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 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 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 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 要原因。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
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患者剧烈头痛,形容如 “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 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 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 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
注Ⅰ :级、 Ⅰ 级 、Ⅱ 级 脑自主调节功能和颅内压接近正常
1.血常规,血沉及尿常规 一般无特异性变化,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白细胞常超过
10×109/L,血沉也常轻度到中度增快,其增快程度与白细胞数 增多的程度相一致,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严重者可出现 管型尿,蛋白尿持续较短,一般数天后即恢复正常。 2.腰穿
除外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出血后,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
Ⅰ 级 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Ⅱ 级 头痛较重,颈强直,脑膜刺激征. 颅神经麻痹 ,除动眼神经等脑神
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Ⅲ 级 轻度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模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 ,躁动不安
和轻度脑症状 Ⅳ 级 半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Ⅴ 级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 ,濒死状态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的麻醉效果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的麻醉效果脑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是一种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探讨该麻醉方案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
依托咪酯乳剂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静脉麻醉药物,常用于心脏手术、脑血管介入手术等。
瑞芬太尼是一种镇痛药物,具有快速、短效的特点。
两者复合使用可以发挥互补作用,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对于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患者来说,这种麻醉方案不但可以有效减轻疼痛,还能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一项针对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研究显示,该麻醉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减轻手术期间的心血管负担,保护患者的心脑血管功能。
同时也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感,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
研究还表明,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镇痛效果也更好。
在临床应用中,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患者在手术前可以通过与麻醉师进行沟通,了解麻醉方案的具体情况,从而减轻手术前的紧张和害怕。
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麻醉方案,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医嘱,确保麻醉药物的使用安全。
患者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康复。
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临床应用中需严格遵循医嘱,确保麻醉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完善该麻醉方案,为脑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动脉瘤麻醉注意事项

脑动脉瘤麻醉注意事项
1. 手术前检查: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光、血常规、凝血指数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并能防止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
2. 麻醉选择:针对脑动脉瘤手术,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具体需要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手术情况综合考虑。
若患者能耐受局部麻醉,则建议采用局部麻醉,可以降低全身麻醉的风险。
3. 气道管理:对于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气道管理,防止患者出现气道阻塞、呼吸停止等情况。
可采用气管插管、面罩通气等方式,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血压控制: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影响手术效果。
可以通过输液、调整麻醉药剂量等方式控制患者的血压。
5. 围手术期管理: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密切观察,防止患者出现呼吸循环障碍等并发症。
同时还需要针对患者的疼痛、感染等问题进行积极治疗,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脑动脉瘤手术麻醉的脑保护(附16例观察)

手 术 前 常 规 术 前 用 药 ,术 中 持 续 监 测 E G C 、
S O 、B 、E C 2 P P t O 及麻 醉 气 体 浓 度 。麻 醉 诱 导 : 术 ②麻醉 后保持直肠温度降至3 度左右 ;③开颅骨后5 2 5 分 前 3 m n 注 盐酸 戊 乙奎 醚 l g 0 i肌 m ,麻 醉 诱 导 以2 5 . %
医 疗 论 坛
M c lTr a m e t 1o qm a e t n 7 lJ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 s o r a fEt o dcne n h o h r c ・83 ・
38 391 9— .
参考文献 [ ] 叶应妩 ,王毓三 , 申子瑜. 《 国l 床检验 操作规程》 ,第三版 [ ] 1 全 临 M:
[ ] 徐俊 荣,马蔡 昀,陈晓婷 .全 自动生 化分析仪影 响镁测定 的项 目初探 2 [] J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 0 ,2 2 0 3 5( ):9 — 2 09 . [] 陶玉年 ,郭立新. 3 双缩脲试剂对血清 铜测定的携带污染 [ ] I J. 临床检验杂
