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合集下载

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

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

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南山秀竹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内容:元始符命。

时刻昇迁。

北都寒池。

部卫形魂。

制魔保举。

度品南宫。

死魂受炼。

仙化成人。

生生受度。

劫劫长存。

随劫轮转。

与天齐年。

永度三途。

五苦八难。

超凌三界。

逍遥上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花包封面)(白包封面)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七月半中元节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优秀

七月半中元节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优秀

七月半中元节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优秀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篇一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我们口中的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古人怎么过“鬼节”?放河灯中元夜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目的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烧街衣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

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祈丰收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鬼节这天放天灯,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

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农历七月半是什么节日篇二七月半俗称“鬼节”,是中国古人对逝去亲人和长辈的吊念的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俗称七月半)。

七月半,有“探亡人”、“烧阴香”等活动。

据传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主管间祸福的神灵地官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

因此,在“中元节”,民间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

拜祭地官是尊奉神灵;祭祖是为了尽孝;普度,是为仁义。

民俗“七月半”

民俗“七月半”

中元节“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即“鬼节”,是中国汉族的民俗节。

按传统习俗,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辈亲人进行祭奠、悼念活动。

萍乡一般家庭“过节”的方式是: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祭品”,摆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点上香烛,另三席摆上餐具(饭碗、酒杯、筷子、汤勺),在桌前烧纸钱,就算是请已故亲人“吃团圆饭”,持续摆放一段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意为先人们在用餐,后放鞭炮,意为先人们“吃”好了离席。

这个仪式结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烛,家人一起就桌吃饭(吃“敬”过祖先的这桌菜)。

晚餐后“烧包”(包可以提前准备好),“包”是用纸做的,其大小很随意,大的如4开报纸大小,小的如16开纸大小;包内装纸钱和其它的如纸做的衣服、“金”条、元宝之类,装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

包上要写上“烧包人”、“烧给谁”、“何时”烧的等内容,一般按竖式书写,分三直行(类似写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写烧包人的名字及与“受领”包的先人关系(自称),格式一般为“孝男(对父辈自称)或孝孙(对祖父辈自称)某某虔备钱财(或衣钱)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时写上,分别称呼,如墓碑上的写法);中间一直行写受领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辈分按实际类推,总之是与“烧包人”的辈分对应)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则写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边直行写“烧包”的日期,一般写农历,如今年就写“公元二0一0年庚寅农历七月十五日火化”;写好字后要用畜禽(猪、鸡、鸭)的鲜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称为“祭包”,注意鲜血不能濺在“烧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有“凶”)。

烧包一般在野外进行,选一离住宅不远的空旷地,在地上铺上火纸(草纸),将准备好的纸包堆在草纸上,点上香烛(一般点3支香、2支蜡烛),摆上“符盘”(一般是肉、鱼、鸡、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饭、筷子),一切就绪用散的纸钱点燃纸包,纸包全部烧化后放鞭炮,表示整个程序结束,收拾“符盘”回家。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1 引言七月半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之一,在羊场地区人们把七月半又称之为接“老祖宗”,羊场七月半不限于七月十四当日,而是覆盖了从七月一日到七月十四日整整半个月的时间。

其七月半饮食文化不仅有社会功能,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而这里所指的“饮食”不仅仅是食物,还指其他围绕这一节日的所有物品,如“衣包”、青香、纸钱等都包括在这一节日的饮食文化当中。

本文通过对月半的追溯及其饮食文化的形式研究,探讨了其饮食文化的功能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对该地区的月半饮食文化的研究及探讨有利于增强本地民族的文化自信,对本地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外界对该地民族文化的认识。

2 盘州白族七月半“饮食”文化的具体形式2.1 七月半“饮食”文化场景七月半又称“鬼节”,这里的人都叫做接“老祖宗”,从七月初一开始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地开始迎接“老祖宗”,所谓的接“老祖宗”就是把去世的亲人请到家里面来做客。

