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各区县基本情况介绍
鄂尔多斯市人口、经济概况

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特征(1)鄂尔多斯市1)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和东北与包头市和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东西长约400 公里,南北宽约340 公里,土地面积86752 平方公里,下辖东胜区、康巴什新区、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准格尔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 旗2 区。
鄂尔多斯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域内居住生活着蒙古、汉、满、回、藏、苗、黎、达斡尔、土家、朝鲜等41个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鄂尔多斯市常住人口为215.4万人,其中,汉族人口192.4万,占89.3%,蒙古族人口20.8万,占9.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1万,占1%;城镇人口166.8万,占77.5%,乡村人口48.6万,占22.5%。
2021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4715.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3.43:58.04:38.5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72686 万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 2.55 倍。
2)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①矿产资源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 多种。
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地下埋藏有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煤田和中生代侏罗纪煤田;含煤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煤炭资源分布呈东西一线。
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 亿吨,素有“地下煤海”之称,已探明储量1496 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全区的二分之一,被中外专家公认为是世界上罕见的“精煤”。
煤炭资源量大质优,分布广泛。
东、西部可发展炼焦、建材和化工等综合企业,中部可发展电力、气化、化肥和粉煤成型等综合利用企业;南部区发展水煤浆、活性炭等新产品加工企业和出口精煤。
煤种较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和焦煤等种。
全市集中了全国大部分优质动力煤,占全国优质动力煤保有储量的80%左右。
多年来,鄂尔多斯煤持续稳步发展和不断创新转型,硕果累累。
乌审旗

2019年,乌审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按销售区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8%;乡村 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5%。
全年共接待游客113.9万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收入42.25亿元,同比增长15%。
全年实现邮电通信络业务收入万元,比上年减少4.1%。其中,电信络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减少4.1%;邮政业 务收入802万元,同比减少4.8%。年末本地固定用户户。全年订销报纸107万份,杂志10.7万份,收寄包裹5.3万 件。
乌审旗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晋语的鄂尔多斯方言。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归内蒙古晋语大包片,与晋北晋语、陕北晋语、冀西晋语有着很深的渊源。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大体分为三个小片,整体来说大同小异。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这三旗的沿河地 区(黄河几字弯南岸沿岸地区)讲的是“滩套话”;上述三旗的梁外地区以及鄂托克旗北部和东胜区、康巴什区 大部、伊金霍洛旗大部讲的是“梁外话”;鄂托克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及邻近的其他旗区小部分地区, 讲的是“西旗话”。鄂尔多斯方言中有丰富的动态助词,常常借助“个”、“兰”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不仅使鄂 尔多斯方言可以准确的表达说话者所指的时间段,也使日常交流用语更加活泼和亲切,这与鄂尔多斯这个蒙汉文 化交织地区的人民纯朴大方的性格相映成辉。
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达到96.9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1.6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预计达到 35.2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4.08万吨。全年畜禽存栏预计达到头只(猪牛羊合计)。其中,猪存栏预计头;牛 存栏预计头;羊存栏预计只。
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
2019年,乌审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3.4%,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总产值 达到394.3亿元,同比增长5.05%。销售产值397.43亿元,同比增长8.59%。工业产品产销率达100.8%。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9.3亿元,同比增长17.0%;利税总额76.68亿元;利润总额56.4亿元,同比增长 40.3%。
鄂尔多斯市市情

鄂尔多斯市情概况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北部隔黄河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构成内蒙古最具活力的“金三角”,也是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区之一;南临古长城,与晋、陕、宁三省区毗邻,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辖七旗一区,国土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4万,其中蒙古族17.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全市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历史源远流长。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青铜文化”。
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
进入15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鄂尔多斯部落从蒙古高原进驻鄂尔多斯地区。
1649年,清政府在这里设伊克昭盟。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
——文化底蕴深厚。
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被称为蒙古族的“皇城根儿”。
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三大史诗《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两部诞生于此,《森吉德玛》等民歌名扬四海,《筷子舞》、《盅碗舞》等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近代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贵龙”运动,掀起了著名的“鄂尔多斯风暴”。
——资源富集。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全市探明各类矿产46种,其中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7种,煤炭探明储量1701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6左右,预测远景储量超过1万亿吨,属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优质煤。
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左右,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鄂尔多斯市基本情况: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黄河上中游地区,黄河境内流长728公里。
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自治区毗邻。
鄂尔多斯市与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又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汉意为众多的宫殿。
全市辖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旗1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9万,其中蒙古族16.8万。
鄂尔多斯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4大产业“羊煤土气”中,羊指的是阿尔巴斯白山羊绒,以纤维细长著称于世,享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称。
煤炭方面鄂尔多斯已探明的储量占全国的1/6,占内蒙古的一半,用火柴可以点着,被中外专家公认为世界罕见的“精煤”。
稀土方面,鄂尔多斯高岭土储量为65亿吨,在全国硬质高岭土中质量最优。
而在天然气储量方面, 他们占全国的1/3,举世闻名的世界级整装大气田——苏里格气田就在鄂市境内。
此外,还有天然碱、食盐、芒硝、石灰石等,储量巨大。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有效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07亿元,是前51年总和的2.6倍。
2004年,鄂尔多斯跨入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行列,2006年又成功跻身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并成为自治区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速达32.2%,在全国333个地级城市中居第5位。
人均GDP达6600美元,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列第8位, 年均增速达29.1%,居全国第4位。
财政收入达到14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2.3亿元,年均增速达41.9%,居全国第4位。
人均财政收入达5434元,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列第7位,年均增速达39.9%,居全国第4位。
鄂尔多斯各区县基本情况介绍

