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评课稿

在我看来,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是被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阅读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阅读方式。学生被语文教师所教的“阅读”是特定方式的阅读,其中蕴涵着意识形态。
但是,取向问题长期被遮蔽,甚至被有意地隐瞒了。语文教师对自己的阅读,对自己在备课时的阅读,对自己在教学中实际对学生实施“构造”的阅读,对它具体所体现的“能力”因而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对它所蕴涵的特定意识形态即通常所说的“人文性”,木然而不知。人们似乎以为大家在谈论的都是同一种听、说、读、写,更经常地,是把当下的取向或者自己所主张的取向,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捂住两耳、蒙住双眼的人,在到处蛊惑什么“自然阅读”、“原生态阅读”等等。
写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我的立足点是“课程”,着重讨论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取向问题,当时是作为蕴涵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成分提出来的,它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知识状况”等成分胶合,而在研究状态中予以相对的分离。因而在讨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取向时,我主要关注的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讨论培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种方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课题。”⑶
《愚公移山》教学内容综述

《愚公移山》教学内容述评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张聪慧《愚公移山》完整的故事情节、浓郁的神话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中有一定数量需要积累学习的文言词汇,篇幅适宜,易于记诵;同时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这都成为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理由。
自1935年首次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被选入多版初中语文课本,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6个课例,拟就《愚公移山》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就本文相关的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综述从16个课例来看,《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三:1、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2、了解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比如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3、了解寓言的体裁。
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或是以文言文词句的掌握为中心,认识愚公精神;或是对人物形象分析认识,重在理解故事寓意;或是针对故事情节展开质疑;或是注重其写作方法的分析。
第一,教学内容重在掌握文言文知识,认识愚公精神。
本文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是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其中有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
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加以点拨解决,落实部分字词;接着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落实且、龀、主语省略、分析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的不同;划分愚公“笨派”和“不笨派”,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辩论,正确认识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设计练习,温习字词,认识愚公精神的可贵。
钱老师把《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当作了学习文言文的经典文章,步步扎营,处处落实,将文中的文言文知识敲在实处,实词、虚词、句式都加以落实。
其余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大同小异,也多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式解决字词,读准字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试译课文;讨论问题,认识愚公精神,练习背诵。
郭初阳 愚公移山

郭初阳愚公移山[点评] 赖配根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舍弃了对人的关注,历史就是一张没有灵魂的苍白的纸。
教育生活是由每个教师直接影响形成的。
舍弃了对教师的生命、人格、精神、理念的关注,教育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
是哪些教师和他们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对2005年教育的理解鲜活起来?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可以有所期待?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叛逆”。
郭初阳是2005年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人物。
他的出现,对语文界来说,是一个震撼。
这个震撼不是因为他个性的言论。
他的课例,比如《珍珠鸟》,比如《项链》,比如《愚公移山》,都可以说是在语文教育界扔下的重磅炸弹。
教材是许多老师手里的“圣经”,尤其是教材中名家的文章,不少语文老师更是奉若神明。
这就意味着,教学只是诱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去礼赞课文——从文字到思想,从修辞到结构。
他根本无视课堂教学的“潜规则”。
“郭老师似乎从来不把课本当回事。
开学第一节课,他总是要我们挑整本书里面的好文章,然后他再备课。
”他的学生说。
备课的时候,郭初阳从不“顺从”教参,而是“首先进入文章,不抹杀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觉,也不抹杀学生阅读时的第一印象。
当然,教学时要为学生展开尽可能多的材料。
”而从他呈现的课例来看,教师提供的材料似乎都自觉地指向一个目标:颠覆课文表面的意涵,解构教参的陈腐教义,掀掉遮掩真实的面纱,从而给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撞击。
对于《愚公移山》,他与许多教师一样对教材规定的中心思想不以为然,但不同的是,他的“反叛”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上的:在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结局(一成功,一失败)背后精神的迥异,又由愚公自信的理由推导出了可怕的逻辑(比如,子子孙孙思想的不变),后来更是引进外国教师对此故事的看法。
但是,他这样做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要抛弃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实际上,让学生学会用理性、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不是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的民族精神建设任务吗),他只是要打开通向文本的更多的窗户,而不只是一扇。
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差异研究

