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治疗详解
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进针定位点及深度的解剖推算

关键词
肩 胛 冈 ;肩 峰 角 ; 胛 切 迹 ;肩 胛 上 横 韧 带 ; 位 ;应 用 解 剖 肩 定
Po ii n n e h o e d e p i ti h r a m e to u r s a u a s to a d d pt fn e l o n n t e te t n fs p a c p l r n r ec m pr s i n s n r m ew ih s a ln e e k f e v o e so y d o t m l e dl nie
e u t n t / E g o p B / E g o p a d AF D r u ,t e e i h ei it f h e ut b h o aa ie q ai AB B r u , C B ru n / E g o p h n v r y te rl bl y o e rs l y t ec mp r t l o o f a i t s v y a ay ig t e rt a o i tt na d pa t a p i . eu t: eB / E g o p( 0 1 8 x 1 . 6 , —0 1 6 )c ud n l n h o ei l r n ai n r ci l on R s l Th C B r u 一 . 6 5 + 7 9 4 R2 . 1 7 o l z c e o c t s b s da h s r o on a o t h mal e dek i ; n eA / E g o p( e u e st ei et np it b u es l n e l nf a dt F D r u 一0 6 + 1 . 1 , —0 3 96 c ud n i t e h .3 2 9 7 R2 . 2 ) o l
肩胛背神经卡压症讲课PPT课件

自我管理措施:保持良 好的坐姿和睡姿,避免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适当进行肩颈部位的按 摩和热敷,缓解肌肉紧 张和疼痛;定期进行体 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 在疾病。
05
肩胛背神经卡压症的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和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 适当运动,增强肩背部肌肉力量 注意保暖,避免肩背部受凉 控制体重,减轻肩背部负担
保健知识和日常护理方法
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 适当进行肩部肌肉锻炼,增强肌肉力量 避免肩部受到外伤或过度用力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症
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注意事项:提醒患者避免过度使 用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搬 运
卡压症
治疗过程:采取何种治疗方 式,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经验和康复历程分享
患者A的案例:描述患者A的症状、 治疗过程和康复结果
患者C的案例:描述患者C的症状、 治疗过程和康复结果
患者B的案例:描述患者B的症状、 治疗过程和康复结果
经验总结:分析不同患者案例的 共性和差异性,提炼康复过程中 的关键因素和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缺点:创伤较大, 恢复期长,有一定的并发症 风险
非手术治疗优点:无创伤, 无需手术,安全性高
手术治疗优点:直接解除神 经卡压,效果确切,治愈率 高
非手术治疗缺点:恢复期较 长,效果可能不如手术治疗
确切
康复训练和自我管理措施
康复训练:在专业医师 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 复训练,如肩胛骨活动 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 等,以恢复肩胛背神经 的正常功能。
肩胛背神经卡压症讲课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治疗新理念

4.肩胛上神经位于 肩胛上切迹和冈盂 切迹之间,并且在 两个切迹处都有成 角,两个成角限制 了肩胛上神经在冈 上窝内的移动,使 肩胛上神经在冈上 窝内象绷紧的弦, 更易造成损伤。
针刀治疗
体表定位
外上角的平分线 肩胛冈 肩胛骨中点
肩胛下角
再找到肩胛上切迹
先找到肩胛冈中点
确定治疗点
肩胛上切迹的体表定位 针刀治疗点
肩胛上切迹
肩胛上横韧带 肩胛上切迹
肩胛上神经
臂丛
起源于臂丛上 干,其纤维来 自C5、C6 通过肩胛上切 迹进入冈上窝 绕过冈盂切迹, 弧行进入冈下 窝
肩胛上横韧带
肩胛上神经
冈盂切迹
治疗
目的:
切开肩胛上横韧带, 松解卡压。
方法:
手术 针刀
问 题
