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大道知行2022-07-30 08:30王阳明文武双全,声名卓著。
他立身以德,治家尽孝,从政亲民,为国尽忠,是“真三不朽”者。
王阳明谆谆教育子弟立志勤学,以圣贤自期,以修身养心、致良知为人生根本,而不以读书做官谋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思想,培育了优秀的家风传统。
01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阳明从小就有大志向。
他十一岁那年读私塾时,有一天,突然问塾师说:“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怀疑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其《教条示龙场诸生》云:“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
”这个“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个字,可以说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八字诀。
其《示宪儿》一文以通俗易晓的三字经形式,传达了王阳明教育后代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是:勤学、孝弟、谦恭、循礼、节俭、戒贪、包容、心善等美德。
该文说: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02种德养心,仁礼孝弟王阳明的《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一篇书函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子弟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
该文说:“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
王阳明的十二条家训,修身,修心,齐家,致良知,修心养性的智慧

王阳明的十二条家训,修身,修心,齐家,致良知,修心养性的智慧家训,各个民族都有,但其他民族的家训只言片语,不成气候。
唯独中华民族,家训自成体系,独当一面,几乎能与任何传统文化分庭抗礼。
家训一:勤读书中国古人始终坚信:“诗书继世长”。
在古代,如果有人说你出身书香门第,那就明示你家族的光辉和你本人的品行。
所以,若想成为彬彬君子,第一要务就是勤读书。
家训二:要孝悌世界上恐怕没有比“家和万事兴”更走心的格言了,这五个字是每个中国人最热切的期盼,从最远古的中国人身上代代遗传至今。
家如何“和”,两个字:孝悌。
孝乃儒家美德的基石,是孝顺父母之意;悌是友爱兄弟姐妹,成家的自然还包括妻子。
家训三:学谦恭谦,是一切善的根基。
谦,就是谦下。
《易经》谦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着内心高耸如山,外表谦和入平地,锋芒不露,谦虚谨慎。
人如果有不谦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
家训四:循礼义礼义,即礼法道义。
首先应知“心既理(礼)”这一概念的基本解释。
王阳明解释“心即理”是简易直接的:心,在在物(事)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
例如,你真有尊敬长者的心,就必能产生尊敬长者的礼;你真有关爱一个人的心,就必能产生关爱一个人的礼。
这些礼数,不需去外面学习,有心就有礼。
除了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遵循道义。
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
”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第一,听命于良知。
第二,做事符合道义。
第三,量知而行,“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
”期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
家训五:节饮食“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
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与身外觅神仙。
”这是王阳明的《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
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只有顺着天性,才能做到正心修身。
王阳明100句经典名言

王阳明100句经典名言王阳明100句经典名言如下: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
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
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
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王守仁,别号阳明,是一位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就有王阳明。
另外一个是孔子,剩下的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勤读书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要立志王阳明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要儿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贤。
王阳明|做一个人,点一盏灯,放下执念,回归本心!

王阳明|做一个人,点一盏灯,放下执念,回归本心!(一)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天徒弟陆澄问王阳明:“恩师,我一心读书的时候认真读书,酱紫是不是就可以悟透天理了?”这个问题就好像学生想得到老师表扬时说的,你看我读书很用功,全神贯注的读书,我太爱学习,这样可以评个三好学生吧?结果,王阳明说:“差评!你读书就全神贯注在读书上,泡妞就一心放在泡妞上,是一回事儿不?这是逐物,不是专心。
”你的心只在书上,不在心上。
这时候肯定有朋友说了,那我不读书,一心写毛笔字,下围棋、弹钢琴总可以吧。
对不起,王老师依然会给你两个字:差评。
王阳明的这个回答让人费解,这明显是危难学生嘛,做啥都是差评,那打坐冥想中可以吧。
哼哼,还是差评!难道求知也是错吗?(二)有一次周总理跟青年代表谈话时说:“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有人把良知理解为知识,很显然周总理说的良知就是良知。
他在勉励年轻人要用良知来判断事物,增长自己的智慧和良知。
也就是求知。
求知当然不是错,但问题就出在这个“知”上,王阳明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求吾心之良知。
(三)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了,手机、电脑、IPAD等等,甚至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来自各个领域权威专家们的智慧。
古往今来,对于爱学习的人,再没有比这个时代更幸福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大快朵颐。
一个大学生读的书肯定能超过王阳明、鬼谷子,甚至先秦诸子百家里任何一位。
理论上大量的学习,肯定会出现数不胜数的大师。
但问题是,现代的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位大师,难道不奇怪吗?王阳明主要读物就是四书五经和一些兵书,鬼谷子时代就更稀缺了。
比起我们现代的中西合璧,应该更落后才是。
有一点我们忽视了:信息爆炸,伴随而来的其实是信息洪流。
每个人的朋友圈、社群、生活中其实充满了信息垃圾,心灵鸡汤、微商信息以及各种毫无营养的信息充斥其中。
看似幸运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幸。
【我心光明】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我心光明】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我心光明】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简介】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故居简介】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诞生于余姚北城瑞云楼。
瑞云楼由王阳明祖父租赁而来,也就是如今的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在此度过了童年,后又多次返乡祭祖、讲学、探亲,留下了一代宗师的殷殷风范。
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故居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主体格局未有大的改变。
自20世纪80年代起,余姚市政府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王阳明故居实施了整体修缮,保持和恢复了故居的历史面貌。
目前,故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依南北中轴线而建,装饰素雅,简洁大度,粉墙黛瓦、青石墁地、庭院错落,堪称浙东地区书香门第宅院的典型代表。
2006年,王阳明故居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家规简介】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王阳明家训译文