鄂尔多斯各区县基本情况介绍:一、东胜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东部,总面积2 200平方公里,辖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2009年,常住人口达到44.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29万人,城镇化率93.0%。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5.31万人,增长1.9%。
其中,男性人口12.71万人,女性人口12.60万人;非农业人口17.41万人,农业人口7.9万人。
东胜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自治区前列,实力雄厚,势头强劲,与首府呼和浩特、钢城包头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金三角”,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在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前列。
近年来,东胜区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
据初步核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7.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到117454元,比上年增加了22097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0.1%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47亿元,增长14.5% ;第三产业增加值304.83亿元,增长24.7%。
一、二、三产业比为0.4:39.5:60.1,产业结构比例更加合理。
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03.74亿元,同比增长39.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6元,增长12.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43元,增长9.7%。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1014元,同比增长10.2%。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53亿元,比上年增长75.1%。
二、达拉特旗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南岸,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是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
全旗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镇,总人口34万。
男性184121人,女性160014人,人口密度40.7人/平方公里。
有蒙、藏、满、回、壮、达斡尔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872人,占全旗总人口的3.86%。
鄂尔多斯简介

•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适度开发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
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开发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 与周边地区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和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鄂尔多斯气候条件对工业发展有一定影响
• 气候干燥,有利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 气温适中,有利于工业生产和人员劳动 • 需要注意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工业生产和人员作息
鄂尔多斯气候条件对旅游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 生态环境优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使得游客可以体验不同季节的美景和气候 • 需要注意气候变化,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和设施
•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 整理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 • 为鄂尔多斯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 供丰富的资源和土壤
03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与产业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历程
•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缓 慢 • 第二阶段(1978-1990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加 快,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得到一定发展 • 第三阶段(1990-2010年):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得 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 强市 •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02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与民族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概述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悠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鄂尔多斯城市介绍PPT

PART 1
自 然 资 源
地理环境
生物资源
截至2020年4月,鄂尔多斯市的野生动物两栖类1目2科共3种,爬行动物2目4科12 种;鸟类有18目51科300种;兽类有6目14科6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遗鸥、 东方白鹳、白尾海雕、大鸨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大 鵟、红脚隼、蓑羽鹤、仓鹰、秃鹫、雕鸮等。
PART 4
城市文化
漫 瀚 调
漫瀚调。汉语译意为沙漠调。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汉杂居的伊克昭 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建国以 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漫瀚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6年,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瀚调)”;2007年6月,准格 尔旗漫瀚调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漫瀚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起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人们常常会想到她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PART 3
特色美食
小米凉粉
小米凉粉是鄂尔多斯人最清爽的乡愁,以其清凉可口、 消暑下火和筋道嫩滑的特点深受喜爱。 这种风味食品在鄂尔多斯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仅 价格实惠,还能解渴充饥。 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可以轻松享用,甚至可以加入酸菜 汤、葱花油、辣椒等调味品,增加口感。近年来,随 着旅游业的兴起,小米凉粉也成为了游客不能错过的 美食。
地理环境
PART 1
地理环境
气候特征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骤升,降水少,干旱多大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 夏季温热,雨水相对集中,局地的冰雹、洪涝灾害频繁。秋季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气候秋高气爽。冬季漫 长寒冷,多大风,降雪少。年平均气温在5.3~8.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0~-13℃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 温在21~25℃之间。夏季平均气温 21℃,冬季平均气温 -6.6℃。
东胜区基本情况简介

