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中的自恋需要

合集下载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自恋是一种特征明显的人格障碍,自恋者常常高度自负、自爱、缺乏同理心,他们总是渴望被人所关注和赞美。

然而,自恋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了解这些需求对于理解自恋者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恋行为的背后动机。

一、自卑感的掩饰虽然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事实上自卑感往往是自恋背后的真实情感。

自恋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自卑,采取了自我吹嘘、出众表现与自我陶醉等行为来寻求外部肯定。

他们试图通过扬长避短、夸大个人优点和成就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感,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渴望被认可和肯定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安全的追求自恋者往往在情感上难以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

在关系中,他们往往更注重对方对自己的关注、赞美和崇拜,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和支持。

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情感安全的追求。

自恋者渴望被他人所崇拜、喜欢和爱护,因为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和连接给予了他们情感安全感,弥补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三、自我肯定的需求自恋者对于自己的成就和品质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陶醉。

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独一无二、无比成功的人。

这种自我肯定的需求源于他们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和优点,自恋者试图建立起对自己无条件的肯定和认同,以应对内心可能存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四、控制欲望与安全感的追求自恋者通常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行为。

这种控制欲望并非源于对权力的追求,而是对于安全感的渴望。

自恋者往往对于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绝对的掌控和优势地位,以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伤害或失去自信。

这种追求安全感的需求在自恋者的行为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他们常常批评他人、争斗利益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自恋者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背后隐藏着对安全感、情感连接和自我肯定的深层需求。

了解这些心理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自恋者,并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更加理解和宽容。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Personality, 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 :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

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稳定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包括了:1镜映、2理想化、和3孪生需求的平衡。

●1Mirroring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纳新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在尊重。

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那么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2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全能、全知所构成的自体的心智表象。

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的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且适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3孪生需求: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对方有如自己仿佛共情的完美境界,kohut在其《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像是被孪生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以下信息引用参考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详尽解释:“《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并且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的发展: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自体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无限赞赏的需求。

持续在镜映客体关系上的不足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2.逃避接触3.渴求镜映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2、另我(alter—ego)人格●自体客体:对其他人所提供的非个人体验去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

可以在治疗中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物抗,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共情性的曲调。

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细节:●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那些缺陷。

自体心理学基础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础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础概念简述在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观点里,古老的、核心的自体在环境气氛里,透过自恋原欲的灌注,与境映的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之互动,在恰恰好的挫折与满足的携手合作下朝统整的、成熟的自体发展。

原始的自恋也得以转化为较高的自恋。

自体里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这两极,加上孪生(也是另我)的第三极之自体客体需求,因着自体与自体客体之关系所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进行转变内化作用。

在此作用中,夸大自体相对于镜映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相对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孪生自体相对于孪生的自体客体。

自体与自体客客体的关系可以是由古老到成熟的全光谱范围。

长期缺乏良好自体客体经验,或阶段不恰当的自体客体回应,会产生自体方面的病理,如自恋暴怒、自体崩解、自体的解组等现象,及导致轻重不等的自体疾患。

在镜央转移关系中的自恋能量流动时,因着母亲自恋地使用儿童之成就,将形成分析过程中道先需被打通的垂直分裂(公开夸示婴儿的夸大),其次是打通因母亲的拒绝儿童独立之自恋所形成的水平分裂(潜抑了的古老自恋之要求)。

在分析情境或其他特定情况里,早先的古老自体客体可能透过自恋的转移关系而被活化。

在治疗上,透过神入的工具,治疗师以自己提供异于个案过去的自体客体经验,或修补缺陷的自体,或强化代偿结构,使个案的自体更趋统整。

Alter-ego, 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在此关系里,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

孪生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才能上的相似性,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两个了解其核心自体之残存潜力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核心企图心透过早期夸大表现癖幻想的巩固而被建立起来,这大部分是发生在生命的第二、第三、第四年间,并且需要母亲的镜映接纳,以坚固其充当企图心所不可或缺之基础的健康表现癖。

第二个去了解核心自体潜力的机会是获致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标,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间。

自体心理学术语

自体心理学术语

自体心理学术语自体:自体客体:自恋原欲:“自恋原欲”(narcisis-tic-libido),有的也指自我原欲(ego-Libido);自恋或自我原欲乃是一个很大的储仓,投资或投注出去的能量从这里出发,最终又回到这里。

自恋原欲对自我的投资乃是从孩提时代便已经存在的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又因为原欲的不断发散,这一现象遂被掩蔽而积存于最低层。

原始自恋:继发自恋: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垂直分裂大约是与个体的父母把个体当做他们夸大自体的一部分来知觉的,他们潜意识地利用个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可以因着自己的需要来夸张地回应个体的行为和需求,或者把自己的需要放在个体身上来得以满足。

