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评课稿
郭初阳《愚公移山》评课

评课:郭初阳《愚公移山》中的拓展教学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与内容概述1. 四大要素。
山;愚公;移山过程;移山结局。
(此处拓展了《论语》《易经》里相关名句。
)2. 三处差异。
(1)人数、外援、结局。
(2)后息为胜——河曲智叟的回应( 此处拓展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3. 两个假设。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2)假如时至今日,移山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此处拓展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采访了两个外教讨论此问题。
)4. 一个疑问。
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会对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呢?(此处拓展了《堂吉诃德》里战风车的片段及鲁迅的名言: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二、课例分析从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老师的教学过程偏重拓展,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堂实录中的拓展教学进行分析:(一)拓展的类型1. 对比拓展。
郭老师的课堂拓展延伸非常善于运用“比较鉴赏法”,涉及到了多种对比拓展形式:包括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对比等。
而通过相似主题的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能很容易地概括主旨,发表观点,领会此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特色。
郭老师鉴赏文学作品时,总善于把课文与相关的文本语境关联起来比较,其隐含的、难以被发掘的意义才能不断得到深入解读。
这也是比较文学中被称作的“平行研究”,它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新的内涵,在《愚公移山》中,郭老师讲解课文时比较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共同点,也从人数、外援、结局三方面比较了他们的不同点。
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碰撞,也使得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真正形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动态统一。
这种比较鉴赏的拓展形式,能使学生含英咀华,见仁见智;使课堂开放多元,并达到延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并通过这种互文性阅读来建构语境意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愚公移山》实录点评1、2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 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 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们再说说看, “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份? 生:主语。(运用语法理解句子)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抓关键句,从词义到结构理解句子。)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 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物我 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 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 从文章里找出 句子来说明。(第二个关键性问题。问得好,引导读书,发展思维。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点评
授课人:钱梦龙 点评人:王德俊
第二课时
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 我检查了一下,同学 们预习得很好,老师非 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成了 “wang”,教师让同学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 么问题。
(评:从语言入手讲内容。)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评;指出不同之一,又讲清了倒装句式。]
师:对,把“甚矣”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 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 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气
(评:再启发 。“特别”是引导发现。)
生:(齐声)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 法的“之”字? ( 找同类词语,此为运用。)
评《愚公移山

评金燕老师上的《愚公移山》
今天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方面,金老师都做得比较好。
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
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
从钱梦龙老师讲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钱老师采取了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之后串讲,在串讲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
布置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又要有认真、切实的检查。
预习中已解决的问题,不宜在讲读中再度讲解、分析,而应有针衬性地把力量用在还未能解决的部分。
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因此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能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预习的深度,也反映了求答的息切欲望.这都是施教的前提。
因此,教者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学习和思考的基拙上,多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求得正确的答案。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2:我选择的是第一种,我认为课文重点是赞美愚公的精神,所以应该突出愚公,把愚公写大一点。
生2和回答再次获得了整齐的掌声。
师:两次掌声让我很难判断你们到底统一谁的意见。
生3:我赞成选择第一种,因为在愚公的精神面前,这座山显得非常渺小。
愚公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座山移走。
生4:我也赞成第一种意见,我是从体积这个方面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山的体积是很大的,但是愚公的精神的体积更大!师:哦!你的意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愚公的心灵。
我理解得对不对?生:对。
师:那就给我掌声呀!在学生的掌声后,李老师两种选择都有合理的理解,然后语气平和地说:“重要的是通过刚才的选择把文章的内容和愚公的精神都进行了梳理,说明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
”然后让学生以一句话概括寓意。
生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看准目标永不言弃。
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师:我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提炼一下,改成——“坚持就是胜利”。
怎么样?在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后,李老师请写字最好的同学把“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随口说了句“但是千万不要写得超过我”,引出全班大笑。
学生板书,李老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写字。