1.针刀不易到 达肩胛上切迹 2.针刀易损伤 肩胛上神经 3.针刀易损伤 肩胛上动脉 4.针刀易进入 胸腔引起气胸 5.疗效欠佳
出针按压 功能检查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的针刀治疗新理念
•
临床表现
• 疼痛:肩胛部、肩背部、肩关节 • 肌肉:冈上肌、冈下肌无力,甚至
萎缩
• 功能:肩外展、后旋受限
病因病机
• 1.肩胛骨的长期反复运动,使肩胛上
神经在肩胛切迹内来回移动、摩擦而 引起炎症、水肿、粘连。 • 2.肩胛切迹上横韧带增厚,导致肩胛 切迹管腔变小、变窄。 • 3.肩胛切迹内结缔组织等增生,使管 腔内容物增加。
针刀刺入皮肤后立即上抬针柄
层次解剖
斜方肌
冈上肌
肩胛上行摆动 掉转刀口线90度 横行切割 横行摆动
刀柄斜向脊柱 刀刃对准肩部
对准肩部方向 边摆动边铲切
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观察李多默,向东东,乔晋琳,温新生,张礼民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择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压痛情况(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
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分值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关键词] 针刀疗法;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245.3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736(2015)04-0416-03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因肩胛上神经在经过肩胛上切迹处受卡压而引起的冈上肌、冈下肌麻痹、萎缩及肩周疼痛和运动受限,是引起肩部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
肩胛上神经较细小,伴行的动静脉血管紧密、丰富,加之肩胛上切迹多有变异,临床治疗中易损伤神经和血管,疗效欠佳。
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并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确诊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3岁。
病程5个月~6年。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病程4个月~5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肩周炎最易受损的肩胛上神经,如何应对卡压问题?

肩周炎最易受损的肩胛上神经,如何应对卡压问题?康复考试课(赠教材题库音频导图) /wclass肩周炎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肩关节疾病,而肩胛上神经就是肩周炎最易受损的神经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有关肩胛上神经的知识开始之前要先简单来了解一下臂丛神经图片来源:肌骨关节功能解剖图解:推拿、按摩、扳机点与运动治疗臂丛神经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走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肩胛上神经图片来源:Grant 解剖学操作指南(第15版)肩胛上神经就是臂丛神经上干发出的一条小小的分支,它起自第5、6颈神经,有时第4颈神经根也可能参与它的组成。
肩胛上神经从臂丛上干分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直至肩胛骨上缘的切迹。
在此处,肩胛上横韧带跨过肩胛上切迹,围成肩胛上孔,肩胛上神经从中穿过,发出运动支支配冈上肌。
然后,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动脉伴行,由外侧绕过冈盂切迹,弧行进入冈下窝,在冈下肌深层又发出两支运动支支配冈下肌。
穿行途中困难重重肩胛上神经在走行的过程中有多处可受卡压,其中最易卡压的是肩胛上切迹,肩胛上神经从此处的神经上孔穿过。
因为肩关节是人体中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当上肢不断活动时,肩胛骨的不断位移会使此处的肩胛上神经受到反复摩擦,从而造成炎性肿胀,导致卡压。
此外,肩胛上神经与肩胛上动脉同时从肩胛上孔中穿过,在穿行过程中两方相互挤压也会造成肩胛上神经卡压。
肩胛上神经还有一处易卡压点是冈盂切迹。
肩胛上神经在绕过冈盂切迹时会形成一个转角。
当肩胛骨运动时,转折角变小,肩胛上神经与冈盂切迹的骨面发生勒索,造成肩胛上神经的摩擦损伤。
肩胛上神经损伤的症状1.肩关节后方钝性疼痛,肩关节过度上举时症状加重。