王阳明家训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王阳明家训译文: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译文:各位小家伙们,好好听着我的教导哈!要勤奋读书,对长辈得孝顺,对兄弟姐妹得友爱。
学习要谦虚恭敬,遵循各种礼节规矩。
吃东西要有节制,别老玩游戏。
不许说谎话,别贪图小便宜。
别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别跟人斗气。
别总责怪别人,多自己管管自己。
能够在别人面前放低姿态,这是有志向的表现;能够包容别人,那才是有大格局的。
凡是做人啊,关键在内心。
心地善良,那就是好人;心地邪恶,那就是坏蛋。
就好比树上的果子,心就像那个果蒂。
果蒂要是坏了,果子肯定得掉下来。
我教导你们的,全在这些话里头。
你们仔细听着,可别不当回事儿!这王阳明的家训啊,那可是老有水平了!他就是想让孩子们明白,做人得有规矩,得学好。
读书不能偷懒,孝顺友爱那是必须的。
咱可不能张狂,得有礼貌,知道啥时候该干啥。
吃东西不能胡吃海塞,玩游戏也得有个度。
做人得诚实,别光想着占便宜,要不然以后准没好果子吃。
别动不动就发脾气,跟人闹别扭,先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能在别人面前不摆架子,这才是有出息的样儿。
能容得下别人的不是,这胸怀可就大了去了。
说到底,做人好不好,全看这心咋样。
心好,那就是好人;心坏,指定不是啥好东西。
就像那果子和果蒂的关系,心要是坏了,这人也就完犊子了。
王阳明就是希望孩子们都能记住这些,好好做人,别把他的话当耳旁风!出处:王阳明《王阳明家训》。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有一种缺失叫做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
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中称“其为人之本与。
”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
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
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
“傲”的反义词为“谦”。
“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
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
全文虽然只有 96 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
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
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
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
“傲”的反义词为“谦”。
“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
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毋说谎,毋贪利;
说谎则不诚实,就是自欺欺人。
《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到慎独、无法正心诚意修身的。
而贪图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
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
崇祯十四年王阳明六世孙王贻杰进京入朝,后统管江西都指挥使司,去世后才发现其竟然囊无积蓄,最后靠官场挚友的资助才得以回乡归葬。
一个朝廷的二品官阶,清廉至此,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毋任情,毋斗气;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
《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这正是告诉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
斗气,意气用事。
赌气。
意为对别人有意见或闹情绪。
只要一赌起气来,人类常会慢慢脱离“理性动物”的范围,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赌气”轶事:明代有个才子解缙,小时候住在一个做官人家曹尚书的对面。
曹尚书家中有个漂亮的竹园。
解缙年纪小小,很爱吟诗作对,每天看着茂密的竹林,十分畅快,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很多人看了,称赞他是个天才,曹尚书知道了很不高兴,心想,竹林明明是我家的,怎么可以借给他当题材呢?于是故意教仆人把竹林砍短,愈想愈不开心,又全部砍去,给这神童难看。
没想到,解缙又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端毁了自家竹林,又让解缙证明了他的才华,全然是损人不利己,可见人在气头上,什么不理性的事都做得出来。
赌气,可能只是因为小小的事情,却因为一时气不过,做出你死我活的决定。
毋责人,但自治。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杨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 10 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杨震说话的重点并非在责备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
“自治”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
如果我们自律自治能达到这种境界,还会担心自己德行
有亏吗?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
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能容人,是大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
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
良知就是“好心地”。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