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谁说的

合集下载

教育即生活pk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pk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pk生活即教育“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

体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除此之外,陶行知还有很多教育思想,例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这些教育思想都给了大众关于教育方面的很多启迪。

通过我们的学习会发现,陶行知的思想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有较大的相似性。

杜威先生说的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

那么,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看似相似,实则又怎样的区别呢?其实,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在一定程度传承了杜威的理念。

而后陶行知先生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在当时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中的开拓创新,把生活和实践引入学校教育中。

关注学生和活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核心,是陶行知再接受了杜威“教育即生活”观点后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在陶行知眼中,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说:“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褊狭。

”举个例子:一只鸟生活在鸟笼里,主人会给他带来森林中的其他鸟给他作伴。

也会将森林里的树枝带回来,便于鸟儿玩耍,活动。

但其实,虽然鸟笼里时常能够迎来外界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也能够与这些新鲜事物有所接触,产生联系。

鸟笼却终归不是森林。

鸟笼无论怎样只是鸟笼,不是鸟的世界。

陶行知把教育即生活比作——有森林中新鲜事物的鸟笼。

即请几个生活中的朋友到教育中来,捡几根“生活”里的枝叶到学校教育中来,这种联系生活的教育终究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中被束缚着。

于是陶行知通过悟出“教学做合一”的道理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不再致力于把教育变成生活和社会的缩影,而希望突出束缚,伸展到社会、自然和生活中进行活动。

以此,生活便是教育,好的生活便是好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一盘散沙的教育,教育不再被局限,确如是也。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摘要: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学做真人”,提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促进人的发展张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朝阳区青年优秀班主任;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进特色办学的根本实践方式。

“走向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坚持教育改造生活的原理,培养学生学做真人。

“走向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将新课程理念同十七中的文化延伸结合起来,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促使十七中实现自己的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

一、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一方面,现实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使之具备可以完成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变化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促使教育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内容,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说,生活教育就是从生活需要出发的教育。

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生需要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十七中针对现实生活中诚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以及丢弃理想、信念的现实,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无人监考”为载体的诚信教育;开展了以爱父母、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开展以自理、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立志教育。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材料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材料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材料翁其松一、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生活教育论》读后‚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原则的核心,指明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使得教育不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空中楼阁,不再是死肯书本的死板的教育,而是教会学生走向社会、学会生活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他的生活教育就是大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就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所以他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这就是其‚生活教育论‛的理论基础。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我国的课程内容一直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只一味地满堂灌,并且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地教,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强记知识,缺乏对知识深入地理解,那么又怎么能灵活运用呢?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迫切要求教育者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说到:‚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

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这就意味着:课堂应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教学,应关注能触发学生生命涌动、生命投入的实践活动。

课堂,是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构建生活的课堂,使课堂向着关注生活的完整性和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启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认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很好启示作用。

一、学校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

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

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中国教师报曾就此下定义:“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种子开始到来了。

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受升学率等影响,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学校已经不再是一方“池塘”,有可能是“茅坑”,是“工厂”,是“屠宰场”,是监狱。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一贴医治当前学校教育病症的良药。

根据“生活即教育”思想,我们要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实践中下大力气进行改革:一是弘扬“生本教育”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依然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围着考试转。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当这一思想与力图改造中国民众之生活这样的目标相结合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3.联系与区别都批评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实质是秉承老师杜威的思想,但在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中却结出了两个不同的果实。

杜威由“教育即生活”而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若干改造主张,如课程生活化、学校社会化、做中学、教师指导下的儿童中心等等。

陶行知旨在于关注改造大众生活的教育,同时,他又是根据自己对杜威的理解来阐发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即教育是谁说的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陶行知介绍
人物介绍: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教育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出自 1930 年 3 月《乡村教师》第 9 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