可以分别举一个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孩子居然可以替自己做一些让自己烦心的事情,后来就打着爱的旗号来多次让孩子去完成这些可能超出他们能力的事情,完成后会夸张地赞扬孩子做得多么好;粗心而不神入的妈妈会在自己伤心需要安慰的时候,不管当时孩子在做什么,就去抱着孩子说:“别伤心,妈妈爱你。

”当父母采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孩子时,孩子多半会因为不成熟的心智及与父母的依附关系,而调整自己并与父母的心理结构同调。

孩子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只有迎合父母并满足父母的一些需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而孩子本身的需要是被扭曲的。

水平分裂,一般是因为孩子的需要被忽视、否认,或者缺乏父母的回应,父母否认的方式可以是采用羞辱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其中隐藏的是父母回应需求方面的缺陷,他们缺乏这种能力来神入和满足孩子。

长期以来,个体会将这些需求压抑到潜意识里,一旦这些需求因为外界刺激想要冲破阻碍达到意识层面时,个体会因为既往的创伤体验无意识地再次行使防御而使其回到潜意识中。

科胡特说,一个人是由理想所前导,而为雄心所驱动,孪生所陪伴,每一个位置上一个人。

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三个朋友,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在左右,换个说法,我们都在这三个位置互相滋养。

要想更好理解这句话,也许用设问“你是如何学会驾驶的?”来做心理评估极为有用。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1.自恋人格障碍及其治疗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
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其实,在一般人心理中,这种循环回路的失败也是经常出现的,只是没有严重到神经症的那种程度。一般人所出现的心理困扰则属于我们所称的”烦恼”。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烦恼,只要不太严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付方式,虽然有些烦恼的确挺难对付。例如失恋,许多人在男女情感问题上的处理就比较没有办法,这时候的痛苦虽然没有严重到神经症,但有体会的人也知道会是一个怎么不好受的感觉。又如社会交往能力的困扰、工作问题的困扰、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学校问题等等,都是一般人可能在循环回路中可能遭受的挫败事件的点。但一般人的心情问题不大会很大的干扰到生活,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朋友间的互动、自己寻找一些娱乐活动等等方式来解脱自己这方面的困扰。当然,这里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自我系统的循环回路更开放就比较能处理问题,而有些个体则差一些。这和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考验每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度的高低随着自我的调整能力或环境赋予的变化而不同。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2004-12-23 18:27:49 原创 徐钧(dhiti)
一.弗洛伊德的自恋定义
自恋在弗洛伊德的定义中,是作为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这一过于内倾向自我投注里比多的个体,则无法和人际关系建立有益的关系,也就是他或她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客体对象的里比多兴奋,反向投注在自我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在此同时,弗洛伊德因此认为这一心理障碍是不可能被治疗的,因为他认为这将导致病人无法和分析家建立有效的移情关系,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完成对于病人心理的分析。

自体心理学知识

自体心理学知识
■ 英语中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直译成 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西腊 神话:美少年纳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 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 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 花。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 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 有人给这个古希腊故事加了一个有现代意味 的续集:纳西斯死了之后,有风从湖面 吹 过,风听到了湖水的哭声。风就问湖水,你 是不是为纳西斯的死伤心得哭啊?湖水 回 答说,纳西斯死我一点都不伤心,我伤 心 的是,我再也不能在他瞳仁里看到我美 丽 的倒影了。
■ Idealization理想化
是指将正性的特质(卓越、美丽、完美、全能、 全知、不失败、共情、不转离的爱、无比的胜任) 给另一个人、客体,或自体(的心智表象)。理想化 是指,需要去处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 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 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 儿童会发展出自体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 性的、而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2、自恋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 :以性 乱、反社会和成瘾的行为为特征。 3、融合饥渴人格(merger—hunger personality) :以倾向于与 他人有共生,满足融合的关系,并会有压倒性地要求他人 保持让自己随手可及的距离等等为特征。
4、 逃避接触型人格(contact—shunning personality): 当受到 关系亲密者威胁时,以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自体的崩解 和失落的感受为特征。
■ 客体的爱:客体之爱的特征是一种施与受 的相互性。
■ Selfobject(亦即Self—object):自体客体 Kohut后来将中间的横线拿掉,变为一个词,于是这词更 明显的成为精神内在的表象。在自体心理学中的概念中, 自体客体指的是他人(或无生命的客体,或抽象概念)在精 神内部的表象,这个他人不被体验为一个分离而实际存在 的个体,而是被体验为自体需要的扩展。自体客体提供关 键的功能援助,之后被内化和转化(由婴孩到儿童期均持 续的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成 为发展中的自体的结构。整合的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共情 的父母或照顾者做为自体客体的一部分,父母扮演这一角 色的无力或失败,是婴儿内心冲突和后来生病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心理学中的自恋需要
何谓自恋?如果以前有人说:“你这个人太自恋了。