1 1 一般资料 .
1 例 中 男 1 例 , 女 6 ,平 均 年 龄 4 . 岁 。 后 交 6 0 例 25
械通气 。麻醉维持 以持续 吸入 异氟醚辅 以间断静脉注 射 芬太 尼 或异 丙酚 ,以维库 溴 铵维 持肌 松 。术 中常
通 动脉 瘤 7 ,前 交通 动 脉 瘤 4 ,大 脑 前 动脉 瘤 3 规监测 心 电图、血压 、脉搏血氧饱合 度 (p 及 呼气 例 例 S O) 例 ,大脑 中动脉 瘤2 。术前 心 、肺 、肝 、 肾功 能均 末 二氧化 碳分压 ( t O) 中S O维持在 9 %次上 , 例 E C 2术 p2 8 正常 ,均 有蛛 网膜下腔 出血 、颅 内高 压的表 现 。A A E C 2 S t 0控制在3  ̄4m H ,F O0 6 . 。 0 0m g i2. ~0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高颅内压不能吸入高浓度的吸入麻醉药
≤1.0MAC
增加CBF
引起脑血流对CO2 反应性的降低
使脑自我调节功能减弱
•14
•·
术中颅内压的控制策略
3. 脱水治疗 渗透性利尿—甘露醇
剂量:0.5-1.0g/kg。
增大剂量可延长作用时间,但不会更有效的降低颅内压
速度:10-30min
快速滴注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和升高颅内压,降低血压
•4
•·
麻醉诱导---第一个重要的环节
目标:平稳,无呛咳、血压骤升,确保最佳的脑灌注压(药 物),防止脑血管痉挛(低血压)和瘤体破裂出血(动脉瘤 的跨壁压)。
动脉瘤的跨壁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 跨壁压↑----通气不足、过度通气、颅内压升降波动剧烈 药物的选择: 依托咪酯:迅速、循环影响小、脑耗氧量↓、脑血流量↓、
结论:有研究显示,右美具有中枢性降压作用,以此推论,诱导前应 用可能会加剧血压的下降,而本研究中,不但未发生血压的下降,而 且明显减轻了诱导期低血压的程度。究其原因,可能为其激动了阻力 血管平滑肌的a2受体,进而产生血管收缩作用有关。
研究表明:右美可稳定强刺激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因此可能具有减少 术中脑水肿、颅内高压和瘤体破裂,是脑动脉瘤手术良好的麻醉辅助 药。
•2
•·
分级
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0 级 未破裂动脉瘤
Ⅰ 级 无症状或轻微头痛
Ⅱ 级 中一重度头痛. 脑膜刺激征. 颅神经麻痹
Ⅲ 级 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
Ⅳ 级 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
Ⅴ 级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 濒死状态
Ⅰ 级、 Ⅱ 级 脑自主调节功能和颅内压接近正常
颅内压↓ 维库溴铵:无心血管副作用、无组胺释放 顺阿曲库胺:无ICP增高 芬太尼:降低循环阻力、脑血流↓灌注量↓ 七氟醚:脑耗氧量↓、颅内压↓
•5
•·
最新相关文献报道
《右美托咪定对脑动脉瘤手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和安置头架时血流 动力学的影响》2011年3月第17卷第8期 (中华麻醉学)
方法:所有的患者均不用麻醉前用药。右美组-15min内静脉泵注浓度 4ug/ml的右美1ug/kg。对照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之后所有的患者静 注2.0mg/kg丙泊酚、0.5ug/kg舒芬太尼和0.9mg/kg罗库溴铵全麻插管, 机械通气,维持2.0%七氟烷和6-8mg/(kg.h)丙泊酚,间断静注 0.3mg/kg罗库溴铵保持无体动。上头架前1min,静注舒芬太尼0.2ug/kg 和利多卡因1.5mg/kg以减轻心血管的反射。
•7
•·
相关文献
《尼卡地平靶控输注控制性降压在脑动脉瘤夹闭 手术中的应用研究》2011年2月第24卷临床医学杂 志
方法:于开颅后剪开脑膜前实施控制性降压,选 用静脉靶控输注0.01-0.02%尼卡地平,初始速度510ug/kg.min,调节尼卡地平的速度使MAP在6070mmHg,收缩压在100mmHg,于动脉瘤夹闭后 结束降压。
结论:尼卡地平不增加脑代谢和颅内压,平稳,不 影响心率,复压过程平稳,停药后无反跳和颅内 压增高。
•8
•·
控制性降压
不同之处:开颅前降低血压而不是降低颅内压 时机:剥离前20min 目标:脑血流自动调节限度内(MAP60- 70mmHg)
以保证足够的脑灌注压(老年、高血压患者 2/3) 注意:参考MAP、CVP及实际出血量,适当输血输 液,夹闭后停用降压药,适当快速补充血容量,高 血压-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使血压回升至术前水平, 有利于扩开闭合的脑血管,改善脑血流,提高氧供, 便于术野止血或脑功能的恢复,避免脑血管痉挛而 至的脑组织局灶性神经损伤、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3
•·
术前评估
1.神经系统检查、循环、呼吸功能、肝肾功能、动脉瘤 部位、大小、出血量、术前禁食
2.全身状况的评估 是否存在血容量不足
术前访视应重视病人颅内压是否增高,是否存在恶心呕吐 是否应用脱水剂及利尿剂,应用时间长短,术前应查水及电解质的
变化(低钾血症),以防术中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3.术前用药:原则为不抑制呼吸功能,不增加颅内压
症 2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避免发生呛咳和支
气管痉挛
•11
•·
麻醉与脑灌注的维护
危害—— 缺血缺氧 术中组织低灌注的主要原因: CPP=MAP-ICP 1低血压
麻醉诱导期低血压 麻醉插管后低血压 维护合理的CPP≥70mmHg
2高颅压
控制ICP,尤其是在切开硬脑膜前
3术中组织的牵拉
拉力<30mmHg,<15min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麻醉维持管理要点
体位及呼吸道的管理 麻醉脑灌注的维护
术中颅内压控制策略 降低脑代谢措施 药物脑保护的再认识 术中监测措施的实施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补液的特殊性 动脉瘤破裂时麻醉处理 苏醒期的管理
•10
•·
体位及呼吸道的管理
体位 头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缺
氧引起的ICP升高和脑水肿的发生。 呼吸道管理 1 避免发生呼吸道梗阻、CO2蓄积和低氧血
4脑血管的痉挛或堵塞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12
•·
术中颅内压控制的策略
颅内压(ICP)
颅内高压ICP>15mmHg
任何致使颅内容量增高的因素均可增加ICP 血容量的增加 脑组织的水肿
细胞的毒性 血管的源性
•13
•·
术中颅内压的控制策略
策略:1. 控制插管反应:利多卡因1-2mg/kg
•·
脑动脉瘤麻醉
•1
•·
概述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 起SAH的主要病变。破裂的发生率占48%,术中 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增高均可 导致不良后果。手术治疗的效果与麻醉处理是否 得当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动脉瘤围术期多种并 发症(瘤破裂、脑缺血和神经功能丧失)的严重 程度紧密相关。
•6
•·
动脉瘤夹闭前控制性降压
-----第二个重要环节
经典预防方法:剥离动脉瘤特别是在接近脑供 血动脉前和夹闭瘤壁时实施控制性降压
药物选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原因:脑血管平滑肌对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非常
敏感,较小的剂量即可减少或阻断钙离子内流, 尤其时缺血后低灌注区的血流量增加明显,从 而改善微循环,防止脑细胞坏死,具有脑保护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