人们将“祖宗牌”和“包单”放在墙上挂起来,再放上桌椅,表示已经把那些去世了的亲人请到家里来做客。

在这个地方的“祖宗牌”就是一块画布,画布上画着感人的二十四孝的一些图画,“包单”就是记录逝者名字的一个册子。

人们将“老祖宗”接到家里来之后,放上桌椅,点上蜡烛,点上青香进行供奉,有的人家还会在桌上放上一些水果和柏枝树,目的是为了给“老祖宗”们一个美丽舒适的吃饭环境。

2.2 七月半相关“饮食”在接“老祖宗”的这一祭祀活动中,青香、纸钱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在羊场乡“衣包”也是七月半中极其重要的祭品,“衣包”是用纸糊的一个纸袋子,袋子上会注明逝者的名字。

当村民不能够到去世的亲人坟头祭拜时,就用“衣包”打包邮寄的方式给逝者送去一些东西。

七月十四这一天是送“老祖宗”出门的日子,人们会准备许多供品,这一天饭菜当中必须要供的是“长豆”,“长豆”是用四季豆做成的,四季豆不切断,直接一整条煮熟,这里的村民说“长豆”就相当于是“老祖宗”的扁担,以方便“老祖宗”七月十四这一天走的时候挑钱财。

云南地方旧志中的“七月半”

云南地方旧志中的“七月半”

第42卷 第1期Vol.42 No.1昭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 2020年2月Feb.2020收稿日期:2019-10-14作者简介:李富伦(1996— ),男,云南昭通人,硕士,主要从事民俗学、俄苏文学研究。

●乌蒙论坛云南地方旧志中的“七月半”(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摘 要:“七月半”即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也是研究中国普通民众祖先崇拜的重要岁时民俗。

通过对云南地方旧志的阅读研究,在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信仰的变迁的同时也发现了作为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时间表述。

这其实是佛、道两教宗教特性并重与斗争的结果。

此外,在宗教淡出以后,中元节从属性到仪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又为后人探寻云南民间祖先崇拜与信鬼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考据材料。

可由之深入民间的祖先观念:既作为远方来客又是伴随性的神灵;既具有善神的灵性又兼备恶鬼的属性。

关键词:七月半; 云南地方志; 祖先崇拜; 鬼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408(2020)01-0027-04李富伦“七月半”,即旧历七月十五所谓中元节。

因其在七月十五而被民间称为“七月半”。

究其源流,学者研究以为当是佛释之盂兰盆会混糅道家中元斋醮而来。

“中元”一词来自道家三元之说,唐《艺文类聚》引《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

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1]164。

而关于今中元祭祖的传统则存于佛教“目连救母”之中。

《大正大藏经》第一六卷载《佛说盂兰盆经》有言:“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属,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1]163。

佛、道并存的文化属性致使中元节在一系列仪式上都会出现二者的身影,或融合一体或斗争不息。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盘州羊场是一座传统、历史悠久的牧场,位于中国贵州省毕节市境内。

每年的七月半,这里都会举办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个节日与盘州羊场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对盘州羊场七月半的文化意义进行探析。

盘州羊场所在的毕节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在这里,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

首先,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展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特色。

中华美食一直以来都是闻名世界的,而贵州则以独特的湘、川、黔饮食文化享誉中外。

盘州羊场所在地也不例外。

在这里,不但羊肉食品烹饪技巧纯熟,还有独特的酸汤火锅、特大黄牛肉面、羊肉烤串等地方特色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其次,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普通民众的交流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逐渐被淡化,需要持续发掘和传承。

而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了解、尝试、交流、体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机会。

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传统的少数民族美食,了解当地的餐桌文化和民俗风情,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最后,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也是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成为了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盘州羊场“饮食”文化节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速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此外,文化旅游产业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节展示了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饮食”这个文化载体,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了当地的多元文化,也更好地理解了中国背后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盘州羊场七月半,是黔西南苗族、侗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盘州羊场七月半,当天,家家户户都会举家出动,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丰盛的饮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食物不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和信仰的象征。

在这里,我们将对盘州羊场七月半的“饮食”文化意义进行探析。

一、食物的选择与象征意义在盘州羊场七月半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其中主要包括糍粑、糯米饭、水果、蔬菜、鸡鸭鱼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糍粑和糯米饭。