”似乎有被贬之意,因为在我们心里似乎自恋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心理学家对自恋却有新的拓展和诠释。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1971,1978)认为: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里比多就是自恋,而非首先是客体本能的爱和攻击。

他解释道:“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这里理解: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而且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

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自恋的主题,所以自八十年代以来,自恋合法了。

既然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自恋作为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的一种体现,是人人都有一种需要。

自体心理学也就是在研究自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自恋型人格疾患的治疗系统。

由此科胡特则从分析师对病人的治疗的角度,提出融合移情、理想化移情、镜映移情和密友移情等四种重要的转移关系。

但笔者则认为,在一个人从婴儿开始的人格发展中,同样具有这四种自恋的需要,即融合需要、理想化需要、镜映需要和密友需要,而在每个阶段对这些需要的恰当满足,则成为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

所以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体心理学,从婴儿开始的人格发展为例来阐述对这些健康自恋需要的理解。

原始自恋的融合需要是指希望两个人的边界消失、相互融合,向对方的身份认同,希望成为无区别的共体的需要。

就好象在说:“我是你的,你是我的。


科胡特从人格疾患的角度解释融合转移关系及治疗是“夸大的骄傲自我先退行到一个程度使其(自他)边界融化,从而将治疗师包容在内,当这个扩大边界的努力达成后,用这种获得的安全感进一步实现其他心理治疗的任务。


比如婴儿的融合需要表现的最为明显。

婴儿从刚出生开始就处在和母亲的融合关系之中,那是的他还没有自己与他者的区分能力,婴儿和母亲是一个共生状态,完全融合而没有边界的。

婴儿饿了,母亲的奶水已送到嘴边;婴儿尿了,母亲及时清理而让其舒适。

而在婴儿的早期阶段,母亲的眼里也只有孩子并努力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

在他们彼此眼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是没有分别的。

而这时满足婴儿的融合需要是必要和健康的,但如果孩子逐渐长大甚至成人,再和母亲处于这种没有边界的融合状态,就是非健康并可能导致某些病理症状了。

镜映需要是指一个人试图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的需要或欲望。

这种需要可以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恰到好处的回应而获得满足。

如孩子在学走路时摔了一跤趴在地上哭了,母亲温暖的拥抱是最好的安抚,而鼓励的眼神就好像在说:“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

”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镜映需要的满足。

语言的回应可以是:其实你是有力量的,你很好,你很棒,你应该努力去做,这样做好极了等等。

而非语言姿态的镜映,也同样能传递重要而真诚的认同。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有镜映需要,而且“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到他自己。

”(温尼科特)比如对于挥舞着筷子的婴儿,就好像在说“我是最棒的。

”母亲肯定的微笑就是对他最好的认可和鼓励。

婴儿也从母亲的认可中认识并接纳自己。

所以镜映需要的满足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变得自信而健康的重要因素。

镜映需要的缺失容易导致成人后的自卑和自我不接纳等。

理想化需要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

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助你维持自体系统的稳定性。

Marjorie & Marcella 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中解释,理想化需要是一种需要去处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

如童年期的孩子很容易对富有力量和安全感的父亲理想化,以“他是好的,我是他的”来完成自恋发展的过程,最后经由恰好的挫折,外在理想化客体内化为自身理想。

自己也变得像父亲一样有力量了。

自恋在遭遇挫折无法实现时,将自身自恋转移到他人强者身上,来获得自我认同。

我们常见的粉丝对明星的疯狂崇拜,就是理想化需要满足的突出表现。

其深度形式,在宗教、文化中也特别突出,表现为对神灵人物的认同和崇拜。

密友需要是指人想与自己相似的另一个人分享的一种需要和愿望,是一种亲密的好像孪生一样的伙伴友谊的分享。

科胡特在其第三本书也是最后一本著作《分析的治愈之道》(1984)里提出并完善了密友这一自恋转移关系。

在治疗关系中,密友移情指来访者需要与治疗师产生相同感或亲和感的连结反应。

密友移情关系回应一个人类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默许,可以拥有别人的人道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

密友需要通常产生于青少年早期,少年少女们开始注重在同伴中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可以一起分担烦恼、分享喜悦,相互为伴而不孤单,以“我好,你也好”来实现自恋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人的整个人格发展来说,密友需要是更为成熟和健康的一种自恋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