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差异研究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一直大有作为。
其中《愚公移山》之类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的重要保护者。
钱梦龙和郭初阳等当代作家,也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诠释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差异研究》为标题,探讨两位作家对《愚公移山》的不同解读。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典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愚公,与他的儿子和孙子,一起攀登天柱山,千钧一发地把它夯实,终成功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以威武霸气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信念。
钱梦龙和郭初阳在解读《愚公移山》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课例。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篇章主要是用来赞美传统文化的一种课例,他重新诠释了“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概念,让新一代观众明白,只有不放弃就能获得胜利。
郭初阳的《愚公移山》则以一种质疑的方式去教育,他把传统文化中“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概念重新诠释为一种对于不可测系统中的耐心和有效抗议。
他质疑了《愚公移山》中传统文化的一些想法,让新一代观众理解不同观点的存在,以及明白以善意的挑战才能产生真正的变革。
总的来说,这两位作家的风格完全不同,但他们都把《愚公移山》的主题放在了不同的环境中。
通过这种不同的视角,向新一代展示了不断前行的精神,并让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愚公移山》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位作家以不同的课例重新诠释《愚公移山》,起到了重要的仪式感召唤效果。
他们唤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道德信仰和自然智慧的重新发现,通过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使新一代观众在感性和理性的深刻中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上就是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差异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你。
无法规避的教学预设--从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说起

、
关 于 教学 预 设 的 存 在
教 学 预 设 是 教 师 根 据 文 本 、 学 生 、个 人 情 况 对 目标 、
过 程 、 方 式 等 进 行 有 效 设 计 , 并 通 过 话 语 形 式 表 现 出来 的 为代表 的传统儒家健 朗的精神 ,这 是为主题 的肯 定方面服
一
种 深 层 思 维 模 式 , 因 而 具 有 显 性 和 隐 性 双 重 性 质 。 预 务 的 。 故 事 的 对 比 暗 含 着 必 然 的趋 “ 异 ”性 来 凸 显 成 功 的
学 生 的 角 度 提 出 了一 个 问 题 : “ 学 生 的 口头 应 答 和 反 应 ,
是以回答老师所 组织或诱 导的 问题 为主呢 ,还 是努力在拿
一
种 ‘ 有道 理’的方式来 表达 自己的体验 ?”其根本 问题 认知 巧妙地渗透 到教学形态 中,通过对 “ 愚 公”形象 的另
也是他在文 中提到 的 “ 学 生 学 的 到 底 是 语 文 课 程 里 的 语 类 建 构 让 学 生 明 了 真 理 的相 对 性 , 并 从 中西 文化 层 面 构 成 文 ’,还 是语 文 教 师 的 ‘ 语 文 ’ 。[ 1 那 么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到 矛盾让学生体悟 民族精神达到拟定的教学 目标。 底存在语 文课程里 的 “ 语 文 ” 吗 ? 我 们 可 以 从 教 学 预 设 这
一
从 中 观 层 面 上 讲 ,试 图 达 到 教 学 目标 而 选 择 独 特 的材
角度来 回答这个 问题 :教学 过程中不存 在语文课程 里的 料进行教 学环 节设计 ,不难 发现教学过程 中的预设情 况。 “ 语文 ”,教学 开展 都涉及教 师的教学预 设,学生 学的必 以选取教 学实录 中的 “ 幻灯 片 ”和讲义材 料为例 , “ 山是
以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的课例谈传统与创新教学