2.以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痛为锐痛,呈刀割样,亦可为钝痛,可为静止痛,夜间较重,也可因运动而诱发或加重。
实现中医讲堂: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实现中医讲堂: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也是常见的肩部疾病,多数由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所致。
还包括肩胛骨骨折,盂肱关节损伤,或者肩关节脱位半脱位、肿瘤甚至脂肪瘤等。
这个病治疗并不是很困难,难的是诊断。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肩周区域主要是肩后外部的弥漫性钝痛(也有部分锐痛),并且向颈后部放射。
肩胛上切迹压痛最为明显,部分可见肩锁关节压痛,冈上肌萎缩少见。
疼痛多呈现为持续性,严重的患者影响睡眠。
本病最大的特点除疼痛外,会出现肩部外展或者外旋无力的现象,患侧手达不到对侧肩部。
今天分享的关于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不包括肿瘤,脱位,骨折等)所致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中医学将本病归于肩痛范畴,根据症状可分为血淤筋脉型(多见急性损伤)和寒湿痛型(多见慢性劳损)。
血淤型多见肩部肌肉关节刺痛,痛有定处不移,拒按局部肿胀或者淤斑硬结等。
寒湿痛多见肌肉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白天减轻夜晚加重,寒凉天气痛甚,遇热则减。
针灸取穴主穴:阿是穴,肩贞,天宗,曲池,阳陵泉。
配穴:血淤型配,膈腧,养老,曲垣,合谷。
寒湿型配百会,大椎,肩井,秉风,阴陵泉。
说明:阿是穴采用扬刺法,其余平补平泻。
阳陵泉为筋会,对侧取穴,其余患侧取穴,大椎略向患侧斜刺。
扬刺:刺法名,十二刺之一。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指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
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浅刺,以扬散浮浅之邪,故名扬刺。
与齐刺同属多针同刺法。
附:舒肩散药物组成:透骨草100克,土虫30克,血竭10克,乌梢蛇20克,白花蛇2条。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剂,一次口服三克,一天三次,白酒为引。
主治: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或肩部肌肉萎缩,臂不能举。
说明:本方祛风通络,破瘀血,续筋骨,对肌肉粘连肩臂功能受限有良好的疗效。
神经松解术及肩胛上横韧带切除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松解术及肩胛上横韧带切除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明立功;明朝戈;王自方;王新德;孟维娜;杨华丽;王双双;田东;陈德松【摘要】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1年1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病例进行分析,均存在肩外展起始30°时,冈上、下肌肌力明显下降;同时双上肢在伸直位、肩关节前屈90°位,交叉于胸前时可诱发肩胛部疼痛.肌电图显示肩胛上神经慢性损伤.10例给予手术治疗,全部行肩胛上横韧带切除,7例行神经松解术.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未发现复发者,但肌萎缩均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肩胛上神经卡压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手术治疗,但对于有肌萎缩的患者并不能恢复已萎缩的肌肉.%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suprascapular enerapment syndrome, in order to improve medicare level for this disease.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1 to March 2014, 10 cases of suprascapular entrapment were analyzed, all cases had obvious muscle weakness of supraspinatus and infraspinatus. When shoulder abducted 30° , at the same time, scapular pain couldbe irritted when both upper extremities were in extention position and the shoulders were buckled across the chest with anterion flextion 90° . EMG indicated chroinc injury of suprascapular nerve. 