糍粑在盘州七月半这一天被视为必不可少的食物,家家户户都会用新鲜的粽叶包裹成糍粑,象征着善良、和谐和团结。

而糯米饭是当地的传统食物,意味着丰收和幸福。

水果和蔬菜也是盘州七月半的重要食物之一。

当地的水果和蔬菜都是丰收的象征,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享用丰盛的水果和蔬菜,会为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祈福。

鸡鸭鱼肉等肉类食物也是盘州七月半的重要食物之一。

在当地,肉类食物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团聚,也意味着对祖先和土地的感恩和祝福。

二、饮食活动的举行和形式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活动通常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食材,然后在早晨开始准备丰盛的饮食。

在准备食物的家庭成员会一起念词祈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当食物准备好后,家庭成员会一起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美食,一边聊天唱歌,营造出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活动不仅仅只是在家庭中举行,同时也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美食。

这种形式既是对亲友的热情款待,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三、饮食活动的文化意义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对丰收和幸福的庆祝,更是对祖先和土地的感恩和祝福。

在当地居民的观念中,食物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神圣的象征,是对生活和家庭的赞美和祝福。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盘州羊场是贵州省兴义市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牧民聚居地。

七月半是盘州羊场的传统节日,也是盛夏时节,人们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举办宴席招待亲友和村民,传统饮食仪式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饮食在盘州羊场七月半的文化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饮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方式。

盘州羊场举办的七月半宴席是村民们与亲友聚会的机会,通过一起进餐,可以增进感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家人团聚共进晚餐,表达亲情;朋友聚会共享美食,增进友谊;村民共同参与宴席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饮食过程中,人们通过吃饭聊天、互相倾诉心事,使得关系更加亲近,达到心灵的交流和沟通。

七月半的饮食文化在社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饮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盘州羊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七月半的饮食习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盘州羊场的传统宴席上一定会有羊肉,而盘州羊场的羊肉经过特殊的工艺烹调,肉质鲜嫩多汁,风味独特,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盘州羊场的传统宴席上还有其他的美食,如鱼、鸽子、腊肉等,每一道菜肴都代表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饮食习俗。

通过七月半的饮食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盘州羊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加深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饮食是追求美味享受的一种形式。

盘州羊场七月半的饮食文化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体现,更是追求美味乐趣的一种形式。

在举办宴席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尝试新的菜肴和烹饪方式,追求更好的味觉享受。

七月半的宴席上往往会备上丰盛的美食,如川味火锅、重庆小面等,不仅有当地特色的饮食,还有其他地方的美食,使得宴席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饮食的味觉享受,盘州羊场的居民和游客们可以在七月半这个特殊节日里尽情享受美食,感受幸福和快乐。

盘州羊场七月半的饮食文化在社交、传承历史文化和美味享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饮食,人们可以加深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通过饮食,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饮食,人们可以追求美味的享受,感受快乐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意义探析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是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盘县池东镇传统的祭祀活动。

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当地布依族群众将羊肉、竹筒饭、青菜、酒等供奉在祭坛上,祭祀先人神灵,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此外,饮食也是盘州羊场七月半祭祀
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布依
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族有“三土”文化,即土地、土司、土家。

盘州羊场位于土地、土司
和土家三者的交汇处,因此地方文化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七月半“饮食”作为盘
州羊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布依族丰富的饮食文化。

其次,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展现了布依族的祭祀信仰。

羊肉被供奉在祭坛上,象征着布依族祖先们的灵魂。

同时,竹筒饭、青菜也被供奉在祭坛上,以表达对彼此的感
恩之情。

布依族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进行祭祀,这种信仰贯穿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

盘州羊
场七月半“饮食”活动是对祭祀信仰的一次体现和延续。

再次,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呈现了布依族社会的交往情感。

饮食是人类社会
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活动中,布依族人们在竹筒饭、青菜、酒等中品味着彼此的友谊与亲情,表达着对爱情和家庭
的渴望。

人们在七月半饮食活动中分享欢乐、感受亲情和友情,表达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
情感需求。

综上所述,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是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和祭祀信仰的体现,
也是布依族社会交往情感的展现。

对于当地群众而言,这种传统文化是他们对先人表达敬
仰和感恩的方式,也是建立彼此情感联系,推进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

因此,保护和传承
盘州羊场七月半“饮食”文化,对于弘扬布依族文化、推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现代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