(记者感悟:)二、品味文字,情境朗读结合刚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请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仔仔细细琢磨文中哪些哪些语言最直接地给了自己做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很快纷纷举手。
师:我先问一个问题,刚才在寻找时是不是有一些语言突然就扑到了你的面前,让你觉得这些语言真是太美了。
仔细思考以后,你们发现而这些语言恰恰就是你刚才要找的语言。
好好想想,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分享。
李老师巡视倾听。
约一分钟,李老师请大家停下来。
师:据我不完全统计,大家找到的地方惊人的相似,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开始大家就读,一定会没有杂音。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我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受是: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讲读的畸形模式化,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相对自己平时上课的一些做法,我有以下的感受:他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曲是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有些问题一请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引出下一个问题,“本”字的用法。
而我们平常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这个字会不会?”然后学生说:“不会。
”接着老师就把答案一说就叫解决了。
在这里,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残年余力”是何意?教师因势利导,此处“以”又怎么讲?……对课文句子的理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机”遗男”的理解引导进入”参加移山有几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进入省主句常识的探究,人物清楚,由人及事,提出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进入深层探究,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从而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为下一课时探讨愚公不笨作铺垫。
总之,钱梦龙先生对《愚公移山》的教学,从“才”的角度来说,从字词到句段到全文,由人物关系到人物精神,钱先生都处理得丝丝入扣;从“学”的方面来考察,钱先生援例贴切,讲解深入浅出;而从“识”的视角来审视,钱先生大匠示人以拙的气度,以自己的“拙”牵引出学生的“巧”,比起夸夸其谈的教师演“独脚戏”逞奇炫博的所谓“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觉得钱梦龙老师的课堂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简言之,就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考虑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
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学生真正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教师只是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种氛围或引路搭桥,他善于在导读中创设学生体验知的过程,而非轻易给学生结论,这种处理,远高于传统的讲读法,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教研活动评点实录各位老师,我总感觉“一鱼二吃”是诱人的,今天是“一鱼三吃”,每个老师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下面我就谈谈听这三堂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谈谈这三堂课共同的优点。
第一个关键词:落实。
我觉得文言教学无论是文意的理解,还是学生的积累、备考,课堂上都需要有落实的意识,需要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巩固。
就这点来讲三位老师都做足了工夫。
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三堂课都体现出了很鲜明的层次感,从课堂活动布局的大处来说,基本上都分为这样两个层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从文意理解的小处来说,都是从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领会人物精神实质;从细处来说,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时,均能够从第三节的细读入手。
在细读处理时,有的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比较朗读的语气入手;有的是从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从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入手。
这样,从整体到小处再到细处,三位老师都有强烈的层次意识,这样的层次安排使我们的课堂结构严谨,而且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第三个关键词:小结。
三位老师都有一种意识:一个版块的学生活动以后,教都要对这个版块的活动进行小结。
比如:赵老师的版块小结有愚公精神的归纳、有愚公精神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的解说;殷老师有对比手法的提炼、寓言体裁的拓展;陈老师有对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继承发扬。
这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以后,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版块小结,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归纳,更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提升。
下面说说三位老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我觉得赵老师突出的优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
主要体现在:一、能对愚公的精神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师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对困难敢挑战、尽全力、重实干、有自信、能坚持。
这个总结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很丰富。
二、资料穿插的艺术。
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对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都能理解,但这其中蕴涵的“顺道而行”的哲学思想,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作者:郭焰来源:《卷宗》2018年第16期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读文章时遇见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
教师在完成文章实词、虚词学习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及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学习思路。
2)从简单的人物列表入手,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分析人物基本情况,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分析人物的同时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3)由人而及事,引出“移山”这一事件,在突出“移山”任务艰巨的前提下,通过对愚公妻和智叟所说的两句话进行字字落实,透彻分析出对愚公看法、称谓、态度、说话语气、心理无处不同,认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观念、精神态度。
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