10 cases were operated by scapular transverse ligament incision, 7 cases were operated by neurolysis. Result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as for 4~24 months, with the average of 13 months, the sympton completely disappeared, without recurrence, but muscle atrophy had no obvious improvement.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uprascapular nerve entrapment should committ active surgical treatment.Whe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invalid. But it can't restore the trophy muscle.【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3页(P297-298,302)【关键词】神经卡压综合征;肩胛上神经;诊断;手术治疗【作者】明立功;明朝戈;王自方;王新德;孟维娜;杨华丽;王双双;田东;陈德松【作者单位】滑县骨科医院手外科, 河南滑县 456485;滑县骨科医院肌电图室, 河南滑县 456485;滑县骨科医院肌电图室, 河南滑县 456485;滑县新区医院手外科, 河南滑县 456463;滑县新区医院手外科, 河南滑县 456463;滑县新区医院手外科, 河南滑县 456463;滑县骨科医院手外科, 河南滑县 456485;滑县骨科医院手外科, 河南滑县 456485;上海华山医院肌电图室, 上海 200040;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 上海 200040【正文语种】中文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上切迹或肩胛盂切迹处被嵌压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
肩部疼痛的针刀治疗

三、肩后侧的针刀治疗
常见病变
常用治疗点
冈上肌起点损伤
冈上肌起点
冈下肌损伤、冈下肌肌腱滑囊炎 冈下窝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肩胛上韧带、冈上窝 、冈下窝
小圆肌损伤、小圆肌肌腱滑囊炎 小圆肌 大圆肌起点损伤、肌腱滑囊炎 大圆肌
四边孔卡压综合征
肩胛下肌损伤
三角肌后1/3起点损伤
1.冈上窝、冈下窝
1.1相关解剖
若硬结位置较浅,不在骨面,则针刀刺入达骨面后 再退至硬结处点切3~4次,深度穿透硬结,但不必在 骨面运针。
1.3注意事项
危险部位:肩胛上神经、肩
胛上动静脉
肩胛上神经:起于臂丛,穿肩 胛上切迹与肩胛上横韧带 围成的孔隙进入冈上窝。 (锁骨与肩胛冈之间,喙 突内缘向后延伸线上,肩 胛冈中点向上1cm处)。
肩部疼痛的针刀治疗
肩部是上肢运动的基础,它包括肩 胛骨、锁骨、肱骨,由韧带、关节囊肌 肉相互连接而成。
单纯肩部疾病包括肌肉、韧带、肌 腱的损伤;滑囊退变钙化;神经卡压等 。慢性劳损及陈旧性外伤皆可造成局部 的无菌性炎症,渗出,粘连,从而造成 局部的活动受限和慢性疼痛。
另外,局部的感觉神经来源于 C4~C7,颈椎疾患也可引起肩周疼痛; 除此之外,一些器质性病变疼痛也可放 射至肩部。
经及腋血管)远离喙突下缘。
针刀操作:
左手拇指扪及喙突,指尖顶住外下 缘;右手持针,刀口线与神经血管方向 平行(刀口线向外下,与人体纵轴成 60°)。
当针刀到达喙突骨面后先纵行疏通2~3次;
再调转刀口90°,与肱二头肌短头腱垂直, 针体向头方向倾斜45°左右,紧贴喙突外下缘排 切3~4次(主要是松解肱二头肌挛缩肌腱及深面 滑囊);
2.3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治疗详解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是肩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国外有学者认为本病占所有肩痛患者的1%~2%。
患者常有肩周区弥散的钝痛,位于肩后外侧部,可向颈后及臂部放射,但放射痛常位于上臂后侧。
患者常感肩外展、外旋无力。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引起肩背部酸痛不适的常见原因。
由于此前不被人们所认识,认为此病的发病率不高,疗效也不太满意,多数病例常需手术治疗才能解决。
随着对解剖知识、病理基础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提高,发现此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多。
