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作者:陈泰山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09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给兄弟、子侄们写了大量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后代及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首《示宪儿》写于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他希望家人对儿子严加教育,读书学礼,将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强调勤读书。
他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他要儿子勤读书,做好人。
王阳明强调要立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把立志当作成功的第一步。
王阳明更是延续了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家训,从治学持家、为人处世,都有规矩可循。
一、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出处:安徽绩溪《章氏家训》释义:“耕”“读”两字是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发家之道,“让”“忍”两字是安家之本。
二、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处:王阳明家书《示宪儿》释义: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朱子家训》释义:人吃的每一粒米饭,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时常想到它在制作时的艰难。
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出处:《颜氏家训》释义: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
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
做不到恬静超脱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六、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出处:福建龙岩客家家训释义:要振作精神,从少年到老年,每时每刻都要为远大的志向奋发努力;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事,必须毕生振作努力,时时刻刻关切身边的、周围的、天下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怀天下。
七、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wú)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后悔。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家训又称家规、庭训等。
古代家训的内容非常丰富,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明·吴麟徵《家训要言》时学莫如谦,立事莫如豫,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祐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能三才之谓儒,常愧顶天立地;备百行而为士,何容恕己责人。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敌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
邓禹十三杖策干光武,孙策十四为英雄,所忌行步殆不能前。
汝辈碌碌事章句,尚不及乡里小儿。
人之度量相越,岂止什伯而已乎!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
方今多事,举业之外,更当进所学。
碌碌度日,少年易过,岂不可惜。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积学,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如驰逐名场,延揽声气,爱憎不同,必生异议。
秀才不入社,作官不入党,便有一半身分。
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兼通世务。
世乱方殷,八股生活,全然冷淡。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1.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2.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
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5.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181-234)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王阳明一生传奇,文韬武略,“乃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五百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圣轩老彭收集整理王阳明的家训与治家故事与大家分享,共同来看看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是如何治家的。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他创立的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黄宗羲、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
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人的一生要做的便是把心和物、知与行统一起来。
以良知来分辨善恶,通过实践自省来实现为善去恶。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早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
而其身后整个家族世代秉承的优教良规,促使他从小立志成贤,并成为他“以良知教子孙,以知行传家规”的思想之源。
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勤读书】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虽已是一代名儒,但盛名之下,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
学先立志王阳明原文

学先立志王阳明原文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示宪儿》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一、勤读书,要孝悌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王阳明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读什么书。
读书要读圣贤经典,一次在与徐爱的对答中,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家风家训最经典十首诗句

家风家训最经典十首诗句
1.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阳明家书《示宪儿》
2. 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
(《增广贤文》)
3.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增广贤文》)
4. 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福建龙岩客家家训
5.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增广贤文》)
6. 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纪晓岚临终遗训
7.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徽绩溪《章氏家训》
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增广贤文》)
10. 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增广贤文》)
11.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
12.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1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增广贤文》)
14. 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增广贤文》)。
宁波 劝学 家训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96字的《示宪儿》是王阳明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
作为状元名门之后的一代大儒,王阳明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学习,所以他对长子正宪的教诲,第一句便是叮嘱他要“勤读书”。
王阳明幼时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父亲王华见他玩物丧志,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王阳明深受震动,顿时感悟,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弟学业的原因所在。
王阳明在一封写给弟弟的信中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
”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了。
王阳明故居广场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鄮西范氏,生活在今宁波市海曙区的月湖边,为甬上四明望族,书香传脉,名人辈出。
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范钦,为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
范钦两袖清风,余财无多,不能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样问津宋元刊本,名刻古抄,但他以一个经世致用的宁波人的敏锐与务实,发现了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这些“百姓日用”书籍的价值。
弥留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一楼七万余卷的古籍。
长子大冲继承了父亲的心血,为了防止藏书流散,他为范氏子孙制定了严格的族规,族规繁琐而严厉,概而言之,就是八个字: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如果有人违反,将受到逐出范氏族门的惩罚。
就这样,保护藏书成了范氏族人的共同信仰。
在后来近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明清易代的离乱、太平天国的动荡、清末鼎革的变幻,哪怕再艰难困苦,范氏族人从未有过卖书换米的念头。
“琴剑飘零皕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中国藏书史上有多少盛极一时的藏书楼,如今已无处寻踪,唯有天一阁栉风沐雨,屹立天壤间。
天一阁读书为重,次即农桑“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的陈氏家族素有读书为乐、尊师重教的家风,历千年变迁而文脉不断、书香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家训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
所谓“赣州诗”,是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至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赏析
“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
“幼儿曹”意为:孩子们。
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诗的对象宪儿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
王阳明家训无论是“三字经”载体,或是“心学”的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作为训蒙学的教材,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足以启发其想象,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
因此,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就其内容而言,王阳明家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深相契合。
第一,王阳明倡导文明和谐的伦理道德,其家训说:“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仪。
”第二,王阳明表彰向上的日常规范,其家训说:“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
宣扬“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地善良的“心学”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心学”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心”之重要,这个“心地好”便是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宪儿
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
是年,正宪八岁。
王正宪,字仲肃,号紫汉,生于正德三年(1508),55岁卒,配吴氏。
写作背景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师;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十月平横水、桶岗诸寇。
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征三浰,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四月班师。
六月,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夏,王阳明在赣州巡抚衙门接待了从余姚家乡来赣州看望他的叔父王德声。
留衙三个月,当叔父准备回归余姚时,王阳明即写了《送德声叔父归姚》诗:“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
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
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
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
王阳明功成名就,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之句。
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效力之时,岂能让他回家清闲。
但是,家中有正宪儿,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
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
他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
整理:明明了凡
QQ 群:83430937
公众微信:MMLive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