东胜区基本情况简介东胜区基本情况简介东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中国21世纪能源接续地—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是鄂尔多斯市经济、科技、文化、金融、交通和信息中心。
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2个在建新城区,区域总面积2530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有蒙、汉、回、藏等21个民族。
区位优势明显,109、210国道在此交汇,包茂高速公路贯穿市区,包神铁路、包府公路沿市而过,准东、东乌铁路即将建成,公铁交通干道与全国公铁路网相连通,为晋、陕、宁、蒙四地及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陆路运输要冲。
自然资源富集,已探明矿种30多种,优质煤储量727亿吨,与神府煤田联袂,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被称为“乌金之海”;石灰岩、石英沙、陶瓷粘土等资源储量惊人;农畜产品、林果山珍、中药材久负盛名;盛产有纤维钻石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拥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鄂尔多斯集团,享有中国绒城的美誉。
经济发展持续,积极构筑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全面推进华研综合物流园区、东易达建材物流园区、铜川汽车产业博览园、煤炭物流基地四大物流园区建设。
人文资源独特,是蒙古民族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有“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之称的秦直道遗迹;有世界级保护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泊尔江海子遗鸥自然保护区;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寝和神秘莫测的银肯响沙。
一、近年来主要情况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胜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以打造“服务内蒙古、连接晋陕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为目标,立足资源富足区中心城市定位,充分发挥城市和区位优势,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富民强区为己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9亿元,增长19.2%;财政总收入完成168亿元,增长61.2%,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年均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2元,增长15.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各区县基本情况介绍:
一、东胜区: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东部,总面积2 200平方公里,辖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2009年,常住人口达到44.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29万人,城镇化率93.0%。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5.31万人,增长1.9%。
其中,男性人口12.71万人,女性人口12.60万人;非农业人口17.41万人,农业人口7.9万人。
东胜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自治区前列,实力雄厚,势头强劲,与首府呼和浩特、钢城包头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金三角”,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在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前列。
近年来,东胜区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
据初步核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7.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到117454元,比上年增加了22097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0.1%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47亿元,增长14.5% ;第三产业增加值304.83亿元,增长24.7%。
一、二、三产业比为0.4:39.5:60.1,产业结构比例更加合理。
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03.74亿元,同比增长39.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6元,增长12.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43元,增长9.7%。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1014元,同比增长10.2%。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53亿元,比上年增长75.1%。
二、达拉特旗
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南岸,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是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
全旗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镇,总人口34万。
男性184121人,女性160014人,人口密度40.7人/平方公里。
有蒙、藏、满、回、壮、达斡尔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872人,占全旗总人口的3.86%。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多民族杂居区。
近年来,全旗经济总体保持健康平稳运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
200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8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70.37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88.17亿元,增长2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比上年下降 1.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84%,上升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49%,上升0.31个百分点。
三、准格尔旗
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蒙晋陕三省交界带。
全旗总面积7539平方公里,2008年年末全旗总人口291336人。
辖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乡镇。
2009年则突破了500亿元大关,达到539.48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人均GDP为167540元。
“十五”以来,准格尔旗GDP增长了12.4倍,年均增幅达到31.4%。
经济的快
速发展,使准旗的财政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支出的结构的日趋合理,2009末全旗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较2000年增长近34倍。
在全区102个旗县市区中排名第二。
2009年全旗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43亿元,按现价增速算比2000年增长154%,“十五”以来,财政收入增长了20.5倍,年均增幅达到32.3%。
1999-2009年,全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7537元增加到2009年的46895元,增长6.2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82元增长为23106元,增长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371元到7945元,十年增加了5574元,增长3.4倍。
四、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西南端,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
全旗土地总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现辖4个镇,68个嘎查村,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旗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正在兴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67亿元,增长18.2%;财政收入 4.55亿元,增长90.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24元,增长17.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66元,增长9.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0.3亿元,增长49%;全旗在岗职工人均工资42765元。
五、鄂托克旗: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部,东邻杭锦旗,西连宁夏平罗县陶乐镇并与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接乌审旗,西北界乌海市,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旗南北长209公里,东西宽188公里,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4万人,流动人口6万人,总人口12.4万人,其中蒙古族2.4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下辖6个苏木镇。
近年来,鄂托克旗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6年跨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列全国县域经济西部百强县第11位。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0.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进为2.5:77.2:20.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8.3%;财政收入达到21.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84.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分别达到16991元和7058元。
在全区101个旗县中,GDP列第12位,人均突破2万美元,财政收入列第9位,人均财力迈进全市前列,全旗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活力大增强、发展水平大提升的冲刺阶段,正处于由强调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的转型升级时期。
六、杭锦旗
杭锦旗位于黄河“几”字湾南岸,地跨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
平原,黄河流经全旗242公里,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
全旗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辖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5镇1苏木,总人口14.2万,其中蒙古族2.5万人。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近年来,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杭锦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统筹城乡、集约发展”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全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6亿元,增长14.6%,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8.7亿元,增长7.8%;二产增加值完成12.8亿元,增长13.7%;三产增加值完成14.5亿元,增长19.9%。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35:40。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5亿元,增长37.4%。
七、乌审旗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处在蒙、陕、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地带,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市、宁夏银川市三角架构的中心,九曲黄河三面环抱。
全旗总面积1、16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下辖6个苏木镇。
近年来,乌审旗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的经济稳健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良好态势。
2009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13亿元,增长24%,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高于全区7.1个百分点。
在第九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一举跻身全国西部33强。
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9亿元,
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59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36.05亿元,增长21.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2:2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54676元,比上年净增41238元,增长36.4%。
职工工资有较大增长。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 44198元,与上年相比人均纯增8810元,增长25%。
全旗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51688万元,同比增长21.4%,按新口径计算,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27599万元,同比增长30.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5343万元,同比增长58%。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61.4%。
八、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总人口1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万人。
境内资源富集,交通便捷,也是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周边地区的重要立体交通枢纽。
伊金霍洛旗的县域经济名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梯队。
伊金霍洛旗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2009年底,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3.5亿元,增长20.7%;财政收入完成80亿元,增长5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19.9亿元,增长2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98元和7959元,分别增长13.2%和9.6%。
跃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54位,稳居西部百强第4位,居全区69个旗县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