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

第8课 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 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 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 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 表自己的见解。
改 进
阶 级 出 现
各国变法
商 鞅 变 法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
“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 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 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1985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 课 百家争鸣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 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大思想家
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主
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
对苛政。
第8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鲁国人)
历史贡献:创王办室私垄学断,教打育破的了局贵面族;和主
大教育家 张“有教无类”;注重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各家思想的内涵,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掌握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辅助材料:百家争鸣相关资料、案例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发展和影响,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各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八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②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③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能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吗?生:儒家思想。

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1、“百家争鸣”的含义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

你们觉得什么叫“百家争鸣”?生:······师: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墨家学派代表人 墨子
生平
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 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兼爱”
“非攻”,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等观点,反对奢侈,提倡
培养小组合作
节俭。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
能力
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 思考百家争
学”。
儒家代表人物
鸣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 著作:《孟子》 孟子 亚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 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 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 313—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 著作:《荀子》 荀况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 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要老
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
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三、百家争鸣
出示《百家争鸣》的视频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态度,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
故知新”。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这是哪一位军事家的话?他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人
5
物?
(1)孙武 春秋晚期 (2)这句话出自他的哪一部著作?
(2)《孙子兵法》 (3)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人,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三)收集有关历史资料
预习课文,完成 预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举贤能,倡节俭, 学案。

反浪费

道家 庄子 鄙视权贵,痛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人不能战胜自然,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改革、君主集
权、法治
兵家 兵家 强调战前做好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
战方法
2、孔子名( ),春秋时期( )国人,( )家学
教育方面: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给后世留下丰富有 益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百 家 争 鸣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法纷纷著 书立学,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7
D《道德经》
综 合思维导航
13.观察右图,回答下列的创始人?他
提出了什么学说?他的言行被他的弟
子整理在哪部著作里?
⑵ 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论语》
⑶ 他还是大教育家,请你总结他在教育上的成
就。
⑶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学生有三千;“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
可以质疑,也可以进行补充。
点拨和分析。 30 二、引导学生 分
探究发现的新 钟
疑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争论和思想家们的代表性作品。

2、能够对比各家学说的区别和特点。

3、了解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1、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性作品。

2、诸子百家的学说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比较各家学说的异同和特点。

2、如何了解不同学说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影响。

教学准备:PPT、百家争鸣相关的历史图片、习题及答案。

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短视频,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思考:“在战乱频发的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是如何应对这种局面的?”2、探究接下来,老师为学生介绍百家争鸣,简要介绍一下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并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思想家,包括孔子、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吕不韦和鬼谷子。

3、理解让学生阅读百家争鸣中选自不同学派的三段文字,检查学生的“阅读三级卡”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对比根据上述文本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讨论,对不同学派的学说进行比较和整理:孔子的儒家思想鼓励人们修身齐家,追求仁爱之道;荀子和墨子则在论述人性、天命及其关系上有所区别;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返本归真、无为而治;韩非子则关注于法治和功利主义,提出“以法治国而不以德治国”的主张;吕不韦强调以权谋私,逐利攫取;鬼谷子则形成了独特的兵家思想,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等等。

5、拓展通过上述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思想家的思想视角和方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巩固了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背景和其贯穿的思想思潮的认知和掌握。

6、回顾最后,通过布置课堂作业,回顾本节历史课的重要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记忆深度,并借助此次课堂反馈,对下一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和调整。

教学作业:1、观看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记录或纪录片材料,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通过文献查询或其他材料查找一个思想家或他们的著作并进行阅读分析,对其学说、方法、理论做出评价。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四、盘点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有关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互相交流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教案
第周第课时
课题
百家争鸣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知识
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能力
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理解记忆学习目标
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3.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活动]拜师学艺: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活动]小试牛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如何处置这一事件,当时的诸子百家意见各不相同,争论纷纷。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请用本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并由此阐述你的治国之道。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8课百家争鸣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8课百家争鸣

课题:百家争鸣重难点处理方法针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师通过大量的历史史料和历史故事的呈现和讲述,让学生理解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精髓。

针对百家争鸣,师让学生通过列表归纳各派的代表及思想主张,自己举例理解其思想,并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法学教法:讲述法图表法学法:自主学习分析法流程及活动设计导入新课故事解读目标自主学习1、完成老子、孔子的资料卡片2、制作表格归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合作交流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能说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展示释疑分层展示重点内容达标检测课堂小结评价设计分值评价、激励性语言评价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教材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学习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部分的内容,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设置1、通过表格设计归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能说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了解这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课堂实录
2021年10月19日,我校七年级(1)班历史课堂上,老师主讲了第八课《百家争鸣》。

下面是本次课堂的实录。

一、引入
老师带领同学们看了一段古人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国都临淄,有三个知名的人物——荀子、韩非子和孟子。

他们之间互相辩论、发表见解,百家争鸣,思想大开。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三位有什么特点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回答,有的说他们都是思想家,有的说他们都对政治、社会有自己的见解。

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百家之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

二、简述
百家争鸣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它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学术繁荣。

在这个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互相纷争,争论不断。

学者们以自己的智慧探究天地万物的本质,力求寻求真理,创造思想成果,留下伟大的思想遗产。

三、详解
1、思想大家的代表
老师请同学们又回到故事中,具体介绍一下三位思想家的代表作品、思想体系和贡献。

首先介绍荀子的《荀子》。

荀子思想的核心是“性恶论”,即人类天生就是邪恶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修养和教育才能得以改变。

接着,老师介绍了韩非子的《韩非子》。

韩非子是以法治来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定的。

他主张要制定科学的法律和规章,这是维护秩序、保障权益的基础。

最后,老师介绍了孟子的《孟子》。

孟子思想主要是“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原则来治国。

他认为国家要尽可能使人民富裕、安全,实行仁政才能让国家繁荣富强。

2、学派与流派的互相影响
在介绍了三位思想家之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百家之言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那个时代出现了各种学派、流派?同学们纷纷举手呼喊:“他们辩论、碰撞出各自的思想,互相交流取
长补短。

”同学们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积极发展
过程。

3、思想传承与发展
在学习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之后,老师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术传统和发展。

同学们得知:经过战国时期的学派竞争,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开始形成并持续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

其中,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中国古代的主流学派。

最后,根据本次学习内容,老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以“思考
当代中学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思想或精神财富”为主题,每个小
组用三至五分钟做简要汇报。

四、小结
本堂历史课,同学们深入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掌握了荀子、韩非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及贡献,了解了各个学派、流派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思想传承的发展。

课程结束时,同学们的思维有了跨越时空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