让学生认识到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的道理。
分析中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4)讨论“愚公愚不愚”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通过“分派”的方式,分析出愚公“移山”动机为:痛感迂、塞之苦;移山目的为:确知移山之利;移山的可能为:深明可移之理。
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
再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
运用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手不离书,言必有据”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的兴趣,训练了学生思辨思维。
5)通过讨论愚公不能得移山之利,愚公移山之举是为了造福子孙,学习了愚公的“大聪明”“大智若愚”,分析出愚公有远见,深谋远虑。
“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
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
教师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
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6)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文言练习题,把课文中的部分实词、虚词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看来,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是被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阅读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阅读方式。学生被语文教师所教的“阅读”是特定方式的阅读,其中蕴涵着意识形态。
但是,取向问题长期被遮蔽,甚至被有意地隐瞒了。语文教师对自己的阅读,对自己在备课时的阅读,对自己在教学中实际对学生实施“构造”的阅读,对它具体所体现的“能力”因而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对它所蕴涵的特定意识形态即通常所说的“人文性”,木然而不知。人们似乎以为大家在谈论的都是同一种听、说、读、写,更经常地,是把当下的取向或者自己所主张的取向,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捂住两耳、蒙住双眼的人,在到处蛊惑什么“自然阅读”、“原生态阅读”等等。
写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我的立足点是“课程”,着重讨论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取向问题,当时是作为蕴涵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成分提出来的,它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知识状况”等成分胶合,而在研究状态中予以相对的分离。因而在讨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取向时,我主要关注的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讨论培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种方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课题。”⑶
为了评议这堂课,我上网查了相关的资料,键入“愚公移山教学”,发现居然有4千多个网页,还不包括相关的搜索条目,打开了几个教案或教学实录,才知道让学生“讨论”愚公该移山还是该搬家,早已有之,而且愚公是好人还是坏人那种没谱地打打闹闹似乎还挺有市场。但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有谱的,而且是“语文”的谱,它是执教者所主张的“另类”文本解读方式自觉地、系统地实践。这从课例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对学生思考线路的诱导性提问)和执教者精心准备的“阅读材料”,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也就是说,在讨论听说读写取向这一章里,我没有凸显取向的意识形态性。尽管在该著的其他地方,我反复申明听说读写的“方式”乃至所有的语文知识,同时需要从教育政策和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观照:比如阅读教学中所训练的按一定套式“归纳中心”的技能、写作教学中所练习的按一定套式“构思作文”的策略,都不可避免地“知识”,这些通常被指认为“工具性”的东西,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工具”。⑷
然而取向问题也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被“看见”的。正如心理学告诉我们的,你想看什么才能看见什么,“看见”需要先有“思想”。据说,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与他所执教的《珍珠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及干国样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等课一样,引起了剧烈的争执,有慷慨激昂反对的,有欢呼雀跃拥护的,也有充满同情宽容的。但种种见解似乎都围绕着课文的解读结论:一方说,“愚公”不能被丑化;一方说,“愚公”就是有点毒辣和可怕;另一方说,《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人的“老人崇拜”,这好像也有点道理。对一堂富于冲击力的课,仅仅在其解读结论上就事论事,我以为是很不到位的;何况正如我下面要分析到的,老师未必要坚守什么结论,老师的解读结论在课堂教学中也未必一定能够转化成学生们的观点。我们需要严肃面对的,是郭老师以何种方式来解读《愚公移山》,是其解读方式是否符合学理,是这堂课所体现的阅读取向。
《愚公移山》评课稿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这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愚公移山》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正面直对。对这堂课,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议:关于文本解读;关于课程实施。
一、关于文本解读
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四章,我专章讨论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取向问题。在我看来,语文课程不但在总体上有个“面向何方”的总取向问题,而且其中的构成元素──听、说、读、写,分别也有一个“哪种方式”的取向问题。具体到阅读,取向问题也就是阅读的方法论问题,按照伽达默尔理解与解释一体化的观点⑴,也就是文本的解读方式问题。“哪种方式的阅读”,或者说“哪种阅读”,我以为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性问题。在该著的另一个地方,我论述道: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混杂着四种取向的“阅读”: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相信在目前实验区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正在经历着“鉴赏者”取向与“感受性阅读”,乃至与习惯了的“作业者”、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方式激烈争斗的煎熬;而许多学生正在学习着相互冲突、相互干扰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因而正在形成一种混杂的、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⑵
这“另类”方式,他们归于“解构”的名义。不过根据我对解构主义和德里达著作的初浅理解,我觉得郭老师们所张扬的“解构”,其含义可能仅仅借此名义来表明自己的一种姿态,正如德里达所说⑸:“解构是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这个角度讲,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具体到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郭老师们所主张的是:“必须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如《珍珠鸟》)进行解构”⑹。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倒建议对“解构”这个词保留必要的敬畏,而另寻其他的说法来更贴切地描述那被主张、被实践着的“另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