针刀非手术疗法也能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1
解剖结构
肩胛上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上干,其纤维来自C5、C6,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
从上干发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通过肩胛横韧带下方(喙突根部)的肩胛切迹,进入冈上窝,而与其伴行的肩胛上动静脉则从该韧带的浅层跨过,再进入冈上窝。
该神经在经过肩胛上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所组成的骨—纤维孔时较为固定。
肩胛上神经在冈上窝发出两根肌支支配冈上肌,两支或更多的细感觉支支配肩关节和肩锁关节的感觉。
然后,该神经和肩胛上动静脉伴行,由外侧绕过冈盂切迹,弧行进入冈下窝,在冈下肌深层又发出两肌支支配冈下肌及到肩关节和肩胛骨的小细支。
肩胛上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肱骨后的皮肤感觉在相同的神经节段,且均是支配深部感觉的纤维,故有人常诉肩周疼痛是钝痛,经常不能说清确切部位。
表现:外伤、劳损致颈肩不适的胀钝痛,部位不清,夜间甚,可沿肩肱后放射至手,或肩胛下主动活动痛,被动活动不痛,外展无力,上举受限,局部(冈上、冈下)压痛,上臂交叉试验阳性。
2
病因病机
一般认为是由于①肩关节及肩胛骨的长期反复运动,使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内来回移动、摩擦而引起炎症、水肿、粘连。
②肩胛切迹上横韧带增厚,肩胛切迹内结缔组织等增生,导致肩胛切迹管腔变
小、变窄,挤压、刺激了肩胛上神经产生症状。
本人在多年的针刀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肩胛上神经卡压的部位并不完全在肩胛上切迹的部位,还与冈上窝内神经通路上的冈上肌病变有关系。
当肩胛上神经穿过肩胛切迹后在冈上窝骨面及冈上肌之间继续下行并绕过冈盂切迹到达冈下窝,在冈上窝段的神经走向与冈上肌纤维的走向几乎垂直。
在肩关节的任何方向的运动中,冈上肌始终都处于运动或紧张状态。
首先,冈上肌是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即肩关节外展0-15度时,主要是靠冈上肌的收缩来完成的。
其次是当肩关节作各种方向的运动时,冈上肌必须紧张收缩,使肱骨头靠近关节盂,并牢牢地固定在关节盂内,这样肱骨头与关节盂才能紧密吻合,从而保证了肩关节各种功能活动的顺利完成。
从上述情况来看,只要肩关节产生活动,或保持某种姿势不变,冈上肌都始终处于紧张收缩或运动状态,极易产生劳损,出现炎症、水肿、增生、粘连、挛缩,从而刺激卡压了由此穿过的肩胛上神经而产生症状。
另外,由于冈上肌的运动方向与肩胛上神经走行方向几乎垂直,肩胛上神经又处于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二个相距不远的骨—纤维管之间,相对比较固定,不易产生移位,冈上肌的长期反复的垂直方向运动,对肩胛上神经产生反复牵拉、摩擦、刺激,更易使该神经出现炎症、水肿、增粗、变性,稍受不良刺激即可发病。
3
临床表现
1、有外伤或劳损病史,起病慢且发病年龄较大,多见于上肢运动较多者,常见受凉后或其他不经意的动作诱发本病。
2、患者会出现颈肩背部不适,酸胀钝痛且部位不清,夜间甚,并可沿肩肱后方放射至手,肩胛冈上、下窝有压痛,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外展无力、上举困难),被动活动不受影响,上臂交叉试验阳性。
4
针刀治疗
(一)临床操作
患者取端坐位,手抱对肩,用龙胆紫在肩胛冈中点上方1-1.5cm 处作一点状标志,术区按西医外科手术要求常规消毒,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选用汉章牌4号针刀,针刀刀口线与冈上肌肌纤维平行并垂直于局部皮肤,快速刺入到皮下,随后,改变针刀角度,使刀体与人体冠状面平行,缓慢深入直达冈上窝底部骨面。
对冈上肌肌纤维行纵行切割2-3下,纵行摆动1-2次,调转刀口线90度横行切割2-3下。
接着将针刀柄向脊柱方向偏斜,刀刃对准肩关节,贴冈上窝底部骨面铲切,铲切距离约为1.5cm±。
铲切到位后作横行摆动,以松解冈上肌在肩胛上神经部的粘连和卡压。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出现酸胀,并可放散到肩部、冈下窝以及上背的后侧,甚至可直达手部。
术毕,创可贴贴敷,按压术区3分钟。
检查功能活动。
(二)针刀治疗思路及注意事项
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时,治疗点应首选冈上窝内的冈上肌,其次,方可考虑肩胛上切迹处的横韧带。
因为:①冈上窝处的冈上肌
损伤比较常见,较易产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症。
②冈上窝治疗时,针刀易到位,而肩胛上切迹的位置不易找准。
③冈上窝的治疗安全系数大,不易损伤神经和血管,而肩胛上切迹处的横韧带浅层可能有肩胛上神经伴随的动静脉越过,治疗中易伤及。