钺梦龙、 郭初 《 愚公移山》 的
课倒谈传统与例新教学
国 韦柳 妹
钱 梦 龙 老 师 是 七八 十 年 代 的 教 育 精 英 。 他 执 教 的
生 的知 识 。如 果 老 师 可 以 开拓 一 些 课 外 的知 识 来 讲 课 .
即, 自读 、 教读 、 作业 。但 钱 老 师 坦 言 , 虽 然 这 堂 课 反 响 很大 . 但是他仍觉得“ 没 有触 及 教 学 的深 层 ” 。
而 郭 初 阳 老 师 是 新 世 纪 的 教 育 开 拓 者 。很 多 现 代
效 果是很好的 就像郭老师在课堂 上提出的 “ 愚公移
山” 和“ 夸 父 追 日” 、 “ 精卫填 海” 的对比 . 不 仅 增 加 了 学 生 的 知 识面 , 而 且 更 能 引 起 学 生 的课 堂 兴趣 。老 师 很 快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由他 而 来 。他 的 文 本 解 读 有 浓 厚 的 人 文 关怀 。 针 对 两 位 老 师 的教 学 .要 坚 持 课 程 评 价 的 差 异 性 原 则 。同 时 也 要坚 持 发 展 性 原 则 . 以 一 个发 展 变 化 的观 点看 待一种教 学的过去 、 现在、 未来 。 并 在 发 展 中 不 断 加以修正 。 导入部分 。 钱 老师 通 过 让 学 生 课 前 预 习 、 自读 来 发
题, 一 两 句 陈述 , 虽 然 留 给 学 生 的方 向 明确 , 但是, 很 难
生 再 一次 审视 自 己对 课 文 的认 知 程 度 郭老师从板书入手 , 进行设计 . 即“ 山” 字很大 . “ 愚 公” 很小 。 “ 移” 这 根 杠 杆 似 乎很 脆 弱 。 这 可 以 理 解 为 字
《愚公移山》评课稿2