④冈上窝处治疗时,针刀运动范围被固定在骨性凹陷中,不易滑向它处,对胸腔等组织不会造成威胁。
⑤临床实践证明,冈上肌的松解对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非常显著,几乎所有患者术后可立即改善症状及肩关节的主动运动功能。
特别注意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需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以及系统的物理检查及肌电检查来确诊。
1.肩胛骨牵拉试验
令患者将患侧手放置于对侧肩部,并使肘部处于水平位,使患侧肘部向健侧牵拉,可刺激卡压的肩胛上神经,诱发肩部疼痛。
2.利多卡因注射局部封闭
于肩胛上切迹压痛点注射1%的利多卡因。
如果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
3.肌电检查
肌电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助于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
冈上肌肌电可出现正向波、纤颤波以及运动电位减少或消失。
4.X线检查
使肩胛骨在后前位X线片上向尾部倾斜15°~30°,以检查肩胛上切迹的形态,有助于诊断。
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症
Kopell(1959)提出冻结肩和肩部疼痛疾病中,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是原因之一,并和Thompson(1963)对该症作了详细描述。
我们经过对该症24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加以明确。
应用解剖肩胛上神经由臂丛上干分出,接受C5,6的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从上干分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通
过肩胛上横韧带下方的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发出冈上肌支,肩锁关节支和肩关节支;主干紧贴冈盂切迹(肩胛大切迹)并穿过该切迹和肩胛下横韧带围成的肩胛下孔,折转成角入冈下窝,分出冈下肌支和下关节支。
该角度较小,有人测量此折转角为54.20±1.71°。
发病机制肩胛上神经穿过肩胛上切迹时被相对固定,各种过量劳动、体育运动,长期频繁使用单一姿势,均可造成肩胛上横韧带的劳损,出现水肿、渗出、粘连、纤维增厚等病理变化,个别年龄大者还会有骨质增生,使肩胛上孔骨纤维孔道狭窄,卡压肩胛上神经主干。
并且由于存在上述折转角,肩关节外旋时,冈下肌支被拉向内侧而紧张,上肢外展、前伸和越体交叉时,肩胛骨外旋、肩胛下孔外移、冈下肌支在下孔处折转角变小,神经在逐渐紧张过程中与骨面发生摩擦,使神经水肿,渗出,增粗而发生卡压。
手法治疗对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作用按摩是一种良性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的效应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而获得的。
用不同的手法和不同强度的刺激,对神经的作用也不同。
如本组使用的各种手法,轻手法对神经有镇静作用,中重级手法有兴奋作用。
通过兴奋刺激该神经,使其动能活跃,其轴浆流活动得到改善,使其支配的冈上肌、冈下肌
的张力和弹性增强,从而增强肌肉的收缩机能和肌力。
按摩能直接挤压肌肉中的静脉,使血液回流加快,加快新陈代谢进程,并且使冈上肌和冈下肌中血液分布得到改善,有助于渗出液的吸收,减轻局部粘连。
封闭治疗的作用长效皮质激素的局部用药可达到消炎镇痛的效果;配合Vit B12有利于营养保护神经;东莨菪碱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促使肌萎缩恢复。
在封闭疗法中,正确定位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王震寰等认为肩胛上神经在上孔内受卡压后,将使其冈下肌支和下关节支远端对卡压的易感性增加,并可能在下孔中再度受压;并认为对仅有肩痛和肩外展乏力而肌电图证实冈下肌功能正常者,可以确定其卡压部位在肩胛上孔;对仅有肩痛和肩外旋乏力而肌电图证实冈上肌功能正常者,则可确定卡压部位在肩胛下孔;对于肩痛、肩外展、肩外乏逐力均存在,甚至有冈上肌、冈下肌萎缩者,可以肯定神经在上孔内受卡压,但不能排除在下孔内受卡压的可能性。
在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前单独应用封闭疗法时,对该症患者只在上孔处封闭治疗,有些患者症状体征无缓解。
因此,选择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两处为封闭部位是非常必要的。
本组资料中15例均在两处封闭,取得了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