《愚公移山》评课稿今天我要评课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以“愚公移山”为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愚公为了解决自家门前两座高山的阻碍,不顾旁人的嘲笑,决定搬山。
他和家人一代代不懈努力,感动了天帝,最终得以实现心愿。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合作精神。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愚公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不仅具有坚定的信念,还有着善良、勇敢、勤劳的品质。
他的妻子和儿孙们也给予了他无尽的支持,共同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
此外,还有那些曾经嘲笑愚公的人们,最终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共同搬山。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让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行文简洁明了,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一年年过去,他们的后代一直在搬山,连邻居也加入进来,一起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一年年过去”这个时间短语,形象地表达了搬山工作的长期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恒心和毅力,同时也要懂得团结合作。
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让学生懂得勤奋努力最终会得到回报。
此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人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篇优秀的初中语文课文。
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刻地阐述了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收获,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教研活动评点实录各位老师,我总感觉“一鱼二吃”是诱人的,今天是“一鱼三吃”,每个老师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下面我就谈谈听这三堂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谈谈这三堂课共同的优点。
第一个关键词:落实。
我觉得文言教学无论是文意的理解,还是学生的积累、备考,课堂上都需要有落实的意识,需要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巩固。
就这点来讲三位老师都做足了工夫。
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三堂课都体现出了很鲜明的层次感,从课堂活动布局的大处来说,基本上都分为这样两个层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从文意理解的小处来说,都是从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领会人物精神实质;从细处来说,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时,均能够从第三节的细读入手。
在细读处理时,有的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比较朗读的语气入手;有的是从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从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入手。
这样,从整体到小处再到细处,三位老师都有强烈的层次意识,这样的层次安排使我们的课堂结构严谨,而且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第三个关键词:小结。
三位老师都有一种意识:一个版块的学生活动以后,教都要对这个版块的活动进行小结。
比如:赵老师的版块小结有愚公精神的归纳、有愚公精神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的解说;殷老师有对比手法的提炼、寓言体裁的拓展;陈老师有对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继承发扬。
这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以后,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版块小结,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归纳,更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提升。
下面说说三位老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我觉得赵老师突出的优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
主要体现在:一、能对愚公的精神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师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对困难敢挑战、尽全力、重实干、有自信、能坚持。
这个总结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很丰富。
二、资料穿插的艺术。
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对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都能理解,但这其中蕴涵的“顺道而行”的哲学思想,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课:郭初阳《愚公移山》中的拓展教学
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与内容概述
1. 四大要素。
山;愚公;移山过程;移山结局。
(此处拓展了《论语》《易经》里相关名句。
)
2. 三处差异。
(1)人数、外援、结局。
(2)后息为胜——河曲智叟的回应
( 此处拓展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
3. 两个假设。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时至今日,移山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
(此处拓展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采访了两个外教讨论此问题。
)
4. 一个疑问。
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会对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呢?
(此处拓展了《堂吉诃德》里战风车的片段及鲁迅的名言: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
二、课例分析
从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老师的教学过
程偏重拓展,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堂实录中的拓展教学进行分析:(一)拓展的类型
1. 对比拓展。
郭老师的课堂拓展延伸非常善于运用“比较鉴赏法”,涉及到了多种对比
拓展形式:包括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对比等。
而通过相似主题的比较分析,
讨论思考,学生能很容易地概括主旨,发表观点,领会此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
特色。
郭老师鉴赏文学作品时,总善于把课文与相关的文本语境关联起来比较,
其隐含的、难以被发掘的意义才能不断得到深入解读。
这也是比较文学中被称
作的“平行研究”,它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新的内涵,在《愚公移山》中,郭
老师讲解课文时比较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共同点,
也从人数、外援、结局三方面比较了他们的不同点。
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碰撞,也使得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浑
然天成,真正形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动态统一。
这种比较鉴赏的拓展形式,能使学生含英咀华,见仁见智;使课堂开放多元,并达到延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并通过这种互文性阅读来建
构语境意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 假设拓展。
在《愚公移山》中,最巧妙、最出人意料的教学环节就是郭老师精心设计
的这两处假设内容:①假设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②假设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
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
郭老师通过这两处假设,将课文主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并升华为
生活经验,将隐含的寓言内容变得更明白易懂,师生共同来探讨愚公这个人物
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十分有趣味的。
能设计出这样的拓展环节,就显示出了郭
老师对文本深入解读的能力,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和透视学生理解的能力,同
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
3. 相关拓展。
这种拓展形式是郭老师每堂课几乎都会用到的形式。
在《愚公移山》的教
学中,当教师抛出第一个假设,学生随即作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信手拈
来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
这显示出了郭老师事想通过这些拓展来开拓学
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积累,传递较多的信息量,并教授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
方法。
郭初阳老师在讲课时,总是上着上着,就说:“我突然想到一本书……”或“某某某曾经说过……”讲这些的时候,他总是会在讲台上写下作者、书名、出版社之类的东西,再对此作出点评,或布置学生们去买书写书评。
这种针对
课文内容做的拓展延伸就很高效和有价值,使学生对一些必须了解的作家、作
品很熟悉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拓展的角度
从《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老师大多是拓展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文学作品、电影、诗歌等,并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拓展。
如以“愚公精神”为主题并通过拓展延伸对主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与文
本进行深层对话,体会文章深厚的底蕴、深刻的内涵,毕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
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
(三)拓展的价值
1.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架设阅读桥梁。
语文教学应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分析、探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促使学生运用已学之法走进更宽阔的语
文世界,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和思维,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新领域的热情。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大众的课堂上,我们看惯了这样的教学现象和模式:老师和学生的任务
就是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使得师生双方都成为一个既定
标准下被动的读者,也使得阅读教学一贯地单调乏味,缺少创新。
而郭初阳老
师的阅读课堂则迥异于这样的常规教学模式,他注重的是读者与文本的自由对话,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有创意的理解,有个性的表达,并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郭初阳老师的课堂文采斐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和逻辑力量,总是启发
学生不断地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矿藏和意义宝库。
他的教学,体现了
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张力和跨度,在这个跨度里,老师可以延伸出很多相关文本,发出很多提问和假设。
总之,从郭老师《愚公移山》课堂上拓展教学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其
教学目的从来不是狭义的以文解文,而是上升到文化和人生的高度对文本进行
观照;从来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从知识和语言上进行一点微弱的量的积累,而是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